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游福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黄榦:朱子学第一传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982
颗粒名称: 悠游福州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6
页码: 054-059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黄榦在福州讲学期间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与朱熹和赵汝愚之间的友情和思想交流。文章中涉及了黄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他与学生的关系,同时也介绍了朱熹和赵汝愚的背景和思想,以及他们之间的题刻佳话。
关键词: 黄榦 讲学经历 生活

内容

绍熙二年(1191年),朱熹离漳州任后,黄榦应闽帅赵汝愚(1140—1196)之请,暂时离开了岳父朱熹到福州登瀛馆执教,后又移塾于叶氏悦乐堂和城东古寺。《朱文公文集》中有“近来福州得黄直卿、南康得李敬子说诱得后生多有知趣向者”。所谓“诱得后生多有知趣向”,即通过教学,引导青年心向正学,接受儒家文化。
  黄榦平时喜爱游山玩水,课余常与好友一起游历,郊外美景清新自然,所看所思,留下闲情逸致的一笔——《夜宿九峰寺》,诗云:
  冥逐归云入远山,九峰环立似人间。
  摩挲石刻元和体,矍铄僧谭宣政间。
  往古来今浑昨梦,只鸡斗酒强开颜。
  明朝酌取龙湫水,直上层霄不复还。
  九峰寺,又名九峰镇国禅院。据《闽都记》记载:“九峰山在府北七十里之遥,邻于龙迹山。”《九峰志》亦载:“其山高十五里,延袤六十里。”诗人夜宿九峰寺,与寺僧谈宋徽宗轶事,感慨之余,但觉古往今来好似梦一场。由于家境清贫,黄榦时常感叹,尽管有些失落,但胸中潜藏的豪情壮志依然不改,他誓要“酌取龙湫水”,“直上云霄”。随后,一行人兴致未尽,继续前行至福州北峰芙蓉山的芙蓉洞(又称灵洞岩),并作《十一日早登灵洞岩》一诗,云:
  寒岩突兀山之阿,足履危磴攀藤萝。
  岩下清泉响环佩,岩前古木交枝柯。
  当中洞门忽开豁,上有石屋高嵯峨。
  乾坤开关已呈露,鬼神守护频挥呵。
  重门黯淡不可入,以火来照所见多。
  出门小洞亦奇绝,神龙奋怒吞蛟鼍。
  胜景如此难重过,手倚石壁频摩挲。
  安得雄思如悬河,长吟大咏仍高歌。
  黄榦寓情于景,胸中磊块倾注笔端。有清愁,有隐士之思,亦有豪情满怀,到最后的淡然和平静,传统士人的心路历程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黄榦还到过闽侯县境内的双髻峰游玩,因这座山是两山峰并立,像少女的双髻,美其名曰“双髻峰”。诗云:
  万山环立两山高,伯仲埙篪风味多。
  轩冕直能惊俗子,采薇千古不消磨。
  黄榦在诗中写道,双髻峰矗立在群山环绕之中,它们就像兄弟一样不相上下,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色彩和趣味。但他写到这,将笔锋一转,说官位和爵禄只会让凡夫俗子羡慕、向往。归隐这种高士崇尚的生活方式千年来都有它存在的价值。由此看来,黄榦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但他也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不会因为时间和空间而消耗、磨灭,这种超然物外的情怀让人感受到他的洒脱和清高。
  赵汝愚为什么会邀请黄榦来福州执教?当中别有缘故。
  深藏在福州鼓山沟壑之下的“喝水岩”。岩上题刻史话中,有一段堪比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佳话——朱熹与赵汝愚的君子之交。赵汝愚,南宋宗室名臣、学者,宋太宗八世孙,汉恭宪王赵元佐七世孙,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朱熹曾多次到福州讲学,他与两次担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的赵汝愚既是师生又是好友。文献记载:“赵汝愚在福州,百废俱举,孜孜国事,殆不多得。”朱熹在《次赵汝愚开西湖》诗中,称赞赵汝愚疏浚西湖“百年地辟有奇功,创见犹惊白发翁”。时至今日,两人的题刻仍并列于鼓山喝水岩观音阁东边石门附近的岩壁上。一方为淳熙十四年(1187年)朱熹所书:“淳熙丁未,晦翁来谒鼓山嗣公,游灵原,遂登水云亭,有怀四川子直侍郎。同游者清漳王子合,郡人陈肤仲、潘谦之、黄子方、僧端友。”其中“晦翁”正是朱熹本人,“嗣公”指的是涌泉寺住持元嗣,“子直侍郎”便指的是赵汝愚。
