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旧事琐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宁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533
颗粒名称: 民国旧事琐谈
分类号: K269.5
页数: 2
页码: 426-427
摘要: 本段介绍了民国时期福建省宁德县抗日战争事件。
关键词: 民国 宁德县 抗日战争

内容

上午一头牛下午一个蛋
  1949年初,国民政府政治腐败,物价飞涨,国币贬值。如果你手中有一沓国币,这币值,上午可以买到一头牛,到下午贬值了,只能买回一个蛋。国币贬值了,就发行金圆券(竖式),一比二十兑换,即一元金圆券,换二十元国币,如果耽误了兑换时间,国币就成为废纸,人们就利用作废的国币,折叠起来,粘在一起,做为扇子搧风消暑之用。有的人把作废的国币,制成小灯笼,小孩子玩得乐颠颠的。
  有一次,我们几位小伙伴在社会服务处(即土主宫,后来的“二月花”商场)大厅闲玩,忽见几十号人,围着一个怀揣一个大皮包的人,闹哄哄的从大门进来。到了大厅,那个被包围的人,很无奈地从大皮包里,抓一把纸片抛向上空,纸片就像雪花飘舞,揣皮包的人趁着大伙在地上争抢纸片的时候,从后厅溜走了。后来才知道,那飘舞的纸片,是国币兑换金圆券的号签。
  由于货币不稳定,当时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就发放“米条”(私营米厂的购粮凭证),以大米支付,实物比纸币保险呀。我父亲开办的私塾,向每位学生每月收大米10斤、15斤、20斤不等。
  第一做皇帝第二生沙疥
  八年抗战期间,宁德城乡很多人患有两种病,痛苦难堪,据说是日本人向宁德大地空投细菌弹造成的。
  一种是疟疾,宁德话俗称“拍寒”,拍即打的意思,也就是北方人称为“打摆子”。“拍寒”有“连日寒”、“隔日寒”、“三日寒”等症状。此病一发作,即冷得全身发抖,上下牙齿打架,犹如坠入冰窖,棉被火笼齐上阵,过一会儿,“寒”退了,全身发烧,脸颊红得像关云长。
  一种是疥疮,分“蕴脓疥”、“沙疥”。蕴脓疥即皮里长脓,黄澄澄的,有的比黄豆还大,用手指一压,挤出脓液,敷上药品,几天后痊愈,留下一个疤。沙疥,发作时就用手指抓,越抓越舒服,皮肤被抓成一片红,如沙纸沙布一样粗糙,带着条条血丝。如果沙疥长在尾椎(俗称尾骨)上用手抓几下,小便就会不停地喷射,产生一种快感,人们调侃“第一做皇帝,第二生沙疥”把这种快感形容为快乐仅次于当皇帝的享受。
  治疗疥疮的药物,一种是洗,田野一种名叫“天料”的青草拔回来,熬汤洗浴。一种是口服,多用硫磺磨成粉末服用。有钱人用猪大肠熬汤送服下肚,没钱的人就用米汤送服。硫磺粉末服用多了,放出的屁,全是硫磺气味,还会发生头发脱落。有的人头发脱落,头顶光秃秃的,被人称为“达达鼓”,即戏曲乐队的指挥乐器——板鼓。

知识出处

民国宁德

《民国宁德》

本书记述了民国时期的福建省宁德市。本书共分八章,即:行政区划与机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风俗民情、民国人物、古建筑及街市、社会见闻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澍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