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畲族地区群众文艺工作情况的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818
颗粒名称: 福建畲族地区群众文艺工作情况的简介
分类号: G241.3
页数: 2
页码: 528-5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畲族地区群众文艺工作情况的简介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畲族 文艺

内容

(1964年11月)
  (一)
  福建省畲族人口123334人(1962年7月公布数字),分布在全省各地,以福安专区最多,占全省畲族总人口80%多。他们居住分散,绝大部分在山区,与汉族在一起。据福安专区统计,专门畲族聚居的只有三个公社156个大队。
  解放前,畲族备受反动统治的民族压迫和歧视,群众过着被剥削被侮辱的生活。他们没有自己民族文字,只有民族语言。在国民党大汉族主义的同化政策下,曾经被强制学汉话改汉装,且禁止唱山歌。然而他们仍然保留自己的民族传统;特别是山歌,是他们口头文学宝藏,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富有民族特色的长篇叙事山歌、小说歌和杂歌。土地革命时期,党在闽东很多畲族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群众又编了许多反映革命斗争的畲歌,如《廿三年革命歌》、《到我们村里当红军》、《毛泽东兵士真真多》等,到现在还流传着。
  但是,畲族也有不少坏山歌是封建旧文化糟粕。特别是长篇叙事山歌和小说歌,带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散布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维护封建统治法权,还有不少是色情淫秽的,对群众起很大毒害影响。如福安、霞浦、福鼎一带流传的《高皇歌》(长篇叙事山歌)和《奶娘传》(小说歌)等,情节离奇,内容荒诞。这些旧山歌坏山歌的流传与他们封建旧习俗的流行有很大关系。不少畲族地区有自己的传统节日,福安穆阳的“分龙节”,霞浦马洋的“九月九”,福鼎双华的“二月二”,都有规模盛大的庙会、歌会。过去在这些节日里,要迎神祭祖,请戏设赌,请客吃喝,并通宵达旦盘唱山歌。旧畲歌、坏畲歌就这样一代传一代、一地传一地保留下来,成为封建反动统治愚昧畲民群众的一种工具。
  (二)
  解放以来,特别是1958年以来,我省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对发展畲族地区的文化,做了许多工作:
  一、配合党在各个时期政治中心和生产运动,认真贯彻为政治、为生产服务的方针,开展群众性的社会主义文艺宣传活动。解放以来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均作为党对群众政治思想工作的组成部分,逐步地开展起来,在各个时期的政治中心和生产运动中,党组织都组织文艺活动积极分子,通过小演唱、山歌、土广播、黑板报、读报……等形式,宣传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畲族地区的成就,宣传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这种活动在近几年来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有新的发展,各畲族地区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根据本民族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以阶级斗争、革命传统与前途教育为中心内容的文艺宣传活动,如组织革命故事会,请老革命、老贫农讲革命斗争史、畲族村史、畲家翻身史;组织阶级教育展览会,通过各种实物、图片启发群众回忆对比;编印、推广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内容的山歌等等。现在在一些地区,这些活动已成为群众经常性的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
  二、认真对旧文化活动、旧习俗进行改造工作,不断地占领和扩大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解放后,我省曾有计划地组织三次较大规模的畲族民间传统艺术调查和几次畲族群众文化活动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推动各地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旧文化活动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开展移风易俗的斗争。在这方面做得较有成效的是以革命的新畲歌代替含有毒素的旧畲歌。一般都采取如下措施:(一)组织业余作者、歌手编写大量的新畲歌,供应各地。如福安专区近几年编印推荐的新畲歌和各种畲族演唱材料有八百多件;福鼎双华畲族地区几年来编印了六集《新畲歌》,推广的新畲歌有一千多首。(二)组织歌手唱新畲歌,不唱含有毒素的旧畲歌;以带动广大群众唱新畲歌,不唱含有毒素的旧畲歌。(三)组织畲歌联唱会、观摩会等,推广新畲歌。现在革命新畲歌在民族地区深受欢迎,并涌现了许多新畲歌手。据福安专区统计,目前全区畲族新山歌手和其他文艺活动骨干就有800多名。如霞浦县雷双勋,几年来自编新山歌600多首,他的畲歌在本地区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当中发挥很大宣传鼓动作用,有的优秀畲歌并在报刊上发表过。
