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宝笈话馆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画像考略与伪帖揭秘》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933
颗粒名称: 两岸宝笈话馆藏
其他题名: 朱熹画像考之七
分类号: K879.49
页数: 12
页码: 70-81
摘要: 本文主要描述了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朱子画像,特别提到了南熏殿所藏的朱子画像。南熏殿始建于明,位于武英殿的南面,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清高宗弘历巡阅内府所藏,发现库存历代帝王后妃、圣贤名臣肖像有斑驳脱蚀、逐渐坏损之虞,乃命工部将内府所藏画像重新装裱,并将这些图像改贮于南熏殿中。这批图像历经宋、元、明三代累积而成,凡卷、册、轴100多件,图像580多帧。
关键词: 朱熹 画像 馆藏

内容

珍藏在各地博物院的朱子画像虽然数量不多,但大多为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精品。其中,藏品最为集中,且所存画像历史最为悠久的,是在明清时期可视为“皇家博物院”的故宫南熏殿。
  故宫南熏殿始建于明,位于武英殿的南面。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清高宗弘历巡阅内府所藏,发现库存历代帝王后妃、圣贤名臣肖像有斑驳脱蚀、逐渐坏损之虞,乃命工部将内府所藏画像重新装裱,并将这些图像改贮于南熏殿中,因此这批图像也被称作“南熏殿图像”。嘉庆二十年(1815年),清仁宗下令将南熏殿图像收入《石渠宝笈三编》。受命编纂的胡敬又另编《南熏殿图像考》二卷,对这批画像的流传、收存和画中人物一一进行了考证记述。南熏殿图像历经宋、元、明三代累积而成,凡卷、册、轴100多件,图像580多帧。这些珍贵的画像,由于时代的变迁,和人所共知的原因,其中有一部分,包括朱熹画像在内的“宝笈”,在上个世纪40年代末,从北平故宫被转徙到台湾,现珍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这就形成了这些珍贵的历史画像被分储于两岸博物院的格局。
  据《石渠宝笈三编·南熏殿藏一》所载,南熏殿图像分别有《圣君贤臣像》、《历代圣贤名人像》、《历代圣贤像》和《至圣先贤像》等画册,而在《历代圣贤像》和《至圣先贤像》这两部画册中分别各有一幅朱熹像。
  其中,“《历代圣贤像》一册。本幅,纸本三十一对幅,皆纵一尺三寸五分,横一尺二分。设色画历代圣贤半身像六十有一(按,据胡敬《南熏殿画像考》,应为六十二),各像标题”。①此册收上起仓颉,下迄许衡共62位名贤。其中,两宋理学名贤有周敦颐、邵雍、二程、张载、杨时、张栻、吕祖谦、蔡元定、蔡沈和真德秀等,朱熹名列第56位。②此像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即台湾曾于上个世纪发行的“朱熹”邮票的图像底本。(图7—1)据著录,此图42.6厘米×34.6厘米,被收入台北《故宫书画录》卷七,第64—66页(图7-2)。③这也是陈荣捷先生《朱子画像》一文中所说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更有一幅。纵四十二点六厘米,横三十六点四厘米(按,应为三十四点六厘米)。一面为像,一面为说明题款七八行,字甚劣,云‘朱晦庵名熹……’最后录其《书画像自警赞》。”④
  另一册名《至圣先贤像》,《石渠宝笈三编·南熏殿藏一》著录说:“本幅,纸本六十对幅,皆纵一尺一分,横七寸六分,设色画至圣先贤半身像百有二十,各像签题。”此册收上起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下迄元代魏国公许衡鲁斋,共120位名贤。其中,两宋理学名贤有周敦颐、邵雍、二程、张载、吕祖谦等,朱熹名列第117位,第118位是张栻。①
