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唯一号: 130830020210000302
人物姓名: 辛弃疾
人物异名: 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02/001
起始页: 0207.pdf
出生年: 1140年
卒年: 1207年
籍贯: 山东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
非亲属: 朱熹

传略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曾历官江西提刑、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等职。 朱子与辛弃疾初识,约始于淳熙七年(1180)岁末朱子知南康时,其时辛弃疾正以右文殿修撰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辛弃疾遣客船载牛皮运赴淮东总领所,以供军用,途经南康境内,被朱子属下查检拘没,辛弃疾写信给朱子,请其归还。①其时,南康饥荒,朱子上疏《申诸司乞行下江西不许遏籴》,辛弃疾一到任,亦张榜公示“闭籴者配,强籴者斩”②。其大刀阔斧的作风,为朱子所称许。 淳熙九年(1182)九月,朱子从浙东归来,途经上饶,与辛弃疾相见于带湖。韩淲有诗云:晦庵持节归,行李自畿甸。 来访吾翁庐,翁出成饮饯。 因约徐衡仲,西风过游衍。 辛帅倏然至,载酒具殽膳。③此后,朱子又多次到信州造访辛弃疾。辛弃疾亦数次到武夷山和建阳考亭拜访朱子。并作有《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组诗。其九云:山中有客帝王师,日日吟诗坐钓矶。 费尽烟霞供不足,几时载得西伯归。 把担任过皇帝侍讲的朱子直呼为“帝王师”,他相信有朝一日会有“西伯”前来把这位吟诗垂钓的高人载将归朝。在《寿朱晦翁》诗中,则用“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来极力赞美朱子。 朱子对辛弃疾亦极为倚重,认为“今日如此人物岂易可得?向使早向里来,有用心处,则其事业俊伟光明,岂但如今所就而已耶”④。并称之“卓荦奇材,疏通远识,经纶事业,有股肱王室之心;游戏文章,亦脍炙士林之口”①。 绍熙三年(1192)二月,辛弃疾赴任福建提举,经建阳拜访朱子。因其长于治军而短于治政,故专门向朱子请教为政之策。朱子答之以“临民以宽,待士以礼,驭士以严”②十二个字。数月后,又赴考亭向朱子询问经界和钞盐等政事,朱子结合自己在漳州行经界的经历向辛弃疾详细介绍了行经界的利害,不久,辛弃疾即上了《论经界钞盐札子》。又仿朱子之政,在福州整顿郡学,仿社仓之法建“备安库”。 朱子逝世后,辛弃疾不顾其时“党禁”正严,挥笔写下了《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一词,又作祭文哭之:“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③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朱子文化大典介绍了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 朱子文化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关于构建中国古代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的理论学说。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为构建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二是为建立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历史根据,这就是儒家的“道统”。二者共同构成了朱子文化的所有内容,涵括了儒家的哲学及其历史文化观。

阅读

相关专题

提刑
职位
知州
职位
安抚使
职位
知州
职位
安抚
职位
提举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