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梯畲族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2815
颗粒名称: 畲族文化
分类号: K288.83
页数: 24
页码: 75-98
摘要: 本段讲述了安徽云梯畲族乡畲族文化中畲族民歌、舞蹈、语言等内容介绍。
关键词: 畲族 文化 宁国市

内容

畲族人擅长唱歌,他们口口相授,以民歌的形式传承着本民族的历史、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地名掌故、生产活动、生活内容等。解放前,畲族舞蹈多蕴藏在祭祀活动中;解放后,逐步走上展演的舞台。畲族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云梯畲族中心小学在开展畲语教学时,借助汉语拼音对畲语进行注音。云梯畲族乡民间保存了一些畲族宗谱、民歌、医药等古籍,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编织工艺也在恢复和传承之中。特别是每年如期举办的“三月三”畲族歌会、不断丰富馆内藏品的畲族文化宫都在彰显着畲族文化魅力。
  畲族民歌
  民歌特色 云梯畲族民歌题材十分广泛,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生产类民歌涉及畲族各类农活;生活类民歌包括对人生重要阶段,如出生、成年、婚姻、死亡的敬畏和礼赞,对本民族历史起源的记录,对畲族人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等。
  云梯畲族民歌体裁多样,有劳动号子、山歌、婚俗礼仪、哀歌、哭歌、长篇史诗、故事歌等。云梯畲族民歌语言独特,多七字一句、两句一段。运用畲语,有些歌词所表达的意思只有通晓本民族文化内涵的长者才能正确解释。云梯畲族民歌的旋律、发声方法独特,旋律起伏较大,一般为六度、五度大跳,这一特点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民歌风格。畲族原生态民歌的发声方法多用“假音”,也与其他民族歌曲的唱法有明显区别。
  云梯畲族民歌的节奏变化、演唱形式多样。民歌的节奏根据歌词内容和所处的演唱氛围而定,如劳动、节日、婚嫁等欢喜场面,歌唱速度、节奏就相应欢快些;如丧葬俗事,节奏明显缓慢滞重,以表达对亡者的哀思。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二重唱、齐唱、一唱众合唱等。歌词多衬词和虚字。一般为清唱无伴奏,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改编的民歌配以二胡、竹笛、唢呐等乐器,以烘托演唱气氛。
  云梯畲族民歌是畲民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诗歌,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忠实地记录畲族发展史、农事活动、婚丧嫁娶等该民族的一些重要事件。如长篇史诗《高皇歌》《盘瓠王歌》等,详细地叙述了畲族的起源、迁徙、发展的历史;《采茶歌》《种田歌》等记录了畲族人民劳动的场景;《拦路情歌》等记录了畲族青年男女相互表达爱慕之情;《猜谜歌》《儿歌》等记录了畲族人民丰富的文化活动等。通过各类劳动歌,如《种田歌》《采茶歌》《打夯歌》,可了解畲民劳动的艰辛。《畲乡好来畲乡美》等歌曲记录了畲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表达了畲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幸福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喜悦情感。
