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产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99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生产习俗
分类号: K892.457
页数: 23
页码: 1-23
摘要: 本章记述宁德市畲族文化生产习俗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生产工具、农事活动、狩猎、建房。
关键词: 宁德市 生产习俗 畲族文化

内容

第一节 生产工具
  清代以前,闽东境内的畲族先民大多数还处于游耕状态,他们“随山散处,刀耕火种,采实纳毛,食尽一山即他徙”,绝大部分畲族先民还没有自己的田地,俨然是一支垦荒大军。他们“随山种插,去瘠就腴”,生产方式极为粗放,生产工具也非常简陋。
  明人谢肇淛在游太姥山途中曾亲眼目睹了畲民垦荒的情景:“……过湖坪,值畲人纵火焚山,西风急甚,竹木迸爆霹雳,舆者犯烈焰而驰下山,回望则十里为灰矣。”并留下了“畲人烧火过春风”的诗句。当时这些“烧畲”都还只是在山区进行,到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收复台湾后,“海氛始靖,下诏开界,民归故土。”①“因上书为民请命开界,招集流民,得复故土。”畲族得此机会,成群结队从山区向沿海迁徙,和汉族一道为垦复闽东沿海荒芜的近四十多万亩荒地,付出了巨大艰辛和努力。于是“族人又陆续向宁德的东南沿海村庄迁移”。②这次迁移,不但改变了闽东畲村分布的格局(现有沿海畲村人口占畲族总人口四成多),也为清乾隆间畲民的落籍定居,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这时候畲族先民开始大量租判(承包)汉族地主的田地耕种,“深居幽谷,其素艺则开垦荒巅山崖,自耕自食,并有栽靛者”;除种“禾、黍、菽、麦”外,“畲者悉种薯蓣,以佐粮食,贫民尤利赖焉”。并广泛种植菁、苎、茶等经济作物。畲族实现了从游耕到定耕,从刀耕到犁耕的转变。
  在和汉族人民的交往中,受其影响生产工具日趋多样化、专业化。畲村使用的生产工具除要适应山区恶劣环境的农耕需要外,还因为就地取材,简易实用,备受世人注目。如蕉城南山一带由于土质硬,其锄头就打制成三角形,以便挖得深。
  犁在汉区平洋地带既可用于犁水田,也可犁园地,但在畲村主要用于犁水田,因梯田面积窄长,因此犁担长度、犁座曲度和犁身的高度都比汉区的犁短、曲度大、低,以便于在梯田里转弯和犁得深。畲村绝大部分分布于山区,盛产木竹棕等,所以畲村的生产用具中,大多就地取材,用竹木制成。如各种耕作工具的柄,均为就地取木质坚硬或有韧性的柯、楮、榛子树“杉木钉”之类制作。收获类工具中的稻楻、稻梯、围篱、竹筐、薯箩、风?、晒谷垫、米筛、竹篮、竹篓、苈等,均用本地产的竹木制作。畲村农耕生产用具的种类不断增加,构造和功能与相邻汉族地区也无大差异。畲村传统耕作类生产工具有犁、耙、锄头(又分锄头、木锄、田锄、板锄、山锄、耙钓等)、马锭耙、齿耙、田刀、粪桶等;粮食加工工具有土砻(碾米用)、石臼、薯篱、筛、簸箕、苈、米箩、石磨等:砍伐工具有草刀、刈马、柴刀、斧头等。
  1.农耕工具
  (1)犁
  由铁制和木制两部分组成。铁制部分是犁头、犁壁和犁钩;木制部分是犁担、犁正、犁扶、犁座和犁手。
  (2)耙
  由铁制和木制两部分组成,木制部分只有一条耙手,铁制部分是用25公斤生铁打制成的。因梯田窄长、土硬,故全耙只有耙齿9条,比汉区的少3~5齿,约有20公斤左右,比汉区的重5公斤,便于深耙。犁、耙,为大户所掌握,一般农户并不具备。
  (3)锄头
  有锄头(长方形)、板锄、山占(又名山锄,锄身特别厚,用于开荒、掘石头等不易磨损)、耙钓、三角锄等几种,蕉城区南山只有三角锄而没有长方锄。
