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唯一号: 130835020220000386
作品名称: 木偶戏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1062.pdf
分类: 艺术
分类号: I207.3
主题词: 中国-民间文学-戏曲

作品简介

有大箱班、温州班、高腔班、传止班4种,全部为提线木偶,大多演三国、水浒、西游等故事的连台本戏。大箱班有木偶36个(又称大箱傀儡),每个木偶高100公分,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由福建上杭艺人伍仁远、伍其俊父子传入仙阳阳墩村;温州班有木偶72个,每个木偶高约70公分,演出时操作方便,一人可以同时操作几个木偶对打,于民国19年由浙江泰顺艺人蔡振兴、陶方吉传入富岭;高腔班有木偶72个,唱江西弋阳高腔,不用管弦乐伴奏,仅在唱腔间歇处加打锣鼓,不受观众欢迎,于民国16年改唱乱弹与高腔,何时传入无考;传止班是浦城诞生剧种,据传清顺治间,邑人王明秀酷爱戏曲,常集友吹唱,则据《水浒传》108将,请木匠制成109个木偶头,罩以戏曲服装,木偶中增设一个丑角名郭公(俗称王乞止)用方言韵白逗趣,常演连台本戏,备受观众欢迎。民国32年,浦城县政府以演木偶戏时,有人借机聚众闹事为由,下令禁止。四种木偶至浦城解放时还有14班。解放后戏剧与电影增加,木偶演技没有大的提高,观众不多,木偶戏班逐渐减少。至1988年尚有大箱班2个、温州班1个、高腔班3个、传止班1个,共7个。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