  畲族是个善歌的民族。这些口口相传的畲族民歌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演唱者通过特有的畲族语言、独特的唱法,表达对本民族的热爱。同时,各种劳动歌曲在劳作时可直接起到协调动作、凝聚力量的作用。
  民歌传承与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梯畲族人民和各民族人民一样享受到了民族平等和当家做主的权利,畲民不禁唱起:“共产党像太阳,光芒四射照畲乡,饥饿冻馁全过去,畲民翻身永不忘。”1960年,这首畲族新民歌经当时宁国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整理推荐,先后参加了区、县业余文艺会演,得到广泛传唱。1970年,由当时狮桥区文化站叶桐椿作词、畲族教师蓝开友作曲的畲族新歌《唱不完畲乡好风光》参加了全县农村文艺会演。1973—1974年,根据畲族民歌的音调,宁国县花鼓戏剧团在创作中融入皖南花鼓戏,编排了现代新戏《畲汉一家》,参加徽州地区专业剧团调演。1979—1980年,编排现代小戏《金竹岭》,分别参加徽州地区、安徽省专业剧团文艺调演,获得演出二等奖等多项奖项。
  改革开放以来,畲乡经济突飞猛进,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迅速,畲族文化得到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畲民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乡人民政府组建畲族民歌队,丰富全乡人民的精神生活。每年一届的“三月三”畲族歌会,更是把云梯畲族文化活动推向高潮,畲民情不自禁地唱道:“层层梯田稻谷黄,茂盛绿林像海洋,座座瓦房新崭崭,畲乡处处好风光。”云梯畲族民歌,不仅在当地得到广泛传唱,还以各种演唱形式参加了省、地(市)、市(县)艺术展演活动。
  畲族民歌靠世代口口相传,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为民歌的流传、记录带来一定困难。云梯畲族人口数量较少,畲族的文化工作者少,主动创作民歌的人员更少,畲族民歌创作后继乏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直接导致传统畲族民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根本变化,畲族人的审美观念亦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导致畲民对畲族民歌的兴趣下降。特别是畲族民歌的“假音”唱法,青年一代的畲民不愿意学也不愿意听。由于语言障碍,汉族听众难以听懂畲族民歌,加之本民族的人口数又少,导致听众相对缺乏,演唱者和创作者的激情有所下降。为了保护和传承畲族民歌文化遗产,市、乡两级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宁国市文化工作者对云梯畲族民歌进行歌谱的收集和整理,并录音、录像;乡人民政府每年举办畲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歌会,传唱畲族传统民歌;乡畲族中心小学开设畲族民歌课,聘请畲族老人为学生传授畲族民歌唱法,使传统畲族民歌能代代相传。