  锄头、三角锄、板锄全用于锄田、掘园。耙钓在蕉城区漈头一带被用于锄岩草外,其他地方较少见。还有砍田埂壁上杂草的田刀。
  (4)晒谷垫
  畲族收谷后使用的晒谷用具有晒谷垫、谷耙、竹筐。
  2.辅助工具
  畲村雨具主要有斗笠、棕衣等。斗笠用竹子编成架子,内嵌以竹叶面,样式各地略有区别,以霞浦斗笠制工最为精细优美。棕衣用棕片编成,各地差异不大。
  3.日用器皿
  畲村的日用器皿,种类繁多,从贮藏种子、食物的各类陶瓷缸、瓮、罐到竹木桶、厨房用具、寝室家具,大体与当地汉族差别不大。最具传统特色的是大小竹篓,为田间收成或街市购物必备。
  第二节 农事活动
  一、生产活动
  畲村的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甘薯、大小麦、杂粮等。畲族种植稻谷历史悠久,尤其以种植旱稻闻名。畲村种植的旱稻,又称山稻、园稻、山苗、奢禾;所制成的米称畲米。种植畲禾在当年四月下种,九月收获,一年一熟,优质但低产,每亩只产干谷50~75公斤。
  畲村种植最广泛的就是甘薯,甘薯又叫番薯、地瓜。明万历年间引种后,直至20世纪70年代以前,一直是畲村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受畲民重视程度甚而超过了稻谷。20世纪50年代前,一般畲族人家只在喜庆节日和饮宴招待亲友时才吃用大米,而甘薯米(薯丝晒干制成)却是一年四季的主食。20世纪70年代引种推广水稻杂优良种后产量大幅度增高,水稻广为种植,大米才成为畲族主食。
  大小麦是境内畲村辅助性粮食作物,小麦品种有和尚麦、白芒麦、红芒麦,大麦有六角麦等;畲村杂粮还有大豆、马铃薯和玉米、高梁、粟子、养麦、苦花麦、糁(俗称“晏莫栽”)和赤豆、金甲豆、蚕豆、绿豆、豌豆、羊胡子豆等。种植较广泛的杂粮品种以大豆和马铃薯居多。
  畲村种植的传统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菜、苎麻、黄麻、烟叶、糖蔗、果蔗、药材、芝麻、茉莉花、席草、芦笋等。而历史上种竹木、种苎、种菁(蓝靛)、种茶是畲民的种植强项。现在苎麻和蓝靛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而“艺植竹木”和种茶仍然是畲乡经济的龙头产业。
  清乾隆以前,畲民耕作仍以游耕为主,“食尽一山则他徙”。清乾隆年间(1736~1794年)畲民落籍以后,逐渐改变了原有粗犷的抛荒制耕作方法,学会了施用农家肥和防治病虫害。畲村水田因地处山区,海拔高,通常只种单季稻。在农历二月初春分时节后,下地做田埂、挖稻根、锄田;立夏前后浸种,浸种两三天后下种(30来天便可拔秧);四月间该犁的田,进行头次犁田;四月底芒种前,二次锄田(翻土),可耙的头次耙田;四月底五月初芒种间,二次耙田、拔秧(播田插秧),最迟在夏至前插完秧。秧插后35天(五月底六月初小暑前)第一次耘草;六月底七月初至立秋前,第二次耘草并施肥;九月初霜降后割稻。园地多种植甘薯,二月春分下种育苗,比汉族地区迟15~30天;三月底四月初立夏前茅藤(即移植薯苗);四月中旬小满时节,开始插播番薯,芒种长势最旺,最迟到夏至,施基肥;五月底六月初小暑锄畦,追肥;六月中旬大暑后,翻番薯藤三四次(于锄畦后20天),如下雨则顺延;十月半立冬后收成,挖番薯推番薯米。
  二、生产经验积累
  畲族先民在早期的农耕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和气象知识。比如《节气歌》,即通过一幅幅形象化的民俗画面来提示一年节令相关的农事活动,形象易记,情景盎然。《农事歌》,把“惊蛰锄田,清明浸种,小满布田。”一年到头的农事活动,简洁明了记之歌言,也起到同样的效果。此外《做田看气象歌》、《十二月做田歌》、《二十四节气歌》、《做田歌》、《十二月生产》等,都是畲族人民长期农业生产劳动经验的结晶。
