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甘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577
颗粒名称:
甘薯
分类号:
F307.1
页数:
3
页码:
172-174
摘要:
本段介绍了霞浦畲族甘薯素为山乡畲民之主粮。可鲜食,可切丝,可制糖,可晒干,可酿酒,可淀粉。其粉蒸制为粉蔻,或煮或炒为年节佳肴,与米粉(炊粉)、白粿(〓)、糯米饭组成为畲族山区酒席上的“四大金刚”。甘薯耐旱、喜温,为高产作物,种于旱地。
关键词:
霞浦畲族
甘薯
经济
内容
甘薯,又称番薯、地瓜,素为山乡畲民之主粮。可鲜食,可切丝,可制糖,可晒干,可酿酒,可淀粉。其粉蒸制为粉蔻,或煮或炒为年节佳肴,与米粉(炊粉)、白粿(〓)、糯米饭组成为畲族山区酒席上的“四大金刚”。
甘薯耐旱、喜温,为高产作物,种于旱地。本县谚语称:“六月曝,七月渥,八月番薯一大垛”,“六月曝不死,七月再长起,八月一壑(穴)一土箕”。民国《霞浦县志》载:“明万历甲午年,岁荒,巡检金学曾从外国乞种归,教民种之,以当谷食。”本县畲族多居山区,旱地多,故普遍种甘薯。
甘薯品种不一,随不同年代而不断变革。20世纪60年代前多种海薯、发财薯、台湾红、铁薯、白薯。山区多种台湾红(此薯种沿用至70年代),沿海平原多白薯,发财薯,70年代以新种花、禺北白为当家品种,80年代以条薯为主。
甘薯的耕作工序一般如下:春分前后,孵甘薯母育苗,将甘薯母下到熏热后施过基肥的园地上,待其发芽长苗时,剪其苗栽在整好的畦里(俗称芽栽)。入夏,进行薯园的整畦,下好基肥(一般用人粪拌草木灰或畜粪),再剪其长长的芽栽进行扦插。一个月后进入了田管阶段,如松土、除草、追肥等,追肥多用人粪、草木灰,部分地区用化肥。后又翻藤两次。秋后,入冬,天气晴朗,便可挖甘薯,切地瓜米,贮甘薯种。
甘薯的产量因耕地肥力高低而异。一般田甘薯产量是园甘薯产量的一倍。50年代前,所种的台湾红等品种,产量只有50公斤左右(以干的地瓜丝计算)。新中国成立后,不断改革品种,产量提高到200~250公斤左右。
知识出处
《霞浦县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霞浦县畲族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革命建设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