  2010年7月,云梯畲族民歌被列入第三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畲族民歌传承人 蓝开友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民歌的传承人,多次参加省、地、市文化展演活动,并荣获多个奖项。每年指导云梯畲族乡“三月三”歌会的节目排练,有时自己也登台演出。经常开展畲族民歌、畲族文化讲座。1974年10月,创作畲族歌曲《红太阳照畲乡》词与曲,刊登在安徽《工农兵演唱》上。1975年11月,编写《唱不完畲乡好春光》曲,刊登在《黄山新歌》上。2006年6月至2008年8月,与钟有根等完成畲族古籍编纂工作。2009年3月,参加第二届“中国畲族民歌艺术节”,荣获演唱铜奖。2010年3月,为了丰富畲族“三月三”歌会的节目内容,创作《竹海林声》《敬酒歌》词与曲。2011年,参与由宁国市文化馆组织牵头的《歌漫畲山》畲族民歌选编一书的编写工作。2012年,参与由宁国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牵头的《安徽畲乡文化集锦》一书的编写工作。
  民歌选介 歌曲《盘瓠王歌》
  歌曲《畲乡好来畲乡美》
  畲族舞蹈
  舞蹈特点 解放前,畲族舞蹈主要在祭祀活动中进行展示。祭祀中的舞蹈也是民间舞蹈。《学师传师》是畲族民间流传了700多年的大型歌舞。解放后,在汉族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云梯畲族乡的畲族群众整理出了一批民歌与舞蹈的曲子,并创作了一批有新内容的可登台表演的歌舞。
  畲族舞蹈多见于“做功德”、“拔伤”、“打癀”、“传师学师”、祭祖等活动。表演时,由师公口吹龙角、手摇灵刀,在锣鼓敲打声中,边唱(或念)边舞。有独舞、两人舞、四人舞或集体舞。《功德舞》和《学师舞》已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做功德中的“打饼儿”舞,已发展成现代集体舞。原是六人围着棺材跳圈圈舞,第一人手持木刀,第二人拿一只箬帽代盾,两人对舞,后四个人各拿两块木块合拍敲打,每两人面对面敲一下,又背对背敲一下,然后舞步前进三步,边唱边舞,从“一月”唱到“十二月”。“一月”的唱词是“正有勒正月哩正月正,正月做米果等亲晴(亲友),亲晴相会在一堂,大家吃酒笑哈哈”。因其舞曲是重复的,故众人按曲和舞步两两对舞旋转即成了集体舞。为祭祀而舞,表演者多为男性。动作大多是坐蹲步、悠荡步、软步、两步半,左右对称、双膝微曲,与山地农耕附加狩猎的生产生活有关。
  舞蹈展演 改革开放以来,宁国的文化工作者不断发掘和研究畲族文化,创作了一批可登上舞台表演的民族舞蹈,并参加了全国、省、地(市)艺术展演活动。
  畲族语言
  畲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语支未定。畲族通行双语制。与汉族交往时,使用畲族居住地的汉语方言或普通话;畲族内部交流时,则使用本族内部通行的语言。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历来通用汉字。
  畲语注音 畲族有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为了开展畲语教学,云梯畲族中心小学在编写《说畲语》教材时对畲语进行注音,注音的声母采用汉语拼音中的b、p、m、f、d、t、n、l、g、k、h、j、q、x、z、c、s、y、w共19个声母,舍弃r、zh、ch、sh共4个声母,新增gi、ki、hi、ni、xi、??、?共7个声母。畲语中带新增声母的词,如[gi-(g-i)]:几、麂、局、锯、箕、记、计、他、级、桔、脚、鸡、久、救、球、冠、惊、景、宫、弓、紧、哭、急、极、斤、姜、间、镜等;[ki-(k-i)]:气、汽、站(站着)、旧、舅、求、茄、桥、扛、轿、撬、穷、轻、粬、柿子等;[hi-(h-i)]:后、黑等;[ni-(n-i)]:你、义、人、认、韧、银、忍、耳、艾(艾草)、眼、妈、猫、绕、软、愿、娘、看、女等;[xi-(x-i)]:喜、香、戏、晓、兴、凶等;[ŋə-(ŋ-ə)]:牛、瓦、呆、饿、我、硬等;[ŋ]:五、午、误、嗯、不等。