  这幅画像即陈荣捷《朱子画像》一文中所说:“台北故宫博物院又藏一幅两面全身像。一面为‘徽国公朱熹’,右颊有七黑子,一面为‘华阳伯张械’。两面均纵三十三点三厘米,横二十四点三厘米。”这幅“至圣先贤半身像”见载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书画录》卷七第四册,第59页。(图7-3)
  以数量而言,台北故宫博物院可能是当代珍藏朱熹画像最多的博物院。除了《南熏殿图像考》中著录的两幅画像之外,还有一幅是该书未曾著录的。陈荣捷《朱子画像》一文描述此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朱子半身像。右上角隶书题“宋徽国朱文公遗像”。纸本纵二十八点三厘米,横二十二点四厘米。无款印,纸色已黄,闻来自清宫。朱子右颊有七黑点。额皮有皱,比前像约长二十岁,而庄严温厚,则且过之。《故宫图像选粹》、《朱熹牍册》、《宋朱熹吴说墨迹》均印此像,可云朱像中之精粹。拙译朱子《近思录》与一九八二年国际朱熹会议之秩序表与布告,均采用之。拙著《朱学论集》与《朱子门人》两书封面亦用之,惟影片反底为面,黑痣由右颊移至左颊矣!(图7-4)①此画像经过陈荣捷先生在国际会议的推广,和他在台湾出版的几部朱子学研究专著封面上的使用,逐渐被世人所认知。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世界朱氏联合会在评定朱熹的标准像时,此画像被评为三幅标准画像之一。近年来,在两岸朱子学的交流活动中,此画像多次成为会议的会标,特别是台湾朱子学研究会、台湾朱氏宗亲文教基金会的成员将此画像或印入名片中,或与《朱子家训》制作成小型印张分发给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士,从而使此画像被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人士所知晓和认同。
  对此图的来源,陈先生仅用“闻来自清宫”一语带过,语焉不详,以下略作考证。
  此图清代原存南熏殿延春阁,民国时期存北平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藏十三”著录《宋朱子尺牍一册》云:
  本幅,纸本,接幅。纵一尺三分,通横二尺九寸五分。草书。“八月七日熹顿首启,比两承书。”(按,以下即《秋深帖》全文,此略)
  前幅,墨画朱子像。题“宋徽国朱文公遗像”。隶书,无款印。
  后幅,题跋。《题晦庵翰墨卷后》:“右晦庵翰墨文卷,乃有宋沈著舜卿出杂色倭纸,奉邀徽国朱文公走书晋彭泽令陶渊明《归去来辞》。(下略)正统八年辰在癸亥秋菊月节日,潮州府海阳县儒学教谕三山晏宁书。……”①
  由上录可知,此“宋徽国朱文公遗像”在前清收藏于延春阁时,并不是一个“单件”,也没有收入圣贤画册中,而是“朱子尺牍”书册的重要组成部分——“前幅”。馆臣对其仅有“墨画”、“题‘宋徽国朱文公遗像’,隶书,无款印”等简要描述,与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朱子半身像全部相同。据《宝笈三编》的编者按,此后幅晏宁的跋,与本幅以及朱子像关系不大,内容是朱子书陶潜《归去来辞》,并非跋本幅,“当由收藏家以跋语亦为朱子书而作,故附装册后耳”。②
  除台北故宫博物院所珍藏外,在台北“国家”图书馆也藏有“历代名人图像”画稿若干,如张横渠、张宣公、宋文公、王文公等。其中,张横渠是张载,张宣公是张栻,宋文公之“宋”应系“朱”之笔误,王文公则应是“王文成公”之笔误。毫无疑问,这四幅画像全部出自上官周《晚笑堂画传》,是一位未知其名的画者的临摹之作。这些画像与上官周原作不同之处有二。一是上官周的原作,我们现在见到的,都是黑白作品,而临摹之作则全部是彩色的。二是原作中的文字部分,在临摹的作品中全部被删除,为了填补因此造成的空白,画者在原来的文字部分或是增一个花盆,或是添一束花朵。只是画者对历史太陌生了,大名鼎鼎的朱文公竟错成了“宋文公”(图7-5),也由此可知,这些画像的问世时间不会太早,甚至有可能是对历史有隔膜感的现代人所为。
