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唯一号: 130830020210000478
人物姓名: 柳宗元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17/001
起始页: 0042.pdf
时代: 宋代
出生年: 773年
卒年: 819年

传略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宗旨,在于复兴儒学。在这一点上,两人并无异致,然在如何复兴儒学的方法、理路上却有很大的分歧:韩愈以孔子之道为准则,排斥一切,以维护儒家圣贤一脉相传的“道统”。在形式上他似乎捍卫了儒家思想的纯洁性,但他没有根据社会需要的发展而发展儒学,实际上是窒息了儒学。韩愈激烈排斥佛教,主要仍着眼于伦常、费财、夷狄、伤风败俗等老问题,而于佛道思辨哲学几乎未触及。即没有从“本然之全体”上批判佛、道。苏子由评论说:“愈之学,朝夕从事于仁义礼智刑名度数之间,自形而上者,愈所不知也。”①不知形而上的哲学理论问题,这便是韩愈的儒学之所以不能与佛教相抗衡的症结所在。 柳宗元以孔子之道为准绳,采取有容乃大、吐纳百家的开放方法。他认为儒、佛是可通同、可调和的。“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②这个“合”,是指佛、儒相通之处,这在柳宗元看来,是属于“伸所长”的范围,而佛教的“迹”,是他所黜的“奇袤”。于是,他批评韩愈由于不入佛,而不能区别佛教的“迹”与内容,“外”与“中”之弊。 宋明理学家在总结以往儒释论争的经验教训时,深感韩愈封闭的、简单的方法之弊,而采取了柳宗元“统合儒释”的方法。他们均沿着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趋势,走出入佛、道的和合途径。 韩、柳都讲“道”,然而韩、柳“道”的内涵和侧重点是不同的。韩愈强调《大学》中的道德修养方法。以“正心诚意”来与佛、老相抗衡,而不讲“致知格物”,即不及形而上的哲学问题,被朱熹批评为“不探其端,而骤语其次,亦未免于择焉不精,语焉不详之病矣”。③可谓击中要害。柳宗元与韩愈的分歧便在于此。柳宗元哲学逻辑结构的核心范畴是“道”。“道”既是自然现象亦是社会现象的概括和抽象。“道”不离“器”,“道”以物为准,依物而存,他认为天不能干预“人道”。“人道”的旨趣在于“利人”、“备事”。而不讲“天”与“神”。所谓“天道”,就是指自然及其规律。如果“道德”是就“人道”而言,则“阴阳”是就“天道”说的。“天道”的具体内容便是“阴阳之气”或称“元气”。 柳宗元的哲学逻辑结构是: 道 天道 人道 阳阴仁义 “道”。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通而为一的道学体系,开宋明理学之端绪。 两宋理学家讲道、行道,被认为是重要课题。道学盛于宋,而实萌于韩、柳。然而,韩愈比较偏重伦理道德,而柳宗元合天地自然和社会伦理为一的道学思想体系,对理学家构筑融自然、社会、人类为一的思想体系,影响更深远。 如果说韩愈在建立“道”的学说中,注重《大学》,李翱强调《中庸》,对宋明理学家有很大的影响的话,那么,柳宗元重视《周易》,在他的文章中,对《周易》思想顺手拈来,非常贴切而言,对宋明理学家亦有重要影响。理学家讲《易》著《易》,易学逻辑结构几乎是他们思想体系的圭臬。 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即“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关于哲学基本问题论争的一种表现形式。韩愈与柳宗元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又重新讨论了“天人”关系问题。柳宗元针对韩愈的“天”能赏善罚恶说,明确指出:天地、元气、阴阳如同果蓏、痈痔、草木,都是没有意志,不知报、怒,不会赏、罚的自然物。人事的功、祸与上天无关,是人自己造成的,“非天预乎人也”。这六个字是柳宗元对刘禹锡《天论》三篇的概括。当时刘禹锡鉴于柳宗元《天说》是“盖有激而云,非所以尽天人之际,故余作《天论》以极其辩”①。把柳宗元的天人“不相预”,发展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思辨关系。宋明理学家很重视天人关系的问题,并围绕天人关系而扩展为理与气、太极与阴阳、道与器、心与物等问题,使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入。理学家一方面否定了韩愈天是能赏善罚恶的主宰之天。以“天”为宇宙或自然界,而与柳宗元相通。另一方面,理学家否定了韩愈人为天地之“疣赘”的观点。在韩愈的“天人关系”中,天是主宰,人是天的奴仆,完全否定了人的能动作用。理学家把“人”从“天”的奴役下解脱出来,赋予人以应有的地位,并以人为中心,说明天人关系,而与柳、刘的“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相接近。 柳宗元在提出天人“不相予”的同时,亦提出了“元气自动”论。他认为,渺茫宇宙的本始,昼夜明暗的交替,天地万物的造始、发展,都是元气的运动变化,天地万物是“元气”的表现形式。 韩愈和柳宗元的学说,对后来宋明理学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果说韩愈着重在纲常和道统论方面,那么柳宗元着重在“统合儒释”的思维路径上,以及天人关系、“元气自动”论方面,实开宋明理学学说之先河。柳宗元入佛、道而出佛、道,企图建立一个能融会“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的原望,由于宋明理学的转生而完成了。

知识出处

朱熹思想研究

《朱熹思想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本书运用哲学逻辑结构的方法,提示了朱子理气先后、理一分殊、格致心思、持敬知行、心性情才、诗理自然的理性精神。以及其天理君权、理欲义利、心术王霸、人伦教育的道德精神。诠释其哲学致广大、尽精微之存在,梳理其思想前后之变化,贯通其内在的思想逻辑结构,肯定其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地位。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朱子思想的体悟,是当前国内论述朱子思想最全面的著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