  畲语注音的韵母,在采用汉语拼音中的a、o、e、i、u、ü、ai、ei、ui、ao、ou、iu、ie、üe、er、an、en、in、un、ün、ang、eng、ing、ong、ia、ian、iang、iao、iong、ua、uai、uan、uang、uo、üan共35个韵母的基础上,又新增oi、eo、eu、ea、io、oai共6个韵母。畲语中带新增韵母的词有[oi-(o-i)]:子、崽、爱、哀、才、材、菜、摧、对、戴、碓、推、腿、来、雷、擂、赔、陪、杯、妹、粥、罪、开、嘴、说、吹、炊等;[eo-(e-o)]:丫、砂、沙、纱、痧、茶、搽、查、叉、家、瓜、挂、加、把、下、虾、牙、花、巴、疤、耙、话、画、骂、麻等;[eu-(e-un)]:恩、本、尊、损、扳、近、圈、管、官、论、乱、贪、碗等;[ea-(e-uan)]:安、按、饭、兰、蓝、烂、算、酸、伞、栏、干、汗、罕、晚、断、甘、犯、懒、散、淡、炭、弯、(糍粑)、反、满、短、毯、暖、(稻草)、蛋、卵等;[io-(i-on)]:郎、翁、羊、洋、垟、场、长、厂、抢、杖、涨、奖、桨、酱、浆、将、唱、昌、当、党、量、梁、帮、邦、养、忙、仓、霜、汤、丧、讲、(玩)、想、凉、方、堂、糖、塘、唐、床、藏、黄、王、娘、囊、爽、忙等;[oai-(o-ai)]:我、个、带、簸箕等。
  在声调上:一声(阴平)[-]。如:你、我、算、酸、懒、干、妹、爱、花等。发音偏短。二声(阳平)[ˊ]。如:蚁、蛋、老、耳、娃、崽、碗、管等。三声(上声)[ˇ](畲语中只读前半部分,略去后半部分)。如:在、亮、论、罪、擂、沙、浪、饭、轿等。四声(去声)[ˋ](畲语中发音较短)。如:吓、客、黑、动、劈、格、法、铁、日、失、杀、脱、雪等。扬声(轻声)在畲语中发音短而上扬[ˇ]。如:好好的、长长的、高高的、亮亮的、快快的等。中平声(介于一声与二声之间,音较长)[~]。如:犁田、麻烦、龙泉、锄头、番薯、牛栏、煤油、葡萄、皮球、棉、泥、蛇、门、盆、床、蓝、牙、晴、鞋等。
  畲语拼写与拼读 畲语的拼写、拼读方法与原汉语拼音的拼写、拼读法相同,可用汉语中声母与韵母的拼写、拼读法对畲语进行拼写、拼读。
  编织工艺
  概述 畲族妇女是编织刺绣的能工巧匠。畲族的手工艺品种类丰富,色彩斑斓,风格独特。如编织的彩带,又称合手巾带,即花腰带,图案花纹多样,配色美观大方。编织的斗笠,花纹细巧,工艺精致,配以水红绸带、白带及各色珠子,更富有民族特色,是畲族妇女最喜爱的装饰品。畲族姑娘精心织绣的绣帕或彩带,送给心爱的人,是最好的定情物。解放后,这种工艺技术得到了发扬光大,成为畲族抢手的旅游产品和出口产品。
  彩带 彩带既是装饰品,又是擦汗掸尘的生活用品。织彩带也是畲族妇女的传统编织工艺。过去,织彩带是畲族姑娘必学的手艺。五六岁时,畲族小姑娘就跟在妈妈身边学织带。彩带精致的程度,是衡量畲族姑娘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畲族姑娘订婚时,在送给男方的回礼中,必须有亲手织的彩带。畲族女子送给朋友、情人的礼物也多为彩带。畲族情歌中,有专门的《带子歌》,其中一首的歌词是“一条带子斑又斑,丝线拦边自己织,送给你郎缚身上,看到带子看到娘(女子自称)”。
  彩带的两边不织花纹,经线以绿、红、黄、紫等色线与白线相间,根数不定,宽窄随便。中间要织花纹的部分,以白、黑两种经线织出文字、图案。纬线是白线。彩带一般长1.3米,宽0.2米。图案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柳条纹组成的两方连图案;另一种是印染的蓝底白花图案。从图案内容上来看,有“十三行”“十二生肖”“水击花”“铜钱帮”“五字带”等。在畲乡,更流行直接在彩带上绣吉祥祝福等内容。
  竹编 畲乡盛产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为竹编工艺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竹编中堪称畲族一绝的是斗笠。斗笠的竹篾细若发丝,一顶斗笠上的篾就有220条至240条之多。从斗笠的外缘看,有两条边和三条边两种。从斗笠的上面看,有斗笠燕、顶、四格、三屋檐、云头、燕嘴、虎牙、斗笠星等多种不同的花纹。斗笠以五彩九重篾编织而成,既精致轻巧又能滴水不漏,配上水红绸带及各色珠子,更加耀眼夺目。畲族妇女在外出赶集或走亲访友时,都要戴上花斗笠。
  畲族古籍
