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节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雷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4326
颗粒名称: 七、节庆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7
页码: 197-203
摘要: 福安市风情习俗节庆概括了新年、元宵节、补天穿、会亲节、三月三、清明节、分龙节、端午节、七月七、做七月半等介绍。
关键词: 福安市 节庆 风情习俗

内容

(一)新年
  农历正月初一是畲族传统大年日。届时家家户户争先挑水、燃放爆竹,点香“接年”。一大早各家各户必须设供品祭拜祖宗,大厅香桌上的供品为长条猪肉1盘(是经沸汤过)、整条带鱼1盘(稍热过)、用糯米做成的圆糍粑1盘(10粒至12粒)、鸡蛋2个(必须熟的)、菜5件(菜是树上长的花果、禁用尿水染到的地下菜)、红酒1瓶(并斟3杯桌上,酒瓶用红纸封口,瓶嘴向着桌中)、茶水3杯、红蜡烛点2根桌子的两个角边上。等1枝香烧完后,再烧起已备好的用粗纸剪成条块的冥钱,继而放鞭炮,再收拾桌上的祭品(必须吹灭蜡烛火后,方可收祭品)。并且每盘菜都要放1张小红纸条。过年人人着新装,喝糖茶,吃糕点、“长寿面”以求行时、长命。吃完年饭,还要装1碗米饭留着“答碗”,以示有吃有余。同一楼亲邻还要互相请喝糖茶贺年。当天,邻居互相走访,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则赐予“压岁钱”。农历正月初五,是开年驾的日子。开年驾,意为春节已过,开始打扫卫生,下田劳动。这一天,由家长领着子孙,各自操锄头、扫帚、畚箕,从大门口往里扫至内厅。连灶灰、鸡舍、鸭圈、猪栏、羊栏、牛栏都要清理。大扫除完毕,全家团聚食糖茶。小孩喝了糖茶,说道:“甜格来!甜格来!”因“甜格来”是与“田割来”谐音,故预兆一年稻谷丰收。社口镇坑里一带,这一天还搞“粘喜票”活动。“福首”敲锣打鼓拿着写有“恭贺某府某某喜得某某之庆喜金万锭”的大红纸的“喜票”,分别到头一年得喜的家里祝贺,得喜者指盖房、修墓、娶媳妇、生儿生女和做寿的人。这一天早餐多吃素,午餐开荤,特丰盛。
  (二)元宵节
  元宵节,俗称“做十五”。族人往往选择这一天,以举办歌会的形式欢度元宵佳节。有的村每隔三年要举办一次凤凰节。届时按户募捐钱、米,由值祭者购买公鸡一只,猪肉一块,带鱼一尾和酒菜、元宝(纸制的)、香、烛等。同时,以糯米糍塑造凤凰模型一个,连同福礼摆到当地的神宫里进行公祭,祷告凤凰带给村闾吉祥,户户添丁发财。相传凤凰是神鸟,能载风神、雨神四处扇灭旱魔,以期乡村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正月十五又是道教紫微大帝生日,有的村在这一天举行敬神祭祖活动。
  (三)补天穿
  农历正月二十日,福安社口镇潘洋一带族人这一天不下田,做糯米糍“补天”。拔些春菊草和大糯米一起蒸制的糍粑,黏而不腻,吃糍粑能起消积化食祛病作用。传说古时候,天缺东南,地陷西北,女娲娘娘曾在骊山炼五色石补天地。由于她补好了天地,才使幸存的人们得以生存繁衍。后人为了追念她,故在她生日这一天,做糍粑助她“补天”,有的地方吃糍粑前还要举行简单的仪式。又说,每年正月阴雨连绵,影响春耕,是皇天漏雨的缘故。因此,这一天畲民都要做糍,供祭天皇,以补天穿,好让大家下田劳动。
  (四)会亲节
