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八章 红色名人故(旧)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蕉城红色遗址》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083
颗粒名称:
第八章 红色名人故(旧)居
分类号:
K820.8
页数:
19
页码:
146-164
摘要:
本段对福建宁德的热血青年和革命家的主要活动片断和有关遗址作简要介绍和说明。
关键词:
传记
历史人物
福建宁德
内容
从上一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在宁德这块红土地上,涌现了以郑长璋、蔡威、颜阿兰、黄家祥等为代表的追求真理,献身革命的热血青年。他们在反帝反封建、争取人民当家作主和民族解放的斗争中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同时在这块红土地上叶飞、范式人、曾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留下了深深的战斗足迹和不朽的革命业绩。限于资料和篇幅,本书只撷取他们在宁德主要活动片断和有关遗址(故居、旧居)作简要介绍和说明。
叶飞
叶飞(1914-1999),原名叶启亨,福建南安人。历任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候补委员,共青团福州中心市委书记。1932年7月,以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特派员身份到闽东。
先后任中共闽东特委委员、特委书记、闽浙边临时省委委员、宣传部长兼少共临时省委书记、闽东红军独立师政委、闽东抗日军政委员会主席、新四军三支队六团团长。为保卫闽东苏区,坚持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统率闽东人民子弟兵奔赴抗日战场。以及指挥解放宁德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宁德的主要活动: 1933年2月,与颜阿兰一起领导霍童暴动 1934年8月,率领闽东红军在赤溪与抗日先遣队会师 1934年9月,闽东独立师在支提寺成立,叶飞任政委 1936年1月,指挥独立师坂头战斗 1937年8月,率领独立师进行八都战斗 1937年8月,指挥亲母岭战斗 1937年9月,主持召开中共闽东特委横贝头会 1937年底—1938年初,指挥闽东独立师在桃花溪和虎贝石棠整编整训,随后率领部队北上抗日。
1949年8月12~15日,指挥解放军三野十兵团的188、189团解放三都岛和宁德县城。
范式人
范式人(1909—1986),寿宁县鳌阳镇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寿宁县党组织和闽东特委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委员。
在闽东斗争期间,于1934年3~4月间受中共福安中心县委派遣,与赖金标一起率领闽东工农红军独立团第十六连攻打龟山,消灭了当地地主武装,扭转了安德县的斗争局面。
1937年8月作为闽东特委的全权代表,在宁德霍童与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举行第一次国共和谈。10月在宁德城关妈祖庙举行第二次谈判。
1938年2月中共闽东特委改组,范式人任书记。3月任新四军三支队六团驻宁德留守处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为闽东游击区主要领导人之一,任闽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闽东特委书记,福建省委常委、军事部长,组织部长等职。
曾志
曾志(1911-1998)湖南湘潭人。早先任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秘书长。
1933年6月受中心市委派遣到闽东加强地方党的领导,历任福安中心县委委员,中共闽东特委组织部长,福(安)霞(浦)县委书记等职。
1933年7月受福安中心县委派遣,到宁德漳湾南埕领导盐工开展抗暴斗争,成立了中共南埕村支部,并将盐民协会改为“盐工协会”。
1934年1月与叶飞、詹如柏等领导发动了著名的赛岐暴动,主持制定闽东分田大纲,并领导开展了闽东苏区轰轰烈烈的分田运动。
