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近代著名盐务专家林振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宁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467
颗粒名称:
近代著名盐务专家林振翰
分类号:
K820
页数:
7
页码:
247-253
摘要:
本段介绍了宁德县近代著名盐务专家林振翰传略。
关键词:
林振翰
传记
宁德县
内容
清末民初,国门开放已久,欧美许多进步思想也渗透到闽东大地,林振翰就是在这种时代氛围中成长起来的风云人物。
林振翰(1884-1932)字永修,号蔚文,宁德蕉城人。他的父亲林廷伸,字聘直,号理斋,清末举人,当过福建罗源县教谕,与康有为有过交往,是个通达时务的地方实业家和教育家。他在蕉城漳湾一带垦植农田三千余亩,兴办造纸、制瓷诸业,尤以茶叶精制厂最为成功,民间盛传所产“一团春”花茶曾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好评。他办的碧山小学堂,采取分科教学,是宁德县开办最早的几所新式小学之一。他轻科举仕途,重实业、教育,对子女的思想成长有相当大的影响。他育有八男三女,长女林莺即徐向前所誉“无名英雄”蔡威的生母,振翰则是他的长男。
振翰从小受到扎实的旧学训练,14岁(1897年)起被父亲送到福州,在美国教会办的格致书院学习外文。还曾向侯官陈衍学诗。19岁时(1902年)应试补弟子员,但未走科举老路,仍入福州鳌峰、致用书院学习英语等各门新知识,并被选送“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深造。1909年,26岁的林振翰与从粤来京“考察警政”的同乡黄树荣相识,两人虽相差21岁,但“谈史乘,论时事”,分析世界发展潮流,却颇多共鸣。振翰在京师认真学习,得知世界上有二千数百种民族语言(现在一般估计为5000~7000多种),憧憬能够实现人类语言的统一。幸运的是,时代新风潮的鼓荡,为这位年轻人在这方面能够有所作为提供了历史机遇。
1887年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夫在华沙发表了题为《第一书》的人类共同语方案,大约在1905-1907年,从俄国、日本和英法几个不同渠道传入中国,(当时比较流行的译法有“万国新语”“爱世语”“爱斯不难读”“伊士卑兰语”等等,称为“世界语”则是从日文再译的),上海、广州、南京等地陆续有人开班授习。不少同盟会员和留学日、欧的热血青年都大力支持,帮助推广。1908年,上海成立“中国世界语会”,1912年5月改组为“中华民国世界语会”,并设立中央事务所(沪)和地方事务分所,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还通令全国学校开设世界语选修课。另外,据E.普里瓦的《世界语史》(张闳凡译,知识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的记载,从1911年中国政府就派代表出席第七届国际世界语大会(UK),实际上可能开始得更早。在中国世界语运动初始期,林振翰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柴氏著作英文编译本的再编译工作。这部作品的版权信息如下:
书名:汉译世界语
开本:13×18.5cm(按,老式32开本)
页码:222页
作者:俄国博士柴门合原著
校订:英国博士乌克拉校订
编译:福建宁德林振翰编译
出版:科学会编译部(按,在上海)
时间:宣统三年二月二十二日(按,1911年3月22日)
