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服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雷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4314
颗粒名称: 二、服饰
分类号: K892.3
页数: 2
页码: 190-191
摘要: 历史上族内男女服装多用苎布和棉布缝制。服装颜色多为青黑或蓝色。民国及其以前,男子传统服装为青黑或蓝色的大襟布衫。夏天穿用的大襟苎布衫用耐汗、耐磨、通风透气性能好的苎布缝制而成。其款式为对襟、无领,仅用蓝布镶领口,两肩上衬有棉布“搭肩”。苎布衫因其袖子长短之别,又分成长袖和短袖两种。夏天穿短褂较普遍。夏天男子所穿短裤,亦用苎布或棉布缝制而成。
关键词: 福安市 服饰 风情习俗

内容

历史上族内男女服装多用苎布和棉布缝制。服装颜色多为青黑或蓝色。民国及其以前,男子传统服装为青黑或蓝色的大襟布衫。夏天穿用的大襟苎布衫用耐汗、耐磨、通风透气性能好的苎布缝制而成。其款式为对襟、无领,仅用蓝布镶领口,两肩上衬有棉布“搭肩”。苎布衫因其袖子长短之别,又分成长袖和短袖两种。夏天穿短褂较普遍。夏天男子所穿短裤,亦用苎布或棉布缝制而成。冬天男子穿的大襟布衫,多用棉布缝制,故又称棉布衫,款式和苎布衫相同。冬天老人还加穿夹袄或棉袄,其式样均为中间开襟。要是出门做客就穿“钱吊”,中间开襟,两边腰间备有口袋,用以藏放钱物。缺棉布的就用双重苎麻缝成“马夹”穿用。冬天男子穿青、蓝的棉布长裤,裤子为直筒式,裤筒大,不论短裤或长裤,裤腰均接有15厘米的不同颜色棉布作“裤头”。腰带用布带。男婚礼服装是红顶黑缎官帽(清代官帽),青色长衫,其襟、胸前绣花纹饰,青色布靴。除官帽、布靴系族内借用外,一般男子结婚都缝一件青色长衫。
  传统女装较古朴,大多选用青、黑色的布料缝制,花纹、纹样相对简单。大襟服斗上没有大块绣花,只在衣领上用水红、黄、大绿等有色的花线绣虎牙花纹。沿服斗的边则缝上一条三四厘米宽的红布边,下端靠袖头的地方有一块绣花的角隅花纹,上衣袖口上缝有一块红布边。女裤,多数用黑色棉布。夏装则为苎布。出嫁做新娘时,用青色绸缎或精哔吱做面料。外穿蓝色或紫色的叠脊“虎牙裙”,裙上刺绣着“凤凰采牡丹”等花鸟图案作为装饰,腰间捆缚宽腰带。正面垂两条长一米的飘带,甚见风雅。不分季节一律穿短裤,扎绑腿。女鞋为黑色镶红口的厚底“单鼻鞋”。结婚时穿“大鼻鞋”,配以黑色围裙、花带,端庄中显得俏丽。
  发式为“凤身髻”,俗称“凤凰中”。清代张景祁《福安县志》称畲族“妇人高髻,蒙布,加饰如璎珞状”,指的就是这种发式。其梳法是:已婚妇女梳头时,将头发分成前后两部分,将后面头发用红毛线扎成坠壶状向头顶方向梳拢,与前面的头发合并后,沿前额从中央往右再经后背梳成扁平状盘旋绕头盖一匝,头发若不够长者则需续上假发(大多数人都需续假发)。绕头一匝的头发高达脸部的二分之一,中间用红色毛线缠绕固定,上部略向外张,故又称为“碗匣式”或“绒帽式”。为了使梳成的碗匣扁平挺直,则需用数支发夹夹住头发,顶部压一条两指宽的银簪,并插银耳钯、豪猪簪各一枚,这种发式俗称“凤凰中”。梳成后,发式正面宽大平整如黑色缎帽,侧面看如富贵凤身。未婚少女过16岁,头发也梳成截筒高帽形状,但不向外张成碗匣型,而是把前面部分头发向后拢,与脑后头发合并后从脑后从右往左缠绕呈直筒形;头顶也不压以银簪,而是用红绒线代之。已婚妇女耳朵两旁分别挂有耳坠。未婚少女耳朵两旁只挂一个拇指大的银圈。并以发间的黑、蓝、红绒线环束,标志出老、中、青不同的年龄,丧偶的妇女用绿色或白色的绒线圈头。首饰有凤冠、头笄、银簪、头花、耳环、耳牌、项链、胸牌、手镯、戒子等。
  凤冠为姑娘出嫁时所必戴的。其遮脸部分俗称“圣疏”,戴在头上的部分叫“髻栏”。冠身以竹笋壳为骨架,外用红布包缠后缝成长方形的头冠。冠上缀以一片片四方形且轻薄如纸的银牌,银牌上錾有凤凰、蝴蝶等图案。并用红线穿成一串串的五色料珠,垂挂在凤冠的四周。冠的正面系有7~9根银链,链上再系上大大小小的凤凰、鱼儿之类图案的银牌与铃铛。凤冠戴在头上,珠串和链牌遮住脸部,直垂到胸前,走动起来摇摇晃晃,叮当作响,寓意“凤凰带仔又带孙”。凤冠作为姑娘陪嫁礼物之一,在逝世时,还要戴它入殓。

知识出处

福安市雷氏志

《福安市雷氏志》

本书从福安市雷氏千百年来,在福安这片美丽祥和的土地上聚集了三百多个族姓,其中人口在千人以上的姓氏有69个,万人以上的姓氏有16个,福安雷姓人口居全市第七位。全志分设迁徙聚居、谱牒、宗祠、传统文化、人物、文献辑录等六个章;各章节内容横排竖写,以记述历史和现状为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