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类的发展历史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唯一号: 130834020220000791
专题名称: 稻类的发展历史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0335.pdf
专题类型: 经济作物、农作物

专题描述

浦城以水稻为传统粮食作物。明嘉靖二十年(1541)重修的《建宁府志》称浦城为当时闽北粮食主要产地。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浦城共有18个水稻品种。民国25年(1936),水稻种植面积618000亩,稻谷产量76890.85吨,亩产124公斤。随后战乱频繁,田地抛荒,水稻生产连年下降。至民国35年,稻谷产量70598吨。1949年,水稻种植面积549262亩,稻谷产量46687吨,亩产85公斤。经过土地改革和推行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实行精耕细作、增施肥料,水稻产量于1953年恢复并略超过抗战前水平。是年,种植面积610371亩,稻谷产量80125吨,亩产131公斤。1956年,推广双季间作稻,是年水稻种植面积672784亩,其中双季稻66489亩,稻谷产量94904吨,亩产141公斤。1958年种植面积704877亩,其中双季稻199113亩。由于肥料不足,加之大炼钢铁,大量抽调农业劳力,贻误农时和“并秧密植”等原因造成减产,是年稻谷产量81105吨,亩产115公斤。1959年,由于盲目提倡水稻“少种高产多收”,水稻种植面积减少,是年种植666029亩,其中种双季稻149478亩,稻谷产量70641吨,面积比上年下降15.51%,产量下降12.9%。1960年,水稻种植和双季稻面积均有所增加,种植水稻701747亩,其中双季稻170557亩,稻谷产量82954吨,亩产118公斤。1961年,双季早稻接受上年盲目扩大的教训,仅种72000亩,比上年下降57.79%,全年稻谷产量75443吨。1964年,引进适宜种植双季的水稻新品种,开始推行双季连作稻。是年水稻种植694026亩,其中双季稻107599亩,稻谷产量95880吨,亩产138公斤。1966年,提倡扩大早稻、扩大矮秆、扩大连作稻。全县双季连作稻大面积推广,早季水稻种植243600亩,比上年增加102930亩,早稻产量33147吨,比上年增加12719吨。但晚季普遍受冻,致使全年水稻产量减少。全年稻谷产量93131吨,比上年减产9553吨。1967~1968年,水稻年产分别在92423吨、90978吨。双季稻面积分别下降为138232亩、95505亩。1969年,推广马家庄良种场培育的“鸭子矮”连作晚稻,避过秋寒,水稻产量稳定上升。1970年,根据种植经验,扩大矮秆良种种植面积。是年种植双季稻61603亩,全部矮秆品种,早季产量12245吨,全年稻谷产量125884吨。1971年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全县301829亩,早季稻谷产量57733吨,全年稻谷产量126831吨。1972年双季稻面积382758亩,早稻产量66114吨。1973~1975年,全县种双季稻32~33万亩,早稻产量5.2~6.4万吨之间,年产量13~15万吨之间。1976年,双季早稻面积350021亩,早稻产量60453吨,是年因受“五月寒”、“六月雨洗花”和“秋寒”等灾害,使水稻比上年减产28108吨,减产18.1%。1977年,开始推广杂交水稻良种为连作晚稻,避过“秋寒”。是年双季稻面积329782亩,早稻产量52083吨,全年产量156253吨。1980年,开始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栽培技术提高,水稻生产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当年双季稻面积342018亩,早稻产量79068吨,全年稻谷产量197162吨。嗣后,双季稻面积均在27~31万亩之间,年产稻谷21~24万吨之间。1988年种植面积812872亩,其中双季稻276421亩,早稻产量66929吨,全年产量243017吨。 山禾又称早禾、陆稻,其特征与水稻相似。生育期需水不多,春季直播种子于山地,秋季收成。亩产一般几十公斤,最高也只有100公斤左右。种植历史悠久,始于何年无考。主要分布北部山区,种植面积不大。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