9月到赤溪社洋领导安德县安乐区的分田运动。为闽东土地革命斗争和苏区的巩固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职。
1983年12月,曾志来重返宁德视察南埕,并题写“南埕盐工革命斗争纪念碑”碑文。
1993年,曾志出席闽东苏维埃政府建立60周年纪念活动。
郑长璋
郑长璋(1901-1927),字仲珊,又名郑细骥,福建宁德市人,1901年出生,9岁开始就读于宁德县城关第一国民学校第一高等小学,16岁考入福建省立第三中学。少年时代,他就崇敬文天祥、陆游、戚继光等爱国英雄,在校期间,他勤奋学习,思想进步,忧国忧民。
1919年至1920年,在省立霞浦第三中学求学的郑长璋带领青年学生、店员及社会各界民众在霞浦、宁德等地举行示威游行和上街焚烧日货等活动,以响应北京学生掀起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
1921年,郑长璋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政治系。从此,在革命先驱李大钊的教育引导下,郑长璋的爱国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巩固和升华。他先后参加“反帝大同盟”、“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从一个爱国进步青年学生转变成为我党早期优秀的共产党员。
每年寒假,郑长璋从北大带回《新青年》、《每周评论》等书刊在宁德亲友伙伴中秘密传阅,把李大钊的“天火”直接传播到宁德。
1926年冬他受党组织派遣南下返乡,以筹备国民党宁德县党部的名义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他在福州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继续宣传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充分践行了李大钊的革命思想。
1927年4月27日,郑长璋与中共福州地委书记方尔灏等7名共产党员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于福州西门鸡角弄刑场。郑长璋就义时,高唱《国际歌》并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苏维埃万岁”。
郑长璋烈士故居坐落原宁德县蕉城镇的竹兜街,现在是宁德市蕉城区中南路37号。
房屋坐东朝西,占地约300平方米,分上、下两座。这是由二座砖木结构的“四扇”房屋组成。青砖黛瓦,歇山顶,是典型的闽东古民居样式。始建于清末,由其祖上建造的。上座面积稍大,约180平方米。是郑长璋的父母和三个弟弟的居所。房屋大门朝西,走进大门就见到大厅,大厅两旁摆着两排椅子,厅中间有一张长方形几桌,摆设简朴又大方。大厅右边是前后正瞷和后厢房,左边是前后正瞷和厨房。前天井的右边有一间前厢房,左边有一扇小门通下座房屋。
下座房屋是郑长璋与大哥郑长龄的住所,左右共六间房间。右边前间是书房,书房里摆着一张小桌,一排书架,书架上摆着许多古今中外的书籍。郑长璋从小就在这书房里看书学习,长大后到霞浦念中学,1921年考上北京大学预科班,每年寒暑假他也常在书房与青少年时期的好友谈论交流和写文章。1926年底,当他受中共地下党组织委派,南下返乡搞地下革命工作时,这书房就成了他策划革命活动的场所。左旁的前正瞷是郑长璋烈士生前的卧室。室内摆着一铺木制床,一张长方形的桌子,一个衣橱,摆设十分简单。
下座房屋前天井有一座花墩,下有一口鱼池,鱼池里的红鲤鱼自由自在地游动。长方形的石墩上面有两盆红茶花,红茶花盛开时十分艳丽,在阳光照耀下红色的光芒更加耀眼夺目。
郑长璋故居于2005年因旧城开发被拆,现仅存房屋地基遗址(见图) (蔡作厦 郑贻扬)
蔡威
蔡威(1907-1936)原名蔡泽鏛,乳名景芳,1907年3月出生于宁德城关。1923-1925年,蔡威先后到宁波上海求学。1926年,在上海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冬,受党组织的委派,从上海回到家乡与郑长璋一起以筹备国民党宁德县党部名义组织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捕,8月保释出狱赴上海,继续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并化名蔡威。1931年上半年,蔡威参加了周恩来领导的上海党中央特科无线电训练班。10月被派往鄂豫皖苏区工作,成为红四方面军无线电通信及技术侦察工作的创始人之一。