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婚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雷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4325
颗粒名称: (三)婚嫁
分类号: K892.3
页数: 3
页码: 195-197
摘要: 婚嫁族内年轻人崇尚自由恋爱,但也尊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亲过程审慎,先“合八字”,如八字有合,则女方父母带女伴前往男家“看家势”,了解男方人品、家境,求得两家父母同意后,先送暖贴,小定;然后“搭定”(又名下定),送定帖(即订婚),时间多在农历八月。
关键词: 福安市 婚嫁 风情习俗

内容

族内年轻人崇尚自由恋爱,但也尊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亲过程审慎,先“合八字”,如八字有合,则女方父母带女伴前往男家“看家势”,了解男方人品、家境,求得两家父母同意后,先送暖贴,小定;然后“搭定”(又名下定),送定帖(即订婚),时间多在农历八月。民国前期,订婚不论家庭贫富,只要猪腿1个、龙凤纸贴2张、红衣线2束、果子2包、红线扎头面1公斤、银饰、衣服等。“送日子”即把选定的嫁娶日期告知女方,女方收下红纸帖和礼品,按日期准备嫁妆。男家也按其日期准备迎亲,最后是迎娶成亲。经过以上程序算是定亲。定亲后的姑娘两髻的银簪硕须脱掉一边,作为标记。姑娘忌18岁出嫁认为18岁出嫁要落“十八难”。姑娘出嫁前,要到母舅姨姑家“做表姐”,与表弟们对歌,实际上是考核姑娘的对歌本领。同时,要在自家厅堂摆上香案祭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上路平安。新娘出嫁前,姑娘还得“赖床”(躺床)不起,以歌代哭,唱《哭爹娘》、哭哥嫂、姐妹恋、哭母舅等,哭诉与家人分手的衷情,以示对娘家的留恋,为娘家讨吉利。随后,由母舅主持为新娘梳妆,将少女发式改梳成妇人的“凤凰头”。新娘梳妆完毕,由母舅扶出厅堂,行“分酸礼”,唱分酸歌。“分酸”时新娘将两碗带骨的肉面互相掺合分装连续三次,又将米谷撒向厅堂,唱撒谷歌。古时新婚行走嫁,即新郎迎亲,新人双双穿草鞋步行到男家,4男4女随后。若这一天,同村两个姑娘出嫁,同走一条路时,谁先谁后,事前都要商量好,一般都是让夫家远的先走。为避免先行者将“风水”带走,后行者都要用1头黄牛,角系红布,插上红花,在前面踏路,走嫁者随后,她们认为牛踏过的路子又是新路。因此,过去有钱人家都配上1只踏路牛为嫁妆。古时,陪嫁尚有刀斧犁锄之类的农具,直到现在还可以看到棕衣、笠斗、母羊等物作为姑娘的陪嫁。笠斗之类陪嫁物,要等姑娘出嫁后,到来年三月回头拿。
  抬花轿的轿夫为“行郎”。花轿到女家,女方姑嫂姐妹一般要为难行郎,与行郎对歌。赛歌中最热闹的场面是《求蛙歌》,即女家要以歌把行郎的“蛙”撬出来。“蛙包”是行郎预先在夫家准备好的硬币红包。当迎亲花轿进入女家厅堂时,新娘就大哭大闹,佯装不愿意出嫁,哭诉别情。待到午后,轿夫和媒人再次催上轿时,才开始梳妆。新娘梳妆完毕,由母舅扶出厅堂与胞弟举行分“酸”仪式,然后新娘入轿,神堂上放水一桶,意为压黑火。胞弟拉轿扛“留轿”,花轿在厅堂上两进两出,意为留风火,最后抬轿出门。接着新娘轿子出村前,村董事在路口摆上一张桌,正面用绣花桌幔围着,桌上摆三杯酒,意为“拦风水”。花轿出村,男方须向拦门交个“拦旗”红包。否则董事不搬开桌子,轿子无法通过。“拦旗包”收入归公,做为村里公益事业开支。花轿经“留轿”、“拦旗”等礼俗后,上路到夫家。
  拜堂的厅堂上一般贴有“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敕赐,名传后裔皇子王孙免差徭”的对联,横眉为“凤凰到此”。新郎头戴红缨帽,身着蓝色长衫,肩披大红新带,脚履双鼻布鞋,从后厅步出,站在新娘左侧,在一片歌声中行三跪九叩礼。新娘则头戴凤冠,手执花织掩面,由送嫁嫂掺挽,不拜。
  新人入洞房后,众人拥入洞房“闹房”,唱《猜种歌》,新娘将嫁妆中随带作物种籽一包包递出。完婚宴称“请大酒”,客席散后还为新郎办一桌“佳期酒”,又称“暖房酒”、“新郎酒”。由暖房头(或称八仙头)和暖房脚8名陪伴新郎入席。入席者通常都穿长衫戴礼帽,席间每个程序都要唱诵歌令,且边吃边轮番与洞房内的新娘及其陪伴者对歌。新郎酒至“上下四盘”(前四道菜)结束,转入“闹房”。闹房从叫门起,每个程序都要唱诵歌令。其程序有进门、翻床、寻取“凤凰蛋”(染红的熟鸡蛋)。找到“凤凰蛋”后,大家合唱《喜庆歌》结束闹房。闹房结束继续喝佳期酒,宴会结束送新郎入洞房。第二天新媳妇下厨房起火、洗碗、做饭。第三天回门,新婚夫妇回娘家做客,认妻系亲属,俗称做头客。现在城镇婚礼参杂了许多西式和当代礼仪,但在农村婚嫁传统习俗要素仍然没有太大变化。

知识出处

福安市雷氏志

《福安市雷氏志》

本书从福安市雷氏千百年来,在福安这片美丽祥和的土地上聚集了三百多个族姓,其中人口在千人以上的姓氏有69个,万人以上的姓氏有16个,福安雷姓人口居全市第七位。全志分设迁徙聚居、谱牒、宗祠、传统文化、人物、文献辑录等六个章;各章节内容横排竖写,以记述历史和现状为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