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宁德县畲族调查报告(摘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656
颗粒名称:
宁德县畲族调查报告(摘录)
分类号:
K288.3
页数:
19
页码:
119-1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宁德县畲族调查报告、政治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宁德县畲族
调查报告
内容
(上略)
四、解放后的畲族
(一)政治的发展:
1.历次政治运动中畲族和汉族一样地战斗:1949年解放以后,从51年开始畲族地区和汉族一起进行了土改运动。土地改革首先使畲族人民在经济上得到了彻底翻身。全县少数民族共分得土地27866.22亩,从此压在畲族人民头上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彻底解除,经济上翻身是政治上翻身的基础。在土改运动中畲族的贫雇农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他们和汉族的贫雇农一起站在斗争前列。如南岗高级社社长钟成兴,是个年轻雇农,斗争中非常积极曾得领导好评,后来调他到金垂去参加土改工作。以南岗为例,当时成立了农民协会分会,由钟永金做主席,下设有没收、分配、检查、调解、评产、治安等委员,这些委员都贫雇农,又以妇联会、民兵小队、儿童团等组织配合,在一夜之间便分好了土地,除每人分农田0.85亩以外,并由没收委员钟神兴等人去云淡、金垂等处地主家里去没收财产、风鼓、农具等分给农民,并把云淡地主的10担茹米亲自由雇农钟神坤、钟坛为等人挑回来,他们说“过去受地主剥削,现在收回了地主的土地、农具和茹米,茹米再坏也要拿回来,人不能吃让猪吃也好”。农民对于这次翻身是感谢共产党的,从此也更加拥护爱戴共产党了。例如雇农钟雷七说,共产党做事真有本领,兄弟分家财都有成花,现在我们就敢分回地主的田地。”经过这次斗争不但提高了阶级觉悟,还加强了党的领导。
在1950年抗美援朝运动中,畲族人民也投身于这个高潮、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捐献运动。例如七都漈头,首先是展开大型宣传,继而在干部和积极分子带头下,几乎人人捐献,象雷伏球、雷吉细等捐献谷子20斤,雷奶细虽然经济不好,也捐献15斤,由于展开了深入的宣传,使群众在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提高,例如漈头高山村的蓝伏钦说:“志愿军出国帮助朝鲜人民,就是为了不让它再侵略我们”。八都南岗的钟光为说“解放前国民党横征暴敛,抄家倒柜,现在为了保家为国解放台湾打美帝,自愿报名,我掏几斤也甘愿”。在这次运动中群众一般受到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树立了对美帝的正确认识。
解放后,还有股匪流窜于福建山区,骚扰人民。畲族人民便协助解放军一起进行剿匪工作。例如当时八都南岗村有一个民兵小队,有基干民兵25人,普遍民兵28人,他们就参加了这一斗争,有时在夜里追赶20多里的山路。当时曾得到县里的表扬。
从1952年开始,畲族人民也逐步走上合作化的道路。最先是组织互助组,开始时尚为季节性的临时组织。以后为了适应生产的发展,从53年始变为常年性组织。在1955年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以后,进行“一化三改”的宣传,畲族人民服从党的领导,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参加农户在80%以上。农民都认识到合作化的好处,象南岗的雷伏庋说:“共产党领导得好,参加了初级社,得病也可以请医生。”在57年有一些新上中农分子闹退社,但是大部分的贫雇农却是坚持走合作化道路的,象南岗钟光为说:“国家形势大家还不清楚?今年闹退社,明年也要入社,把我头砍掉我也不退社。单干时有吃的饱死,没吃的饿死,那种日子是不能再过了。”到57年10月,原先退社的又全部加入了高级社。从57年下半年开始实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参加农户占总户数的90%以上。在高级社中,畲族人民更提高了生产热情,随着产量的增加,生活也有了逐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思想觉悟上,从个体在所有制过渡到集体所有制,经历了一次思想上的革命,提高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从57年的大鸣大放大辩论到人民公社:在这一系列的运动中畲族人民又经历了一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革命。在大辨论中主要针对统购统销问题和合作社的好坏展开了辩论,结果树立了正确的认识,畲族人民更坚定了社会主义合作化的道路。今年9月所有的畲族人民都加入了人民公社,并将从11月份实行工资制;又处处办起了公共食堂,实行生活集体化。畲民对这个共产主义革命都深表欢迎,在公有制的宣传教育下,畲族人民初步树立了共产主义觉悟。
2.畲族人民中党团组织的发展:解放以后,由于畲族人民积极参与一切政治运动,努力生产,响应党的号召,涌现出很多积极分子和先进人物,他们迫切要求进步,争取参加党团组织。9年来很多畲族中的优秀人物加入了共产党和青年团。计全县少数民族党员96人,其中妇女7人,团员230人,其中妇女34人;其中担任党支书的有12人,担任团支书的有9人。在南岗片共有党员8人,团员28人;南山片有党员14人、团员34人;漈头片有党员9人,团员22人。其中以漈头为例,在55年只有党员6人,而58年即有9人;团员在53年有3人,54年即发展到5人,而现在发展到22人了。党团组织在畲族中的发展是较快的。这些党团员都成立了自己的支部,有自己的支书和委员。他们在各项运动中,都起了积极骨干的作用,并且很多担任领导工作。他们能够密切联系群众,贯彻党的政策,做好宣传,完成任务。同时他们在群众中的影响也很好,威信高,群众能够服从他们的领导,相信他们。
3.国家干部的培养:
解放几年来,党和政府是注意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在基层的乡社组织中都有畲族自己的干部担负领导之责。例如南山、漈头、南岗各片。过去的民族乡长,现在的社长、支书、生产队长等都是畲族人民自己的干部。这些人大多是贫雇农出身,解放前受着严重的压迫,没有念过书;而解放后一直表现积极,带动群众,在党的培养教育下,逐步提高政治觉悟和理论、文化的知识,还有很多加入了党团组织。例如南山的支书雷金华同志,漈头的社长雷细慈同志,高山社的女社长钟银蓝同志,南岗的支书蓝成济同志。他们都是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在工作中积极能干。此外在镇级以上的也还有大批畲族干部,例如八都镇的镇长蓝慈众同志和镇委副书记都是畲族,另外象漈头前任支书现已被上调到福州工作。而在县里面的干部中也有不少是畲族,据57年统计全县脱产干部有15人为少数民族。其中在县人委会有两人,县党委宣传部干事蓝其文也是畲族同志。这样的人很多是过去的贫雇农,斗字不识,经过党的教育培养,已经担任了一定的领导工作。象现在县人委的雷心昌同志曾于53年去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学习过。
4.民族地位的提高和民族乡的成立:
解放后畲族同其他各少数民族一样,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从被压迫被歧视的地位解放出来,实现了真正的民族平等,在政治地位上得到了提高。在普选中畲族人民可以选出自己的代表去参加国家管理工作。据57统计,在全县人民代表中,有少数民族代表10人,县人委会委员2人,乡代表196人,乡政委员94人,(其中包括乡长和城镇居民的17人。另以漈头为例,在1957年的普选中,7个各选区选出代表13人,其中妇女3人。参加选举的人数占选民人数的90%以上。1958年3月,举行第二次普选,划分成8个选区,在选举前全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计开支部会4次,扩干会1次,代表会1次,群众大会3次,妇女会1次;经过审查全片选民有689人,直接参加选举的有640人,占选民总数的93%,其妇女有259人。经过选举选出蓝伏言、雷石芝等17个乡人代会代表,其中妇女3人,党员6人,团员3人,贫雇农9人,新上中农4人,老上中农4人。这个17个代表在各项运动中都表现的积极努力,起带头骨干作用,能给群众办事。通过普选畲族人民受到一课生动的民族平等教育,进一步体会到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畲族才真正当了国家的主人,他们说:“解放前官哪能由我们选?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自己的代表自已选,干部由我们最满意的人来当,还能提出我们自己的意见,真是多少年来没听说过的”。此外,宁德县的少数民族也有参加过国庆观礼的,象蓝信才同志,就是在57年国庆节福建少数民族代表团的一员。另象南山曾有1人去北京学习司机技术,南岗的木匠钟永金于58年曾去北京参观全国农具展览。总之,所有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畲族人民都可以去参加。
