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宗立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唯一号: 130830020220000057
人物姓名: 熊宗立
人物异名: 原名:均;字:道轩;别号:匆听子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20000009/001
起始页: 0745.pdf
性别:
时代:
出生年: 1409年
卒年: 1482年
籍贯: 建阳崇泰里熊屯(今莒口樟㘵)
非亲属: 刘剡

传略

熊宗立(1409~1482年) 熊宗立生于明代永乐年间,原名均,字道轩,别号匆听子,建阳崇泰里熊屯(今莒口樟㘵)人。是我国医学界一位有重要贡献和世界影响的医学家,比李时珍整整早出一个世纪。宗立出生于一个颇具盛名的世书之家,其先祖唐代熊秘曾任兵部尚书之职,其后,宋代熊勿轩曾任司户参军。自熊秘在熊屯建鳌峰书院供子孙课读后,熊氏家族书香不断,因此熊宗立自小就接受良好的正规教育,他祖辈中亦有精通医学的,如熊彦明就有一定的成就。宗立幼年体弱多病,稍大后就立志学医。于是跟随刘剡(字用章)学习,深得医学要领。学成后以医生为职业应世,治好了不少患者的疑难病症,由于技术高超,屡起沉疴,均已治癒,故声名日噪。 明正统年间,未到而立之年的熊宗立,眼见不少医书用语深奥,窥测难懂,就开始把主要精力从事医书的撰著、校勘工作。他曾说:“医善专心,方贵经验。古今方书,传于世者甚重,盖初学之士,犹临海问津,焉能运从哉?”此后,他日夜伏案,虞集千方,精研专究,一本又一本医学专著陆续问世。三十八年间共撰著、编写出、注释各类医书达20余种,从种类、范围及数量看都是十分艰巨的。经他编纂和注解的医学著作,均分析详细明晰,通俗易懂,有的还用绘图示意说明,十分便于初学者的学习。熊宗立对中医学的普及教育工作是有很大贡献。他的著作不但在我国广为流传,还传入日本,在日本多次翻刻印行,对日本汉医的发展亦有影响。日本真长、号兰轩者及和气明亲等人,曾先后来华跟随熊氏学医。熊宗立最主要著作有: 《名医类证医书大全》本书是在元代孙允贤所著的《医方大成》的基础上,重新加以整理、补充。选收了古今名方及医家世传秘方,依症分门析类,条目清楚。临诊时可依据症候检索有效方剂,是中医临床十分有参考价值的一部方书。 《名方类证医书大成》(新编)二十四卷 明成化三年(1467年)熊氏种德堂刊本(五册草),日本大永八年(1528年)阿佐井野宗理复刻。今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伤寒运气全书》十卷 熊宗立把运气学说和伤寒六经的辩证关系加以联系,以进一步阐明他对运气学说的研究心得。其中有不少值得重视的观点。熊宗立对运气学说的深入研究,具有独到的认识,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俗解八十一难经》六卷 《难经》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至明代已相传一千余年,难免错简断文,遗漏脱落。加上文字古奥,不易明了,造成后世医家学习上的困难。熊氏俗解《难经》,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用浅显的文字加以注释,并附图表二十八帧,使初学者得到很大的帮助,故深受欢迎。 《王叔和脉诀图要俗解》 此书是晋代王叔和编撰的关于中医脉象的专书,意义深奥,窥测难知。熊氏广泛吸收历代医家的注释,删去繁杂,择其精粹,加以通俗的注解,并使用图解的方式,使学者便于领会和掌握。 《素问运气图括定局立成》一卷 该书将中医经典《内经·素问》中关于五运六气学说的内容,编成歌辞。熊氏在注释中,渗入自己的研究心得。中医运气说是用宇宙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来推测人体生命和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的学说,是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份,至今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但此书也含有与医学相悖的论点,四库全书总目云:“是书以素问五运六气之说编为歌辞。又有天符岁会之说,以人生年之甲子,观其得病之日气运盛衰,决其生死。医家未有用其法者”。 熊宗立的精神是可嘉的,他特立独行,坚守其节,毕生致力于中医古籍的整理、研究和注释工作。对中医学的教育和普及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除上述所介绍的主要著作外,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著作: (一)编撰医书有《医学源流》、《袖珍方》、《山居便宣方》、《历代名医考》。 (二)注释医学经典著作有《黄帝内经素问灵柩运气间释补遗》一卷、《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三卷、《伤寒运气全书》十卷。 (三)俗解医学经典著作有《八十一难经经络解》、《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论》十卷。 (四)临床各种著作的注释、补遗等有《外科精要附遗》三卷,《妇人良方补遗大全》 二十四卷,《类证注钱氏小儿直诀》十卷,《类证陈氏小儿痘疹方论》二卷,《补增本草歌括》八卷。 (五)其它著作有《洪范九畴数解》、《金精鳌极》、《通书大全》、《天元赋》、《雪心赋》等。 熊宗立的医学著作和他所注释、校勘的医书,是我国中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他毕生所取得的成就,不仅是建阳莒口地方的骄傲,也堪称国人之骄傲。 《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361页已将熊宗立编入名人录中。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