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县少数民族情况的调查报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648
颗粒名称: 霞浦县少数民族情况的调查报告
分类号: K288.3
页数: 1
页码: 84-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霞浦县少数民族情况的调查报告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霞浦县 调查报告

内容

一、一般情况:
  我县少数民族大部份居住山中,从整个县、区、乡,他们与汉人杂居之间,但以自然村来说有的是聚居的,即畲民的自然村无汉人,汉人的自然村无畲民。
  近二、三年来我们对这项工作做得很差,甚至都没有掌握,因此这次一时对全面了解户数、人口难以统计,以根据1953年普选统计的现有材料来看,全县有69,000多户,21万人口中,其少数民族占7700多户26,000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中的12.3%人,其主要是畲、疍两族。
  二、历史来源:
  据畲族中的一个传说,他们的祖先是条龙犬,名叫盘瓠,在上古时代,高辛皇后耳痛许久,后从耳中掉了一虫,似五彩蚕形,育于盘中时间过久而变了一只龙犬,号称盘瓠。其时犬戎入寇(燕王造反)高辛皇帝下昭,能斩番王头者妻以三公主,龙犬前往敌国,乘番王酒醉咬断其头,回国献给皇帝,龙犬身谓放金钟内,变成了人形而头未变,受皇上封忠勇侯王,勒赐为附马,并赐了对联一幅曰:“功建前朝帝国高辛亲勒赐,名垂后裔王孙公子免差[徭]”。结婚后生了三男一女,长子姓盘字自能,次子姓蓝字克辉,三子姓雷字举有,女子姓宋[钟]字志亲。据说曾经过了三十朝流后,龙犬分枝子弟,于[踢]球中[踢]死了一个皇子,犯了欺君之罪,怕皇上要禽拿盘、蓝、雷、宋[钟]四姓之人,因此被迫逃去各地。[庐]西、江西、浙江、福建等省的偏僻地山区居住,开垦荒山耕种为生,以致过于贫穷的生活,从此自称为避民,并开端受了汉族的侮辱或轻视,受汉族改称为畲民、“畲客”、“畲婆”、“蛇仔”、“蛇人”等。
  三、风俗习惯与民族特点:
  据了解我县畲民多由罗源、连江、福安等县迁移霞浦居住的。他们的风俗习惯与特点:(1)历来主要靠农业生产上,有时换工、帮工、互助,男女同耕劳动。(2)他们能说咱族语言与当地语言,但带有些土音尾。(3)最喜欢唱畲族的山歌,在生产或空隙时间男女同唱作乐,特别在嫁、丧、葬都以唱山歌来代哭.但他们都有分别对上辈、同辈、下辈不同的文词与音调。(4)节日以七月半与过去是主日,这日出外谋生总有归家团住,有个史语:“外出人七月半不回家是无主,年关不回家是无姆(即妻)。(5)妇女保持民族装束,但装束各地各有不同,其霞浦有二,一是大部份装束妇女头梳凤凰盘,头戴纫篾占尾细花五色笠斗,身穿青色绣着五色线水棠花的衣服,腰缚围带一条,脚穿单鼻坪头靴;二是东路的妇女装束,衣领口加上五色线的杨梅花二粒,衣扣旁边绣着龙凤古人物花一片。(6)畲民宗族观念较强,祠堂正堂坐着犬头王。(7)有母系制度,一般女权大于男权,所生子女,可姓父姓或母姓。(8)多信奉佛教。(9)与汉族文字统一使用。(10)喜丧事都有他不同风俗习惯制度。
  中共霞浦县委统战部
  [138—1—639]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本书以福建省档案馆及各市、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主,全书共辑入214件档案资料,选材上侧重于五六十年代的史料,并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