在57年8月,宁德县的各少数民族聚居区,成立了9个民族乡,实现了民族自治权。这就是新楼、猴〓、漈头、南山、北山、南岗、雷东、后山、九仙,这本身就体现了党对少数民族的无比关怀,畲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从而更使畲族的积极性高涨,如南岗的钟雷七说:“党关心畲族人民的生活,给我们成立了民族乡,我们更应当积极生产,支援国家工业建设了。”1958年8月份,由于大跃进带来的人民公社高潮也到了宁德畲族地区,畲族民族乡便又回并到原来的各区乡,和汉族人民一起,加入了人民公社。
(二)经济的发展:
1.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解放后宁德县畲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土地改革,分得土地,消灭了封建剥削,解放了生产力;又通过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改变了小农经济的个体分散的生产方式、进行了集体大生产,使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提高。解放后畲族人民生产力的提高表现在如下几点:
(1)耕地面积、作物种类和单位产量的增加:
宁德县畲族人民虽然居住在山上,可垦的耕地不多,但在政府开垦荒地、增加生产的号召下,也积极地投入了开荒运动,并取得了不少成绩。如南岗片畲族人民在1956年大生产运动中,就开荒100亩左右,实增加农地42亩,1955年围起了金垂一个破圹、坑小矿,增加水田面积19.70亩,都增加了收获量。
为要拉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推广新品种的种植,也是主要措施之一。解放后畲族地区的农作物种类亦有增加和改变。
先从水稻品种来说,因解放前畲族地区绝大部分都是单季稻。解放后大部分改种双季稻,故水稻的品种亦随即增加。如南岗解放后就增加了双季稻的南特号、广东早、福安早、连江种、胜利新等新品种,双季晚稻增加有九仙新种,漈头片也增加有南特号等新品种。
再说地瓜,南岗亦增加了新种和六月薯等两种,漈头也增加有新种和六月薯。
由于新品种的增加,耕作技术的提高,增加了肥料和兴修了水利,故在单位面积产量上亦有增加。如漈头片1957年单双季稻平均每亩全年产量306斤,比1951年单季稻亩产166斤增加84%;1958年早稻平均每亩254斤,比之1951年增加53%。又如南岗,1958年双季稻平均全年每亩产560斤左右。
(2)生产工具的增加:畲族地区解放后的工具没有什么改变,但增加了许多新式农具。如耕作工具增加有直播机、插秧船等;除虫工具增加有喷粉和喷雾器等;收割工具增加有打谷机;茶叶工具增加有人力揉茶机、刹菁机、喷水壶和双手茶剪等。新式农具的出现,有助于畲族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强度的减轻。现以南岗片推广新式工具的数字列表如下,以资说明。
在工具改革运动中,畲族地区也出现了创作者。如南岗村钟永金(木匠),今年就创造有木质切薯机、划行器、播种机等。改良农具的运动正在畲族地区篷勃地发展着。
(3)生产技术的提高:
①犁耙施肥:解放前畲族地区20—30%的牛耕梯田中,除少数旱田外,全都是一犁一耙一锄草,基肥以外一追肥的。解放后提倡了精耕细作,普遍进行了二犁三耙二耘草二追肥的改革。三月尾立夏前四五天,第一次犁田,立夏时头次耙;四月尾芒种前,比头次耙迟十数天、二次犁田;五月初芒种时,二次耙田,同时播田,其他工序与单季稻相同。
②水稻密植:解放前单季稻“行行尺二阔,株株十八条”,广种稀植薄收,解放后从互助组时起,便试行“三八”制密植,即株行距都是8寸,每株8本(条)。56年至现在,连作稻推广了“双株密植”,即每隔4寸插两株。两株之间隔1寸。行与行之间仍保持4寸距离。58年连作稻有的株行距只有1寸了。单季稻也比以前密植的多了,大部分都是6至8寸,如漈头全片945亩单季稻中6至8寸密植的就有941亩、占单季总面积99.5%,其中密植度达1800株的就有191.25亩,占总数的20.23%。
水稻越密植,需要种籽也越多。故解放后的单位面积种籽数量也比解放前有所增加,前单季稻,漈头每亩下种5至6斤,南岗最多的下7斤种。现在连作每亩平均下种18斤,简作每亩平均14斤,单季稻每亩平均下种亦在8斤以上,单双季稻平均每亩13至14斤,等于解放前的三至四倍半。
水稻下种还推广了合式秧田。六都漈头片1958年就推广了66.18亩合式秧田,13.70亩半合式秧田。
由于以上情况,所以每亩水稻的施工量亦比解放前增加了60%的工量。解放前每亩水稻劳动量需32工天,比前增多12工。地瓜的花工亦比解放前多,解放前每亩地瓜园只能插2000株左右,而解放后推行“双畦密植”后,每亩可插3500至4000株之间,因此解放后(指密植后)每亩地瓜园需29工,比解放前增加7工。
③选种:解放前畲族农民选种习惯只是片选和注水选,有时田青黄不接时连谷种都吃进去,到春耕浸种时,只好去借一般的谷做种,因此,不一定年年都有选种。解放后畲族农民也接受了片选、穗选和黄土选种的经验,这种经验现已在畲族地区普遍推广,据七都漈头1958年4月24日的报表统计,单连作稻6087斤样中,进行黄土选种就有4796斤,占总数70.5%。
④改制:解放前宁德县畲族农民一面因山区气候条件差,土地贫瘠;另一面因为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封建剥削,生产积极性普遍不高,“靠天吃饭”的迷信思想束缚着农民,使他无法进行技术改革,因而自开基以来,都是种植单季水稻,即使有些厝边田或小平洋的水田,种植双季稻的也很少。解放后,尤其在参加农业互助合作生产的过程中,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逐步推行单改双的技术改革。
如南岗片在1954年互助组里便进行了48亩的改制工作,获得了增产。1957年在南岗全片就改制304亩(其中连作19亩),占水田总面积22.68%;1958年改制884亩(其中连作59亩)、占水田总面积的65.97%,故1958年单双季稻平均全年亩产560斤,得到了丰收。
南山和漈头亦都同样地逐年进行了改制而获得增产丰收。
(4)劳动组织的改善:
①农业合作化:宁德县畲族人民和附近汉区一样,在土改得到土地后,为了提高生产力,互助合作进行集体大生产便成为畲族人民的迫切要求。
1952年开始组织互助组,当时的互助组是季节性的临时互助组,带有变工形式,至1953起,为适应进一步地发展生产,互助组形式逐步由季节性临时互助组转变成为常年性的长期互助组。是时七都漈头有27个互助组,参加农户190多户。占总农户66%;八都南岗片有17个互助组,参加农户170多户,占总农户约65%以上。仅南岗村就有75户参加了互助组,占总农户92户的81.5%。
1955年底开始组织初级性,在这个农业初级化运动中,畲族人民也积极地投入了运动,参加了初级社。如七都漈头片是时就成立了9个初级社,参加农户203户、占总农户的68.3%。1957年在畲族地区虽然亦因一些动摇的新上中农与富裕中农,曾闹退了社,但大部分贫雇农却仍然拥护合作化,而坚定不移,没有退社。直到1957年底高级合作化高潮到来之际,全县9个少数民族乡就办起了32个高级社,7个初级社,参加农业社农户1356户、占总农户的59.3%。虽然合作化高潮在畲族地区发展的还慢些,亦不够平衡,但亦取得不了少成绩。当时八都镇南岗片就有244户参加了高级社,占总户93.5%,成立了4个高级社。1958年9月15日全片261户全部参加了八都镇光辉人民公社,成为公社的一个大队。
②劳动力和劳动强度:宁德县畲族男女皆勤劳肯干,故男女全半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都很大,一般都在50%以上。如飞鸾南山片1103个畲族人口中,男女全半劳动力就有541人,占总人口的49.03%强,七都漈头片286户、1078个畲族人口中,男女全半劳动力561人,占总人口52.04%;八都南岗片261户、961个人中,男女全半劳动力504人,占总数52.59%。
劳动强度亦比解放前加强了。
解放前全半劳力每日只能做工8至9小时,一年平均只能出工200左右天(其中农业劳动日只有190天,30天是副业劳动日),解放后每日出勤在10至11小时之间,每年可出勤240至260天。解放前是农闲的一、八、十一、十二等四个月时间,解放后都有了活干。如一月便开始锄田、挖稻根、积肥,八月修
水利,十一月和十二月也积肥、修水利等。因为劳动日比解放前大大增加。
1957年冬至1958年大跃进中,畲族男女全劳力的劳动日每月都达到28至30日,钢铁生产中,夜晚加班还不算,每天都做工11至12小时。解放初至工农业大跃进以前,畲族男女的劳动分工和以前一样,但在大跃进以后,男女的劳动分工就更细致了。工农业生产在畲族农村里的普遍开花,集体食堂的兴办,各副业专业队的建立等等都要求劳动力有更合理的分工合作,才能保证各项工农生产全面跃进。下列七都漈头片大跃进中劳动力分工情况表,以资说明:
2.生产关系的变化:
(1)阶级结构的变化:
此表说明宁德畲族人民在土改后分得土地,生产提高了,生活也随即提高,因此阶级结构稍有变化,但仍以贫农和新下中农占多数。如表,南岗贫农112户,占总农户52.33%强;新上下合计82户,占总农户37.85%强;老上老下(富裕中农)只有20户,仅占总户9.82%。