  在祖国首都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院,现存一幅朱熹像,是彩色图像。朱子的目光深邃,炯炯有神,显得坚定而刚毅。与传统的朱子像最大的不同,是此画中的朱子面部较胖,且所戴学士帽无翼,可视为历史上流传的朱子像中的另类。(图7-6)
  辽宁省博物馆珍藏的朱子像,是朱熹与另一位不知名者的两人立式全身像(图7-7)。
  陈荣捷《朱子画像》一文载:“一九六一年北京文物出版社印行之《宋朱熹书翰文稿》,有两人全身合像。卷末杨仁恺附记于辽宁省博物馆云:‘画像为两人,右立的清瘦白须老人,面上有痣者便是朱熹。’此《附记》并未明言左立者为谁。衣冠两人相同,年岁亦相若。左立者身材比较肥大。两人略斜对面,而画中左立者稍后,或以示其长幼有序之意。《附记》亦未说明原画现藏何处。然《书翰文稿》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则原画亦想必为所藏。朱子右颊有七黑子,并有长须。右上下角与左下角有收藏家四印。朱子相又放大印于下页。左立者疑是张栻南轩(1133—1180年),年岁似五十余。然张栻卒年四十七,其时朱子五十一岁。倘若此像果是二贤,则必后人绘之以纪念二贤之道终同一耳。”①
  这幅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的朱子像,又被收入2008年黄山书社出版的《历代法书真迹萃编·宋朱熹法书选——行书信札及文稿》一书中。此书的主体部分,实由朱熹的两幅法书所组成,最早的历史著录,见载于《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二”,题为《朱熹二帖一卷》:
  本幅,宋笺本三幅。
  第一幅,纵一尺六分,横一尺八分。白描二人小照,儒者衣冠,无名款。
  第二幅,纵一尺五分,横一尺四寸五分。草书。“七月六日,熹顿首。(按,以下内容即《致表弟程洵帖》,下略)”
  第三幅,纵九寸二分,横三尺六寸。草书。“我者是亦似矣。然反身而诚,乃物格知至以后之事。(按,以下内容为朱熹《大学或问诚意章》,下略)”①
  如上所述,《朱熹书翰文稿》的主体部分即“本幅”,由三幅书画作品构成。第一幅是朱子画像;第二幅是朱子手书《七月六日帖》,是他寄给表弟程洵(字允夫)的回函,故又被后人称为《致表弟程洵帖》;第三幅是朱熹《大学或问·诚意章手稿》。《朱熹书翰文稿》的“后幅”即元明时期书家、藏家的题跋、题识,由元鄱阳朱公迁、德兴傅贵全、著名学者虞集、李祁、汪泽氏、赵汸,和明代的文征明等11位元明书家题识组成。
  著名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先生认为:
  册中的朱氏画像“活脱圆融”,确得写真的妙谛。从传神的特点说,能抓住对方的精神实质,尽管朱氏去我们已经七八百年,仍能体会到这位理学家宁静的表情,具有很深的素养,虽然是须眉皆白,而阿堵中却显现出充沛的活力,使你觉得他依然还有生命似的。这一点,不能不归功于画家传神技法的高超。……站在朱氏身旁的一位中年人,面对朱氏似有所语,或者是质疑问道,从朱氏深思的神态中也多少可以看出一些。至于他究竟是谁,元时人的题识没有提及,也不可能提及。今天,我们更不好有所附会,只能存疑而已。①
  2007年9月至11月,在苏州博物馆新馆展出的,以“石渠宝笈·唐风宋韵”为主题的《辽宁博物馆清宫散佚唐宋国宝书画苏州特展》中,朱熹的这幅书翰文稿也在展品之列。据主办方辽宁博物馆的文字介绍:
  前段纵33.5厘米,横34厘米,后段纵28.2厘米,横113.6厘米。……此翰札书体,不拘一家,信手而出,不事雕琢,独见自然之美。运笔迅急,势如破竹,前呼后应,加强了整体感。尽管无意求工,而转折自如,点划波磔,无一不合书家法度。行笔中稍敛笔锋,且带有几分方劲的隶意,又隐约看出受苏轼笔法的熏陶,有筋有骨,姿态韶秀,气格坚凝,深沉古雅。
  与陈荣捷先生认为“左立者疑是张栻南轩”,杨仁恺先生只作“存疑”而“不好有所附会”不同,主办方认为“此卷《朱熹书翰文稿》,引首绘有朱熹本人与程洵画像”。之所以得出是程洵的画像,是因为书翰的主体部分是朱熹“致程洵(允夫)书札”、“和《中庸或问诚意章》注释书稿。”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主办方还对朱熹的书翰文稿的历史流传作了简要介绍:
  此卷《朱熹书翰文稿》,引首绘有朱熹本人与程洵画像,另一段为朱氏致程洵(允夫)书札及《中庸·或问诚意章》注释书稿等三部分。据清初鉴藏家孙承泽《庚子销夏记》所著录,可知此卷未进入清宫之前,卷中尚有朱氏所书《独游宝应寺》一首,但现不知所在。卷拖尾题跋颇盛,多为元代学者,朱公迁、傅贵全、虞集、李祁、汪泽氏、赵汸等诸家翰墨,世间罕有。
  卷中鉴藏印记58方,最早为元“程氏敬轩家藏书画”白文长方印,最晚为“东北博物馆珍藏之印”朱文方印。此卷在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石渠宝笈》续编、清阮元《石渠随笔》等均有著录。
  此卷《朱熹书翰文稿》元代由程洵六世孙程敏中从金氏书斋重金购得。明嘉靖后,经滁阳孙存(字性甫)、张笃行、孙承泽、卞永誉先后收藏。后入清内府。末代皇帝溥仪逊位之后,以赏赐其弟溥杰的名义将其携出清宫,经天津运往长春伪皇宫。其后辗转入藏东北博物馆,即今辽宁省博物馆。①
  在此,还要对文稿中的第三幅草书“我者是亦似矣”究竟是《大学或问诚意章》,还是《中庸或问诚意章》作一辨正。此文稿在清人孙承泽的《庚子销夏记》卷八中,只称为“《或问诚意章》手稿”,清阮元《石渠随笔》卷三中则将其称为《中庸或问诚意章》。其文曰:
  朱子二帖,卷前画白描二儒者小像。次幅寄程允夫(洵,号克庵)札,次幅《中庸或问诚意章草稿》。据《庚子销夏记》,小像后尚有《独游宝应寺》诗,今佚。①
  阮元此书名为《石渠随笔》,应是读《石渠宝笈》的笔记或短札,但阮元显然并没有认真地阅读原书,何出此言?在《宝笈三编》“朱熹二帖”后幅《前人题跋》中,首条朱公迁跋即言“赵君彦达得晦庵朱子遗墨凡三幅,余友俞君仲谦揭其一,以示余,则《大学》传之五章《或问》也。心画之妙,著书之苦,皆于此见之。……”跋中已明言此乃《大学或问》;最后一条明嘉靖二十四年文征明跋说得更是明白:“右晦庵先生《大学或问诚意章》手稿,较今刊本一字不异,盖定本也。……”其实,就是不读跋文,以阮元清代汉学大师的学识,即便阅读朱子墨迹原文,也能辨出此文应是《大学·诚意章》的内容。之所以会有如此低级的错误,盖缘于朱熹所说的读书不认真,“看得不精,其他文字便亦都草草看了”。②
  最后,还要介绍一幅收藏在安徽歙县博物馆的朱熹像,题为“文公先生真像”,是一幅比较罕见的坐式画像。原图未见,但却两次见到此图的照片和复制件。一见于汪银辉先生著《朱子学与徽州》(2007年铅印本)一书卷首插图(图7-8)。图像上方有大段文字,仅识得“文公先生真像”几个大字,而大字之下的小字,因图像模糊,无法辨认。且在全书正文中,对此图没有文字说明,故对此图的来龙去脉,暂时无从知晓。二见于署名为“徽州寻根馆”以歙县博物馆馆藏为底本制作的“新安朱夫子自画真容”(图7-9),两侧的联语“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原为清康熙之语,与上方的图题均非原图所有,系复制者另加。
  笔者见到此图的地点是台北,是在2011年10月8日“两岸四地朱子学论坛”的会场上。傍晚时分,会议散场,我正和与会的几位教授步出会场,两位来自安徽的朱氏宗亲携带着他们的先祖朱文公的画像,热情地向与会者介绍他们的情况,并送给我一枚精心制作的,以此图为本的朱文公纪念章(图7-10)。说实话,当时,我对这幅画像虽然感觉很陌生,但却很好奇,有要搞清楚此像出处的冲动,于是,按下了快门。这幅来自中国大陆朱子祖籍徽州的画像,在不经意之间,在台北的“两岸四地朱子学论坛”上得以“拜识”,为珍藏在两岸的朱文公“宝笈”增添了新的话题。

知识出处

朱熹画像考略与伪帖揭秘

《朱熹画像考略与伪帖揭秘》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上下两卷。卷上为朱熹画像考略,分别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朱熹画像的产生与流传进行了考证和介绍。卷下为朱熹伪帖揭秘,主要内容为对近年出现在国内拍卖市场的号称“朱熹手迹”甚至被吹嘘为“国宝”,经过古今所谓名家鉴定的几幅伪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