  节气歌
  正月雨水共立春,阳鸟岗头来报春,做客人姐回家转,做田郎仔叫耕春。
  二月惊蛰春分到,蛇虫蚁仔尽出头,蝉仔变身四山叫,鸟仔成双喊做巢。
  三月谷雨清明晴,山林树叶片片青,娘那背仔郎担种,娘那撒种郎犁田。
  四月立夏小满天,阳鸟朗朗叫天晴,麦那割了做田活,禾莞插落满洋青。
  五月芒种夏至中,日长夜短水成汤,纻布衫子着身上,割菅裹粽分郎尝。
  六月小暑大暑天,一年田活去一半,手掏耙子去耘草,草那耘了禾转青。
  七月处暑共立秋,坝头无水要去修,修大门前荫大糯,糯谷开花郎来匀。
  八月白露秋分时,夜来眠床要盖被,稻怕中秋午时风,午时出稻朗花期。
  九月寒露连霜降,稻那割了谷上仓,重阳上山去聊歌,贤娘做糍喷喷香。
  十月小雪共立冬,过了立冬满洋空,大仓小斗都贮满,砻米炊酒等落春。
  十一月大雪冬至中,露水落地变成霜,女人勤力织丝苎,灶前烘火熬过冬。
  十二月时节大小寒,长年无吃祭灶瞑,年近月满回家转,家家理事做无闲。
  三、做福
  畲族以农为本,在祭祀日和时令节日里常举行祈求神灵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仪式。其中农历正月的清醮道场是最隆重的祈求丰收的祭祀仪式。
  畲族与生产有关的时令节日有牛歇节、圆冬节等。平时结合农事活动的“祈福”,更是经常举行。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四是“开正福”,初五有“下神福”,祈求一年四季农耕平安顺利。二月初一“春福”,初二有“土地福”,俗传“土地公”管田产,祈之可保护丰产。立夏日“夏福”,这年应该种什么种子,要向菩萨卜问后下种,才会有好收成。端午节后“保苗福”,祈求神明保护田园庄稼,不生虫害。白露日“白露福”,祈求合村人丁平安。立冬日“冬福”,亦称“收冬福”。除夕是最后一个“福”,叫“完满福”,庆祝一年丰收,四季平安,答谢“神明”庇佑。家家互相请客,半夜要起来放鞭炮迎接天神。
  农忙时节,畲家有“门不落锁”习惯,即全家出工,仅用一根小竹条或小木棍拴在门扣上,以示屋内无人。冬季收成后,田野作彻底清理,聚族摆宴,男女劳力一起饮酒庆丰收,俗称“理园埕”,这些都是畲族农耕文化的重要遗存。畲族文化偏重农耕,大部分节俗也和农事活动连在一起。如封龙节、牛歇节等都与生产劳动有关。
  第三节 狩猎
  一、猎物种类
  明清时期,畲族居住地山深林密,飞禽走兽很多,成为畲民的天然猎场。其猎物种类有虎、豹、野猪、野羊(山羊)、刺猬、山麂、獐、狐、野猫、野兔等;飞禽有雉鸡、斑鸠、鹧鸪等。至民国时期,福鼎浮柳、双华、牛埕下、才堡、瑞云等畲村就有猎枪145支。霞浦西胜一带畲村年均猎获麂60多只,山猪10多头,小野兽无数。霞浦海边村庄野猪很多,常常出没田地里,对庄稼危害严重,为此全村备有猎枪(铳)16把,年均打死山猪10~13头,麂30余只。直到20世纪50年代,猎物种类还很多。1959年,福安九龙村钟猫弟因狩猎闻名,被推选为晋京青年代表。霞浦县南门山村钟品改1957~1960年3年之间,猎获害兽600多头,其中包括山猪47只、豪猪72头、山麂58头,因此获省民兵积极分子称号。此后,由于滥伐林木,森林遭到破坏,生态失去平衡,野生动物逐年减少。1964年,据福安县岳田乡调查,该乡6个畲族村会打猎者9人,有土猎枪9支,已不专事打猎,只在农闲时偶尔为之,猎物有山羊、獐、山鸡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畲村可以行猎的野兽已寥寥无几,随保护珍稀动物政策的深入人心,狩猎也只成为畲族人民的一种兴趣爱好,偶尔为之,所猎获的只有野兔、野猫,飞禽有雉鸡、鹧鸪、斑鸪等。
  进入21世纪后,畲族地区已难见猎户踪影。
  二、行猎的方式