  农历二月初二日,是福安坂中畲族乡后门坪一带族人的会亲节日。这天,凡是后门坪“雷氏祠”的支派,以及与该村有亲戚关系的,都不远百里赶到该村会亲。“二月二”是当境土主魏公生日。这一天,必须由本村人捐献粮钱,制造糯米红糖馒斋数担,连同大量食品摆到“魏公侯庙”公祭。公祭时,要聘请巫师做“清蘸”2天。在庙前点起以松香扎成的“火树”,把黑夜照得犹如白昼,远近来观光者千人。为了增加节日气氛和解决夜里睡眠床被的不足,来客多分散到各家,家家烧起火盆,男女盘歌取乐。节日起源是,明宣德年间,罗源县梧桐岔村雷氏兄弟3人,各人随带一个铜香炉为记出走他乡,其中有1人流落在后门坪村,当年,此地尚未开发,只住着1对姓魏的汉族兄弟,哥名崇广,弟名福应,心地善良,体力过人。他俩帮助雷氏开荒造田,过上了好日子。有一年,魏姓兄弟上芫山,学会了治妖捉鬼的法术,给此地带来了好景。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在村头盖起了“魏公侯庙”。每年二月初二行“祈福”仪式。“二月二”,从霞浦等邻县回故里瞻仰祖公香炉的会亲者往往要超过后门坪村人数的几倍,村人热情接待,以歌待客,家家户户都成了不夜歌场。
  (五)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上巳节”,是敬天地、祖宗的节日。这一天族人多不出工,有制、吃“乌饭”的习俗。族人过“三月三”节,极为普遍。其由来传说不一。一说是染过乌米饭的乌稔叶倒入小河中,连水都是黑的,认为这天下田干活染了黑水,等去世时,双脚会变成黑色,在阴曹地府,双脚黑溜溜的,众鬼们会取笑你。所以,三月三这一天不下水田干活,到后来时间久而久之,干脆这一天不出工劳作了。还有一说是:这一天是米谷的生日,要给米谷穿衣服——加上一层颜料。这一天吃了乌饭,上山下地不怕虫蚁咬。族内更为普遍的传说是:吃乌米饭与唐代英雄雷万兴的故事有关。有一次雷万兴率领畲家军反抗官府,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大山里,存粮吃尽,完全失去外援。雷万兴就吩咐畲军在大山里寻找食物。九冬十月,山里各种植物都已经脱叶落果,唯有一种名叫乌稔的野生植物落叶以后,枝条上还挂着一串串像珍珠一样的甜果。畲军采了一把带回营中给雷万兴尝了,满嘴流蜜。当下,他即下令大家采集乌稔果充饥。伺后,雷万兴率领畲军杀下山,突围后,他吃尽鱼肉酒菜感到乏味,时值三月初三,他忆起在大山里吃过的甜果,便吩咐士卒去采乌稔果给他开胃。可是这时乌稔刚刚爆叶,尚未开花,去哪讨甜果呢?那位士卒只好采了些乌稔叶子回去。当下,有人想了一法子,把乌稔叶和香糯米一起炊煮,结果糯米饭便呈现出与乌稔果一样的颜色来,味道很香很绵。雷万兴吃了,食欲大增,于是,下令畲军大量做乌米饭。为纪念抗击朝廷官兵的胜利,后来相沿成俗。“三月三”的由来说法不一,但都离不开缅怀先祖祈福求安之意。这一天也成了畲族的娱乐性节日,族内青年往往成群结队外出春游(踏青),举办歌会。此三月三歌会成为传统。采来乌稔叶,炮制乌米饭,缅怀先祖,馈赠亲友,预祝丰收也成为习俗。
  (六)清明节
  清明扫墓祭祖,致祭时,往往用供以锥形、饺形的“三陀冥斋”米糍,颇具特色。
  (七)分龙节
  “夏至”日过后,以地支逢“辰”的日子,为传统的封龙节,又称“分龙节”。据传说,“龙惊铁、虎惊叉”,因此“封龙”这一天,不下田干活,不能挑粪便等不干净的东西到野外倾倒。民间有句“封龙毛水,旱田不使布”之说,意为“封龙”日这一天,没有雨下,缺水的水稻田就会无收。农历五月过后,正好进入夏季,气温偏高、雨量少,田间的各种农作物正是生长关键时期,人们认为天上下雨是“龙”的造化,如“封龙”这一天在野外用铁器动了“龙”怒,日后将会遭受旱灾。这一天爱唱山歌的青年男女,利用歇节,往往举行盘歌盛会,以至“封龙节”逐渐失去本义,而成为又一歌节。
