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县西兰公社许洋大队的经济现状调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734
颗粒名称: 罗源县西兰公社许洋大队的经济现状调查
分类号: K288.3
页数: 3
页码: 359-3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罗源县西兰公社许洋大队的经济现状调查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罗源县 西兰公社 现状调查

内容

西兰公社的许洋是一个以畲族为主、畲汉共居的大队,是全公社有名的“贫穷队”之一。我们对这个大队的经济现状和贫穷的原因进行了专门的调查。我们认为,这个队确实很穷,但还是有希望的。
  许洋地处公社南端,共有十一个自然村,分别座落在八个山之中,去各村走一周需用半天的时间,全大队分八个生产队,其中一、二、三、五、七队为畲族生产队,四生产队八户中有二户为畲族。全队101户510人,其中畲族66户339人。耕地总面积808亩(水田720亩,旱地88亩),畲族社员占有耕地面积634.6亩,为总耕地面积的78%;山地总面积4896亩(畜林山地3894亩、草地775亩、茶地177亩、村林50亩),本队属下居点,经济以生产粮食作物(稻谷、茹米等)为主。
  许洋大队八一年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在以户为基本经济核算单位(有11户在生产上已并入父户,2户五保户,2户人员流散,实际为86户)。我们为具体了解大队的经济现状,在大队的会计帮助下,对全队各户进行了普遍调查。分别了解了每户八二年的生产情况、收入情况、分配情况,以及以今年为主的生活情况。同时,我们还专门访问了上等户一户、中等户三户、下等户二户。我们根据各户普查、列出了《许洋大队一九八二年各户经济调查表》。
  八二年全大队收入总额为46925.2元,粮食总产量2798.4担(稻谷2434.5担、茹米363.9担),副业(包括家畜、茶叶、山地)收入总额12230元。除去国家征购粮877担及种子保留255担外,口粮总数为1666.4担,平均每人口粮326斤。比公社人均口粮459斤相差133斤。如果按纯收入计算,八二年全队纯收入总额为26035元,平均每人纯收入51元,与同年全公社人均纯收入76.9元相比相差25.9元,与同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68元相比相差217元,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相差219.11元。
  由于粮食产量低,经济收入少,口粮严重不足。大队农民普遍要求仅是能够吃饱肚子。但要达到这个要求,按一般情况全队每人平均口粮在550斤左右才勉强能够。而许洋大队平均每人326斤的口粮,距“吃饱肚子”,还是差距很大的。粮食不够,只有去借。根据我们对各户的调查统计:去年借粮未还清户有67户,占总户数77.9%,欠粮总计182.75担,户均272斤。最少的户欠100斤。今年到我们调查(六月一日)为止,因缺粮开始借粮的户已有28户,其中二月断粮的有4户,三月10户,四月3户,五月11户,各户借粮总计达140.15担,户均500斤。借粮最多的户300斤,最少的户100斤。这些借粮户估计到今年早稻收成(七月十五日左右),各户还需借粮平均490斤,总计137.2担。现未借粮而不能吃到今年早稻的户(也就是六月一日至七月十五日间将断粮户)有42户,各户估计还需借粮平均120斤,总计71.3担。如果按全年计算,共有70户人家缺粮,占总户数的81.4%。全年需借粮均计355担,平均借粮户每户要借500多斤(借钱买粮不在内)。我们专门访问了二月断粮的第五生产队雷××家。他们一家四口,去年粮食总收入20担,除去国家征购、种子提留,口粮为10.21担。去年借粮500斤,年底还了200斤,口粮实际只剩下821斤,人平均205.5斤,到二月已全部吃尽,现已借粮350斤,另借钱买了粮300多斤。当我们问起原因时,他告诉我们,家中孩子小,劳力只是他和爱人,而自己又身体有病,因此粮食产量低,加上累欠粮要还一些,所以口粮总不够。我们问他今年养了些什么家禽家畜?他说:“什么也没,人都没有吃的,哪里还有东西喂它们。”
  另一问题是借款现象严重,不仅户数多而且数额大。到我们调查时为止,全队58户有借款,占总户数的67.5%,欠款最多的一户1000元,最少的211元,户均258.7元,总额达15008元,比八二年副业收入总额超出2778元。为何借款这么普遍、数额又这么大呢?试分析一下:去年全队人均收入为50元,除去口粮外,现金只有12元。这些钱不说别的,就是都拿去补贴口粮也差得很远呢,而一年的其他生活必需,特别是如果家中有婚丧嫁娶、病伤事故等开销、钱从哪里来,没有就只好去借,不仅下等户如此,中等户如此,上等户也是如此。比如全大队有名的“富户”雷××家也有300元的欠款。同时,我们带着这一问题还专门访问了第一生产队的雷××家。他们家六口人,3个劳力,去年粮食总产46量,副业收入(除去成本)140元,可以算是中等之家了。由于他们家去年六月七岁小孩生病到今年三月死去,先后借款400元,去年靠卖口粮和副业收入还去150元,今年由于口粮缺少,不久前又借钱100元买粮。现在共欠款350元,其中100元带有50%的年利。他告诉我们,打算用今年卖一头猪的钱来还欠款,如果不够,就只好再卖些口粮。当我们问到他明年口粮将怎样办时,他说:“只好再去借吧”。