  历史上,畲民狩猎时间多选在农历正月、二月和七八月农闲季节;狩猎时往往三五成群,集体行动。猎队有分工,有赶山(亦称“踏把”)者,带猎犬搜山,把野兽赶出密林;有“把口”者,守候在野兽出没的路口,伺机射杀。狩猎的工具有以下几种。
  弩箭 竹制,原始狩猎工具。20世纪50年代尚有使用。猎手把弩架设在野兽经常过往的地方。弩上有一根小小的活动针,针上引一根线,俗称“朗线”。野兽碰上“朗线”,活动针受震动,箭就脱弩而出。箭矢上敷有毒药,野兽中箭不久即倒毙。福安杨梅洞畲族猎队习惯用这种方法猎获野兽。
  竹枪 是将4~5厘米宽的毛竹片两头削尖,形如一把尖刀,放入油锅里煎炸,待其颜色变黄时,取出冷却,使其锋刃硬韧,犹如钢刀般托在花生园或番薯地里,野兽来糟蹋作物时,就可能被竹枪刺中毙命。
  竹吊 在野兽经常路过的三岔路口或庄稼地里,挖一宽约30~40厘米,深30厘米的小洞,洞口放置一个活动圈,圈沿拴一个活动针,洞旁置一根毛竹,将毛竹压弯拉到地面,在毛竹尾部吊上一根绳子,绳子另一端缚在活动针上。当野兽踏上活动圈后,带动活动针,毛竹上的活动柄就自动弹起,把野兽的脚悬空吊起,使其无法逃脱而就擒。
  木笼 俗称豹橱,是诱捕虎豹之类大野兽的大型工具。木笼隔成前后两间,中间有活动踏板,里间置猪、犬等饵物,当野兽进笼踩上活动踏板时,笼门则自动关闭,野兽即被活捉。福安九龙村畲族钟猫弟就常用这种方法捕豹出名。
  累刀 是专门捕获野猪的工具。累刀即在木槽上设刀,刀刃朝上,放在野猪经常出没的路口,当野猪奔跑撞到刀刃上,肚皮就会被刀刮破。特别是在出现野兽群时,兽群遭惊吓争先恐后地狂跑,窜到累刀上常常被累刀刮破肚皮致死。
  陷阱 即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深挖2~3米,宽50~60厘米的陷阱,面上用树枝、茅草伪装起来,放上诱饵,当野兽路过,即陷落井里而被捕。
  火铳 畲村常用的自制猎枪。用钢管或铁管作铳筒,木制铳柄,以米粒大小的铁砂做子弹,火铳的火药一般自制。火铳击发,射出铁砂,散开的直径约为一米,命中率较高。民国以来,畲族狩猎大多用火铳,少数用步枪。
  三、猎物分配
  畲族狩猎,猎物分配原则:福鼎、柘荣、霞浦一带,兽皮归猎手,三只腿及内脏亦归猎手;发现野兽的人获一只腿、一斤肉,再平分一份肉;剩下的平均分配。蕉城、福安一带,中头铳者分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或在平分一份肉后,再加上内脏和两条兽腿,兽皮归猎手;赶野兽出密林者,分两只腿,一份肉。有的地方分配原则是:中头铳者,可分得兽头、兽皮和部分兽肉。如果头铳虽击中,但山兽仍在奔逃,由另一人补击后,山兽才死者,兽头兽皮为头铳者,兽肉部分则要与补铳者均分。要是猎到中等体积的野兽(如麂、獐等),除兽头兽皮归头铳者外,兽肉平均分配。要是参加猎捕的人多、猎物又小,则把猎物煮好,大家一起聚餐。
  四、猎神崇拜
  狩猎是畲民的副业,狩猎时既有个人单独进行,也有集体行动。猎队通常由3~5人或7~8人组成。上山行猎前,要拜猎神射猎师爷,各地所供猎神不同,以供田公元帅者居多,也有奉忠勇王为猎神的(忠勇王就是在率众打猎中,被山羊抵下山崖,挂在树上身亡的),有的地方奉吴山么为猎神。不管供奉猎神是谁,猎人上山狩猎前,都要焚香上供、叩拜许愿,祈求猎神保佑,狩猎顺利。猎手打到猎物后,也要先拿到猎神前面供祭。捕到特大猎物时,不但要点香秉烛烧纸钱,还要鸣铳一声,表示谢意。供祭后,才开始分配猎物。
  第四节 建房
  一、住房形制构造
  明代以前,畲族先民的住房大多是以竹子为架搭成的“悬草寮”。这种茅寮称“千柱落脚”或称“千枝落地”,呈“介”字形。架料多缚成框格形,寮面的茅草也是打成草匾之后盖上。大多没有隔间。前后开门,不开窗户,没有烟囱。一般占地面积20平方米左右,寮高3米,墙高2米左右。