飞鸾乡南山片据103户的调查统计,有贫农47户,占总户45.63%;有新上24户,占总户数23.30%;有新下21户,占20.40%;有老下10户仅占10.67%。地主阶级消灭了,富农阶层很少。
解放前这些畲族地区,有地主与富农阶级存在的地方,他们不但在地租上剥削畲族农民,同时还对畲族农民进行雇佣剥削,富裕中农虽占不多,但他们同样地对畲族农民进行雇佣剥削。解放后通过各项民主改革运动中,地主阶级消灭了,彻底地打垮了地主阶级的剥削基础。有富农和富裕中农存在的地区,他们在同畲族贫苦农民集体生产中,也消灭了雇佣剥削关系,真正以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态度和贫雇农民共同劳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资料占有情况的变化:
宁德县畲族大部分于1951年底至1952年初进行土地改革运动。各地都是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但因各畲族地区土地数量不等,故按人口平均也就不同。如七都漈头按人口平均每人可分到1.67亩的耕地;而八都南岗每人却只能分到八分五厘的耕地。
但因解放前畲族地区阶级分化不厉害,而以贫雇农阶层占大多数,因此在土改时贫雇农阶层所占有土地也就多数。如八都南片除27户中农占水田181.71亩,农地75.30亩,合计265.01亩外,其他187户贫雇农就占有1751亩耕地,占总耕地面2016亩的86.85%。
漈头全片有折价入社的耕牛17头,南岗片13头,其大部分也都是贫雇农解放后所占有的生产资料,此外的主要农具如犁耙等也就更多了。
3.副业和手工业:
(1)手工业的种类和经营情况:宁德县畲族的手工业有打铁、木工、竹器、水泥、裁缝、苧麻纺织等。
解放前这些手工业没有独立性的专业生产,手工业者都是亦工亦农的个体生产者,并且是以农为本,以工为副。所以都是利用农闲时营业手工业。每到农历正二月和七八月以及十一月、十二月,便把农活交给妇女,一个人或者三两个人一起做工,往往是到本村、外村,也有到附近汉村的,去给人家做活,因此这些手工业者主要是进行雇佣劳动,原料都是雇主自备,出工赚工资,没有产品销售,解放后这些手工业者的经营情况大有变化。
(2)各行业的产品种类和劳动收获:
解放前,畲族手工业者因经济力量薄弱,没有什么生产投资,都是用最简陋的工具进行生产,因之品种不多,收入也很低。现将各行业分叙如下:
①木工:木工有细木和大木之分,细木即是做较精致的东西,如畲族妇女用的奁妆、衣柜、鞋柜、洗水桶、水桶、尿桶等,但做细木的人数较少,如南岗的8个木工中只有两个细木工。大木只做房屋、刨锯技术等粗活,做大木的人最多。解放前他们除在本村替别人盖房子之外,大部都在农闲时外出找主顾做工。每天除可吃主顾的两顿饭之外,工资无几。解放后,特别大跃进以来,很多地方办起了农具修配厂,这些木工便组成了专业队,为农业大跃进生产工具和修理改良工具。如南岗的修配厂便为铁厂制作了17架风箱,大大促进了土铁的生产。木工钟永金还创造和改制了许多新式农具,如木质切薯机、划行器、播种机等。
②铁工:主要是替别打农具,如锄头、田刀、耙、草耙及一些厨刀、柴刀等。只能打制,不能铸造。解放前所用农具约有一半是畲族自己制造的。铁匠吃主顾的伙食,每日得工资3角银元,每月约能收入10块银元。大跃进以来,一些铁工也都组织起来,集体生产了。如南岗有两个铁工也加入了农具修配厂,三个铁工加入了八都铁工厂,制造滚珠轴承。
③裁缝:每年从五六月开始做工,到年底为止,经营时间比其他手工业长,但也并不一定全月出工,主要看主顾多少而定。手工分夏衣和冬衣两种;夏衣是做纃布衫,从五月起至八月止。每套纃布衣须花工两天,除吃雇主伙食外,每套尚得工资9角至1元。冬衣是用汉族的厚洋布做成,常穿的每件花工需两天,工资1元左右,但结婚衣因需要绣花,须工三四天,每件工资便需3至9元。解放前,因无法添制新式缝衣工具,故生产效率很低。解放后只有南岗村的钟成旺,自己有1架缝纫机。
此外还有竹工、土工、理发工等,但人数极少,经营情况和上面几种相同,解放后,现在都为高级社做工。
这些手工业者已全部加入高级社,工具估价入社,工资收入归社所有。高级社根据其技术高低,给予按劳评工计酬。如南岗的木工,每日可得16个工分,折合人民币1元2角,一般的约得十三、四个工分。
④家庭手工业——畲族妇女的纃布纺织;苧麻种植:畲族人民的夏衣也是劳动时的套服,即一年四季的主要衣着,这样纃布纺织便成畲族人民自给自足的家庭的手工业。因此苧麻生产几乎家家有之。但种植面积分散,至今还是单家独户的生产,所以总面积并不多。每亩可收获两三斤麻,而种植少的只能收获10多两。栽种时间一般在三四月清明前后,每年收获3次,约每亩全年可收获净苧4斤。苧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留5到10年。
纺织工具及其构造:纺线工具有刮苧刀,系由一个套母指的竹筒和铁打的半圆槽口苧刀组成,用于刮掉苧麻的绿表皮。全套是由1节穿有5对线孔的盛水竹筒和1架有纺轮的苧绳制的轻带及5根线轴的纺车组成了纺车,用以纺线。牵纃架,是由1对构造略同的能站立的木制架组成,亦用来纺线,但畲族妇女比较少用,线易细软,不耐空。缠线车,也是木和竹制的,用来将麻线绽缠成可以放在梭里用的纬线以及张经。织布工具有梭,木制用来穿纬,长约1尺,宽和厚均1寸半。经帘,竹制,一般有350到400个齿,用来张经线,织布机,全套都是用竹和杉木制成。用来织布。以上两类工具的制造都非常简陋,但很耐用,一般能用近百年之久。
纺织工序:剥刮——割下苧麻杆,用手脱麻皮,将麻皮经水浸湿之后,用刮苧刀刮去麻的绿黄色表皮,晒干后即成白色苧麻纤维,谷称苧。扎线——用手将苧撕成丝,再捻成苧线,缠绕成绽,他们叫做“扎纃”。纺线——用纺车将扎成的苧绽纺成无股线,没有结合力,且有半毫米直径粗,不易断。这时操作需手脚并用,要踏转偏心轴轮,很费力。张经、穿梭、织布——这是纺织的最后一道工序,经数约350到400条,这决定布的宽度约在1尺八寸到2尺之间。操作时一手执梭,一手拔经帘,以扣紧纬线,一左右轮换交替,而脚相应地踏着吊经板下上吊放。
这样织成的麻布的经汉区染成蓝色或黑色,制成衣服经久耐穿,1件衣服不替换,约可穿1年之久。
纃布的生产与消费情况:畲族妇女大部分都会纺织纃布,到十六、七岁便学习纺线及织布了。织布多在正月和八、九农闲时进行,全年总不过半个月的时间。不会纺织的妇女便和会的换工,没有出卖和雇佣的形式。
1丈布需花苧麻1斤花工11天半。若每天以9角计,加上染工5角,则每丈布把种植成本除外,所造的价值约10元8角。
纃布生产全是自给自足的,一年四季纃布用量占所有穿用的三分之一,无剩余产品出售。解放后生活水平提高了,便较多到汉区买棉布作衣穿,不过在劳动时仍穿纃布。
纺织历史:据说这是畲族祖传的家庭手工业,从工具之简陋来看已是有很久的历史了。但生产工具长期来并无变化和改进就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与提高。又从工具的构造和工序来看,畲族的纺织技术与汉族大同小异,可见畲汉在纺织上是有影响的。
⑤副业——制茶和砍柴:宁德县畲族因多居山上,园边栽茶,山旁植树,因此茶叶生产和砍柴是畲族的主要副业。但又因各地的土壤和山势不同,在产量上也就各不相同了。如南山有茶园253.57亩,占全片经济收入比重不大,但在该片的乌岩村,就有茶园243.57亩,茶叶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40%多;如南岗,有茶园150多亩,57年产117担茶叶,占经济收入的比例也不大。
这些地区茶树都是古树,按叶形可分三种茶叶,即大叶、中叶和小叶,大叶比中叶约长两倍且阔,小叶比中叶略小。在解放前这些茶树均为个体农民所有,分散经营,没有纯茶园,只是在地瓜园的沿边栽植。
种植过程是这样的:茶籽成树须经5年,茶苗成树须3年。茶苗须注意施肥,第一年施肥两次(正月和五月),第二年施肥3次,并培土。第三年清明节前后便可收获头春茶。解放前茶农经济力弱,投资少,又因茶叶价值不高。每年只能收获3次,即清明茶,曰之头春;夏至茶,曰之二春;立秋茶,曰之三春。
解放后,茶叶销路很大,茶农生产积极性也很大提高,58年他们也加入了高级社采用了新式的揉茶机、刹青机、双手茶剪、喷水壶等工具,成立了茶厂组织起茶叶专业队,产量也大为提高。每担干茶须青叶4担,每个妇女每天平均采6斤须67天。揉茶、刹青、焙茶3道工序,每担茶每人花工6日,合计每担茶叶总须花工77天,比解放前大为减少。在茶叶的品种上,目前也增了红茶片。
宁德畲族地区林木种类很多,如松、杉、竹、棕、桐等。南岗全片即有林地536.72亩,漈头有245.36亩。毛竹、杉木以飞鸾南山为多,是输出的主要产品。松树只供火柴燃料。解放前,这些林木也是个人经营,今年也都全部折价入社,变为集体财产了。
⑥畜牧业:畜物业种类有牛、羊、猪、鸡、鸭、鹅、兔、蜜蜂等。这些在解放前畲族自己并不多,解放后才逐渐发展起来,如南岗片计有牛13头,羊64头,猪283头,鸡、鸭、鹅750头,兔40头,蜜蜂6箱。每户平均1.3头猪,3只鸡。
4.商业:宁德畲族没有自己的商业,粮食,茶叶,火柴等都要挑到汉区去出卖,然后再买来油盐日用品,来往有时很远,且不好走。同时也没有自己的专业商人,据调查漈头与南岗各有1个茶叶小贩,他们虽然进行着中间剥削,但也经常受到茶叶大商贩的敲诈、勒索。
1958年5月五社合一时,较集中的畲族地区都办起了供销店,其作用是服务于农业生产,以代售日常百货,生活用品,收购山区土特产,如木柴、棕、植物纤维、卵和废铜铁等。受到畲民的欢迎,几个月来营业良好。