  仰天湖《蓝氏宗谱》 云梯畲族乡千秋畲族村仰天湖有《蓝氏宗谱》1册,为清光绪八年(1882)重修抄录本。该谱有序2篇:第一篇记载盘王祠图与墓图各一幅。盘、蓝、雷始祖墓图各一幅,每幅图均注明朝向,前后四至界名。图后以文字记载畲族族源、迁徙、历代畲人受赦封、盘瓠王之故与安葬简况;第二篇为《王氏家谱》,主要记载王氏迁徙与先祖简况。谱后是畲族的高王歌,以畲歌形式记述畲族的起源及历代子孙繁衍概况。该谱对后人了解畲族历史有参考价值。《蓝氏宗谱》为重修抄录本,草纸线装、楷体墨书。页面为29厘米×33.5厘米,版框为28厘米×22.5厘米,四周单栏,白口。该谱保存基本完好,只有局部破损,由千秋畲族村二组蓝汤宝家收藏,其复印件存于云梯畲族乡畲族文化宫。
  落花坞《蓝氏宗谱》 云梯畲族乡白鹿村落花坞有《蓝氏宗谱》8卷、8册,共874页,为1947年蓝溪树德堂重修石印本。该谱记载的内容有《蓝氏宗谱》序,分为原序、重修序和新序(历代名人撰序共26篇)、祠规、源流世纪录、东粤阳宅图、畲族始祖遗像赞,墓图、外世原图录、蓝氏历代世系图、排行字母、行卷(自树德堂第一世至第四十二世和坤行卷)。《蓝氏宗谱》内容齐全,记载清楚而详细,对研究畲族渊源历史,畲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均有参考价值。《蓝氏宗谱》树德堂重修石印本为白色绵纸、线装、宋体墨书,页面为29厘米×17厘米、版框为23厘米×14厘米,四周双框,共8行、23字。花口,有黑色鱼尾、口题、卷序、页码,注有堂名。该谱保存完好,由白鹿村蓝德富家收藏,其复印件存于云梯畲族乡畲族文化宫。
  西坑《蓝氏宗祠家谱》 云梯畲族乡白鹿村西坑有《蓝氏宗祠家谱》,不分卷,共1册、49页,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蓝益灵手抄本。《家谱》的记载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蓝氏宗祠家谱》的总序,内容有太祖序、历代帝王纪、历朝目录,记载蓝、雷二姓序、重建盘瓠祠序。在历朝目录里,着重记载了盘瓠的来历和畲族始祖产生的概况;第二部分是《蓝氏家谱》,记载了太祖蓝小七十四郎住福建罗源县,万历三十八年(1610)移居浙江省景宁县开基兴家立业,之后的迁居也均有记载。因家谱破损,其他内容不可得知。该谱对研究畲族源流、古代畲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生活状况均有参考价值。西坑《蓝氏宗祠家谱》为草纸线装、楷体墨书,页面为24厘米×17.5厘米,版框为18厘米×15厘米,四周单栏,8行、13字,白口。该谱由白鹿村西坑蓝发祥家收藏,其复印件存于云梯畲族乡畲族文化宫。
  畲族杂歌选抄 畲族杂歌选抄册子共收集6篇畲歌,大部分为情歌。歌曲以男女对唱的形式表达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的情景以及对未来美好婚姻的追求,并教育人们要勤俭、和睦,对后人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大量的杂歌能在畲民频繁迁徙的历史背景下广泛流传至今,足以证明畲族人民爱唱会唱,并说明畲族历来男女平等、婚姻自由。该册由畲族人蓝月德于1930年11月手抄,记录篇幅为16开草纸,共48页,每页共8行,每行共14字。由千秋畲族村二组雷春法家收藏,其复印件存于云梯畲族乡畲族文化宫。
  畲族情歌选集 畲族情歌选集中的情歌均以男女对唱的形式,表达男女青年对对方的爱慕之情,只求情投意合,不图门当户对,歌曲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美好姻缘的追求和憧憬,并表达了畲族人勤劳俭朴、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高尚品德。该册前后部分缺失,无收集人和抄录时间。根据该册保管者——八十四岁高龄的畲族老人口述,该册属其祖父传承至今,应抄录于清末之前。该册为16开,共42页、2436字,由千秋畲族村二组蓝汤宝家收藏,其复印件存于云梯畲族乡畲族文化宫。