先后担任红四方面军二台台长,红军总司令部二局局长。蔡威与战友宋侃夫等一起侦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密码和情报,帮助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取得反围剿斗争和长征最后的胜利被誉为红军的“活菩萨”、“千里眼”。后来在延安时,毛泽东曾对宋侃夫说:“红四方面军电台同志有功劳。在我们困难的时候,特别是在四渡赤水和云、贵、川、湘一带遇到困难时,是他们及时提供了情报,使我们比较顺利地克服了困难。”毛泽东同志的话,是对红四军技侦工作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对蔡威同志工作的高度赞扬。
1936年9月22日,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又身患疾病,当部队过完草地到达甘肃省岷县朱尔坪村时,无情的病魔夺去了蔡威的生命,时年29岁。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徐向前总指挥闻讯,专程从前方赶回,主持蔡威遗体告别仪式,高度赞扬蔡威同志为党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1985年11月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追认蔡威为革命烈士。在蔡威烈士牺牲50周年之际,1986年7月21日徐向前元帅挥笔题词——“无名英雄蔡威” 蔡威故居座落于“蔡氏家庙”北侧,与家庙仅一墙之隔。主体建筑分前中后及最后四大座。这是蔡威曾祖父蔡步銮(清朝议大夫、晋封通奉大夫、候选知府)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为思孟、思端、思棻和思诏等四个儿子兴建的。现有的中座系蔡威的祖父思孟及其后代居住。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又由蔡威之父清末举人蔡祖熙再次修缮,现保存较完好。
故居坐西朝东,占地面积558平方米,建筑面积506平方米,六扇砖木结构,封山顶,穿斗式梁架,明楼厅高九米,具有浓郁的清代闽东地方建筑特色。主体分大门、前天井、正厅、后厅、后天井五部分。正屋8间,两侧厢房、小客厅、廊庑各3间。在北厢外侧有厨房、卫生间、仓库、水井、杂用房等。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大门朝北开,门楼飞檐斗拱,梁枋间雕饰有精美的花鸟人物。大门门头翼角飞翘,檐下斗拱重叠,下方是圆镂空花枋及大理石嵌和而成的牌匾(已毁待修),花岗石门墙,两侧贴砖,砌石立柱。上面以一道青砖门额过渡,托起门头。两端雀替下垂,与门立柱咬合在一起,整个门面双环相扣,浑然一体。门额上挂着楷书“紫气东来”的牌匾,透露出宅院主人殷实不凡的底蕴。
穿过门厅,落三级台阶便步入前天井,天井以花岗石条铺就,平整光洁。天井前方紧靠照墙有花墩及鱼池,照墙正中浮塑一个形体修长的“寿”字,笔力遒劲,笔划连贯,一气呵成,周围饰蝙蝠云纹图案。这种装饰在宁德城乡大户房屋中颇为常见,表示了房主人对福寿双全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大厅屋顶为单檐悬山顶,高九米,抬梁式木构架,进深二间,面阔五间。厅内雕梁画栋,瓜筒、狮座、托木、斗拱雕刻精湛,但不施油漆,完全清水,暴露木纹,使木材的本性得以充分表现,有浓郁乡上气息。旧时,正厅中堂挂有一幅仿宋代范宽《长江万里图》的名画,两旁配有“百代孝慈山仰泰,万年支派水流长”对联一幅。正厅上位设有几桌,两边排列太师椅。廊前及左右墙木柱上均挂有板联,颂扬蔡氏祖先创业事迹。正厅北侧前后两间是蔡威出生地和他与薛品瑄结成伉俪的卧室,也是蔡威从福州、宁波、上海求学和参加革命期间回家的居所。现卧室基本保持旧时的风貌。
后厅外的小天井,照墙正中有浮塑的“福”字四角蝙蝠云纹饰图,与前天井照墙的“寿”字相辉映,寓意房屋主人长寿多福。照墙下方一座二层的青石花台,栽种的兰花、小叶榕树及铁树等盆景排列有序、生意盎然。
前后天井两侧各放置二口古朴硕大的鱼缸,据说是江西景德镇所造,又称“天财缸”。是用来承接天上的雨水(寓意聚集四方之财),平时可用于养鱼观赏,又备防范火灾之用,可谓一举两得。
故居因蔡威而名扬四方,同时也得到地方政府的精心保护。2005年蔡威故居被列入《福建省十一五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成为我省红色旅游规划中“四大红色名人(毛泽东、朱德、张鼎丞、葵威)故居”之一。2008年在故居原址建成“蔡威事迹展陈馆”,现已列为市、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供世人参观与瞻仰。
