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略后方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唯一号: 130834020220001154
专题名称: 抗日战略后方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0706.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抗日战争开始这一年,浦城努力增加粮食生产,以支援抗日前线。民国26年12月,宋增榘出任浦城县长,将各科室集中一个大办公室办公,以提高工作效率。他对农业有专长,是年冬,大面积推广种植冬种作物。次年,浦城列为增进战时粮食生产试验示范区。抗战以来,浦城人民掀起捐募热潮,迨至民国27年“七七纪念日”,由县抗敌后援会直解中央的慰劳捐246146元,节约献金40370元,“七七献金”及素食节余金23131元,鞋袜代价金5万元,寒衣代价金47028元。时全省将献金全数解中央的县份只有5个,省抗敌后援会拨还三分之一,为地方办理慰劳征人家属及救济之用。民国28年5月27日,日机3架空袭浦城,飞机场被炸,浦城城厢5个联保组织150人日夜抢修4天。这年,加强抗战训练,成立儿童训练团,全县组织13个团57个独立大队、4个独立中队。民国29年,沿海主要口岸均遭日本侵略军封锁,汽油来源严重受阻,汽车运输极为困难,浦城下行货物多赖水运,而水运能力有限,需时较长,以至军用物品、商人货物滞积甚多。是年,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严令浦城在50天内供应福州大米2万担,以每天400担的进度运往福州。为适应战时需要,浦城县6月1日成立人力货运公司,将县境内407辆胶胎手车统一组织管理,每天承运大米至水吉、建瓯装船处,还运行于浦城至南平、浦城至龙泉、浦城至广丰诸线,为驻在浦城的后方勤务部被服第十八库、中央伤兵管理处第十临时教养院、第十一后方医院、第三战区临时军人监狱、补训第二团等军事机关承运军需物资,时间达1年1个月。是年,驻浦官兵达7000多人,所有粮食均由县政府按月拨给,至10月份,供应超过3万余担,造成浦城民间存谷、公有仓储均告罄。浦城人民仍克服困难,节食支援。民国30年11月4日,开展一元献机运动,其时浦城物价上涨,苛税甚多,群众生活十分艰苦,但都纷纷应募,共募得63954元。自民国30年12月至民国31年12月,仅县粮食购销处就拨充军粮2400吨。民国30年12月8日,召开第一次全县行政会议,由各种局长、各区区长,并聘请地方团体首领及士绅参加,讨论地方应兴应革事宜。 民国31年,日军窜扰浙赣,6月11日江山沦陷,21日占领广丰,来势甚猛,浦城积极做好应变准备。6月22日开始,为防止日机在浦城降落,征调民工,每天下午4时至晚上12时,对机场进行彻底破坏,历时27天。其时国民党军队屯集浦城。8月6~9日,日军进攻仙霞关,陆军第十集团军一〇五师在师长应鸿纶指挥下,坚守岭顶,猛力还击,消灭日军数百,挫败日军由此进犯福建的作战计划。8月20日和8月23日,日军相继离广丰、江山。 其时,浦城地方士绅分立派别、各植势力。民国32年2月,刘文涛担任浦城县长,拟打击地方势力,企图改政令的推行,以及地方建设莫不以地方人士意旨为依归的不良风气。但只任半年,刘文涛就以“不洽舆情”而调离。 民国33年7月24日,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部迁驻浦城,随后英国代表团、西南干训班陆续到达,8月12日,突击总司令部进驻。浦城的孔庙、水南天后宫等都腾出供部队使用,较好的民房都被各单位的军官借用,一部分为家眷住房。为供西南干训练班训练,在溪下建造营房,所需材料之多,要求时间之急,为空前未有。共征购杉木18295支、毛竹45600支、瓦片150万片、茅草300万斤,并炸毁水南元代的圆通塔和拆毁仙楼山至拱北门的部分城墙,取砖建营房,每天征工600人,至12月23日,溪下营房主体竣工,至次年元月上旬全部完工,共建营房62座,其中瓦房22座,茅房40座。建造西南干训班所征购竹木差价达411.08万元,该款纯系欠自木商、山民、瓦商及一般代为运送之劳力平民。 其时,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李默庵称浦城为东南军政之重心。驻浦部队还有闽浙赣三省边区绥靖指挥部、第三休养院等。这些军事机关柴米菜肉,无不需就地采购和仰赖地方支应,冬天取暖的木炭就数以万篓计。县军民合作指导处设有常备民夫队,有300多名民夫,听候各军事机关调用。这些军事机关,互不统属,其主管又有各自的背景。时任浦城县长王武岳,年仅30,为蒋介石的表侄,周旋其间,解决其要索与供应,基本维持相安无事。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