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唯一号: 130830020210000194
人物姓名: 孔子
人物异名: 名丘;仲尼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01/001
起始页: 0317.pdf
出生年: 公元前551年
卒年: 前479年
籍贯: 鲁国陬邑

传略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先世是宋国贵族。中年聚徒讲学,又从事政治活动。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司寇、行摄相事,曾随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为抑制季桓家臣势力,定计“堕三都”,结果失败。后因齐人离间,遭定公和季桓子冷落,率弟子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不见用,为季康子所召,自卫归鲁。其生活在礼坏乐崩的时代,为了建立一个以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以其渊博的学问和浩大的气魄,提出了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并把克己复礼作为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人们克制争权夺利的不正当的思想和行为。晚年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相传从学弟子有三千人,其中最著名的七十余人。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孔子总结自己的思想进程说:“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其思想学说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尊重百姓的独立人格,认为“匹夫不可夺志”。崇尚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主张为实现“仁”的最高道德境界而献身。首创私立讲学风气,主张“有教无类”,接纳出身于牧羊、占卜等志于学的人为学生①,因材施教,强调“学而时习之”,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反对主观臆断和墨守成规。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观点。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用以教育后人,因此成为儒家道统的创始人,万世之师表。《论语》一书是现存的研究其思想学说的主要依据。孔子殁后,鲁哀公命祭祀孔子,始于曲阜孔子故宅建庙。后全国各地均有孔庙。至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619年),于国子学立孔庙,至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四年(630年),各州县普遍建立孔庙。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大教育教朱熹》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前半部分详细地讲述朱熹生平近五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之过程及受学者之资料,后半部分为朱熹教育思想之研究的若干片段之组合,兼论朱熹的教学教法与读书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