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燔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唯一号: 130830020210000610
人物姓名: 李燔
人物异名: 字:敬子;号:弘斋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18/001
起始页: 0165.pdf
籍贯: 南康军建昌县

传略

李燔 李燔,字敬子,号弘斋,南康军建昌县人。《宋史》卷四三〇本传云:“中绍熙元年进士第,授岳州教授,未上,往建阳从朱熹学。熹告以曾子弘毅之语,且曰:‘致远固以毅,而任重贵乎弘也。’燔退,以‘弘’名其斋而自儆焉。”按:朱熹于绍熙元年(1190)官漳州知府,次年五月归建阳,李燔从学朱熹当在此之后。《文集》卷五十《答周舜弼》书六云:“敬子远来不易,其志甚勇,而功夫未密,更宜相与切磋,更令精细平稳乃佳耳。”《语类》卷十有李方子录“李敬子说先生教人读书”(P169),当即录于此时。 《宋史》本传又载:“改襄阳府教授。复往见熹,熹嘉之,凡诸生未达者先令访燔,俟有所发,乃从熹折衷,诸生畏服。熹谓人曰:‘燔交友有益,而进学可畏,且直谅朴实,处事不苟,它日任斯道者必燔也。’”关于李燔此次从学,《文集》中颇多记载。如《别集》卷六《答杨伯起》书三云:“李敬子得襄阳教官,见在此相聚,或传其阙已到,未知然否。”《续集》卷一《答黄直卿》书五三:“南康李敬子与一胡君同来,见在书院。敬子甚卓立,然未细密。”《文集》卷五八《答叶味道》书四:“李敬子尚留此,志尚坚苦,不易得。”据《朱子语录姓氏》,胡泳即上文所言“胡君”,从学朱熹在戊午,即庆元四年(1198),此亦李燔第二次从学的时间,地点在考亭沧洲精舍。李燔此次从学,一直延续至庆元五年(1199)。《文集》卷五九《答辅汉卿》书五云:“年满七十,礼合休致,又以罪戾……精舍亦有朋友数人相聚,李敬子、胡伯量尚未去,早晚颇有讲说。”《续集》卷一《答黄直卿》书六三:“伯崇已赴官鄱阳,留其季子在李敬子处。”同上书六八又云:“伯崇之子见留精舍,随敬子作举业,亦淳谨朴实可喜也。”《语类》中有沈僴录十一条有关李敬子问疑的条目,如卷四“敬子谓‘性所发时’”(P73);同卷“敬子问自然之数”(P80);卷十六“敬子问‘所谓诚其意者’”(P337);卷五九“敬子问‘旦昼不梏亡’”(P1395)等。 朱熹不幸逝世后,李燔曾率同门师友往建阳会葬(明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新志》卷三)。后曾被南康郡守延为白鹿洞书院堂长。“学者云集,讲学之盛,它郡无与比”(《宋史·李燔传》)。此后,曾历官江西运干、潭州通判等职,曾荐举魏了翁、真德秀、陈宓、郑寅、徐侨、洪咨夔于朝。史称“入仕凡四十二年,而历官不过七考。居家讲道,学者宗之。与黄干并称曰‘黄、李’”(同上)。

知识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书院考”和“门人考”两部分,第一部分考证了与朱熹生平有关的书院六十七所,辨析无关的八所,第二部分考证了朱熹在其创建的四所书院中及门弟子二百七十六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