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笔下宁德的风土人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648
颗粒名称: 陆游笔下宁德的风土人情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8
页码: 168-175
摘要: 陆游于绍兴二十八年(1158)正、二月间受命自绍兴取道浙南的永嘉(今温州市)、瑞安、平阳诸县进人闽东,陆氏于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一日作有《宁德县重修城隍庙记》。礼不必皆出于古:衣帛而祭先蚕,郡县皆祭城隍,飞鸾、关(《宁德县志》引文作。以道出宁德为戒,然邑之吏民独不得避。权县事陈君摅(《宁德县志》引文作,称邑人尊祀之意,陆文生动地记述了古代宁德险要的地理形势和落后的交通面貌,记述了古代邑民重祭滥祀的习俗信仰,至今闽地巫风(今曰民间信仰)仍要比其他地区盛行得多。陆游的记文算是从一个侧面道出个中委曲。
关键词: 宁德县 风土人情 陆游

内容

陆游于绍兴二十八年(1158)正、二月间受命自绍兴取道浙南的永嘉(今温州市)、瑞安、平阳诸县进人闽东,赴任宁德县主簿。次年调官福州决曹;不久又离闽北归。他在宁德任职不过一年左右。宁德虽属寻常的“中县”,但它作为陆游的政治仕宦生涯的第一驿站,使这位大诗人对这里充满一种特殊的感情,而且老而弥深。故此前后写了若干篇诗文。宋代的宁德是何等光景,我们几乎没有什么感性的或者说具体的材料,所以陆游的这些作品,文学的意义或许倒在其次,它在历史认识方面的价值,则尤为珍贵,不容忽视。
  — 陆游在宁德笔墨所著,传世无多,今尚可考者,不过六七篇而已。其中三首诗、一阕词、一篇文,都或多或少能够反映当时宁德自然、人文面貌的一些特点,今略予引录简释。
  陆氏于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一日作有《宁德县重修城隍庙记》,收在《渭南文集》卷十七,全文如下: 礼不必皆出于古,求之义而称,揆之心而安者,皆可举也。斯人之生,食稻而祭先啬,衣帛而祭先蚕,饮而祭先酒,畜而祭先牧,犹以为未,则凡日用起居所赖者皆祭,祭门、祭灶、祭中溜之类是也。城者,以保民禁奸,通节内外,其有功于人最大,顾以非古黜其祭,岂人心所安哉?故自唐以来,郡县皆祭城隍,至今世尤谨。守令谒见,其仪在他神祠上。社稷虽尊,特以令式从事。至祈禳报赛,独城隍而已,则其礼顾不重欤! 宁德为邑,带山负海。双岩、白鹤之岭,其高摩天,其险立壁,负者股栗,乘者心掉。飞鸾、关(《宁德县志》引文作“官”)井之水,涛澜汹涌,蛟鳄出没,登舟者涕泣与父母妻子别,已济者同舟更相贺。又有气雾之毒,蛙、黾、蛇、蚕、守宫之蛊。邮亭逆旅,往往大署墙壁,以道出宁德为戒。然邑之吏民独不得避,则惟神之归,是以城隍祠比他邑尤盛。祠故在西山之麓,绍兴元年,知县事赵君诜之始迁于此;二十八年五月,权县事陈君摅(《宁德县志》引文作“泽”)复增筑之,高明壮大,称邑人尊祀之意。既成,属某为记。
  某曰:“幽显之际,远矣。惟以其类可感,故古之祭者,必思其所嗜好。夫神之所以为神惟正直,所好亦为正直。君倘无愧于此,则撷涧溪之毛,挹行潦之水,足以格神。不然,丰豆硕俎,是谄以求福也,得无与神之意异耶?”既以励君亦以自励,又因以励邑人。八月一日右迪功郎主簿陆某记。
  此虽属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应景之作,但就了解当地风土人情而言,却仍具有相当高的文献价值。陆文生动地记述了古代宁德险要的地理形势和落后的交通面貌,记述了古代邑民重祭滥祀的习俗信仰。这种基源于特定自然环境的传统民族心理特征,影响十分久远。至今闽地巫风(今曰民间信仰)仍要比其他地区盛行得多,妈祖庙、天后宫等各种宫观,随处可见。宁德民间称人之住地为“街”、为“村”,称“神”之住地为“境”。市区城郊,各“境”鳞次栉比,“迎神”之风,屡禁难止。欲推察其原,陆游的记文算是从一个侧面道出个中委曲。