南岗村的供销店由5月至8月的营业额为1411.69元;5月为223.12元;6月为302.17元;7月为426.15元;8月为460.25元,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畲族人民的购买力日益有所提高。
我们调查过的南山片计有4个供销店,漈头和八都各有1个,这些供销店自成立起,经济情况都很好的,符合畲族群众的日益增长要求,节省了不少劳动力。
5.生活状况:
(1)解放前畲族的悲惨生活:
解放前,宁德县畲族人民都居住在高山上,因山高水冷,土地贫瘠,技术落后,农作物产量很低,生活已经很困难了,又在国民党黑暗统治之下,横征暴敛,和封建地主的剥削,生活便更加困难。
因此,在畲族人民中就广泛流传着“八无”和“六卖”的凄惨生活写照。“八无”:即无政治地位、无土地、无住房、无饭吃、无衣穿被盖、无老婆、无文化卫生、无牲畜。
畲族人民在国民党的保甲制度法西斯统治下,和大汉族主义的歧视下,不但根本上得不到政治地位,而且饱受政治压迫和歧视。民国25年国民党反动政府便在畲族地区实行反动的保甲制度,并在畲族中利用国民党党员与伪保长统治畲族人民,如南岗的人民在伪保长国民党员兰××的压迫下,曾被抓去当兵的就达18人,解放后除五六人回家外,其余12个人都死在外头。如钟阿加,全家3口,因缴壮丁费不得不卖掉一个11岁次子给宁德樟湾人做儿子,结果长子钟贡妹还被伪长兰雷波抓去当壮丁,死在外面。钟阿加因苦逝世,绝代无孙。诸如此类的惨况,在畲族人民是不胜枚举的。
畲族人民在旧社会是被人歧视的。畲族妇女到汉区被人侮骂为“蛇姆”、“蛇骨”、“臭畲人”等。但因无权无势,便忍气吞声饱受侮辱。
解放前畲族人民过着衣不蔽体,食不饱肚,饥寒交迫,牛马不如的生活景况,更是令人目不忍睹。仅据八都镇南岗村92户的调查:无粮过年的有33户,其他的粮食也只能吃到二、三月份,无被盖的有31户;所谓有被的也是破烂不堪;无鞋穿的有2981人;无房住的有21人;因生活难度而卖子的有13户,催工的21人,流浪做乞丐的有2人。因无文化卫生,在畲族人民中文盲很多,疾病流行死亡的人也是很多的。南岗的1944年,六七月之间瘟疫流行。全家得病,死亡6人,只余1个次子钟雷二,后当壮丁也在外面,以上是“八无”实例。
“六卖”即卖孩、卖妻、卖壮丁、卖房子、卖土地青苗、卖劳力。据飞鸾南山片的调查,全片卖掉孩子71人,妻53人,壮丁52人,被抓的不算。卖房子42间(42)户,出卖土地青苗的56户,而出卖劳力为生的乃是普遍现象。因生活难度,卖妻卖子,疾病流行死亡等缘故而绝代的有34户。乃此等等在宁德畲族地区是普遍存在的惨景。
(2)解放后宁德畲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都很到了翻身。几年来,畲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运动,分到土地,生活集体化,收入增加了,生活状况较解放前有了显著的改善。因此,七都乡漈头片的畲族人民便总结出“八好”,说明解放后生活水平的提高。
①没有抓丁,拉夫,安居乐业;
②粮食统购统销物价稳定,粮食合理供应,没有缺粮户;
③土匪小偷没有了;
④国家帮助畲族生产生活很多。如57年银行贷款6574.99元,信用社贷款1634.80元,民族救济款2000多元(一次就拨下1300元)。若按高利贷剥削计算,银行信用社贷款计7009.79元,折谷1368.50担,年利按50%计算,一年就得还利息684.25担谷,折价4105.50元,而今利率低只579.90元,减少剥削352.60,从此消灭高利贷剥削;
⑤文化翻身,57年政府拨653元,建立一所民族初级小学。除猪姆石有一所民办初小外,漈头与高山都有公办小学,全片在学小学生103个;
⑥变饥寒交迫为丰衣足食。现在穿新衣盖新被,有回力鞋穿的人很多,衣服少的有四五件,多的有10数件;
⑦生活提高了。57年盖34座新屋,每两个人平均有一把手电;
⑧畲汉团结,干群团结,畲族人民真正做了国家的主人。畲汉关系比前有了显著的改善。
解放前后生活上有显著变化的典型例子很多,如漈头兰依水就是一例,解放前9岁死母,11岁死父,成了孤儿。生活被迫,做乞丐到霍童东岗矮满家看牛2年,14岁时帮三斗笼舅家看牛1年,15岁时去八都长镜子林老怒(地主,现已镇压)看牛2年,做长工2年。51年土改时才回家。在给林老怒做长工的1年中,仅有的4担谷(工资),还被八都镇长余维梓给扣去父亲手欠下田租尾1担谷。替人做长工,不管寒霜冻,三餐吃罢就出工,每日出工12小时,冬天穿1件单衣,冬夜无被还得与别人合铺。
解放后,1951年回家,土改分得2亩水田,已有0.70茶园,加上自己开荒1亩山园,每年可收360—400斤谷子,550多斤地瓜米,除统购3—4担外,粮食足够维持全年生活。51年添置一床棉被。53年因有了积累也结了婚,妻是高山人,57年冬便有1个儿子。
51年参加互助组,56年参加初级社,57年便参加高级社。生活年年好起来。夫妻二人56年初级社病了40天,全年实得1860分(他自己做1600)分,每工分5—6角,除扣回农本,贷款外,年底还有余款过新年。
几年来从白手起家,除添置1套需要的家具外,还添1套完整的生活用具,锄头2把,田刀1把,棕衣1件,柴刀1把,斧头1把,粪桶1把,软卷1张,茹䇤10张,茹篓4担,每年还都养1头猪。
又如漈头雷兴妹,现年28岁,全家6口,解放前在封建地租、高利贷,国民党苛捐杂税的严重剥削下,粮食只吃5个月,7个月吃的是糠、菜、麸,冬天穿的是单衣,睡的是棕衣,火烤,过着糠菜半年粮,棕衣、火笼当棉被的牛马生活。解放后,土改全家分得12亩土地,每年收成除交公粮统购1050斤谷子外,借开山荒,砍柴,做些零工亦能维持全年全家的饱暖生活。
56年参加初级社,与弟两人全年得3500分(每10分值3.8角)年终结算后,还有19元的余款。
(三)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
1.学校教育的发展:解放后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也大力支持。52年宁德县共成立民族小学5所,学生177人,到57年又办小学16所,其中民办8所,共有学生414人,占全县畲族学龄儿童的25.6%。在57年省曾拨少数民族教育费4000元给宁德,新建校舍1所,修建5所。到58年又成立小学8所,学生达891人,占全县畲族学龄儿童的55.13%。现在共计畲族小学24所。几年来计初小毕业生42人,升高小的13人,升初中的有3人。在教学中多是用汉语普通话和宁德方言交叉进行,也有对较小学生用畲族语的。教员多是汉族,学生成份绝大多数为贫雇农子弟。
现以南山片为例,1956年在南山村成立了1所民办小学,没有教室更没有教具,到了1957年,政府拨款1600元。建起了1座3个房间的新校舍,现有学生50人,并且建立了少先队的组织,有队员36人。按全片的统计来看,南山有学龄儿童133人,入学儿童85人,入学儿童占学龄儿童的56.6%。在漈头片,52年就办起了公立小学,当时学生只有28人,现在已有学生63人,分漈头、高山两村上课。另在猪姆石又有1民办小学。现据统学龄儿童也有135人,入学儿童87人,占学龄儿童的64%,并且也于56年建立了少先队,现有队员28人。计每年政府要付漈头小学的教育费(包括教员薪金)为1043元。学生们一般都能讲普遍话,同时有些教员又能讲畲语,这对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再者,据我们调查过的3个地方,各小学都搞勤工俭学,参加劳动,其中尤以南岗民办小学做得好,教师带领学生去采茶籽,在秋收突击运动中,小学生们也有组织地去割稻,这是很好的。
现将南山、漈头、南岗各片的小学教育情况列表于后:
2.扫盲运动和文化普及:解放后畲族人民在党的关怀下,也开展了扫盲运动,解放前畲族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识字的人极少。以漈头为例,解放前全漈头能识六、七百字的人也不过5个。也有些孩子曾和私塾先生读过书。不过为数极少,像南岗全村不过4个人,同时因缴不起学费也念不了许久。所以过去畲族因不识字是很痛苦的,更因此常受汉族奸商地主的欺骗。解放后政府在设学校之外,还帮助成年人学习,开展扫盲运动,群众的学习热情也很高,十分积极,历年来经过扫盲培养出不少干部,而其中尤以58年的文化大革命成绩最显著。在8月份提出来苦战多少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畲族人民便积极地行动起来。例如,漈头片,其中14到40岁的文盲共406人,全部参加扫盲,经过12天的苦战,扫盲毕业的达372人,占总人数的81%以上,毕业标准是读会1500个单字。人们非常热情,尤其妇女,把书随时带在身边,田里读,路上读,早上不梳头读。每天要记会120个单字,在12天之后,实现了无盲乡。在南岗当时成立了革文化命委员会,在它的领导下,全乡14岁到40岁的378个文盲,除民工外出以外,全部参加学习,完成人数也占全体文盲的80%以上,经过18天苦战,实现了无盲乡。
在实现了无盲乡以后,又普遍成立了红专学校和技术学校。在漈头,每个生产队都有1个技术学校。在南岗有35个干部在红专学校里学习文化和政治时事。在技术学校里,是一般社员经过扫盲毕业的都可以学习文化、政治和生产技术。参加学习的有249人。畲族群众不但学得了文化知识和政治理论,而且还逐渐学习了新的生产技术,成为有文化、有理论、有技术的又红又专的新农民,一般担政治课的都是党支书记。
现在把乡片的扫盲情况列简表于后:
3.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解放后在县里以及各乡镇都建立了妇幼保健站、接生站、卫生站,并对少数民族进行免费医疗,还组织巡回医疗队上山为少数民族治病。53年在飞鸾区建立了少数民族妇幼保健站,在漈头建立了少数民族接生站,并先后两次派出医疗队,共诊治1895人次,减免药费800余万元。58年免费医疗,到8月底为止共达359元,门诊357次,其中住院医疗6人,用费112元。又对梅毒进行普遍检查、治疗,据57年统计,医好达1833人,药费1091元。
并普遍培养畲族自己的接生员、兽医,在各片抽调人员去县里或是镇上集中学习,例如:南山的雷素梅,漈头的雷光旺等人是去县里学习过的兽医,现在也可以医猪疫、打猪针。另外在漈头、南岗等地都有经过训练学习的接生员,她们在新法接生中,提高儿童成活率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中略)此外,每年都有巡迴医疗队上山,为畲族群众打防疫针,同时在南岗每年八都镇的巡回医疗中医担要到山上来两三次,为畲族治病。总之解放以后,畲族人民生病再不求于神佛,而是请医生看病,政府也给了一切便利的条件,因之解放几年来死亡率大减,人口数目激增。据南岗了解,解放前每年约死几十人,而仅以1944年为例,因患瘟疫,仅在1个月中便死去24人。而58年1年到11月为止,仅死1人,漈头片在解放前平均每年也要死几十人,而解放后平均才死二、三十人。
在爱国卫生运动和除四害运动中,畲族人民也和汉族一样发挥了足够的干劲。例如:南岗片,在58年的卫生运动中就拆厕所,洗房屋,打扫天井和村路,计从6月27日到7月3日为止,即清沟8条,清渠12条。在除四害运动中也全体动员,尤其是小学生,教师带领学生打麻雀、捉老鼠,像南山只小学生捉麻雀就达24只。南岗从除四害开始到58年5月1日止,即捉老鼠445只,麻雀74只,并且动员人马打苍蝇、蚊子。不过因没有常[长]期坚持下来,所以没有进到四无乡。另像漈头,因宣传工作做得不够,群众中还有不敢杀生的迷信思想,所以做得不够彻底。现在在南山、漈头、南岗各片,都普遍实行了牛有栏,猪有圈的卫生制度。这样做的结果使得一些疾病便不常见,例如:解放前在畲族流行的疥疮和大肚鼓,现已基本消灭。卫生情况的好转,自然地给群众健康带来莫大好处。
(四)解放后精神面貌的变化:
解放后随着经济、政治的翻身,反映在文化生活上也有新的改变。
首先表现在民歌上,民歌是畲族人民最普遍的文娱方式,所以在这方面有了集中的代表。过去在民歌内容上只有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情歌等。同时在这里面也暴露了过去的痛苦生活,悲哀的诉说;而解放后就产生了新的内容,这说是对解放后幸福生活的歌颂。它的内容很丰富,有歌颂共产党毛主席的,有庆翻身的,有歌颂劳动的,有喜丰收的,并且自从大跃进以来更创造出很多反映向社会主义飞跃的事迹,群众的干劲,胜利的信心等等。这些新民歌多是畲族人民自己编的,也有著名歌手们编的,其中像新楼的雷其资就编有很多,并有不少在《宁德日报》上发表过的。又像漈头的钟银蓝,新楼的雷长坤,南岗的钟成光等人。并且这些歌也被抄成歌本流传,为群众们所喜闻乐唱,有时我们请他们给唱两首歌听,他们便唱解放后的新歌。下面我抄录两首看看:
争先赛跑看谁红
东风压倒了西风,农业生产打冲锋;
钢铁高炉遍乡社,工厂马达响轰轰;
今年实现机械化,明年宁德铁路通;
工农并举大跃进,争先赛跑看谁红。
这是宁德县雷心昌同志编的。
准备做好夏收
总路线灯全国红,照耀早稻蒲洋黄;
谷子粒粒似黄金,社员夏收好决心;
人人称赞早稻好,夏收工具准备清;
准备日夜来接收,来个一粒不落空;
装进仓库包存好,社员口粮无困难;
支援国家的工业化。
这是宁德新楼的畲族雷其资同志编的。
像这样的新歌真是举不胜举,像食堂十好处,夫妻月下对唱毛主席爱人民,解放歌,大跃进等等多得很。
在废除旧风俗习惯上,破除迷信上,畲族人民也以崭新的面貌出现,改变了过去的落后状态。在风俗习惯上,几乎凡是不利于生产的都去掉了。在婚嫁上开始宣传新婚姻法以后,便有了自由婚姻的萌芽。例如:漈头茶厂的厂长曾经人介绍和一福安妇女结识,经自由恋爱而结婚;另在南岗等地,也是父母要征求子女的同意才能办喜事。另在婚姻上过重财礼早已不见,漈头雷高喜57年结婚,据了解只做了1件新衣,再请客人吃1桌酒之外,便没有花钱了。在结婚时过于繁复的仪式也已废除或是简化了。我们在南岗时曾有四五家结婚的,新娘多不用轿抬,而且举行拜堂的只有两家,而这种拜堂也比过去简单多了。
在丧葬时,也没有过去那一套迷信的超度等等,只是人死后便收殓埋葬而已。
在禁忌方面更是百无所忌,过去那些不准做污秽事,不准挑粪的日子早已被热火朝天的积肥运动所淹没;不准下田拿锄头的日子也为生产大跃进的干劲所冲跑。对于这些,现在谈起来,人们只是笑一笑说“那是解放前事情,现在谁还理这一套”!
在祖先祭拜方面也已不像过去那么神圣了,除一些老人外,一般人对祖杖、祖图、族谱等并非十分珍贵。像在漈头已无祖杖,据了解是做柴烧了。在南山、漈头有些忠勇王的神主牌位已盖满灰尘无人看管。逢节日也不再张挂祖图,同时很少祭祖的事情。
另外对神佛的信仰上更是完全破除了迷信。现在已无人点香念佛。并且有过去的小庙已经充做仓库或是无人看管。人们对菩萨及其他神佛早就没了印象。得病也再不求神驱鬼,而是请医生看病。在除四害运动中,除个别老人仍不敢杀生之外,一般群众都积极行动,消除四害。
祠堂和族长再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高级社,是党支书,群众一般都爱社,爱党的领导。像漈头的雷氏祠堂现在已经改作了茶厂。家庭虽然仍旧存在,可是自从58年下半年的食堂化以来,生活也集体化了,在合作社里人们一起劳动,财产集体所有,逐渐消除了私有制的观念,群众尤其是经过大鸣大放充分认识到合作化好处。在高级社里一孤独户都得到了照顾,再也用不着过嗣儿子了。如今成立了人民公社,经过宣传,人们都说,这以后就好过了,孩子可以念书,有用自己操心,不但吃饭不要钱穿衣也不要钱,只要好好干活,不愁挨饿受冻”。
在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上,一般都订有报纸,像《宁德报》、《闽东日报》、《福建日报》等多份,还订有《民族画报》、《民族团结》、《红旗》、《红与专》等刊物,而像南岗,最近还订了《人民日报》。在宁德原有的9个民族乡里,在58年上半年就有6个地方有了电话,例如:其中的南山,而像漈头在10月份也装上了电话。逢有电话便一般有广播筒。这无疑对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政治学习等方面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另外县里共办了4个文化站,其中有一个建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八都猴〓,政府开支1000多元经费,站长也由少数民族担任。此外还办俱乐部,像我们调查过的南岗,就在58年成立了俱乐部,由高级社拨款,买有胡琴3把,笛子1个,乒乓球1付,并有篮球1个,修有1个篮球场。据县文化馆的计划,以后准备乡乡办俱乐部,这对活跃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将有很大贡献。在各民族乡都有邮递员来往,多者每天1次,少者两天必来。
解放以来,在少数民族中电影的举办有很大发展,54年中央派来少数民族电影队,上山为少数民族演出。最近宁德县计有两个电影队,少数民族地区平均每年可放映两次。像南岗人就曾看过两三次电影,其中57年那次是县民政科蓝信才同去北京参观后亲自带来的影片《刘胡兰》。每年春节有民间剧团上山为少数民族作慰问演出,畲族人民无比欢迎,他们敲锣打鼓,杀猪放炮,呼喊着“毛主席送戏来了”去欢迎剧团,他们感激地唱出“千年没见锣鼓响,万年没见戏上台”而今戏台就搭在自己门前,真是想不到梦不到的事情。58年在不误生产的前提下,县里开了少数民族春节联欢会,给群众很大鼓舞。另外像漈头的钟银蓝,新楼的雷长坤都曾到福州演唱过,甚得好评的年青新歌手。
(五)民族关系:
解放前畲族虽受着大汉族主义的压迫,但是和汉族的劳动人民都一向有着友好往来。不论在经济上,文化上,都有着密切的交流和深刻的影响。我们调查过的南山、漈头、南岗,这类事例多得很。在婚姻关系上畲汉两族早就有联系,最突出的便是南岗片的丹斗村,那里所有的男子都是娶汉族妇女为妻。在经济上是互相支援的,像南岗片树林较少,唯有汉村韩厝林最多,那么南岗畲族的木柴便都到韩厝林去砍伐。在生产技术上,畲汉的生产工具都是一样的,几无法判断是谁向谁学来的。在房屋建筑上,据了解畲族是直接从汉族人那里学得的,所以现在畲族住房,和附近汉区完全一样。在文化上的互相影响,曾在文化交流里谈到过,无论是民歌内容,鼓吹曲调,审美观点,语言各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历来都是延用汉字,这足以说明畲汉在文化上的密切关系。而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建立起来,民族团结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解放前宁德的畲族曾和汉族一起参加过革命斗争,解放后又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一起前进。
