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农事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99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事活动
分类号:
S16
页数:
5
页码:
8-12
摘要:
本节记述
关键词:
宁德市
生产习俗
农事活动
内容
一、生产活动
畲村的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甘薯、大小麦、杂粮等。畲族种植稻谷历史悠久,尤其以种植旱稻闻名。畲村种植的旱稻,又称山稻、园稻、山苗、奢禾;所制成的米称畲米。种植畲禾在当年四月下种,九月收获,一年一熟,优质但低产,每亩只产干谷50~75公斤。
畲村种植最广泛的就是甘薯,甘薯又叫番薯、地瓜。明万历年间引种后,直至20世纪70年代以前,一直是畲村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受畲民重视程度甚而超过了稻谷。20世纪50年代前,一般畲族人家只在喜庆节日和饮宴招待亲友时才吃用大米,而甘薯米(薯丝晒干制成)却是一年四季的主食。20世纪70年代引种推广水稻杂优良种后产量大幅度增高,水稻广为种植,大米才成为畲族主食。
大小麦是境内畲村辅助性粮食作物,小麦品种有和尚麦、白芒麦、红芒麦,大麦有六角麦等;畲村杂粮还有大豆、马铃薯和玉米、高梁、粟子、养麦、苦花麦、糁(俗称“晏莫栽”)和赤豆、金甲豆、蚕豆、绿豆、豌豆、羊胡子豆等。种植较广泛的杂粮品种以大豆和马铃薯居多。
畲村种植的传统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菜、苎麻、黄麻、烟叶、糖蔗、果蔗、药材、芝麻、茉莉花、席草、芦笋等。而历史上种竹木、种苎、种菁(蓝靛)、种茶是畲民的种植强项。现在苎麻和蓝靛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而“艺植竹木”和种茶仍然是畲乡经济的龙头产业。
清乾隆以前,畲民耕作仍以游耕为主,“食尽一山则他徙”。清乾隆年间(1736~1794年)畲民落籍以后,逐渐改变了原有粗犷的抛荒制耕作方法,学会了施用农家肥和防治病虫害。畲村水田因地处山区,海拔高,通常只种单季稻。在农历二月初春分时节后,下地做田埂、挖稻根、锄田;立夏前后浸种,浸种两三天后下种(30来天便可拔秧);四月间该犁的田,进行头次犁田;四月底芒种前,二次锄田(翻土),可耙的头次耙田;四月底五月初芒种间,二次耙田、拔秧(播田插秧),最迟在夏至前插完秧。秧插后35天(五月底六月初小暑前)第一次耘草;六月底七月初至立秋前,第二次耘草并施肥;九月初霜降后割稻。园地多种植甘薯,二月春分下种育苗,比汉族地区迟15~30天;三月底四月初立夏前茅藤(即移植薯苗);四月中旬小满时节,开始插播番薯,芒种长势最旺,最迟到夏至,施基肥;五月底六月初小暑锄畦,追肥;六月中旬大暑后,翻番薯藤三四次(于锄畦后20天),如下雨则顺延;十月半立冬后收成,挖番薯推番薯米。
二、生产经验积累
畲族先民在早期的农耕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和气象知识。比如《节气歌》,即通过一幅幅形象化的民俗画面来提示一年节令相关的农事活动,形象易记,情景盎然。《农事歌》,把“惊蛰锄田,清明浸种,小满布田。”一年到头的农事活动,简洁明了记之歌言,也起到同样的效果。此外《做田看气象歌》、《十二月做田歌》、《二十四节气歌》、《做田歌》、《十二月生产》等,都是畲族人民长期农业生产劳动经验的结晶。
节气歌
正月雨水共立春,阳鸟岗头来报春,做客人姐回家转,做田郎仔叫耕春。
二月惊蛰春分到,蛇虫蚁仔尽出头,蝉仔变身四山叫,鸟仔成双喊做巢。
三月谷雨清明晴,山林树叶片片青,娘那背仔郎担种,娘那撒种郎犁田。
四月立夏小满天,阳鸟朗朗叫天晴,麦那割了做田活,禾莞插落满洋青。
五月芒种夏至中,日长夜短水成汤,纻布衫子着身上,割菅裹粽分郎尝。
六月小暑大暑天,一年田活去一半,手掏耙子去耘草,草那耘了禾转青。
七月处暑共立秋,坝头无水要去修,修大门前荫大糯,糯谷开花郎来匀。
八月白露秋分时,夜来眠床要盖被,稻怕中秋午时风,午时出稻朗花期。
九月寒露连霜降,稻那割了谷上仓,重阳上山去聊歌,贤娘做糍喷喷香。
十月小雪共立冬,过了立冬满洋空,大仓小斗都贮满,砻米炊酒等落春。
十一月大雪冬至中,露水落地变成霜,女人勤力织丝苎,灶前烘火熬过冬。
十二月时节大小寒,长年无吃祭灶瞑,年近月满回家转,家家理事做无闲。
三、做福
畲族以农为本,在祭祀日和时令节日里常举行祈求神灵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仪式。其中农历正月的清醮道场是最隆重的祈求丰收的祭祀仪式。
畲族与生产有关的时令节日有牛歇节、圆冬节等。平时结合农事活动的“祈福”,更是经常举行。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四是“开正福”,初五有“下神福”,祈求一年四季农耕平安顺利。二月初一“春福”,初二有“土地福”,俗传“土地公”管田产,祈之可保护丰产。立夏日“夏福”,这年应该种什么种子,要向菩萨卜问后下种,才会有好收成。端午节后“保苗福”,祈求神明保护田园庄稼,不生虫害。白露日“白露福”,祈求合村人丁平安。立冬日“冬福”,亦称“收冬福”。除夕是最后一个“福”,叫“完满福”,庆祝一年丰收,四季平安,答谢“神明”庇佑。家家互相请客,半夜要起来放鞭炮迎接天神。
农忙时节,畲家有“门不落锁”习惯,即全家出工,仅用一根小竹条或小木棍拴在门扣上,以示屋内无人。冬季收成后,田野作彻底清理,聚族摆宴,男女劳力一起饮酒庆丰收,俗称“理园埕”,这些都是畲族农耕文化的重要遗存。畲族文化偏重农耕,大部分节俗也和农事活动连在一起。如封龙节、牛歇节等都与生产劳动有关。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的民间风俗,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诞育成长、婚礼、丧礼、民俗调查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