  今宁德城隍庙内有一副罕见的柱联:举止奸邪,任你焚香无益;存心正直,见我不拜何妨。这种意思与陆游的说法颇有相通之处。
  记文中所谓“蛟鳄出没”,或即鲸鱼、海豚一类海上哺乳动物,并不能兴风作浪,一般也不伤人,旧时的文士墨客不明就里,其实倒是良好海洋生态的表征。笔者儿时尚常有所闻,偶有所见,那个年代的近海污染、环境破坏还远未达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和地步。
  记文实可与陆诗《访僧支提寺》同读。诗云: 高名每惯习凿齿,巨眼忽(或作悉、适)逢支道林。共话(或作语、夜)不知红烛短,对床空叹白云深。现(或作观、满)前钟鼓何曾隐(或作忍),匝地毫光不用寻。欲识天冠真面目,鸟啼猿啸总知音。
  此诗虽然《剑南诗稿》未收,只在明中叶以来相关地方文献如嘉靖版《宁德县志》卷二《寺观》和万历末王应山写的《闽都记》卷三三《郡东北福宁胜迹》中始见存录,但颇得学界认可,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便辑入“放翁集外诗·逸稿补遗”。清同治本《支提寺志》卷五题作《雍熙寺与僧夜话》;乾隆本《福宁府志》卷四一《艺文志》题作《霍林与僧夜谈》,《宁德县志》卷三《建置志·寺观》未署诗题。诸书所载,个别文字小有同异,已在括号中注出。
  闽东北山岭崎岖多瘴,海上风涛险恶,自古寺院繁兴,寺田广布。乾隆本《宁德县志》卷4《赋役志·粮税》载:“自唐迄元明,膏腴田尽为僧有。至嘉靖四十二年,兵食不足,取给于寺田。什六充饷、四还僧。”宁德寺院之多、释教之盛,由此可见一斑。晚近山川环境、交通设施已大大改观,而民间积习犹存。据不完全统计,福建著籍佛教徒高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比年来宁德新修、扩建的佛寺参差相望,风头正健,只是修行者和进香者的诚敬已渐行渐远。
  二
  当然,上述记文所谓山岭“其高摩天,其险立壁”,使荷担者乃至骑乘者心惊肉跳;海上“涛澜汹涌”,舟船来往一程,仿佛生离死别一场;又有严重的瘴疠之毒、虫蛇之害,由此而致“凡日用起居所赖者皆祭”,“城隍祠比他邑尤盛”,凡此等等,只是南宋宁德自然、人文环境的一个面相。这里还有风光清秀、风俗淳美的另一面,它在陆游笔端也有所反映。
  《剑南诗稿》卷一录存《出县》、《还县》二诗。《出县》诗云: 匆匆簿领不堪论,出宿聊宽久客魂。稻垄牛行泥活活,野塘桥坏雨昏昏。桂篱护药才通径,竹笕分泉自遍村。归计未成留亦好,愁肠不用绕吴门。
  《还县》诗云: 雾色清和日已长,纶巾萧散意差强。飞飞鸥鹭陂塘绿,郁郁桑麻风露香。南陌东村初过社,轻装小队似还乡。哦诗忘却登车去,枉是人言作吏忙。
  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断为“绍兴二十九年(1159)作于福州”。陈庆元《陆游两次宦闽的行踪及其创作》亦系陆诗于居官福州时所作。但陆诗题中有“县”,句中有“簿领”,在《剑南诗稿》中紧接在由浙南进入闽东北途中三诗之后,则断为宁德所作为宜。
  诗中一方面抒发了作者困于主簿吏职的繁琐事务,没有机会施展抗金报国宏伟襟怀的苦闷心理,也流露出一些客宦思归的情绪;另一方面,则集中笔墨描绘了宁德春夏之交美丽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缱绻依恋。
  江南的农村,通常都有两道小景致。一是池塘多,养鱼植荷,灌溉浣洗,又美丽又实用。池塘是比湖泊细小的水体,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比较容易富营养化,藻荇繁衍,所以池水很多时候是绿色的,其上常有觅食的鸥鹭和其它水鸟翔集。无怪乎陆诗出县写到“塘”,回县还写到“塘”。二是普遍使用竹笕引水,即村民砍来大毛竹,剖成两半,打通竹节,一段接一段,从山岩中把泉水引到家里。水源近的,只要大竹三五根就可完成“引水工程”,便捷得很。距离远的,穿山越岭,逶迤数里,竟成了令人惊叹的风景线。后来元代诗人宋无写的《答无住和太初韵见寄》,也有“竹笕分泉细”的句子。直到上个世纪中叶,宁德这一带竹笕用得还很普遍,不仅从山间引泉水,屋檐下也以竹笕接雨水,再以竹管下连到地排走,功能仿如今日水泥房子的“天沟”系统。