解放后新的民族关系体现在下面许多方面的事情上。首先是出现了真正的民族平等,畲汉两族在彼此尊重,互相帮助的基础,建立了同志关系,“畲姆”、“畲婆”辱称再也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同志”,也有称畲族妇女为“劳动姐”的,畲族对这些称呼都非常高兴,并且也称汉族为同志。若有汉族干部到畲族去作客,他们便是非常热情的欢迎,十分亲切。同时在57年建立民族乡,这具体体现了畲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实现了民族自治。另外在县人民代表中有10个代表是少数民族,在县,区的干部中也很多畲族,像这种政治地位的空前提高,畲族自己“做官”的事,畲族人民非常感激共产党的领导。这些方面的具体情况曾在政治部分有所谈到。
汉族对畲族在解放后,又进行了兄弟般的援助。这表现在培养干部方面,帮助提高文化方面,传授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方面。畲族干部的培养是非常全面的,帮助他们学习文化,学习技术,学习政治理论,从兽医、接生员,到生产队长、社长、党支书、乡县级的领导干部,这方面的具体情况在政治部分也曾谈到过。南岗、漈头的社长都曾到福安去学习过,其中在乡、县里有很多脱产干部过去一字不识。经过党的培养、教育已负担了一定的领导工作。像民政科雷心昌同志曾53年去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学过政治理论,回来专搞民族工作。另像在提高文化方面,一般小学教师都是汉族,他们都全心全意的努力做好教育畲族儿童的工作,毫不诉苦叫冤。也有扫盲时教员是汉族的,这些教员都多会讲畲语,像南山的陈腾理同志,漈头的彭其辉同志等等,他们在帮助畲族人民提高文化水平,进行文化革命的事业中,都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的传授上,汉族也是积极地给予兄弟般帮助,例如在精耕细作,推广新式农具,推选先进的生产技术等各个方面,却很快地传到畲族地区,并且在畲区也马上开展了提高技术增加生产的运动。尤其在大跃进以来,密植、施肥、选种、兴修水利等运动,畲族都和汉族人民一起开展。汉族不但帮助畲放兄弟一起斗倒了地主,分得了田地,而且在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伸出了兄弟的支援之手。
而畲汉两族一些细小具体的互助实例,就更举不胜举了,尤其在畲村和汉族相毗邻的地方,或在一个高级社里,一个民族乡里。以南岗为例,畲族和汉村韩厝林在一个片里,在各项生产工作中总是相互支援的,例如五七南岗去金垂围破塘坑为田,韩厝林便调民兵去援助3天,合计3100多个工;又4月种早稻时,韩厝林缺少稻秧,畲村后岗山和南南都争先援助,结果后岗南山支援了20多斤稻种的好稻秧,使之没有耽误生产。十月份收割稻子,南岗又派15个支援韩厝林,合计20多个工,韩厝林和丹修牛兴水利,韩厝林也派去很多人支援。总是不论是划民族乡或是并乡前后,汉村韩林厝和南岗所有的畲族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生产上更是发挥了协作精神。另像际头片,在今年割稻时七都也派人来支援,而且凉头的铁厂和七都的铁厂是合在一起的,在洗铁砂、烧木炭、炼铁畲汉民族都是一起干。
现在畲族和汉族一起成立了人民公社,同在一个人民公社里。南山加入飞峦人民公社;际头加入七都人民公社;南岗加入八都光辉人民公社,这样一来畲汉劳动人民更是同在一个公社之家里。共产主义的大协作把畲族和汉族人民更团结得密不可分,他们将一起在党的领导下,驾着人民公社的火箭飞向共产主义。
五、大跃进中的宁德畲族
宁德县畲族人民虽是地处高山,条件较差,但是解放后几年来,畲族人民在党领导下,经过他们的辛勤劳动,生活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大跃进以来,畲族在党的总路线光辉照耀下,为了更好的发展生产,实现未来美满、幸福的共产主义社会,他们干劲冲天地创造了许多惊人的奇迹,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也在大跃进。
(一)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1957年5月党提出全民整风运动后,在农村中开展社会教育。宁德县畲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也投入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政治斗争。很多畲族地区,都开展了以统购统销政策,农业合作化为中心的大放、大鸣、大辩论的全民整风运动。在大放大鸣大辩论中,对于在农村工作中所掀起的一股歪风,闹退社,说合作化不好,想单干发财致富的资本主义思想进行了严厉的的批判,开展了两条道路的斗争。
在辩论过程中,有些畲族看不到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就说合作化不好,如南岗片畲族雷陈乐说:“去年入社后做了3200多工分,至秋收时才分到二人口粮320斤,过去自己单干时,全年食用不算,至秋收时还留粮700—800斤。这就是单干好处,入社不利”。他这种思想受到畲族人民一致的批判,很多畲族通过回忆对比时说:“如果没有共产党领导,进行土改分田地,又实行农业合作化,我们还是继续单干下去,生活是不能得到改善的”。大家还一致指出: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唯一的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
对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有人说统购统销政策虽好,但是购得太彻底,口粮留太少不够吃,要求多留口粮,如南岗钟石兴就是就样说的。经过大辩论,大家都说统购统销是好的,驳斥了一些对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错误认识。如南岗畲族钟石仁说:“有人认为粮食统购统销不好,我认为是好。过去粮食一日十几种价,秋收后挑去街上卖,奸商大杀价,而现在粮食价格稳定了。凭你白天、晚上挑去,粮价都一样,难道这对我们农民还不好吗”?雷陈×、雷大妹也说:“统购统销是好的。解放前种地主的田地,收冬送租,地主还说谷子没晒干,不收。碰到灾荒时,粮食收成有些难,有钱也买不到米。现在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有粮食买很便宜,如果国家不实行统购统销,我们农民有钱也买不到米了”。钟细×说:“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是对地主富农不利,过去他们把粮食拿去放高利贷,糯米做糍具吃,现在他们受到限制,没有那样自由但对我们贫苦农民说来是有利的。过去一年到头所收到的粮食向地主交租,自己没粮吃,现在除了公粮和统购外,粒粒都是吃进自己的肚子里去,遇到歉收时,政府还有供应,买到的都是好米。
漈头片畲族对党在农村中的实行的统购统销政策也说:“如果没有统购统销,人民群众又会吃回头亏,过去一样过坏日子”。有的畲族说:“如今年没有实行统购统销,兰立腾这户就要饿死”。兰文见说:“就是没有饿死,生产也没法搞下去”。
所以通过这次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后,畲族人民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社会主义教育,政治认识和阶级觉悟大大提高,大家一致认识党在农村中所实行的政策是正确的,应该坚决跟着党,走社会主义道路。
(二)工农业大跃进
宁德县畲族人民在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后,政治觉悟提高,为实现工农业大跃进创造了条件,同时,通过大鸣大放大辩论,实行政治挂帅,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畲族人民干劲很大,发挥了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给农村大跃进带来了更有利的条件,为农村大跃进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在以上有利条件下,宁德县畲族在上级党的正确领导下,发挥了冲天干劲,在农村全面大跃进中,创造了许多惊人的奇迹,这样他们将很快地改变了以前与汉族之间存在着的实际上不平等,与各族人民一道迈步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1)农业跃进:
兴修水利,57年冬季当党号召千军万马修水利,宁德县畲族人民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大力开展兴修水利运动,漈头片畲族大跃进以来计修漈头,漈湾等87条,受益面积185亩,又如外洋漈新修后,增灌100亩,改善50亩,南山片畲族也注意水利灌溉工作,积极投入兴修水利工作,计新修水利112处,山塘1处,可灌溉485亩,改善1262亩,计1745亩。
位在高山上的南岗片畲族,水源还充足,但他们也不放松水利的兴修工作,仅57年即修建大型水利5处,小型27处灌溉面积900多亩,其中单南岗社修建小型水坝7条,受益旱田65.30亩,中型水3条,受益面积56亩。
由于群众性的兴修水利,使得过去历年来受到旱灾威胁的都已消灭了。如漈头片已基本上消灭了旱灾,把过去受旱的192亩地基本上解除了旱灾的威胁。
