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江籍(75人)

知识类型: 图表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通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1020230000869
图表名称: (一)浙江籍(75人)
起始页: 0124.pdf
结束页: 0128.pdf
图表类型: 统计表
分类号: B244.7
关键词: 朱熹门人 浙江籍

内容

姓名 字号 籍贯 备注 方谊 字宾王 嘉兴县 王介 1158—1213 字元石 号浑尺居士 谥忠简 金华县 历任通判、郎官、国子祭酒、修撰、知府等。 王瀚(翰) 字伯海 号定庵 金华县 王洽 字伯礼 号伯丰 金华县 王瀚弟。 王汉 字伯纪 金华县 官至县尉。 包定 字定之 永嘉县 石定 会稽县(今绍 兴市) 官至太常寺簿。 池从周 字子文 黄岩县 吴振 字子奇 鄞县(属明州) 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 吴梅卿 字清叔 仙居县 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进士。仕至中州(河南)文学。 吕乔年 字巽伯 金华县 杜煜 黄岩县 官至县主簿。 杜知仁 字仁仲 黄岩县 杜煜弟。 杜〓 字叔高 金华县 官至秘阁。 杜贯道 黄岩县 杜旍 字幼高 金华县 杜斿弟。 李大同 字从仲号蜗室老人 东阳县 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进士。 李大有 字谦仲 东阳县 李大同兄。宁宗庆元二年(1696年)进士。 沈涧 字庄仲 永嘉县 周介初姓叶 字叔瑾、公谨 括苍县(今丽水县) 周元卿 字景仁、圣予 遂昌县 官至大府寺主簿。 林武 字景文 永嘉县 官至县尉。 林恪 字叔恭 天台县 李道传 字贯中谥文节 吴兴县 朱熹私淑。官至知州。 林鼐 字伯和 黄岩县 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官至县丞。 材鼒 字叔和称草庐 黄岩县 林鼐弟。 孙枝 字吉甫 鄞县(属明州) 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 孙应时1154—1206 字季和称烛湖 余姚县 官至判军。 徐寓 字居父(甫) 号盘州叟 永嘉县 徐容 字仁父(甫) 永嘉县 徐寓弟。 徐琳 字元昭 括苍县(今丽 水县) 徐侨 字崇父(甫) 号毅斋 谥文清 义乌县 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官至待郎。 张扬卿 字清叟 永嘉县 官至从政郎。 曹叔远 初名叔遐 字器远 谥文肃 瑞安县 官至徽猷阁待制。 许瑾 字子瑜 称高山 剡县(今属绍 兴市) 郭津 字希吕 东阳县 郭浩 字希孟 东阳县 郭津弟。 郭磊卿 字子奇 号兑斋 仙居县(今属 台州市) 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官至御史。 陈邦衡 字伯明 缙云县 陈邦鑰 缙云县 陈宗仁 —1268 字元善 号菊壮 郵县(属明 州) 官至判使。疑为朱熹私淑。 陈祖永 字庆长 会稽县(今绍 兴市) 官至司法参军。 陈埴 字器之 称潜室 永嘉县 官至通直郎。 傅君定 婺州 傅定 字敬子 义乌县 黄显子 字敬之 永嘉县 叶味道 (贺孙) 字未道 称西山 谥文修 温州 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进士。 叶任道 1 温州 叶味道之弟。 叶震 松阳县(今属处州市) 詹仪之 字体仁 遂安县 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官至侍郎。 邹补之 字公衮 开化县 约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进士。官至开化县丞。 赵师䢼 字恭父 天台县 孝宗淳熙元年(1190年)进士。官至尉判官。 赵师渊 字几道号讷斋 黄岩县 宁宗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官至太常寺丞。 赵师骞 黄岩县 宋宗室燕王后人。赵师夏兄。 赵师游 黄岩县 赵师渊弟。 赵师夏 字致道(至道、志道)号远庵 黄岩县 赵师端 字知道 黄岩县 赵师恕 字季仁 余杭县 赵师雍 字然道 黄岩县 官至直秘阁。 赵师蒧一作师皙 字詠道 黄岩县 师渊弟。 赵善待 字时举、子善 西明县 官至参议。 潘友端 字端叔 金华县 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进士。官至太学博士。 潘友恭 字恭叔 金华县 潘友端弟。官至宣抚史干官。 潘时举 字子善 临海县 官至国子正录。 潘履孙 字坦翁 金华县 潘友恭之子。官至通判。 蔡㦛 字行夫 平阳县(今瑞安县) 蒋叔蒙 温州 闾丘 字次孟 括苍(丽水)县 官至主簿。著《阴符经说》等。 诸葛千能 字诚之 会稽县 孝宗淳熙(1174-1190年)进士。历任主簿。 舒璘1136—1199 字元质、元宾谥文靖 奉化县 朱熹讲友。官至州通判。 应谦之 永康县 应茂之 永康县 应谦之弟。 应纯之 永康县 应茂之弟。宁宗嘉定二年(1210年)进士。官 至侍郎。 谢梦生 字性之、孟颐 永嘉县 朱熹私淑。宁宗嘉定(1208—1224年)进士。 官至秘书丞。 戴蒙 改名埜 字养伯 永嘉县 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进士。 楼鑰 1137—1213 字大防、启伯 自号玫瑰主人 鄞县(属明州) 孝宗隆兴元年(1168年)进士。官至尚书。朱熹 私淑。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朱子学通论》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记述了朱子学的渊源、朱子学的创立、朱子学的基本内容、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近现代朱子学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