以柴氏为俄国人,也言之有据,柴氏的出生地比亚维斯托克城1807年起属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归还波兰。而且,柴氏原著本来是用俄文出版的,振翰当从英文转译,所谓校订者英国乌克拉博士应是该书的英文编译者。乌克拉的译本正文五篇:首篇,文规(语法);次篇,练习文规,系属字用法,系属字表(生字和语法练习);第三篇,会话和练谈;第四篇,尺牍(书信范例);末篇,字汇(世、英、汉对照小词典)。后有附录。书前有礼部太常司郎中寿宁人林栋写的序,序文认为“万国日相接近,世界将届大同”,“中国语言宜划一”,主张“编简易新字母,一准正音,俾学童先正音读”,正确指出了该书的题旨和功能。振翰的书,是柴氏著作的第一个中文改编本,适应了当时对教材的需要,它与20世纪10年代的其它5种课本一道,共同促进了中国早期世界语运动的开展和世界语的普及化进程。
1911年秋天,振翰从译学馆毕业,照例可以参加学部考试获得举人出身,因为感怀时局动乱,无意仕进而放弃。武昌起义,振翰南归,担任闽省《群报》副主笔,宣传革命舆论。1912年春,福建省议会进行选举,竞争激烈,振翰初选有名,回福宁府投票,目睹奔竞者的诸多丑行,坚决退出,一度担任福建公立法政学校教员(校长是福鼎人朱腾芬)。1913年4月,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成立,振翰充任众议院秘书。次年1月,袁世凯正式解散国会,振翰的同学、四川盐务稽核所经理刘谦安(义丞)推荐他为一等课(科)员,从此走上运作和研究国家盐务的道路。
当时正处在中国盐政改革的重要时期。清末张謇、景学钤倡导盐政近代化改革严重受阻。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实业部长兼两淮盐政总理张謇在保守势力强大、改革又缺乏有力组织系统保障的情况下,依然举步维艰。1913年4月,袁世凯政府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大借款”2500万英镑,以盐税、关税及冀鲁豫苏四省的中央税为担保,但事实上只有盐税可作长期担保。当时官、商侵吞和地方截留很严重,盐务改革如箭在弦。同年6月,在财政次长张弧兼任盐务署长、稽核总所总办之外,又以英国人丁恩为总所会办,规定所有盐务收支项目必须总办、会办共同签字方为有效。次年2月,政府公布新章程,在北京设稽核总所,各产盐区设分所,分所也设华人经理、洋人协理各一名,均不再隶属盐务署,而也直接隶属财政部,机构(人员、经费)独立,行政、税务两条线。振翰即在此时赴川上任。
林振翰一生的盐务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政府前期。
在北洋政府时期,1915年川盐分设南、北稽核所,南所尤为川盐重镇,振翰擢升南所会计主任。1919年再升首席会计主任兼代经理,1921年又擢补稽核所助理。其时中央以川北盐运副使谢廷麒为四川盐运使(盐运使是行政官员),谢因川中军阀势力强大,不易对付,不敢马上赴任,中央恐怕有变,即命振翰先代理。振翰素来为川中诸将所重,便积极为谢氏筹措,维持局面,但谢担心振翰另有所图,两个月后突然不告而至。振翰毫不恋栈,在一个时辰内交割离去,而谢才两天就被蜀将逐走,从此四川的盐权长期为川将所把持。振翰则于1922年调任宁波稽核支所助理。
这里有一个插曲,1919年林振翰因公从重庆返回富顺县自流井,当时成渝道上匪患闹得厉害,一些商人以为振翰有缉私兵护送,尾随同行。到了永川,被匪徒包围,缉私兵抵抗失败,振翰及大部分同行商人遭受绑架。稽核所和驻军积极筹款营救,经过往返议价,连同馈赠、旅费等,花了将近三万银元,才把振翰赎回。后来振翰专门写了《永川遇匪始末记》,相当详细地叙述了几十天中他被困匪巢的生活和见闻。