  这里稻垄泥泞,柴桥破朽,但野趣盎然,空气中到处弥漫着药香、桑麻香;这里平常日子幽寂恬和,或许陆游这回正好撞上春社(宋代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可以看到村人竞技表演,集体欢宴的民俗情景。比起正规严肃的县衙,诗人更喜欢气息清新的乡间。留宿农家,使他躁动的游子之心得到安静,觉着“归计未成留亦好”,不再老是愁肠百结的想回家了。
  陆游是我国古代作品最宏富的大诗人,他在宁德所写的诗章却寥寥无几,这可能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
  一是创作意兴不佳。陆游仕闽前夕,爱情上受母亲压制,政治上受秦桧排挤,心灵彷徨无着,情绪低落;此次授官南鄙,又违其本愿,加上低级小吏,职事琐屑,难得有作诗的清趣。绍兴三十年他奉调离闽时,作五律诗,题序曰“自来福州,诗酒殆废,北归,始稍稍复饮,至永嘉、括苍(今浙江丽水),无日不醉,诗亦屡作,此事不可不记也”,便是明证。
  二是删汰少作严重。绍熙元年(1190)陆游作《诗稿跋》,说“此予丙戌(乾道二年,1166)以前诗二十之一也。及在严州,再编,又去十之九。”前引《访僧支提寺》,大约就是作者从自己的集子中剔除的。写得少而删得多,自然罕见留传。上述诸诗,不啻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三陆游暮年贫居故乡,八十一岁那一年,曾连作三诗,咏及他在宁德的这段经历。《剑南诗稿》卷六二有七绝一首,题序称: 予初仕为宁德县主簿,而朱孝闻景参作尉,情好甚笃,后十余年,景参下世,今又几四十年,忽梦见之若平生,觉而感叹不已。
  诗云:白鹤峰前试吏时,尉曹诗酒乐新知。伤心忽入西窗梦,同在峬村折荔枝。
  峬村指蕉城七都(旧称浦源),这里的乐厝村(现与三义村合并,改名三乐)曾有五株古荔,原为石姓人家手植,明代乐姓入迁后易主。树冠覆盖如屋,产量很高,可惜“土改”分产,四株都被新主人锯卖给渔民染渔网(苎制网),只剩下一株继续饱经风霜。
  读上述这首诗,可以同时参看他的《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一词,词载《渭南文集》卷四九:西风挟雨声翻浪,恰洗尽,黄茅瘴。老惯人间齐得丧。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我老渔樵君将相。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
  放翁词本不编年,写作时间多不可考。然而,陆游《道院杂兴》诗其三自注:“北岭在福州,予少时与友人朱景参会岭下僧舍,时秋晚,荔子独晚红在。”晚红,荔枝品种之一,以熟得最迟而得名;陆词“晚香丹荔”,即指晚红而言。
  因此,朱东润的《陆游选集》和《陆游传》,疾风的《陆放翁诗词选》,都认为这首词是陆游任宁德主簿时写下的作品。陆诗、陆词的中心意思都在于强调宁德的一项重要的土特产——晚熟荔枝。这个品种一直流传至今,它的好处是肉嫩味甜,不酸不涩,所以给陆游留下极深的印象。
  《剑南诗稿》卷六五有五律一首,题序称:绍兴中予初仕为宁德主簿,与同官饮酒食蛎房甚乐,后五十年有饷此味者,感叹有赋,酒海者,大劝杯,容一升,当时所尚也。诗云:昔仕闽江日,民淳簿领闲。同寮飞酒海,小吏擘蚝山。梦境悠然逝,羸躯独尔顽。所嗟晨镜里,非复旧朱颜。
  同书同卷还有七律组诗,题为《道院杂兴》,其三云:早岁知闻久已空,岿然犹有灞城翁。东楼谁记倾春碧,北岭空思擘晚红。冉冉流年霜鬓外,累累荒冢绿芜中。琳房何日金丹熟?老鹤犹堪万里风。
  二诗咏及宁德风物,除开荔枝,还有黄酒(“红酒”)和海蛎。所述不仅是物产,也涉及饮酒、食蛎的诸端习俗。闽浙地区几乎家家都会酿糯米酒,这是一种水酒,用糯米加酒麯直接发酵而成,可以汁、滓同时食用(古人称为“醪”),酒精度不太高,而土风粗豪,所以流行大碗劝进。蚝即海蛎(牡蛎),称“擘蚝山”“食蛎房”,应是一大簇连蚝壳端上酒桌,至今宁德吃海蛎,仍然有这种食俗。