  (八)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一年之中仅次于“年”(春节)的大节日。插艾悬菖蒲、饮雄黄酒,辟邪祈福之类习俗,是日为“盘护忠勇王”神诞,故这天下午族内各村家家户户多在厅堂摆设香案,隆重祭祖,所敬奉的祭品是此节专用的“菅粽”或“横巴粽”。菅粽,以菅草叶裹制成圆柱状,扎以棕叶丝,通常是五节,意寓五月节得五福,或言此似“龙首师杖”,或言以此象征先祖“征番”有功所得的皇上赐物;横巴粽,以竹或叶包制成横枕式,亦有一定寓意。这两种糯米粽,制成后用大灶猛火煮熟,再以文火煨透,故质地特别柔韧,胶糯清香,分外可口,且可久置不馊,非平常白箬裹制的角粽所能比,除敬祖之外,还常将这具有独特风味的节日食品,作为厚礼赠送亲友。这一天正午坂中后门坪、廉岭等村有喷雄黄酒驱邪的习俗。
  (九)七月七
  农历七月初七日,传说:七月七原是马氏真仙生日,过去“山高皇帝远”,白岩山洞住着一位姓马的仙人,平时采金花、摘银果、榨油、挖笋,劳动累了,就在金罗伞下休息。闲时坐在银亭上,乘风凉,数星星,吹洞箫、听凤鸣,过着无牵无挂的日子。每逢天旱,马仙必定行云施雨;每遇瘟魔,马仙必定仗剑追斩。因此,每逢马仙生日,两县人们都备元宝香烛、茶果酒菜在“天门下”供奉马仙,以祈田园保收,乡闾平安。两县畲族男女也在这一天去白岩仙宫看热闹,借机盘歌。
  还有“七月七”炒豆风俗。七月初七这一天的正午时分,备着豆、花生、糯谷、小麦、芝麻、高粱、玉米(民间称为食物七宝)在厨房处点上香,把“七宝”放入锅中,引害虫来吃,然后,突然盖上锅盖猛火加热,把害虫烧炒死。这种习俗叫做“七月七”炒豆。炒豆过程叫做炒“虫蚁脚”,它意为日后田间没了害虫,农作物长势好。
  (十)做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做半”,亦称“敬祖节”、“祖宗节”。祭祀十分隆重。各家筹办鸡、肉、鱼、米粉、面条、饭、笋、豆等,置于木盘,集中陈列于宗祠祭祖,俗称“祠祭”,或摆供自家厅堂祭祖,俗称“家祭”。祭拜的时间是在下午的2点至4点之间,桌上的祭品摆设与做大年、做节基本一样。做七月半,只是把糍粑、粽子换成了白米干饭,并要在桌子的周围,摆放凳子,每碗饭的旁边再摆放一双筷子。烧粗纸的冥钱,改为烧黄色的冥钱。到这一日户主无论如何都要赶回,为祖宗祭拜。在节日前后,族人有结伴上山打猎之俗,称“秋社”或“秋猎”。农历七月十五,是族人祭拜祖宗节日,较重视。但也有村不过中元节的,如下白石下赤村。
  (十一)中秋节中秋节蒸米糕,买月饼、糖塔赠送亲友,并在是夜举行祭祖和盘歌活动。族人不太重视中秋节。潭头鹅山村族人在这一天供请黑、白无常。
  (十一)元帅节
  农历八月二十三日,为田公元帅节,凡有供奉田公元帅的畲族人家都要过元帅节。传说田公元帅姓雷名海清,原是唐朝内廷乐师。安禄山造乱,攻陷京城,搜获雷海清及教坊梨园子弟三百多人。安禄山在凝碧池设宴庆功,乐声始动,雷怅然泪下,并用手中琵琶猛击安禄山。安即刻将他斩首。后来,郭子仪在收复长安时,出现“雷”字战旗。刹那间,雷字上半部被烟雾罩住,仅现出一个田字,有人即以为是雷海清的神灵也来助战。因此,唐玄宗追封他为“唐忠烈乐官”和“天下梨园都总管”,唐肃宗也加封他为“田都元帅”与“太常侍卿”。后人又把田都元帅说成田公元帅。族人视田公元帅远祖,是猎神、武神和荡魔降妖之神。凡习武之家,大多设坛祭田公元帅。八月二十三日是元帅节,这一天,要杀大公鸡1只,连同其他福礼摆到元帅坛前供祭。祭罢,全家人喝“元帅酒”驱邪魔、壮胆,祈求平安。