现在看来,这一时期的国家盐务改革,诚然有洋人插手,主权受损的问题,盐利所得依善后借款合同也首先保障了五国政府利益,但它加强了中央集权,规范了盐务管理体制,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原来“引岸专商制”(“引”为运销特许证,“岸”为指定销盐区)的积弊有所克服,符合从官、商勾结的独占经营向统一征税的自由贸易过渡转型的近代化趋势,这还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这个时期林振翰的主要作为,是对全国最为复杂的四川盐务进行了深入调查,全面掌握其利病,在地方实力派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稽核成绩得以居各行省之首;他主张“盐宜就场征税,绝不以官专卖、商包销为然”,是与当时盐政改革主流相一致的。
1926年7月-1927年6月北伐战争期间,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呼声高涨,国民革命军所到之处,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盐务稽核机关先后撤销,淮北、两浙、松江、福建等地稽核分所也停止执行职务。振翰于1926年调任十二圩支所,后又代理扬州分所经理,极力向国民政府陈述稽核所不可撤,扬州一所得以保留。1927年10月孙科出任财政部长,特别是1928年1月宋子文出任财政部长以后,各地稽核所陆续恢复,并注意采取措施使盐政主权不被洋人把持,全国盐务管理格局得到有力的整顿。
在南京政府前期,林振翰的地位逐渐重要起来。1929年初,振翰实授松江分所经理;不久,奉调到川南处理盐务纠纷,剔除积弊,商民翕服;复调南京为总所秘书。稽核总所呈送财政部的民国十八年年报中说:
新增秘书一缺,以川南稽核分所经理林振翰补充,专任筹划盐务改革事宜。盖我国盐务有数千年历史,前代因革损益,上自史传,下迄志书,旁及计臣奏章,私家著述,在在皆有陈迹可寻。民国以来,因外债关系,尤为国人视线所集,…今者稽核改组,设立机关之本旨,既有变更设施之程序,尤应预筹。况中国盐务,处处有特殊之情形,时时有变迁之沿革.侈谈学理,固涉迂远,拘牵事实,又多过虑,故必指定专员,潜心研究,搜罗改革资料,拟成具体方案…盐务前途,或有裨益。
当时国中正热议盐法如何去旧图新,看来总所颇期待振翰能够担纲改革大计。这一年,他撰文论证治盐的根本之策在于破除“引界”,取消“专商”,平减税则,澄清吏治,改良制造,拆除关卡,就场一次征税,之后听凭自由运销,从而保证食盐价廉物美,达到福国利民。这中间既有和上述清末民初以来盐务改革一脉相承的地方,也融进了他个人十多年来调查研究、深入思考的独到心得。1930年政府因财政紧张,要增加盐税每百斤5元,几乎形成决议,振翰反复辨难,强调重税伤民,会加剧私盐流行,效果将适得其反,终于说服政府增税从5元降至3元。1931年3月立法院起草《新盐法》37条,5月通过,其中不少采纳了振翰的意见。他还撰写《新盐法问答》在报上发表,旨在促进实施。虽然后来的形势有诸多曲折,这部新盐法并未真正推行,但它毕竟首次从法律上认可了自由贸易制度而沉重打击了引岸专商制度,在中国盐务管理的近代化历程中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1932年2月,振翰调任福建分所经理,察访盐场,规划兴革,视事月余,不幸中风而卒。首都南京、省会福州都举行吊唁活动,十分隆重。
挽轴如:
鹾政在民(蒋中正)
壮志未酬(萨镇冰)
挽联如:
著作等身平生善读桓宽论
丰仪近古故里争镌有道碑(石磊)
对他的英年早逝,政界、学界和商界一片痛惜之声。
通贯两个时期,林振翰的盐务活动有一个共同点,作为盐务管理人员他十分注重实地调查,作为“盐政讨论会”会员他又勤于思考著述。他在四川任上苦心探求最稱复杂的川盐沿革和现状,历时一年多,写成《川盐纪要》,开盐政有专书、有统计之先河。此后,每移官一省,都究心该省盐务而笔削成书,先后著有《浙盐纪要》《淮盐纪要》《中国盐政纪要》以及《闽盐纪要·沿革篇》、《精盐调查录》等等。其中《盐政辞典》用力最巨,体例模仿《永乐大典》,分条释事,对中国历朝历代的盐法和欧、亚、美、非若干国家的行盐制度,都有扼要的记述,书末还附有“盐务大事表”,纵横相配,极便查检。版问世,可见其价值不坠。盐政耆宿景学钤(本白)认为,林振翰与左习勤分别是“统计派”和“历史派”两大盐政专家(左习勤即左树珍,湖北应山县人,他的资历比林振翰更老一些),通过前者,可知全国十四区的状况;通过后者,可知二千余年的变迁。这个说法是有一定事实根据的。
