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618
颗粒名称: 前言
页数: 2

内容

畲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杂散居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的部分山区。福建畲族源流可追述到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隋唐时期,畲族先民主要分布在汀州、漳州。宋元时期,畲族分布范围扩展到闽北。明清时期,畲族大量迁往福宁,并形成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福建畲族人口375,193人,占全国畲族人口709,592人的52.87%,主要分布在闽东的福安、霞浦、福鼎、宁德、古田,福州市区的北峰,罗源、连江,闽北的顺昌、建阳、建瓯,闽西南的上杭、宁化、永安,闽南的漳浦、龙海等50多个县(市)。
  民国时期,畲族和汉族人民一样受到国民党反动统治,饱受民族歧视,许多人不敢承认自己的族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实行民族平等政策,1953年国家民委开展民族成份识别调查,畲族公开了自己的民族成份,并由1956年正式被确认为一个独立的少数民族。随着少数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根据1982年国务院第三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国家民委《关于恢复或改正民族成份处理原则的通知》,“凡属少数民族,不论其在何时出于何种原因未能正确表达本人的民族成份,而申请恢复其民族成份的,都应当予以恢复”的精神,广大畲族群众纷纷要求落实民族成份。各级政府进行认真调查后,重新确认了闽东、闽中南、闽西、闽北三十多个乡镇畲民的民族成份。
  畲族人民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本民族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而且也和汉族人民一道发展经济、提高文化、参政议政,共同缔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丰富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畲族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工作中,以及专家学者们在研究畲族的过程中都留下了大量的档案史料,这些史料对研究畲族历史和现状,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理论,及抢救少数民族古籍,弘扬畲族优秀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福建省是全国畲族分布最广,人口最多的省份,也是畲族档案史料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福建省凡有畲族聚居的各市、县民族事务委员会、档案馆、地方志委员会、畲族社区及畲族研究者个人手中都保留有大量的档案史料。1958年大跃进中决策的民族“三套丛书”(后又扩充为“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及后来少数民族故事、民歌、谚语三集成系列丛书的出版,抢救了一大批民族文化,也保存了不少畲族史料。然而,由于历史的、文化的或地域等原因,对畲族档案资料的收集和开发利用显得十分滞后,至今仍无一部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福建畲族档案史料的书面世。并且,随年代的推移,还有许多宝贵的文化因来不及抢救而湮灭。假如我们现在不重视民族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也许若干年后,这些珍贵史料的散失将会成为无可弥补的遗憾。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以福建省档案馆及各市、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主,全书共辑入214件档案资料,60多万字,起于1937年,迄于1990年,在选材上侧重于五六十年代的史料,是从数千卷有关的档案资料中精选出来的,内容丰富,翔实可靠,大多属首次公布,书中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具有较
  高的史料价值。内容包括五个部分:
  (一)综合类。主要收入反映畲族基本情况的综合性材料,包括民国时期福建国民政府对畲族(当时称苗夷民族或生活习惯特殊国民)的调查统计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的调查报告和人口区域等统计表、畲族研究学者对畲族进行历史调查的报告。如,1937年“各县区的苗夷民族概况”是福建省国民政府第一份对少数民族的统计资料;1952年的《畲族福安县仙岭洋村调查情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人民政府的第一份关于福建畲族社区的调查资料;1953年福安专员公署的《福安县双留乡少数民族(畲族)情况调查》和《福安县大车乡民族(畲族)情况调查》,调查了该社区民族历史、风俗习惯、文化生活等;1957年福建省文化局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组在福安、霞浦、宁德、罗源等县进行畲族社会历史调查,而形成的《闽东畲族情况调查报告》中,涉及不少畲族族谱资料和民俗资料。
  (二)政治类。主要收入反映畲族民族成份确认,建立民族乡及赴京观礼三部分内容。其中有1956年中央统战部确定畲族民族成份的电报,及八十年代以后部分畲民要求恢复本民族成份的报告及政府批复;建立畲族民族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情况;少数民族优秀代表赴京参观祖国建设伟大的成就及国庆观礼的通知、行程及主要收获。
  (三)经济类。包括民族经济与民族补助两部分,收入畲族主要聚居地福安、宁德、罗源、霞浦、福鼎等县畲族地区生产、生活情况、经济状况档案资料。如1954年中共福安地委统战部《福安县下逢乡畲族地区生产情况、特点及今后意见》主要调查了畲族社区生产特点;1959年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小组,在畲族地区调查研究所形成的有关经济方面内容的材料;1983年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历史专业实习生社会调查报告。福建省各级民政、财政、商业等部门对少数民族地区发放生产、生活补助费的通知、方案、意见及少数民族补助费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等等。
  (四)文教类。收入反映畲族地区文化教育方面的史料。主要有福建省文教厅关于本省少数民族小学设校计划,少数民族教育工作情况及今后工作意见,部分县教育调查材料和现状的报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组调查报告、畲族地区群众文艺工作情况简介、畲族传统婚礼和民歌概况、罗源八井拳术调查报告;五十年代福建省参加民族文化宫国庆展览图片、展览品登记表,等等。
  (五)附录。汇集了福建省各级档案图书部门所珍藏的,编者在梳理畲族史料过程中所了解所看到的,及畲族研究专家们所提供的部分畲族族谱史料的索引;收入五十年代福建畲族调查参考提纲和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工作汇报。这对进一步掌握和研究畲族历史文化史料及了解这一历史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本书适当收入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畲族社会历史调查》未入选的一些重要材料;首次公布了福建社会历史调查组的调查情况的史料;收入了大量历史照片,有畲族社区保存的清嘉庆十四年绘制的祖图、忠勇王开山公据券牒、畲族服饰、生产工具、村落民居、生产生活、文化教育、文艺汇演、进京观礼等内容,较为直观而真实地反映了畲族社区的历史和现状。这些照片多为当地民族事务部门征集而来,有的是根据宁德畲族博物馆的实物拍摄,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本书在收集过程中得到许多专家学者和民族工作者的关注,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陈元煦教授、福建省民族宗教研究所蓝炯熙所长、霞浦县教育局郑忠夫老师等都提供了许多重要史料线索。福建省档案馆李金荣等同志也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承蒙宁德市档案馆、福安市档案馆、福安市民委、霞浦县档案馆、霞浦县民委、福鼎县档案馆、福鼎县民委、罗源县档案馆、漳州市档案馆、漳浦县档案馆、漳平市档案馆、漳平市博物馆、漳平市方志办、上杭县档案馆、上杭县图书馆、长汀县档案馆、长汀县方志办等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由谢滨收集、选编和校订,邢立新负责照片翻拍(征集部分除外),蓝炯熙所长、许惠敏处长一审,叶仲霖副局长二审,陈永成局长最后审阅定稿。
  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重要档案史料难以收集齐全,加上编者水平的限制,本书在选录材料和编排上有不当之处,敬祈读者批评指正。
  福建省档案馆
  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
  2003年10月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本书以福建省档案馆及各市、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主,全书共辑入214件档案资料,选材上侧重于五六十年代的史料,并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