(蔡作厦陈仕玲姜翔骅)
颜阿兰
颜阿兰(1910年——1933年),宁德县霍童镇人,大名敦愉,别名乐民,乳名阿兰。1928年参加革命活动,1930年在福州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共青团宁德县委书记、中共霍童区委书记、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委员、闽东工农游击第三支队队长等职,是闽东地区早期党和革命武装的领导人之一。
1931年3月,颜阿兰受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的派遣回宁德霍童开展革命工作。他以办平民学校和俱乐部为名,在旧时相识的贫苦青年中秘密发展共青团员,同时组织进步青年把福州带回的革命传单进行复写翻印,然后拿去分发张贴。一时间霍童街头巷尾、国民党区公所大门等处都出现传单,反动当局又惊又恨,群众却受到教育和鼓舞。不久,在霍童成立了共青团宁德县委,颜阿兰任书记。
1931年4月底,颜阿兰秘密发展了谢炳成等4名党员,成立了宁德县第一个党小组——五人党小组,颜阿兰任组长。党小组成立后,大家分头行动,在霍童街中、街尾、鸭母巷、坂头等四片地区都秘密组织起了贫民团,不久又发展到文湖、兴贤、外表、南山等17个乡村。1931年5月20日,颜阿兰主持召开贫农代表会,布置开展抗租反霸斗争。
1933年5月28日,叶飞、颜阿兰领导了著名的霍童暴动,他们包围了霍童民团团部,夺取了民团枪支,公开打响了宁德革命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随后叶飞、颜阿兰创建了闽东工农游击第三支队,颜阿兰任队长,控制着小石、小门、外表、兴贤、柏步一块地盘。颜阿兰的革命行动引起了国民党宁德当局的极大不安。他们烧毁颜阿兰的住家,抢光其家产,并发出通缉告示。
1933年7月4日,颜阿兰去福安中心县委汇报工作后返回宁德。途中被暗探发现,当晚在九仙村被霍童民团包围逮捕,连夜押回霍童审问。敌人对颜阿兰吊打逼供,颜阿兰宁死不屈,对革命坚贞不渝。7月5日就义于霍童坂头,年仅23岁。
颜阿兰故居(祖屋)坐落霍童街尾颜厝里,二层砖木结构,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占地0.4亩。系其祖上建于清末,距今近两百年,现保存较好。颜阿兰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住在此屋,左侧后正间是他当年的卧室(如下图)。
(宋建勋)
黄家祥
黄家祥(1909~1942年),出生于宁德城关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祖父黄书田,字步耕,号砚夫,清咸丰辛亥年恩科举人,任过顺德府南和县知县、保定府唐县知县等官职。父亲黄毓英,字子培,号荀如,光绪壬寅年举人。黄家祥有兄弟六人,黄家龙、黄家祥、黄家瑞、黄家禄、黄家香、黄家忠。长兄黄家龙生前系燕京大学教授、国民政府司法院参议,家祥排行第二。三弟黄家瑞上海大学毕业,四弟黄家禄东南医学院毕业,五弟黄家香上海同济医学院毕业。
黄家祥自幼聪敏孝友,善诗词,才识过人。十四岁(1923年)随四叔赴上海求学,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法政大学,在上海读书期间受妻表兄蔡威革命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革命活动,曾写有“听罢鸡窗国事关怀频按剑,画成梅坞花香满室内不开帘”的座右铭。一·二八事件后投身抵制日货等抗日救国活动,一九三七年初回宁德家中,与父亲、妻子告别,言不改名,决心抗日,一九三七年六月离家经武汉前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其间曾二次写信回家告诉父黄毓英、妻兄王肖义、黄家洪等,信中说“在陕西抗日大学很多是熟悉的同学,多在露天读书,每日还要挑水……”(黄家洪回亿)。一九三八年抗大毕业后分配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工作,与孟维壁(原山西省民政厅长)、丁维克、罗秋月(原湖南省人大付主任)、张升、曲飞、曲诚等同志一道分配代县,孟维壁任县长,黄家祥任抗日政府司法科长。黄家祥对待工作一贯热情认真,品质优良,勇于斗争敢于斗争,不怕吃苦,不怕牺牲。虽是知识分子,但在恶劣的环境下,与民同甘共苦,在对敌斗争中胆大勇敢,每次遇到敌人袭击,总是让别的同志先转移,自己最后走,给同志们留下一个很深的印象是“你们先走,不要管我。”家祥同志是县司法科长,他坚决惩办汉奸也深知敌人的残暴,平时总是怀揣一颗手榴弹,随时准备与敌一拼,决不被俘。一九四二年九月二十五日,他在五台县红表乡榆林村工作时,凌晨被日军包围,他怕全村群众跟自己受害,毅然决定跑出村外设法突围,在跳沟时腿摔坏了,无法再突围,日军围上去要捉他时,他拉响了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壮烈牺牲,时年33岁。