  (十二)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又是盘歌节。福安溪柄、松罗、溪尾一带族人多集中在福安与霞浦交界的松罗山、樟家山盘歌。松罗一带畲村有赶庙会,抬元帅爷佛像游村保平安的习俗。畲族青年边赶庙会边对歌,热闹非凡。也有村不过重阳节,如下白石下赤村。
  (十三)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畲族传统祭灶日。相传这一天灶神要返天庭过年,上天时,必定要向玉皇大帝汇报凡间灶主善恶行为,因此,当晚家家户户都要点香秉烛,备上茶酒“五果”,包括:糖、豆、花生、橘子、栗子之类,并烧纸钱与灶神饯别。希望他“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往后,发丁发财。同时,传说炉灶上烟囱烟尘是灶神的记事本,他平日凡是听到灶主的恶话,都要记在那里。因此,主妇都要赶在灶神回返前,把烟囱烟尘打扫干净,以便恶话一笔勾销。扫烟尘时,把一束清洁的毛竹枝条用藤条扎在一支丈余的竹竿上,拂扫积留在厨房栋梁和墙壁上的灰尘。接着,冲洗炊具、餐具等。而后把里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祭灶,迎接新年。有族人在这一天做二十四福。
  (十四)除夕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称为“做大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里里外外都要打扫干净,厅堂上的对联,连祀供神灵的神堂也要用大红纸重写刷新。粮仓及坛坛罐罐,也要刷红纸封条,表示仓盈库满。当晚,户户都要备几碗好菜,让全家人都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饭后,大人煮鸡鸭煮猪腿,炒豆炒花生,蒸做春节食品。小孩则环坐在炉火旁“守岁”,由大人给每位小孩分发“压岁钱”,有些上了年纪的长辈就和他们坐在一起说古谈今,传唱祖歌,教育后代。接着,家家蒸糯米饭,做年糕,做又油又嫩又香又圆的糍粑,表示全家团圆的意思,并预示来年好时运,日子年年甜的美好前景。做完糍粑,大人小孩围成一团,吃去一部分,剩下部分藏入粮仓,来年取出,谓之吃有余。腊月三十日晚上饭后,家中长辈把事先备好的干杉木一节(有的地方用硬木,不易烧完),埋入灶膛火灰中,杉木被点燃后,整个晚上都不会灭掉。等到正月初一早上,把干柴放入灶中,拿起毛竹制的火筒,吹起杉木的火,使干柴燃烧起来,煮大年早饭。这种在大年三十埋火种引火煮饭的习俗,至今还保留着,它寓意新的一年发丁发财快,全家一切旺盛,上一年传下来的香火,永不熄灭。族人普遍在这一天祭祖和做满福,以庆祝一年平安顺利、事事圆满。社口潘洋村则以这一天为黄三师公诞生纪念日。

知识出处

福安市雷氏志

《福安市雷氏志》

本书从福安市雷氏千百年来,在福安这片美丽祥和的土地上聚集了三百多个族姓,其中人口在千人以上的姓氏有69个,万人以上的姓氏有16个,福安雷姓人口居全市第七位。全志分设迁徙聚居、谱牒、宗祠、传统文化、人物、文献辑录等六个章;各章节内容横排竖写,以记述历史和现状为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