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和房舍的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171
颗粒名称: 村庄和房舍的变迁
分类号: K928.5
页数: 4
页码: 33-36
摘要: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金涵平原上人烟并不稠密,方圆三、四平方公里的平原上分布着十余个村庄。另有麒麟寨、溪坂中和蔡洋岭下峡谷里的梨碧里村,这些村子一般只有数幢、十来幢泥屋,加上平原边沿的亭坪和小金溪上游河谷(今金涵水库库区内。这些情况似可表明这一带的村庄建村时间普遍较迟。公元1781年清朝县志记录下四都的16村。曰涵道、金溪、栏头、外占、里占、石壁岭尾(过此岭则二十三都)、后溪、蔡洋、陈塘、东山铺、灵坑(过此则属六都)、章坂、郑崎、下坂、井上、野猫阆(过此则属五都)。
关键词: 宁德市 金涵平原 村庄

内容

七十年代初到现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内发生了“亘古一变”,城市化、工业化极大改变了金涵平原的面貌。如今,金涵平原已接近于城镇化。
  七十年代之前金涵平原,一幅农业社会的田园图像。
  虽然是城关近郊,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金涵平原上人烟并不稠密,没有大的村庄,也不多古厝大屋。方圆三、四平方公里的平原上分布着十余个村庄,许多以“盾”命名。有张厝、陈厝、黄厝、上新厝、下新厝、南洋厝,另有麒麟寨、溪坂中和蔡洋岭下峡谷里的梨碧里村,这些村子一般只有数幢、十来幢泥屋。加上平原边沿的亭坪和小金溪上游河谷(今金涵水库库区内。)中的栏头、吉墩等村,当时都不是大村子。只有金溪村过了百户。村庄分散,姓氏也多,其中一半以上是畲族村。这些情况似可表明这一带的村庄建村时间普遍较迟。
  当时,这些小村子之间相距二、三百米不等,隔着水田、沟渠、溪河比次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公元1781年清朝县志记录下四都的16村,范围比今天的金涵乡域还大一些。“四都一图,在县治北一十里。南北长三十五里。东西长四十里。东至六都灵坑交界,南至蔡洋与罗源交界,北至六都交界,西至二十三都石壁岭交界。统村十有六。曰涵道、金溪、栏头、外占、里占、石壁岭尾(过此岭则二十三都)、后溪、蔡洋、陈塘、东山铺、灵坑(过此则属六都)、章坂、郑崎、下坂、井上、野猫阆(过此则属五都)”。这些村庄,大都与现在的村庄一一对应,即便消失的,也可指出位置。其中,只有“涵道、金溪”这两村位于金涵小平原上。目前这里的许多定居者,在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县志成书之际,或者尚未定居此处,或者只是零星草寮,不成村庄。
  七十年代时,金涵大队有12个生产队,大小村子11个。算上原在水库内的岚(栏)头村、吉墩村以及平原边沿的亭坪村,十几个村子星散于方圆三、四平公里的冲积平原上。
  金溪村游姓,有一幢祠堂,其余十余个村庄均无。村内还有一二幢青砖大厝,也是平原上最大的古屋。这村子,建村于1701年(见蕉城区委宣传部编《宁川域情》第56页。)。在此之前,临近城关的这一片平原,可能是人烟很少的河滩地,是一片长着草与树未开垦的处女地。
  金溪村的祠堂,规模相当大。七十年代时,是金涵小学的食堂、教师宿舍,也是公社开大会时的临时会场。这幢金溪平原上最大的屋子,为土木结构,五开间(六扇),进深三间,两层。前墙以空斗青砖砌,边墙似乎是土夯(墙面为三合土)而成。门楼较特别,重檐,有向上翘起的檐角和多层斗拱,门前有廊,廊前有木栅。屋内天井似乎比一般村庄的祠堂祖厅更深长些,因此能坐下许多人,祠堂前是学校操场。这座屋子,前年已毁。
  涵道村,当时是平原上唯一具有商业痕迹的村子。当地人口音称“涵内”,可能最早时村子与田地在一条水利之内,久之,演化为“涵道”。几十米长的村巷中,可见若干有店铺板的人家,证明以前是做生意的。村中有一道三米来宽的石台阶上一“高地”,高过屋顶。许多年之后才知道,这个“高地”,其实是毁于清朝末年洪水的那座巨大廊桥的桥堍。
  金涵平原上超过百年的建筑,除了金溪村游姓祠堂外,还有平原西南隅的竹林寺。寺庙据说始建于唐代。直到七十年代,寺庙被用于宁德县合成氨厂的后勤用房的时候,仍然是清代的建筑。竹林寺边有一处水潭,当时是个僻静的去处,又是个公共的地方。早年间,听说也是宁德城关闲人郊游的一个地点。当地畲族群众讲,解放前城关人来玩,早上来,傍晚走,来时抬轿、打伞,挑着漆盒子装的食品,有时男女老少十来人。
  平原上,有的村庄,村间铺着河卵石道,也有的就把房子建在泥地上,显示出一种“草创”的面貌。最小的村庄可能是梨碧里村,原村在杨梅溪峡谷内一、二里远的坡地上。按当地人口音,应当是“刘厝里”,可能早先此处有刘姓人家居住过。村子就是一幢房子,但屋子很大,门前有渠,屋旁有桃林,一条石板路铺到门前。坡下是杨梅溪(蔡洋溪),溪上游一里左右有一挂高十几米的瀑布。峡谷中安静幽谧,颇具田园风光。据说七十年代末,因为白蚁将屋子毁坏,这里人全部搬出峡谷。这个村子,正好呈现了金涵小平原近百余年来开发史的一个片断:先是草寮,再是茅草土墙屋子,再建泥屋瓦房,再后建前墙为空斗青砖的三开间甚至五开间大厝。假如近三十年城市化不曾发生,这幢屋子人口自然增长,或许若干年后,将有第二幢、第三幢屋子比邻而建,俨然小村模样了。
  地处近郊却没有大的村庄,这是因为洪水使得人口不易集聚,以目前的村庄来看,最早在金涵平原上定居的,可能是金溪村的游姓,那也到清代中前期了。
  金溪平原的景观,三四十年间,被城市化所召唤出来的巨量人口迅速改变。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