  有的“山寮”成“人”形。它仅在寮中央竖1排3~5根树杈,杈上架着横杠,两边斜靠若干木条,扎上横条(竹片),覆盖茅草而成。茅寮结构低矮,阳光不足,泥土地面十分潮湿。
  部分住房是以毛竹为架,编竹为篱(或芦秆为篱),覆盖茅草或树皮建成。有的草寮搭盖更为简单——在寮中间竖三五根成排的树杈,杈上架着横杠,两边斜靠若干木条扎上小横条、竹片或芦秆,覆盖上茅草即可,成“人”字形。
  到了清末,畲族乡村才出现土木结构、砖木、石木结构楼房,俗称土墙厝、柴厝、石厝、砖厝。其形制为四方筑墙,土木(砖、石)结构,屋架直接置在山墙上,屋顶呈“金”字形。柴厝属抬梁式木结构,硬山顶式屋面,呈长方形,又称之为上下出檐。石厝多建于濒海地带,为抗风型建筑,墙体用乱毛石或花岗岩砌,平台铺石板条,呈“田”字状。砖木结构厝,为穿斗抬梁式梁架,悬山顶,四周空斗砖墙,呈“品”字状。近年,砖墙改用火砖砂浆平铺直上。
  畲族的住宅通常选建在向阳避风有水源的地方。房屋为方形。每支柱子下面都垫有一块磉盘(方形石板,起防止柱子受蛀受腐作用)、一个柱基石(斗大的圆石)。20世纪50年代以前,凡要交纳山租的地,都不能竖柱基,说明只是临时搭盖物,地基不属建房者所有。房屋有四扇、六扇、八扇之分,多的有十扇可住一二十户人。房屋高度的末位数,逢六为吉,如2.36丈,3.06丈。有中厅和左右厢房。中厅又分为厅堂、后厅,中间隔以木板,两边留左右“进宫”门,门上方分设神龛,左为风火榜,右为祖宗牌位,厅堂作为接待客人和举办红白喜事之用,后厅放杂物,又可作餐厅,左右厢房为主卧室。卧室开一个可以推拉的木板采光窗户,窗棂多为圆木条制成。厨房炉灶多筑在厢房后边,灶后的土墙凿洞作烟囱。灶边空地作冬季烧篝火取暖的火塘。寮里地面都是自然踩成的泥地,显得潮湿。屋面或寮外搭阳台,供平时晒衣服、收获季节晒粮食等。畲家人茶余饭后,可上阳台织麻织带,纳凉学歌。厕所、畜舍多在寮外,一般住宅周围都植有松、杉、樟、榕、柯、枫等乔木以遮阳挡风,畲村称为“风水树”。
  为了防范盗匪的骚扰,有的畲村也曾出现了六扇以上的大厝,一厝可住十余户。每扇由五至七根木柱,以楼锁、岭子连接而成,扇与扇之间形成了房间的结构。全厝的柱子、穿枋、过梁多达几百支,均凭畲族木匠智慧的双手,不用图纸,不用一钉一铆,就能使柱柱相连,柱柱相接,梁梁相扣,四平八稳,坚固耐用,省工省料。但是,也有个别盖不起四扇者,仅起二扇,另二扇筑土墙代之。也有起“孩儿掏伞”式者——厝中仅竖一根粗柱,四面围墙。墙上凿一里大外小的螺壳形窗户,以减少寒风侵入。
  二、上梁
  畲族一户建房,全村相帮,亲戚朋友更是责无旁贷。农闲多干,农忙少干。帮工者只用酒饭,不要工钱。这种风俗至今不衰。
  建房前,要择一黄道吉日奠基、架“木马”。先劈扇料,而后“扶扇”,即搭房屋的架子并铺以瓦片。日后,逐步完成夯围墙、加板壁、铺楼板等工序。较大房屋大致都要3至5年才能竣工。上梁称“扶扇”。上梁时,木匠要制一鲁班神牌挂在厅堂中墙壁上方,左右各挂1只木槌(槌上羁2条红布片),另制一根与房屋一样高的杉木“丈篙”搁在厅边。然后,搭起香案,摆上熟猪头1个,熟鸡1只,咸鱼1尾,豆腐、粉丝之类的菜5碗,酒3杯,茶2盏,草鞋1双,木屐1双,雨伞1把,笔墨砚1套,镜子1面,胭脂1盒,头梳1把,花线1束,红带子1至2丈。准备就绪后,鸣炮“请鲁班”,祭过鲁班后,供品归木匠所有。
  同时,举行祭大梁仪式。也要摆上三牲福礼,燃烛点香。建房者一家人,从大到小都要向大梁行三跪九叩礼。木匠手提酒瓶,口中念道:“出在深山青又青,落在人家做梁杆,梁头斟米酒,梁尾发财又发丁……”反复给大梁斟酒。酒毕在大梁的两头钉上红布条。
  上梁时辰一到,鞭炮声不断。众人扶起事前劈好的扇料,木匠发槌和扇,并口言吉利话语。整座屋架合好后,亲戚朋友要送上稻谷与红布“压梁”,送联匾祝贺。在中庭楣上挂起“紫微銮驾”四个大字。接着备酒席(俗称“谱扇酒”),宴请木匠与帮工者,以及前来贺喜的亲戚朋友。
  附录
  上梁令①
  伐中梁令
  一蔸老树在青山,今日吉旦请鲁班,师傅来承做中梁;