积肥:1958年上半年,当省委号召“苦战十昼夜,积肥一百亿担”时,宁德畲族人民也积极响应了省委的号召,多方想办法寻找肥源,投入积肥运动。南山片畲族在七昼夜就积3,317,729担,超额完成200多万担,比以前7年所积肥总数还要多。
南岗片畲族肥源较缺乏,但是他们并不被困难所阻,在积肥运动中,他们也较得轰轰烈烈,在58年4月份掀起积肥运动高潮,全片畲族边续加班12个夜晚,其他有3个70多岁以上的老妇女,参加苦战7昼夜,老妇女雷妹风,一天积肥100多担,曾得到县里的通报表扬,仅六七两个月统计就积肥12,864,557担。参加人数有440人,其中男282人,女127人,儿童31人。
由于群众积极找肥源,增积肥料的结果,使得施肥量不断增加,如漈头片7昼夜就积肥料3,189,864担,使得每亩施肥量由过去一遍20担,增至三遍60担。这样肥料施足,加上耕作技术的改进,为今年水稻、地瓜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大搞试验田和卫星田,宁德县畲族人民在大生产运动中,发挥了敢想、敢说、敢作、敢为的共产主义精神,在各片工作组、乡干部,党支部和积极分子带头下,大搞试验田卫星田。漈头片畲族群众共搞20多亩试验田和卫星田,干部搞10亩,妇女搞1亩,指标都要求达到17500斤。南岗片畲族在工作组,党支部带头下也大搞卫星田,工作组水稻指标3万斤,地瓜3万斤,乡干部指标各1万斤,在他们的带头下,青年妇女,民兵也都搞试验田纷纷订出指标,现列表于下:
今年初当宁德县委提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大搞试验田”的号召下,广大畲族青年积极分子纷纷的响应县委的号召。如漳湾上塘村畲族青年钟石财,他响应县委号召,大胆组织43个共青团员,青年搞青年试验田,成立三个水稻试验小队,一个青年队种1.06亩土地,收入了1230斤谷子,钟石财亲自领导一个青年队种了1.06亩试验田,收到1527斤,成为全乡最大颗卫星。由于他的这种创造精神,受到全乡社员们和青年人的赞扬,在群众流传着这样的一首诗:
春风吹到苗(畲)家园,文化技术两齐全,
石财创造水稻王,真是模范好团员,
一颗卫星亮晶晶,石财越干越有劲。
于是他积极领导青年搞晚稻试验田36亩。分别创造亩产5万斤,8万斤,10万斤的丰产田。他为了实现粮食丰产,多方钻研农业技术,不断地从试验中得经验,再通过实践,最近,他配合扫盲训练班,成立了一所农业大学,开设政法、技术、文化三科,他自己担任校长,组织乡里插秧能手,犁田能手……36个各种生产能手,分成二到三、四组进行分门别类研究试验田如何施肥,除此,农具改革,推广普通话等。这是畲族青年钟石财敢作敢为所创造的奇迹。
钟石财在团组织教导下,政治觉悟不断提高,思想进步很快,并在大跃进工农业生产中有创造性表现,曾先后被评为县区扫盲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他积极领导团分支团员开展造林运动,受到上级表扬并荣获奖旗。他还被选为福建省第二次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代表。
产量提高:宁德县畲族人民由于大力进行积肥和兴修水利运动,并加上耕作技术的不断改良,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彻底改变过去山区低产现象,如南山片畲族在大跃进中,大搞积肥,兴修水利,土壤改良等工作,因此产量比前有了显著的提高,由解放前的平均亩产120斤,58年早稻平均亩产提高到288斤。
漈头片畲族51年单季稻每亩平均产量只160斤,计1957年每亩平均产量即达306斤(包括部份单季稻)。1958年单季稻每亩平均产量达到254斤,估计在晚稻收成后,全年每亩平均产量,能实现农业发展纲要的要求800斤。
合理使用劳动力:大跃进以来,为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统一领导,合理组织与使用劳动力,组织各种专业队,充分发挥劳力的特长,和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力。如南山片烧木炭专业队42人,漈头片烧木炭专业160人,都组织一些较有经验的人,专门上山从事烧木炭工作。烧木炭专业队组织,在这次大搞炼铁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为钢铁生产提供了足够的燃料。漈头片高山村烧木炭专业队,自今年五月以来,就烧了1000多担木炭。南山片除烧木炭专业外,还组织有洗铁砂专业队26人,土农药、土化肥19人,炼铁18人,副业48人。在男女劳动中比较强的,积极热情,有足够干劲的还组织了一个突击队,在各种生产运动中发挥了积极带动的作用,推动了中心工作,也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此外,如漈头片还组织有砍柴、洗铁砂和茶叶等专业队。
由于各种专业队,突击队的组织,劳动力得到合理的调配,生产积极性也得到充分的发挥,社队劳动力是有组织有领导的,男女也有了分工分业。妇女只作适合于妇女的工作,如拔秧,采茶,割毛草、地瓜草、割稻,种菜,喂猪等。男的社员负责较重的工业生产或农事,如炼钢铁,犁耙田,插秧等,老人小孩体力较差的只参加一些较微劳动,如喂猪,放牛,放羊等。
(2)畲族办工业:
住在山区的宁德县畲族过去是没有工业的,但在总路线光辉照耀下,畲族人民也发挥了敢作敢为的共产主义风格,掀起了办工厂的热潮,大搞地方工业,投入钢铁生产,如新楼片畲大跃进以来兴办1个铁厂,南山片畲族建立1个土高炉,8个喇叭炉,在宁德县钢铁高产周中,一个喇叭炉,日产生铁800斤。雷东畲族建了3个铁炉,都投入生产。又如漈头畲族人民在全民办工厂热潮鼓舞下,参加七都乡办1个炼铁厂,投资1400多元,并抽调2名干部参加炼铁工作。他们也建立了5个喇叭炉,都投入生产,日产生铁540斤。
在钢铁生产过程中,畲族人民干劲很大,特别是11月中旬,当县委提出:大战10天,提前完成全年钢铁生产任务时,南山片畲族干部提出如下的豪迈诗句:
男女老少总动员,不分昼夜上战场,
钢铁任务保证超,红旗插到南山洋。
住在高山峻岭中的南岗片畲族也不甘落后,钢铁生产劲头也很大,大搞土铁生产已成为全片的一个突击中心任务,他们缺乏原料,没有铁砂和木炭,但是,他们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抽出了1/3的劳力上山烧木炭。铁砂要从八都镇挑上来是有困难的。可是他们决心很大,以英雄气慨提出,铁砂挑得上,土铁挑得下的“豪语”。全片目前已建起17个喇叭炉,单南岗村就建了5个喇叭户,1炉1夜产生铁125斤,在干部带头下夜里加班,大搞土铁生产,质量很高,曾得到八都镇委书记的赞扬。
在支援钢铁生产方面,畲族人民因地处高山,木柴较多。积极上山烧木炭,发挥共产主义协作精神,大力支援平原汉区钢铁生产燃料,畲族聚居的南山、漈头等片都有烧木炭专业队的组织专门上山烧木炭,畲族人民烧木炭积极性很高,如新楼畲族村雷妹英、钟神英、兰熔英,三对新婚夫妇,头一个晚上结婚,第二天,就双双地上山烧木炭了。在大跃进支援钢铁生产的洪流中,他(她)们大胆地冲破了陈规旧例,第二天跟丈夫一起上山烧炭,老汉雷增养说:“毛主席真英明,几千年来的不好的老规矩都破除了”。
在钢铁高产周中,为了更好的加强备料工作,飞鸾党委从飞鸾、碗窑二地抽出130多个劳力到南山片,和南山片畲族的30多个有烧炭技术的社员配合一起建窑烧炭,这畲汉人民在支援钢铁生产中的共产主义大协作。
漈头片畲族在钢铁生产中,也给七都乡汉区的钢铁生产很大的支援,他们所烧的木炭除供自己的喇叭炉用外,还提供七都铁厂和七都乡各社、队的大量钢铁生产燃料,据不完全统计,有1000多担木炭。
除大办工厂,大搞钢铁生产外,宁德县畲族人民在大跃进以来,还办了各式各样的工厂。工厂像雨后春笋一个个地起矗立起来。从此,畲族人民有了自己的工厂。大跃进以来漈头片畲族就兴办了肥料厂80个,茶叶加工厂2个。南山片畲族在全民办厂的号召下,他们也办起了自己的工厂,已办的有:农具厂1个,土化肥厂12个,肥料厂18个,土农药厂4个,炼铁厂1个。南岗片已办的工厂有:木器厂4个,铁器厂1个,茶叶加工厂4个,肥料加工厂60个,农药厂4个,竹器厂1个,织布厂1个,粮食加工厂1个,沼气厂1个。
在办工厂过程中,青年们的干劲很大,漳湾上塘乡,畲族青年钟石财,在党团号召大搞工厂时,他发动了分支25个团员,青年苦战三昼夜,办全乡第一个化肥厂(命名共青团肥料厂),并创造海泥代壳灰,节约了很多金钱。
通过办工厂后,畲族人民不但发展了本民族地区的工业,同时也为国家工业化贡献了力量。为使本族逐步走向机械化,电气化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三)技术革命与文化革命:
由于工农业大跃进,生产迅速发展,生活改善,大大地推动了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
(1)技术革命:
推广新式农具:技术革命首先表现在推广新式农具上。宁德县畲族人民在过去都是保持着老一套的生产方式,因此,生产工具也没有什么改良,都是应用一些简陋的生产工具。大跃进以来,宁德县畲族人民和平原汉区人民一样,对生产工具进行改良,大力推广新式农具。南岗片畲族有自己的木器厂,铁工厂等,又有本族的木工为新式农具的推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木工钟永金在大跃进中,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积极动脑筋找窍门和老木工一起钻研,自制改制有:木质直播机、划行器、切茹机等新式农具。他和老木工在今年制造插秧船18条,切茹机2架,打谷机7架,直播机1架,划行器4架。由于他的创造性劳动,并对推广新式农具有贡献,在今年8月份,还被选上北京参观农具改革展览会。南岗片畲族据不完全统计推广新式农具有:木制打谷机11架,木制插秧船43条,铁制中耕器2把,竹制喷粉器7架,木制播种机1架,木制划行器2架等。