  三、随着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各畲族地区均建立起群众性的文艺活动组织。为了适应畲族同胞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历年来我省在畲族聚居的地区如福安穆阳、霞浦南塘、宁德猴盾、福鼎双华等6个地区建立了6个公办文化站,同时,通过开展群众性业余文艺活动,在畲族山村建立26个俱乐部和其他业余文化组织,如业余民校、业余剧团等。目前,这些组织已经成了畲族地区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各个时期的政治中心和生产运动中,以及农闲节日时,他们都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如运用黑板报、图书流通、幻灯放映、土广播开展宣传,以及组织群众开展革命歌咏、讲革命故事等活动。有些文化站还设有文化担,挑文化担上山下乡,活跃偏僻山村群众文化生活。通过文化站的辅导,畲族群众文艺活动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提高。因此,在畲族地区出现不少优秀演唱和歌舞节目,自1955年到今年的几届县、专、省群众业余文艺会演中,畲族参加会演的节目《龙伞舞》、《婚礼舞》、《龙凤岩》、《草岗变茶岗》、《难为迎亲伯》、《养蚕舞》等,曾受到一定好评,其中《婚礼舞》还曾被选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并拍成电影。
  四、组织专业文艺团体上山下乡,也一定程度地满足了畲族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畲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戏曲和专业文艺团体,他们有些业余文艺演唱组织除了山歌编唱小演唱外,有时也学习汉族地区戏曲形式编演小节目。闽东地区畲族群众最喜爱的是闽剧。解放以来,为了满足他们的文化生活需要,党和政府曾组织过很多次少数民族慰问,安排专业剧团和电影队为他们演出。在专业剧团和电影队上山下乡计划安排中,每年都有畲族地区演出和放映点。现在大部分的畲汉杂居地区和部分畲族较大的聚居地区每年一般能看以1—2次以上的电影或戏剧。据福安县农村电影普及放映情况调查,该县88个畲汉杂居乡已设放映点83个,纯畲族大队77个已设放映点40个,畲族人口占50%的大队25个已设放映点12个。许多畲族老人对专业剧团和电影队上山下乡十分感激,有的看了电影说是“毛主席给畲族派来的神戏。”有关地区的文化馆、图书馆、新华书店,对畲族地区的宣传活动材料供应、图书的流通发行以及群众业余文艺活动的组织辅导,也做了不少工作。畲族群众对党和政府这一些措施都感到非常满意。
  随着畲族地区文化教育工作的发展,畲族群众的文化水平也有很大提高。现在,福安专区畲族地区已办起了218所小学,学生达4400多人,还培养了一批畲族教师,创办了一所民族中学。这又有利地推动了畲族地区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开展。目前在我省许多畲族地区群众文艺活动相当活跃。
  (三)
  我省畲族地区文化工作也存在如下问题:
  一、领导对畲族地区的群众文化工作还不够重视,对畲族文化工作缺乏经常性的调查研究,部署畲族地区的群众文化工作一般化,没有很好地根据畲区的特点,加强对畲族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因此,畲族群众文艺工作,还是落后于形势。
  二、对畲族地区阶级斗争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这一斗争必然会在群众文艺活动这一领域有所反映也认识不足,因此在畲区群众文艺活动这一领域中开展兴无灭资的斗争就不够有力。
  三、在工作中认真依靠群众不够,现在一些畲族聚居地区已建立了文化站,在其他广大畲区虽然有的也建立了群众性的业余文艺组织,但仍有相当部分地区并没有注意在畲族群众中培养文艺骨干,建立群众性的业余文艺组织特别是俱乐部,因此这些地区的群众文艺工作就开展得不好。
  四、在专业戏剧团体、电影队以及图书发行机构等方面,对畲区的活动还远不能满足畲族群众的要求。不少地区,特别是那些偏僻的畲村仍然有常年看不到戏、看不到电影的情况。
  福建省文化局
  [154—2—791]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本书以福建省档案馆及各市、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主,全书共辑入214件档案资料,选材上侧重于五六十年代的史料,并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