  左边开斧发万丁,右边开斧出状元。
  做中梁令
  一蔸老树在青山,今旦鲁班师傅取来做中梁,
  梁头雕出金狮子,梁尾雕出玉凤凰,
  梁中雕出真龙现,正是玉龙出现形。
  开伞令
  打开雨伞似青天,看见云头鲁班仙,
  鲁班师傅云头坐,弟子今旦上中梁。
  红烛令
  一双龙烛照青天,照见云头鲁班仙,
  照见南山龙来现,荣华富贵万代兴。
  接中梁令
  远远看见一条龙,看见一条大黄龙,
  借问黄龙何处去,摇头摆尾上中梁。
  红酒祭中梁令
  东方盛出一宝瓶,万两黄金口打成,
  上铸狮子来盖顶,下铸莲花套酒瓶。
  酒是何人来所酿,杜康酿酒满场香,
  前日取来敬神明,今日取来祭中梁。
  一敬梁头一盅酒,初出儿孙做太守;
  二敬梁尾一盅酒,百子千孙代代昌;
  三敬梁中一盅酒,儿孙得中状元郎。
  玉酒敬天天增福,玉酒敬地地生财;
  再敬鲁班师傅一盅酒,帮助弟子今日上中梁。
  金鸡祭中梁令
  手提金鸡似凤凰,生得头高尾又长,
  头戴凤冠髻一顶,身穿绸缎五色衣。
  脚踏圣人仙字文,金口开叫天地光,
  此鸡不是凡间物,王母娘娘圣上鸡。
  一祭梁头千万口,二祭梁尾万担粮,
  三祭梁中多发迹,荣华富贵万万年。
  猪头祭中梁令
  手掏猪头大又肥,张飞屠店代代传,
  前日买来敬神祇,今日买来祭中梁。
  一祭梁头招百福,二祭梁尾纳财宝,
  三祭梁中增福寿,荣华富贵万年长。
  谷袋挂中梁令
  谷生田中似黄金,江南处处珍珠连,
  一日存积千年宝,千年存积万年粮。
  世世代代家豪富,子子孙孙永繁昌。
  红布挂中梁令
  一匹红纙长又长,红纙出在苏州乡,
  今日取来挂梁上,千年万载永祯祥。
  左手三点多富贵,右手三点永吉昌,
  荣华富贵千万载,状元及第满门香。
  上中梁令
  你向东来我向西,脚上云梯步步高,
  鲁班师傅云头坐,帮助弟子上中梁;
  此梁上好满门吉,千年万载永祥昌,
  世世代代多富贵,福星拱照天地长。
  安中梁令
  良辰吉日安中梁,鲁班师傅亲临场。
  紫微銮驾仙君降,瑞气凌云四季香。
  此宅建成非凡宅,乃是天公玉赐祥。
  奠基千秋长万载,儿孙众发永恒昌。
  福星日日长拱照,八仙岁岁庆无疆。
  日进千金金满屋,时招万谷谷盈仓。
  诸物兴隆永茂盛,行业兴旺永繁荣。
  荣华富贵长江水,世代连生状元郎。
  三、入宅
  新房屋落成前后,屋主要根据择日子先生选定的日子砌灶。砌灶时,泥匠要讲一番吉利话(如招财进宝、财丁两旺等),并在灶心安下“七宝”,即稻、麦、豆、茶、芝麻、灯芯、铜钱等。并择吉日良辰入住,称“入宅”。入宅时,要携带公鸡与犬,预祝六畜兴旺。户内人一手拿家具,一手执火把或灯笼,象征生活红火。户长肩挑箩筐内置祖公香炉、斗灯(即为“六证”:以量米的圆斗围上一张红纸成半圆形,里外共插上10双筷子用五色丝线连着做骨架,内放剪刀、尺子、镜子、戥秤各1件,点燃小油灯1盏)和火钵。一路上不断地往火钵里撒食盐,使其爆出“噼噼啪啪”的声响,象征添丁发财。沿路燃放爆竹。举家依辈分大小列队,鱼贯而入新居。户长跨进厅堂、灶房、卧室均念吉词,如“长发其祥啊!”、“福寿双全啊!”,小辈都要齐声应道:“好呀!”“好呀!”。然后把祖公香炉、斗灯移到厅堂桌上,点香秉烛,跪拜后,将祖公香炉放置右边神堂。接着举办酒宴,俗称“入厝酒”。亲戚朋友携礼物、贺仪前来赴宴。附
  畲族的居住习俗
  蓝兴发
  一、建房
  史载畲族“所居住丛菁邃谷,或三四里,或七八里始见一舍,无比屋而居者。屋以竹为盖,或编茅辑箬为之,间亦有用瓦者”①。又说:“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临清溪栖茂树。”②他们的住房是以毛竹为架,编竹为篱(或芦秆为篱),覆盖茅草或树皮。这种草舍(草寮)“千柱落脚”,四面通风,多呈“介”字形。搭盖时,顶端一根横木,四周四根柱子,或四周夯筑二米高的土墙,中立一根柱子,架料用竹子或竹片缚成框格型,屋顶用茅草或稻草打成茅匾,或以杉树皮铺盖。有的草寮搭盖更为简单——在寮中间竖三五根成排的树杈,杈上架着横杠,两边斜靠若干木条扎上小横条、竹片或芦秆,覆盖上茅草即可,成“人”字形。