  百草药房吉用 该册是由蓝文口①于1947年收集的41个民间草药偏方。偏方中的药品均为常用中草药,采集方便,适用于药材资源丰富但缺少医生的畲族居住地区,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该册为19厘米×11厘米、草纸行书手抄、墨色,每页16行×20字不等、上下单栏,版墨框为17厘米×10厘米,线装,封面部分残缺,缺少第五页、第六页两页,其他完好。该册由千秋畲族村二组雷春法家收藏,其复印件存于云梯畲族乡畲族文化宫。
  中成药的配方与应用 该册由畲族人蓝陈有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收集抄录,共收集民间60余种膏、丸、丹、散的配方制作。其中,“神仙换骨丹”与“强壮丸”由70余种中药制作而成。大部分膏、丸、丹、散用于骨伤科。该册虽内容不多,但配方均为常用中草药,畲乡当地的药源丰富。制作工艺简便,适用于过去畲族地区缺少医生的状况,在当时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该册为16厘米×10厘米的草纸手抄,行书墨色。版墨框为15厘米×9厘米,每页为8行×20字不等,保存完好。该册由千秋畲族村二组雷春法家收藏,其复印件存于云梯畲族乡畲族文化宫。
  除邪镇妖篇 除邪镇妖篇,共7册。为清咸丰年间至1948年抄录本,内容有借天兵、镇妖申科、清醮头科、做火醮申科、打神罗书、抚伤申科、扦伤申科、扦伤牒科,是道教专用书籍。道师以借天兵、镇妖术为民解救苦难,以做清醮的形式为地方乞求安康太平。除邪镇妖篇对了解畲族文化具有参考价值。该书为草纸线装,行书墨书,页面为12厘米×11.5厘米不等,版框为19厘米×8.5厘米不等,每页为6行×19字不等,全篇基本保存完好,有少量破损。该书由千秋畲族村二组雷春法收藏,其复印件存于云梯畲族乡畲族文化宫。
  功德清醮篇 功德清醮篇有6册,为清咸丰年间至1948年抄录本。该书内容有花叹亡食、三十六解,安慰清醮度谱,清醮本、祈雨表文、具疏一封专心神拜塔,均属道教专用书籍,以“做功德”为主要形式,设道场赞颂亡者生前的伟功贤德,教导后人要继承亡者的功德并理应孝顺自己的父母。该书对了解畲族道教历史文化有参考价值。该书为草纸线装,行书墨书,页面为25厘米×12厘米不等,版框为22厘米×11厘米不等,每页每行20字不等,保存基本完好,有少量破损。该书由千秋畲族村二组雷春法收藏。复印件收藏于云梯畲族乡畲族文化宫。
  落花坞蓝祖老之墓碑文 墓碑1通。1920年,由蓝汤福撰文,黄守益书刻。蓝祖老之墓碑主要书刻老人姓名、辈分、立碑时间、立碑人(阳上孝男孝孙)。墓碑左右荷花柱书刻两联对:“身坐申山龙虎卫,面朝寅向凤凰仪;横龙成吉穴,震向定完辰。”两侧坟手荷花柱书刻两联——“前山马丽峰,坐穴牛眠地;青龙叠叠,白虎眠眠”。碑体为80厘米×60厘米,单面有字,面刻汉字9行,每行4~12字不等。墓碑左右荷花柱为163厘米×20厘米×20厘米,左右两侧坟手荷花柱为125厘米×22厘米×25厘米。墓碑石刻楷书,坐落于白鹿村红旗水库左侧路上。
  小阳山雷公春财墓碑 墓碑1通,于1948年农历冬月立。坐落在小阳山雷强屋后,为雷氏先祖墓碑。墓碑由雷汤法撰文,黄守益篆刻。碑文正方开头一横行篆刻着“乾山向”四个大字,碑的正文分为三竖行篆刻楷体字样,右边一竖行篆刻的是“故先考(妣)雷公春财(蓝氏)府君之墓”主题文字;左边竖一行刻着“阳上”二字,阳上孝男姓名未刻在碑款上。碑的上方是三角形碑额,刻有阴阳图案。碑的两边石柱联对字迹清晰,左右荷花柱之间各是副碑,右是“孝以”两个阳刻大字,左是“为先”两个阳刻大字。该墓碑碑面为82厘米×55厘米,面刻为79厘米×50厘米,材质麻石,字体楷书,墨边本色,三行每行为2~13字。该碑对研究畲族经济和亡人安葬风俗习惯有参考价值。