  由于许洋大队经济生活的贫困,引起了许多社会问题,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就发现,有卖女儿以还欠款的,有因营养不足引起儿童发育不健全的,有因家境困难儿童不能就学的,有因借高利债而不能自拔的,有因长期贫困而悲观失望得过且过的。这些现象,确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许洋大队如此贫困,原因何在?我们经多方调查和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耕地土质差,产量低。西兰公社处于平均海拔在五百米的丘陵地带,山丘高、连绵不断。梯田多,平耕地少,耕地土质差,许洋正是这一特征极富典型的大队。全队只有100亩种双季稻的平整耕地,仅为耕地总面积的12.25%。此外,620亩的稻田均为一年一产的单季田,其中200亩地为没有水源而靠天吃饭的“怨天田”,生产没有保障,其余则为“冷水田”,因水温低不宜水稻生长,产量很低。许洋大队虽耕地面积大,但由于亩产低,粮食总产也是不高的。八二年亩产平均为346斤,比公社同年年均亩产510斤,相差164斤;拿粮食年均亩产最高的八一年来说,也只有380斤。
  二、劳动费工大,劳力缺乏。许洋大队的劳力缺,这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其原因:第一,这个大队人均地为1.4亩,劳力人均6.2亩,比之全公社人均耕地1.28亩,只多0.12亩,而劳力比公社人均5.2亩,却多了一亩。如果按该队畲族耕地计(人均耕地1.87亩、劳力人均6.92亩)则更多。第二,本队无机械农具,可耕牛只有13头。平均每六户人家一头耕牛,且不能负担耕地的20%,因此耕地基本上还是由人力承担。第三,梯田多,田地面积小。全队梯田约有550亩,大多在20。至60。坡度之间,占耕地总面积的70%。全队的耕地能够按一亩划分的只有100亩、其它耕地一亩少则五、六块,多则几十块不等。另外耕地非常分散,一户耕地分为几处,近的要走四、五分钟,远的则要走三、四十分钟。这些给耕种、管理等带来极大的不便,既费劳力又花时间,与邻近汉族大队的平整耕地比较,一般每亩多花工一至二倍。由于劳力缺少,造成了有些田间耕地粗放或耽误季节,从而影响粮食产量。又由于劳力缺少,一年四季奔忙于田间,也就没有更多的人力和时间去进行多种经营发展副业生产。
  三、山地贫瘠,副业收入少。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许洋大队虽然有4896亩的山地,却是没有什么可“吃”的。这一带地区的副业主要是依靠山上的树木和毛竹。而许洋大队山上的成林树木早在一九五八年的“大炼钢铁”时就被砍去烧掉了,再加上十年内乱时期管理不严,偷砍乱伐现象严重。到七〇年为止,除各村附近的几亩“风水”树木、竹林幸存外,其它可以说全部被砍光了。现在山上除青藤乱草外,只有一些能够当作烧火的小树和树根。劳力稍多的家可以在山上多砍一些柴火,以一百斤一元的价格出售,所得是很有限的。如若依靠家禽家畜,则由于粮食缺乏和人力不够,也难以大量畜养,因而他们的副业收入是极微的。
  四、资金不足。许洋大队长期贫困,连年借款借粮,造成生产资金缺乏。粮食生产,田间用肥不足。条件好一些的户,每年只能用到所需肥料的七至八成,中等户只能用至五至六成,而象我们访问过的“困难户”×××家,去年九亩地投资只有四十元,肥料还不到三成。肥力不足,成为影响粮食产量不高的严重问题。另外,集体生产没有资金,如大队茶场,去年有可产茶田100亩,就是因为没有足量的资金和请专门管理人员,去年总产只有12担,平均亩产12斤,比公社茶场每亩年产167斤相差了几乎13倍。他们把茶叶交售国家,得1557元,除去成本600元,净收入只有957元。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了许洋大队的贫困。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思考过,他们为什么就不能富起来呢?通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他们是完全可以走上自己富裕起来的道路的,他们要想一改过去的面貌,单加强粮食生产是不够的。这个大队粮食生产每年不仅不能满足口粮,而且销售国家所得现金还不够生产粮食所花费成本。即便是农业生产发展达到口粮增加一倍,也只能够达到口粮刚刚自给的要求。更何况人口不断增加,而土地是有限的。因此,他们的出路只有在进行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副业上。他们所处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也为他们发展多种经营形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们有177亩著名的“境堂茶”茶园,有3894亩的自然育林山地,这里有着多大的发展潜力!
  先说他们大队的茶园吧。如果他们能象公社茶场那样经营,投够足量的资金,一年以后亩产少说只达到公社茶场的三分之一,也可收茶55担,售额可达17850元。按公社每亩50元减去成本,可净收入12850元。如果按照许洋茶场负责人的估计二年以后达到公社水平,那么二年以后可产茶167担,售额可达28390元,减去成本和来年用金,净收入可得18390元,全队每人平均45.5元。这对许洋来说,就将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再说自然育林山地。如果从现在开始山上的幼树不被砍去烧柴,竹笋不被挖去充食,十五至二十年以后,山上便可自然长出成林的树木竹林。按照石别下大队下流坑的600亩成林山地的估价几十万元计算,许洋大队的育林山地将会成为价值可达几百万元的固定资产。
  要想走上自己富裕起来的道路,确实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我们相信,只要全队人民从长远看问题,在困难中发扬革命精神进行艰苦创业,再加上有政府和公社大集体的扶持和帮助,许洋大队的确大有希望。
  [罗源县档案馆馆藏福建省罗源县畲族历史与现状调查报告选编》第二册]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本书以福建省档案馆及各市、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主,全书共辑入214件档案资料,选材上侧重于五六十年代的史料,并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