  草寮多为临时搭盖,结构低矮,阳光不足,泥土地板,十分潮湿。加上人畜同居,很不卫生。因此,畲族地区各种流行疾病也特别严重。正如畲族古歌所唱的:
  磨石磨刀两头翘,刀子磨利砍茅蔸,茅蔸着来起寮住,起座茅寮在岗头。
  郎起茅寮在山上,茅叶做瓦茎做墙,也无厅堂无隔间,也无瓦盖无神堂。
  郎起茅寮在高山,云雾磨来磨寮厅,一落云雾一落雨,一晡起报①一晡冷。
  郎掌茅寮在山上,四周环转柴蔸王,未见日头照一下,百鸟全夜叫天光。
  郎住茅寮难了难,一日难等一日晚,从小艰苦无楼住,脚下溪水转团团。
  到了清末、民国初期,畲族乡村才出现土木结构、砖木结构楼房,俗称土墙厝、柴厝、石厝、砖厝。土墙厝为四方筑墙,土木结构,屋架直接置在山墙上,屋顶呈“金”字形。柴厝属抬梁式木结构,明三暗六式硬山顶式屋面,呈长方形,又称之为上下出檐。石厝多建于濒海地带,为抗风型建筑,墙体用乱毛石或花岗岩砌,平台铺石板条,呈“田”字状。砖木结构厝,为穿斗抬梁式梁架,悬山顶,四周空斗砖墙,呈“品”字状。近年,砖墙改用火砖砂浆平铺直上。
  现在,畲族地区“搭寮为舍”的现象已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是土木结构的“四扇楼”。他们多以血缘相近同姓者聚族而居。但是,也有打破血缘关系,不同姓氏聚居,甚至同汉族杂居的新村。
  近代,畲族建房一般多建在向阳避风有泉水的地方。房屋四扇二层,为正方形。为了防止虫蛀腐蚀,每支柱子下面都垫一块磉盘(方形石板)、一个柱址(斗大的圆石。1949年以前,凡要交山租的地,都不竖柱址)。房高的末位数,逢六为吉,如2.36丈,3.06丈。有中厅和左右厢房。中厅又分为厅堂、后厅,中间隔一木屏,两边留两个“进宫”门,门上设神龛。厅堂作接待客人和红白喜事之用,后厅放杂物,又可作餐厅。左右厢房作卧室。卧室设一个可以推拉的木板窗户采光,窗棂则因地就简用圆木条组成。厨房炉灶多筑在厢房的后段,灶后的土墙凿洞作烟囱。灶边空地作冬季烧篝火取暖的火塘。寮里地面都是自然踩成的泥地,显得潮湿。屋面或寮外搭阳台,晒衣服、晒粮食、晾东西。畲家妇女茶余饭后可上阳台织麻织带,乘凉学歌。厕所、畜舍多在寮外。
  为了防范盗匪的骚扰,有的畲村也曾出现六扇以上的大厝,一厝可住十余户。每扇由五至七根木柱,以楼锁、岭子连接而成,扇与扇之间形成了房间的结构。全厝的柱子、穿枋、过梁多达几百支,均凭畲族木匠智慧的双手,不用图纸,不用一钉一铆,就能使柱柱相连,柱柱相接,梁梁相扣,四平八稳,坚固耐用,省工省料。但是,也有个别盖不起四扇者,仅起二扇,另二扇筑土墙代之。也有起“孩儿掏伞”式者——厝中仅竖一根粗柱,四面围墙。墙上凿一里大外小的螺壳形窗户,以减少寒风侵入。
  二、上梁
  畲族一户建房,全村相帮,亲戚朋友更是责无旁贷。农闲多干,农忙少干。帮工者只用酒饭,不要工钱。这种风俗至今不衰。
  建房前,要择一黄道吉日奠基、架“木马”。先劈扇料,而后“扶扇”——搭房屋的架子和铺瓦片。日后,逐步完成夯围墙,加板壁、铺楼板等工序。每座房屋大致都要3至5年竣工。
  “扶扇”即为上梁。上梁时,木匠要制一鲁班神牌挂在厅屏上方,左右各挂1只木槌(槌上羁2条红布片),另制一根与房屋一样高的杉木“丈篙”搁在厅边。然后,搭起香案,摆上熟猪头1个,熟鸡1只,咸鱼1尾,豆腐、粉丝之类的菜5碗,酒3杯,茶2盏,草鞋1双,木屐1双,雨伞1把,笔墨砚1套,镜子1面,胭脂1盒,头梳1把,花线1束,红带子1~2丈。准备就绪后鸣炮“请鲁班”,祭过鲁班后,供品归木匠所有。
  同时,举行祭大梁仪式。也要摆上三牲福礼,燃烛点香。建房者一家人,从大到小都要向大梁行三跪九叩礼。木匠手提酒瓶,口中念道:“出在深山青又青,落在人家做梁杆,梁头斟米酒,梁尾发财又发丁……”反复给大梁斟酒。酒毕在大梁的两头钉上红布条。