  原来,当年因受谤而隐居多年的朱熹,辞掉江西提刑的任命,匆匆来福州拜见知州赵汝愚。不料一年之前赵汝愚已调任四川制置使。于是,朱熹率门生王子合、陈肤仲、潘谦之、黄子方等人,登鼓山拜谒赵汝愚礼请来的住持元嗣方丈,又登上赵汝愚建造的水云亭,睹物思人,留下这方石刻,表达怀想之情。
  三年后(1190年),赵汝愚再次入闽任职,他又登上鼓山,看见朱熹留下的题刻,大为感动,想到远方的朱熹和逝世的元嗣禅师,感慨万千,留下另一方题刻:
  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
  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
  故人契阔情何厚,禅客飘零事已灰。
  堪叹人生只如此,危栏独倚更徘徊。
  可以看出,此诗抒发了赵汝愚自己多年政治生涯中壮志未酬的惆怅心情,以及对师友朱熹、鼓山住持元嗣等人的思念情怀。诗中的“故人”指的便是朱熹,“禅客”则是当时已圆寂的元嗣禅师。
  后来,朱熹再次登临鼓山,看到自己题刻旁边赵汝愚的诗作,心潮如海,就从“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的诗句中,挑出“天风海涛”四字,书写镌刻在绝顶峰的石崖上,并注明:“晦翁为子直书。”可见,朱熹和赵汝愚在不同时间的同岩题刻中,跨越时空传达了真挚的友情,让后世感动!
  所以,黄榦在福州讲学的这一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岳父朱熹的关系才得到赵汝愚的大力关照。赵汝愚政事之余,常与黄榦一起登山望月,抚琴弄弦,吟诗诵词,讨论天下大事。此外,黄榦教导学生学习要持之以恒,常将学问比作登山,不能半途而废。如果说,知识的宝藏在崇山峻岭的深处,那么求学登山的人必须努力,勇往直前,最终才能获得探索的本领。比如,黄榦写的《游鼓山登大顶峰》,诗云:
  登山如学道,可进不可已。
  悬崖更千仞,壮志须万里。
  平生石鼓怀,独酌灵源水。
  峨峨大顶峰,欲往辄中止。
  今朝复何朝,击楫渡清沘。
  好风从西来,缥缈吹游子。
  褰裳涉危巅,万象皆俯视。
  东南际大海,日月旋磨蚁。
  烟云隔洲渚,历历犹可指。
  城中十万家,嚣杂不到耳。
  郊源与廛市,琐碎如聚米。
  同来皆良俦,得酒共欢喜。
  深林更叫啸,磐石恣徙倚。
  摩挲陈公碑,岁月为我纪。
  更持末后句,归以铭吾几。
  在这首诗的后面,有黄榦自注:“陈烈先生登此山,纪岁月于石上,其略云‘鼓屴崱,鼎峰特,岁辛亥,帝司赤’。”
  那是盛夏的一天(即绍熙二年1191年),黄榦登临鼓山,抚摸着北宋先贤陈烈先生留下的碑刻,感慨万千。回忆起自己追随朱熹求道、讲学、编书,心中思绪万千,“济苍生、安社稷”一样也是他的情怀,山河破碎,黄榦一样也有着“击楫中流”的宏伟志向。此时与好朋友一起出来游玩,一起喝酒作乐,多么开心!在茂密的丛林中放声高歌,在厚而大的石头前徘徊逡巡!
  黄榦以昂扬的情绪抒发了自己刻苦攻读,希望以后能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他鼓励同来的朋友们,世间的各种事务只是很琐细的小事,不要被世俗牵绊,要心无挂碍,一心向学。黄榦把抗金收复失地的壮志深藏于心,并将陈烈先生留下的手迹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

知识出处

黄榦:朱子学第一传人

《黄榦:朱子学第一传人》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清廉一脉,儒林门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志坚思苦,勤奋为本;尊师崇儒,理学为宗;学以致用,力行为上;自励教人,持恒以贵。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榦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赵汝愚
相关人物
黄直卿
相关人物
赵元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九峰镇
相关地名
闽侯县
相关地名
鼓山区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西湖区
相关地名
石门县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北宋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埙篪
相关专题
轩冕
相关专题
采薇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夜宿九峰寺
相关作品
双髻峰
相关作品
游鼓山登大顶峰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