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贺孙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唯一号: 130830020210000614
人物姓名: 叶贺孙
人物异名: 字:味道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18/001
起始页: 0168.pdf
籍贯: 温州

传略

叶贺孙 叶贺孙,字味道,以字行。《宋史》卷四三八本传载:其为“温州人。少刻志好古学,师事朱熹。试礼部第一,时伪学禁行,味道对学制策,率本程颐无所避。知举胡竑见而黜之,曰:‘此必伪徒也。’既下第,复从熹于武夷山中。”从本传所载可知,叶贺孙至少两次从朱熹于武夷之学,但文中不署具体年月。以地点而论,“伪学禁行”之时的庆元年间,朱熹当在建阳考亭而不在武夷精舍讲学。 《朱子语录姓氏》录其为辛亥(绍熙二年即1191)以后所闻,此为叶贺孙从学朱子的最早时间。《朱子语类》卷八九载叶贺孙录“先生以子丧,不举盛祭,就影堂前致荐,用深衣幅巾”(P2282);“先生殡其长子,诸生具香烛之奠”(P2284);“先生葬长子丧仪:铭旌、埋铭……”(P2286)诸条。据朱熹《亡嗣子圹记》(《文集》卷九四),其长子朱塾于绍熙二年(1191)正月卒,次年十月葬建阳大同山北麓,则叶味道于绍熙二至三年均从学于朱子。《语类》卷一三二有叶贺孙录“赵子直奉命将入蜀,请于先生“一条(P3182)。赵汝愚(子直)赴四川制置使任,特过武夷与朱熹告别,事在淳熙十三年(1186)春,以此论之,似乎叶氏已在淳熙十三年从学于武夷精舍,但据黄干《送徐居父归永嘉序》(《勉斋集》卷十九)称,黄干于绍熙二年(1191)始识徐居父,“既而又因居父识其兄仁父,及表弟叶君味道”。以黄干在朱门的地位,若“叶君味道”早在淳熙十三年已从朱子学于武夷,而迟至六年后两人方以得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由此可推知,关于赵汝愚赴蜀前至武夷告别一事,当为朱子后来向诸生提及,而为叶贺孙于绍熙二年补录。而叶氏初学之时,仍应为绍熙二年,地点最早则在崇安五夫屏山书堂,与其表兄徐寓同门。 建阳《溪山叶氏宗谱》卷四载叶贺孙为叶适第三子,“宋淳熙辛丑八年十五岁承父命入闽,从朱文公先生讲究渊源。十年癸卯始定居建阳治西三十里后山”。所载绝对不可靠,当为叶氏后人在清代重修宗谱时,胡乱更改,强拉名人借以光大门庭之所为。一是因叶适出生于绍兴二十年(1150),淳熙辛丑(1181)时年方三十一岁,这时他不可能有十五岁且排行属第三的儿子。二是叶适卒于嘉定十六年(1223),但叶贺孙却幼年丧父。《朱子语类》卷一一四载叶贺孙自录云:“问:‘在乡如何读书?’贺孙云:‘少失怙恃,凡百失教。既壮,所从师友,不过习为科举之文,然终不肯安心于彼。’……”(P2757)。此问当即叶氏初事朱熹之时所记。文中的“少失怙恃,凡百失教”当出自孤儿之口,若父母健在,是不会讲出如此有悖孝道的话的。同卷又记云:“辞先生,同黄敬之归乡赴举。先生曰:‘仙里士人在外,孰不经营伪牒?二公独径还乡试,殊强人意。’”(P2761)叶味道赴试后,朱熹有书云:“省闱想甚得意,奏名必在前列,但尚未见后场题目,不知主司意向何如。”(《文集》卷五八,《答叶味道》书四)此次赴试的结果,已如《宋史》本传所载,为胡竑所黜,据同书有“李敬子尚在此,志尚坚苦,不易得”之语,故时在庆元四年(1198,参上文“李燔”条),而叶氏复从朱熹学的时间当亦在本年。 绍熙五年(1194)十二月,沧洲精舍建成,祀先圣先师礼时,叶贺孙为赞,见《朱子语类》卷九〇其自记(参上文“徐寓”条)。 庆元党禁期间,叶贺孙均在建阳考亭续学。《语类》卷一〇七《朱子四·丙辰后》所录为朱熹在庆元二年(1196)以后的言行,其中有四条为叶贺孙录。第三条记“季通(蔡元定)被罪,台评及先生”(P2669);第四条记朱熹在建阳净安寺为蔡元定饯行(P2670)。 庆元六年(1200)三月,朱熹临逝世前,叶氏是少数几个在考亭沧洲精舍的门人之一,见蔡沈《梦奠记》(《朱子年谱》卷四)一文所载。

知识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书院考”和“门人考”两部分,第一部分考证了与朱熹生平有关的书院六十七所,辨析无关的八所,第二部分考证了朱熹在其创建的四所书院中及门弟子二百七十六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