  畲族香火榜文 畲族香火榜文共一件,属畲族祖先教档案之一,具体何时由何人而作不详。该榜文正中间一行文字为正文,写明本家某口某氏堂上一脉宗亲之位,正文左右两边配上“日招财童子,时进赛郎君”固定联对,榜文上方左右角写有“供、奉”或“焚香、祭祀”的合体字。榜文还配有“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常明万岁灯”的联对,写上“祖德流芳”或“万年香火”的横批。以上榜文内容由先祖固定流传至今,年代久远,字迹不清时可换新。畲族的香火榜文是畲族祖先从事祖先教的形式之一,亦是对后人继承祖德的教育,对研究畲族祖先教有参考价值,其复制件存于云梯畲族乡畲族文化宫。
  汝南堂上蓝氏门中三代宗亲列 该册以记事的形式,记载了清道光六年(1826)至1914年11月21日蓝明水之父及其后裔共三代之生逝日期,孝男、孝女之姓名及“做功德”(畲族人超度亡灵的一种形式)的主要内容。该册主要为该家族老人仙逝“做功德”所用,后附有合家男女之生庚。该册为草纸,行书手抄,页面为17厘米×13厘米,每页4行×15字不等,保存完好,由千秋畲族村二组蓝汤宝家收藏,其复印件存于云梯畲族乡畲族文化宫。
  畲族文化活动
  “三月三”歌会 “三月三”歌会是畲族人民的盛大节日。畲族人民能歌善舞,他们喜欢在农历三月三这天以对歌和跳舞的形式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明天的祝福,“三月三”歌会至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三月三”歌会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每年都吸引众多新闻媒体记者和摄影爱好者前去参加。他们纷纷把镜头对准云梯畲族乡、对准“三月三”歌会,从而使宁国云梯畲族乡“三月三”歌会声名远扬。
  2001年3月27日(农历三月初三)云梯畲族乡如期举办的“三月三”歌会,是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歌会,也是多年来云梯畲族乡具有代表性的一次歌会。当日,云梯街头张灯结彩,披上了节日的盛装,乡人民政府大院内人头攒动、鼓乐喧闹,彩球高飞。上午10点,歌会开始,时任云梯畲族乡党委书记程雷锋致欢迎词,时任宁国市副市长蒋理钢发表讲话。一支畲族民歌舞《今日又逢三月三》拉开了歌会演出的序幕。舞蹈《伐竹乐》艺术地再现了畲族少女在山上伐竹时的劳动场景和嬉戏场面,表现了畲族少女活泼、可爱的形象,该节目多次在省市获奖并进京演出。该歌会上,最具特色的节目是10名畲族男女表演的畲族对歌《三月三》。节目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一千多年前畲族起义军打败唐军、捣毁绥安城后,在封金山召开庆祝大会、载歌载舞的情景,彰显了畲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此外,浙江桐庐县莪山畲族乡还为是年的“三月三”歌会选送两个独具畲族风情的节目——《请到畲乡来作客》《畲娃》。宁国市文化馆、宁国市职业高级中学等单位也为歌会送去精彩的文艺节目。
  畲族文化展示 2009年3月,云梯畲族乡的畲族文化宫建成并投入使用。畲族文化宫位于乡人民政府大院内,建筑面积达500平方米,其中陈列室面积有200余平方米,总投资共60余万元。陈列室以畲族的发展史为主线,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反映畲族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生产生活、环境聚居、饮食服饰及歌舞等。馆内藏有畲乡流传下来的陶瓷器、传统服饰、生产工具、文献、祭祀道场用具等共50余件,其中畲族家谱3部、歌本6册。

知识出处

云梯畲族乡志

《云梯畲族乡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安徽省宁国市云梯畲族乡志编纂委员会2018年在北京方志出版社所写的《云梯畲族乡志》的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