  四此外,绍兴三十年(1160)正月,陆游从福州调赴临安,途中作《溪行》二首。诗人奉调离闽,依然水陆兼行,与来闽就职走的是大略相同的路线,《剑南诗稿》卷一第28、29题,为《航海》和《海中醉题,时雷雨初霁,天水相接也》,作于福州;第31题五律即前引“自来福州,诗酒殆废,北归,始稍稍复饮,至永嘉、括苍(今浙江丽水),无日不醉……”诗。《溪行》紧夹在二者之中,写的自是福州、温州间舟行所见,具体河段(或者说具体县域)则不能确指。诗云: 篷蒻呜春雨,帆蒲挂暮烟。买鱼寻近市,觅火就邻船。愁卧醒还醉,滩行却复前。长年殊可念,力尽逆风牵。
  冒雨牵何急,争风力不余。逢人问虚市,计日买薪蔬。烟寺高旛出,山畲一老锄。枕书醒醉里,短发不曾梳。
  闽东浙南滨海区域的地貌、风俗都有相似之处,这里众溪奔流,可以走船送客、运货或捕捞。陆游乘的客舟,中舱搭着竹叶、竹篾编成的篷子,篷外张着用蒲草编织的船帆,比海船小,但比两头尖尖而没有船帆的小“溪利”来得大。上个世纪末这一带还能见到竹篷船,只是早就改用布制的船帆了。与海船不同,溪船的航道上多有浅滩,北行中又常常逆水、逆风而上,这都需要拉纤相助。所谓“险莫过于闯滩,苦莫过于拉纤”。诗句“滩行却复前”、“力尽逆风牵”;“冒雨牵何急,争风力不余”,写出了滩上岸边的纤夫们风雨无阻、力疲不敢稍歇的艰窘辛酸,一个“却(退)”字,看似寻常,其实十分沉重。
  船户大抵都是疍民,一般认为与越人的后裔有密切关系,曾长期被视为一个少数族群。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其河口一带。他们以船为家,终年漂泊,从事水域采捕和(或)水上运输。服饰、居住、节俗、禁忌和歌谣等,都很有自己的特点。那时候生火很费事,船上多在灶膛用余灰捂存火种到下一餐。一旦熄灭,便得追上或者等到别人的船,向他们讨要火炭。即使“现代火柴”发明行用以后,偶尔仍会有“觅火就邻船”的情况发生。至于“计日买薪蔬”,那是因为蔬菜不易保存,柴片比较重,又很占空间;当然也与船家的财力有关。
  说到少数族群,诗中“山畲”一词,却不必解为畲族。“畲”的本义是“开垦了三年的熟田”或“用刀耕火种的方法耕种田地”。这里实指“梯田”或“山园”。闽东浙南的溪河绕山而转,水在山中,山在水中,行舟时可以很方便的看到周遭山上寺院的缭绕炊烟,梯田的荷锄老农,仿若一幅幅水墨丹青。至于此地成为畲族比较集中的聚居区,那是后来的事了。
  我们不能坐实《溪行》写在闽东浙南哪个县域的哪条河段上,就闽东而言,福安的交溪,霞浦的杯溪盐田渡,福鼎的桐山溪,等等,都有陆诗所写景象。而在宁德乘舟泛溪,例如从八都溪(霍童溪下游)溯水而上(河口的海星、澳村,现在是著名的疍民村),景观亦无大殊。陆游初仕的诗文和宁德当日的面貌,多已湮没在厚厚的历史烟尘之中,难以一一勾稽,那么,藉这两首诗聊补纪实之阙,帮助今人了解那个时代宁德的溪河风情和族群格局,或许不算唐突。

附注

主要参考文献:1.《陆游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 2.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于北山:《陆游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4.朱东润:《陆游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5.《宁德县志》,明嘉靖十七年刊本,清乾隆四十六年刊本。 作者简介: 林校生,1982年1月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曾在虎贝梅鹤插队,为宁德师范学院教授、福建省文史馆馆员。现住蕉城。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校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