黄家祥同志牺牲后榆林村群众用全村仅有的一口棺木把他安葬在一颗梨树下,每年都到他的坟前烧香祭拜。山西省代县烈士陵园的英烈碑上刻有他的英名。
黄家祥曾于一九二七年回宁德结婚,生有一男三女。
一九八四年黄家祥之子黄国醒等三人到代县寻找烈士遗骨,与当年家祥的战友们交谈中了解到,至今代县当地老乡们还怀念他,传说着黄科长(他们称他是“黄肉铺”)为了保护村里的老乡和日寇拼搏壮烈牺牲的革命故事。(“黄肉铺”是当地老乡给他起的绰号,意思是:“肉铺”就是杀牲畜的。我们的司法科长是杀日寇、杀汉奸、杀敌伪为民除害,深受人民拥护和爱戴的好科长。群众痛恨日寇、汉奸将他们比作牲畜。)当县民政局、乡干部陪同烈士亲属来到榆林村时,全村群众都来迎接,当年安葬烈士的四个村民中仅剩一个老人,在他的指点下找到确切的安葬地点,挖出烈士遗骨,头骨破碎,右手骨失踪。临别时,老乡们高呼“黄科长回家了,一路好走!”,一直送到山口。
(黄国醒 黄华玉)
黄家祥故居座落宁德城关西门路。由黄家祥祖父黄书田于清晚期修建。由于黄书田育有六个儿子,他先后修建了前、中、后三座后庭院相通的砖木结构的房屋。
前座位于西门路60号,是大“四扇”厝,坐西朝东,左右分别与彭家祠堂、陈氏大厝相邻,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有前后天井及小厅和众多的膳厅厨房,屋后有一花园,并有过道与中座的后庭院相通,大门楣上挂有“父子登科”的匾额。因黄家祥祖父是清咸丰元年恩科举人,父亲黄毓英是清光绪二十八年的举人,父子先后登科,这在当年宁德县城是十分罕见的荣耀之事,因此,大门楣上高挂匾额以示光宗耀祖。前座由黄书田和二儿、六儿居住。
黄毓英排行第三,与大哥居住中座。中座位于西门路57号彭家祠堂后,是由坐西朝东、前后相通的“四扇”厝和“六扇”厝两座组成的房屋。大门向北设在彭家祠堂弄后。进大门即是前天井,是由花架和小水池组成的一处小花圃式庭院。
“四扇”厝面阔三间进深二间,这是黄书田大儿的居所。后厅设有玻璃门与后天井隔界。穿过后天井,登上四级台阶即进入“六扇”厝。“六扇”厝面阔五间,进深三间。这是黄毓英与六个儿子的居所,有三层,二层有一个大书房,这里是黄家祥的居屋和青少年时期念书的场所。“六扇”厝的后厅,同样也架设玻璃门与后天井隔界,后天井也是一处花圃式庭院,并有通道通往厨房、水井和小花园,与前座相通。
黄家的后座位于西门路37号,是西式建筑,坐南朝北,大门开在街中头弄与林家大厝相邻。后座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是洋楼式四面坡的屋顶,大厅是明楼,由于采用三个并列拱门为厅墙,屋面又有玻璃天窗,不仅光线好,样式也别具一格,人们都称之洋楼厝。左边里“撇舍”有二间木屋及餐厅、厨房、水井等,“撇舍”后有小门,还与中座的上座后天井相通。“撇舍”前方有木梯道二层。这后座是黄书田四儿、五儿的居所。
黄家前、中、后三座规模宏伟、青砖黛瓦的房屋,既有传统闽东古民居建筑风格,又有近代西洋风格。由于被邻居的彭家、林家房屋相隔,三座的大门朝向不同,前二座房屋都是坐西朝东,后座却是坐南朝北,但三座的后厅及天井、花圃等都有小门和过道相通相连。三座中,中座面积最大、约占地0.5亩,前、后两座共约占地0.7亩。其建造至今虽已历经百多年的风雨,但高墙大屋依然伟岸挺拔,向世人展示着黄家祥故居群落的风采。
可惜的是,由由于2006年的一场大火,黄家祥故居群落的前座和中座已被烧得几乎片瓦不留,连后座洋楼厝也被烧去一部分,如今只剩下三座房屋的凋敝的大门和一片残垣断壁。
(郑贻雄)
知识出处
《蕉城红色遗址》
本书记述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闽东苏区的主要根据地和游击区)的红色文化遗址。全书共分八章,即: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宁德、闽东独立师在宁德、闽东国共两党宁德和谈、宁德苏区、红色名人故(旧)居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