漈头片畲族在农具改革上也很注意,也大力推广新式农具,已采用的新式农具:中耕器12架,插秧船9条,喷雾器2架,直播机1架,杀青机3架,揉茶机4架等。
农具厂、木器厂的建立,改良和试制各种新式农具,使新式农具得以大力推广,新农具的应用,大大地改进了过去老一套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耕作技术的改进,解放前宁德县畲族在耕作技术和耕作方法,都是保持老一套,没有什么革新,解放后,特别是大跃进以来,为了适应生产的需要,耕作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改革。
加强田间管理,实行了水稻密植,南岗片畲族在今年所有水稻全部实行密植,密植度为每平方寸插8至12株。又如漈头片,畲族每个小队有8亩争取密植,由过去的12寸改为现在的7—8寸。地瓜改变过去种单株的习惯,58年改种三分一单株,2/3双株密植,每亩插地瓜苗2000株,比过去增加1倍。
过去水田翻地一般是1犁1耙,现在加以改进,提高到犁2次耙3次,中耕锄草2次,施肥2—3次,在水利灌溉也加以注意,设有专人负责,进行合理排水。
耕作技术的改革表现在选择优良品种,如解放后宁德畲族在水稻、地瓜都增加了新品种,水稻增加有南特号、福安早、胜利新,地瓜有新种、六月茹等。
山区因大部分是梯田,故土地很贫瘠。在大生产运动中,为了提高产量,改变生产上的落后状态,宁德县畲族人民也注意土壤的改良工作,南山片畲族就改良土壤1172亩,亩下300多担土。
改制:宁德县畲族聚居地区,由于地处高山,几乎大部分耕地面积都是属梯田,因此在解放前,全是种单季稻。今年农业生产跃进,要求耕作制度加以改变,因此,各地畲族响应党的号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实行全面改制。漈头片1958年连作间作实改水稻626亩,比1957年增加1倍。又如南山片畲族57年单改双只57亩,到58年单改双就增加155亩。
56年开始试改,有些群众思想搞不通,怕降低产量、收入减少、因此改制很少,到今年通过全面改制以后,事实教育了群众,改制不但不影响收入,反而增加了收入,漈头片畲族1951年单季稻平均亩产只160斤,57年平均亩产即达306斤,(包括部分单季稻),58年单季稻平均亩产254斤,比计晚稻收成后,可能达到800斤,南岗片畲族改制后水稻也获得增产,平均亩产560斤,比解放前或解放初期增加了六、七倍以上。
车子化:宁德县畲族大部分是居住在山区,山区的特点,一个是山高水冷,一个是交通不便,自1956年闽浙公路通车后,给畲族人民来往交通带来很大的方便,但在田间往来方面,由于高山阻隔,山路崎岖不平,给来往交通及运输工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农工业大跃进后,提出乡乡车子化,畲族人民发挥冲天的干劲,用劳动的双手,开出车子化道路来,如南山片的畲族人民夜里加班,从丛密的山林中,开出车子化道路来。到58年9月底止,已修出6条道路,其中最长的达10华里左右,自已动手制造新车194架。不久实现车子化后,他们就能从肩挑的沉重负担解放出来,创造出山区前所未有的奇迹。
(2)文化革命:
随着工农业高潮,也给畲族人民带来文化革命的高潮。
宁德县畲族通过大跃进扫除文盲,很多畲族青壮年已基本上摘掉文盲帽子。如新楼畲族片青壮年268人,特殊情况47人,实际221人,原识字18人,已扫盲的有160人,计178人,占青壮年人数的80%强。目前有些畲族已能认得1500字左右,最少的也能认得一、二百字。南山片畲族以前只有6个人识得字,现在也基本扫除文盲。在扫盲中,也涌现了一些扫盲积极分子,如漈头片青年团员雷高喜被评为县扫盲积极分子。在扫盲过程中也培养了一些民师,漈头片共16个。最近又办起文化技术学校16个班,已有7个班开始上课。也办了一所红专学校,社队等主要干部都参加了红专学校学习。目前很多畲族地区都订有各种报纸、杂志,文化生活非常丰富。南岗片畲族就订有《福建日报》6份,《闽东日报》7份,《宁德日报》7份,11月又订有《人民日报》1份,还订有《民族画报》,《民族团结》,《红与专》,《红旗》等杂志。目前畲族地区虽还没有读报组的建立,但有不少畲族是喜欢读报的。在1957年民族乡成立时,就建立了俱乐部,买有二胡,笛子,乒乓球,篮球等娱乐用具。宁德县大部分畲族地区都安装有电话机和广播筒,无疑的对畲族人民的政治时事学习和文化生活有很大的影响。畲族聚居地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帮
助下,都兴办有小学,如漈头片就办有民族初级小学1所。据1957年统计全县公办小学16所,学生891人。
(四)向共产主义迈进
随着农村工农业大跃进需要,要求更合理的组织起来,进一步发展生产。当党中央毛主席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大办人民公社。这一振奋人心的号召,很快的传到了宁德畲族村,他们与全国各族人民一样,响应了毛主席的伟大号召,纷纷写出决心书,要求加入人民公社。当他们认识人民公社“十大好处”后,更迫切地要求加入公社。
畲族人民在解放前都是很穷苦的,解放后得到了翻身,几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政治觉悟不断提高,当人民公社成立时,他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献给公社。如南山片畲族雷裕木把自己的山林(包括毛竹,杉,杂木)、2头水牛,房子、瓦片等共计1900多元,无偿地献给公社。畲族人民参加公社的热情很高。如南山片畲族在公社成立那天晚上,畲族男女老少手上拿着决心书,沿途敲锣打鼓来参加公社成立大会,情绪非常高涨。这说明了人民公社的创办是畲族人民的共同要求,也是畲族人民所衷心的拥护的。
漈头片畲族于1958年9月1日加入九都乡“九一人民公社”。公社成立后,漈头片畲族成立1个大队,3个中队,17个小队。加入人民公社后,畲族人民生产积极性更高,劲头更大,普遍上山烧木炭,支援钢铁生产。
今年6月间以来,宁德县畲族人民也办起了公共食堂,如南山片畲族在3天中就办起16个食堂,(现合并为12个)。又如南岗片在今年8月份也办起15个食堂,参加户数为253户,951人,几乎所有农户都参加了食堂。
公共食堂办后,使一些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漈头片漈头村原来4个食堂,最近又并成1个,成为一个400多人的大食堂,把更多的劳动力解放出来,投入工农业生产。
加入人民公社后,劳动力更合理地组织起来。进行统一安排与调配,合理使用,大大地提高劳动力的使用率。目前,宁德县畲族人民已基本上实现食堂普遍化,生产专业化,劳动协作化。通过人民公社道路,畲族人民将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迈步向共产主义社会前进。
远景规划:
大跃进以来,宁德县畲族人民已经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他们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准备继续苦干,争取更大的跃进,南岗片畲族制定5年远景规划,其规划内容如下:
在粮食生产方面:59年总产量要达到1249800斤,每亩平均620斤,60年总产量达1481200斤,平均亩产735斤,61年达到1689500斤,平均亩产837斤,62年要达到1849200斤,平均亩产917斤,比57年增加2倍半。其中58年要达到982800斤,平均亩产488斤。
在茶叶生产方面:到62年茶园面积,要从150亩增加到1000亩,产量要从70斤提高到120斤。
在畜牧业方面:58年每户平均要有2头猪,全乡达到203头,62年全乡达到1040头。耕牛58年要达18头,62年要达50头。平均每25亩田有一头耕牛。山羊要从现有的105头增加到500头。
在文化方面:58年上民校200人,毕业80人,59年300人,毕业150人,60年400人,毕业300人,61年上民校600人,毕业500人,62年基本扫除文盲。
在林业方面:4年内绿化全乡。
在除四害方面:5年内做到四无乡。
(就目前大跃进的情况看,这个远景规划是可以提前超额完成的)。
*原编者注:本报告材料只搜集到1959年11月份止,有些是9月份、10月份的材料,很多丰富的内容,特别是人民公社建立后的材料,还没有包括进去。
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
[党群资料654]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本书以福建省档案馆及各市、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主,全书共辑入214件档案资料,选材上侧重于五六十年代的史料,并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