  上梁时辰一到,爆竹声不断。众人扶起事前劈好的扇料,木匠发槌和扇,并说吉利话。整座屋架和好后,亲戚朋友要送上稻谷与红布“压梁”,送红对联参与祝贺。在中庭楣上挂起“紫微銮驾”4个大字。接着备酒席(俗称谱扇酒),请木匠与帮工者,以及前来贺喜的亲戚朋友。
  三、入宅
  新建房屋落成前后,屋主根据择日先生选定的日子做灶。做灶时,泥匠要讲一番吉利话(如招财进宝、财丁两旺等),并在灶心安下“七宝”:稻、麦、豆、茶、芝麻、灯芯、铜钱。还要择一吉日良辰入宅。入宅时,要携带公鸡与犬,预祝六畜兴旺。户内人一手拿家具,一手执火把或灯笼,象征生活红火。户长肩挑用箩筐盛着的祖公香炉、斗灯(即为“六证”:以量米的圆斗围上一张红纸成半圆形,里外共插上10双筷子用五色丝线连着做骨架,内放剪刀、尺子、镜子、戥秤各1件。点燃小油灯1盏)和火钵。一路上不断地往火钵里撒食盐,使其爆出噼噼啪的声响,象征发丁发财。沿路燃放爆竹。依辈分大小列队,鱼贯而入新居。户长跨进厅堂、灶房、卧室均念吉词,如“长发其祥啊!”、“福寿双全啊!”。小辈都要齐声应道:“好呀!”“好呀!”。然后把祖公香炉、斗灯移到厅堂桌上,点香秉烛,朝拜后,将祖公香炉放置右边神堂。接着举办酒宴,俗称“入厝酒”。亲戚朋友携礼物、贺仪前来赴宴。宴前宴后大放爆竹。
  四、分家
  1949年以前,畲家人比较注重生产资料,特别是田园山林。把保有祖宗留下的田地和增置田产看作家庭发财的本钱。因此,兄弟分家时,都要请母舅作公道人,并邀亲族参加评判。父母在者,可由母舅提出留一部分财产,够其生活。待父母辞世后,再行分配,或留作父母坟墓以及每年祭墓时开支,俗称“众田”。然后,给生有男儿的长子一部分“长子田”(亦称长孙田),以资奖励大哥和长侄多作贡献。“长子田”一般不得超过全部田产的十分之一。要是田产太少者,只要适当照顾一下长子即可。余下的田地山林则全面进行评比,由数子平均分配。但是,有的细仔(最末的男儿)则往往要分得多于兄长的财产。因他长大以后要娶妻子,俗称取给老婆本。
  田地山林按土地肥瘠、水利条件好坏,搭配适中,分为数股。同胞兄弟在厅堂上摆起香案,在祖公牌面前祷告:“阄子落地,逢人‘八字’。”以拈阄为定。至于住房的分配,母舅则按“左大右小”的惯例,长子分左边厢房,次子分右边厢房,三四子分左右后厢房,口说为凭。农具和家具也按质量好坏搭配,分成数股后,由母舅指定或拈阄为准。
  兄弟拈阄后,即立阄书或分单,把义务和权利都上书,并经几方画押或签字为据。兄弟妯娌要是有意见分歧,发生争执,也由母舅仲裁。这时,母舅说的话,往往都要被尊重和采纳。
  畲家女子不论出嫁与否,都没有财产继承权。凡年少未出嫁者,衣食住行均由同胞兄弟平均负担。
  凡没有男儿的绝嗣户,或买子继嗣,或以叔伯的子侄过嗣,或招赘“上门”,以婿为子。只要他肯随继父之姓氏,愿意赡养继父母,继父母殆后,又愿意为其收殓、造坟、祭墓、接代香火,即可继承绝嗣户的财产。
  畲族分家,母舅、姻亲和主要亲戚要送碗筷送硋钵,祝贺其添丁发甲。家庭财产分配停当后,主持分家人要当众在天井,摔破3至5只钵头,以取“打硋”(发财)之吉。
  摘自蓝兴发《畲族风俗趣说》

附注

①清乾隆《福宁府志》。 ②《宁德市畲族志》。 ① 福安市上白石镇南山头村畲族雷美寿供稿(此令畲汉民族通用)。 ① 江远青等:《建阳县志》卷二“舆地志·附畲民风俗”。 ② 邓光灞:《长汀县志》卷三十五“杂录畲客”。 ① “起报”:起北风。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的民间风俗,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诞育成长、婚礼、丧礼、民俗调查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