附:陈衍《林振翰墓表》
君姓林氏,讳振翰,字蔚文,宁德人。以盐务专家关系中国财政者垂二十年,而著述都百余万言,尤足利溥天下。
父讳廷伸,官罗源县教授,而精治生,清初李塨、顾绛一流人也。
君未冠,补邑诸生,父即汲汲使求有用之学。会京师译学馆开,则北上。肄业,试中西文字,辄靡其曹,盖在会城格致书院习英文,鳌峰、致用两书院充高材生有素也。既卒业,清室鼎革,出为法政讲师、众议院秘书。
后乃入川南就盐务稽核所经理刘君义丞之招,任襄理,举所有成规旧牍,枕葄而爬梳之,豁然于利病所在,蜀稽核成绩用最各行省。既久其职,产盐、行盐之区,履行殆遍,原质之楛良、制造之工窳,罔不烂熟。都转晏安澜,号称老于盐务,言及君,翘巨擘焉。
已而,川中稽核分南北,君经理川南。已而,兼权盐运使,于是著《川盐纪要》若干卷。已而,川中盐官相倾轧,君调宁波稽核所,于是著《浙盐纪要》若干卷。已而,历调十二圩、扬州、松江稽核所,于是著《淮盐纪要》若干卷。其他,《盐政词典》、《中国盐政史》、《精盐调查录》,皆必要之书也。
当在扬时,国民政府下令裁撤稽核所。君力陈不可,当路然之,乃独留扬州一所。各省亦次第恢复。已而,川南盐务纠纷,以君熟川事,复调之往。君至,攘剔积弊若干事,商民翕服。已而,调南京总所秘书,蜀民镌碑山麓,以永去思。先是,在永川为匪所卤,总所以二万八千金赎出之,其为盐务必不可少之人,从可知已。
在总所时,国府盐税百斤徵五元,君以为重税则私贩充斥,是求增而适得其反也,反复辩难累数千言,乃减为三元。君平日政见,谓盐宜就场徵税,绝不以官专卖、商包销为然。旧岁,国府议改革盐政,规定三十七条,多君所主张;又为《盐政问答》,登报纸以促其成。已奉明令,行有期矣,乃以中日战事日棘,遂尔阁置。
终调福建,在职甫月余,躬历下游各盐场,归而规划当兴当革者,未及措施,遽以勤事过用脑力,于民国二十一年某月某日暴卒,年仅四十九岁。哀哉。
君性喜著述洎山水游,奉老父历永嘉、四明、会稽、武陵、姑苏诸名胜,北达燕台,盖养志也。壮岁后,禄入渐丰,而自奉俭约,借助友朋外,悉以刊印所著书,身后余财不及万金,难已。论者谓,君以刘晏之才,行桓宽之说,古今人罕有其匹。所著已刊者,尚有《永川遇匪记》、二十四岁三十六岁《自述》各篇、《汉译世界语》、《英文正字》;未刊者,《药言》二卷、《盐铁论校释》。
子二:世箕,世冶。
(按,碑文原无标点、分段,勉强为之,稍便读览,疏误之处,敬请指正。)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衍:《林振翰墓表》(碑立于蕉城区金涵乡坑里村林振翰墓前)。
2.庄以临:《林振翰传》(收入林振翰诸弟汇抄排印的《林蔚文先生哀挽录》)。
3.陈况仲:《盐务稽核所纪略》(个人回忆,1963年)。
4.李怀铣、季左明:《林振翰其人其事》,《福建史志》1987年第6期。
5.孟庆树:《无政府主义与中国早期世界语运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6.刘经华:《民国初期建立食盐中央集权征税制述论》,《盐业史研究》2002年第3期。
7.董振平:《论1927~1937年国统区食盐专商制与自由贸易制之争》,《盐业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998年春初稿,2011年春定稿)
知识出处
《民国宁德》
本书记述了民国时期的福建省宁德市。本书共分八章,即:行政区划与机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风俗民情、民国人物、古建筑及街市、社会见闻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校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