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之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911
颗粒名称: 童心之说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5
页码: 126-1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卓吾(李贽)的核心思想是“童心”,即真诚无伪的初心。他认为,童心是与虚假无缘的纯粹真实,是人之初、心之初。童心的失去是由于闻见和道理的影响,这些东西进入内心并成为主宰,导致人们追求美名和掩盖丑名。他批评了那些以闻见道理为主心的人,认为他们的言语、政事和文辞都是虚假的。他强调了真诚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出自童心的言语才是真实的,而假人则喜欢假话、假事和假文。卓吾对假的憎恶和对真的热情主张体现了嘉靖万历时期的精神基调。他的观点影响了狭义的文艺论,认为所有的至文都出自童心。
关键词: 朱子 研究 哲学

内容

假如把李卓吾的根本思想用一言来说,毕竟还是“童心”吧。以下介绍收进《焚书》卷三的文学论的《童心说》。
  龙洞山农在《西厢记》的序文的末尾说:“识者勿责怪余之尚未脱离童心可也。”但是,所谓童心,就是真心。假如以童心为不可,这就是以真心为不可。
  所谓“真”,是“假”的相反概念。所谓“假”,是“借”的意思,似而非、虚伪,总而言之,指不是真的,是假的。
  童心者,是与假无缘而纯粹真的东西(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假如失掉童心,就是失掉真心。假如失掉真心,就是失掉作为真人。做人若无真,就应该说已经全然没有“初”者。童子是人之初,
  童心是心之初。心之初者,究竟是失掉也可以的东西吗?这段,遵循宋学里议论纷纷的“复初”说而曰:
  可是,童心什么原因突然地失掉呢(胡然而遽失)?大概,最初闻见从耳目而入,成为内之主,于是童心被丢失。长大,道理乘闻见而入,成为内之主,于是童心被丢失。一旦久之,道理和闻见,日日越发多,因而所知所觉,日日越发广,在此时,越发知应好美名,而意欲扬之,于是童心被丢失;知应以不美之名为丑,而意欲掩(隐瞒)之,于是童心被丢失。
  “道理”这个语词,作为消极价值的语言被使用方面,应该注意。在别的文章里,名教这个语词,仁者这个语词,都有在消极价值上被使用的例子。“天下之人得其所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仁者害之也。仁者以天下之人失所而忧,而汲汲然贻(送)得所之域。因为这种原因,以德礼格其心,以刑政絷(束缚)其四体,于是人始失所”(《焚书》一,《答耿中丞》)。接着准备引用该书简中的一节:“……然此乃孔氏之言也,非我(的言)也。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供)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满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那么,继续[谈]童心说:
  道理、闻见最初全都是从多读书、识义理来。古之圣人何尝不读书?但是,即便不读书,童心本来自在;即便多读书,依然由此护童心,无外乎使勿丢失,与学问者由于多读书、识义理反倒障(妨碍)它不同。学问者,既然以多读书、识义理障那个童心,[那么]圣人仍旧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的必要[性],在哪里呢?
  这里能看到的,和他在别处发的“应畏者书哉”的叹息,是相同的叹息。与此同时,另一方面,又有这样的逻辑:对于确实打动自己的东西来说,没有理由惧怕读书。本来,极度强调“内”的阳明的良知说,把读书和教养作为“外”的东西,对它的确是很警惕的。——被卓吾憎恶到那般程度者,他们不只是道学先生,毋宁指广泛的读书、教养之人。但是,由于那样,无非是引起体无完肤地批判和攻击。
  童心既然被障,一旦发而成为言语,那言语就不是发自衷心的东西;见(表现)而成为政事,政事就无根柢;著而成为文辞,文辞不能达;既不是由于有含内者而章美的东西,也不是充实而生光辉的东西。欲求一句有德之言,终于不能得。缘由如何?因为童心已经被障,以无非由外而入的闻见道理为心。
  已经以闻见道理为心。那么,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不是出自童心之言;言虽巧,同[真的]我有什么关系呢?这不正好是假人说假话,则事是假事、文是假文吗?其人已经假,实行起来则无不假。
  于是,若以假言语假人,则假人喜;若以假事道假人,则假人喜;若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因为无所不假,故无所不喜。满场假也,矮人辨何也?矮人云云,是用所谓矮人观场、矮人剧值得看的比喻,指附和雷同他人做出的评价。卓吾最憎恶的是假,尤其对“假道学”(不只是道学先生,广泛地包括立足儒教主义的一般官僚)的伪善和无能,确实竭尽痛骂嘲笑之能事。但我想指出一点,即这个“假”和“真”的尖锐且执拗的对置,立足其上的“真”的热情的主张,不仅可以说是开始于阳明左派而在卓吾达到顶点的一个“党派”意识,同时又和“生生不能止”一起,也是嘉靖万历广泛的精神史的一个基调。卓吾的书席卷读书界,是因为他最鲜明地表现了时代意识。——那么,接着进入狭义的文艺论。
  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因假人被湮灭而不尽被后世知者,决不少吧!何谓也?作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自童心者。假如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任何的创制体格(体裁)的文章都无不文。诗何必古选(《文选》)。文何必先秦。降而成为六朝(骈文),变而成为近体(律诗、绝句等),又变而成为传奇(小说),变而成为院本(脚本)、成为杂剧(歌舞伎)、成为《西厢记》、成为《水浒传》,成为今日的八股文。都是古今的至文,不能以时世的先后论(古代的东西最好)。如此去看时,我渐渐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事已至此,[说]什么六经,[说]什么语孟(《论语》《孟子》)。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是意识到所谓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拟古主义而说的,这不怀疑。尽管那样,也应该注意,将“诲淫”的俗文学《西厢记》、“诲盗”的俗文学《水浒传》之类表彰为古今之至文,而且,为了表彰它们,连悍然降低六经、语孟也不辞的那个精神态度之激昂。
  那六经、语、孟,不是那个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就是那个臣子极度赞美之语,又不然,则迂阔之门徒、懵懂之弟子们,记忆师之说,有头无尾,得后遣前,随其所见,记下来成为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决定目之为经,谁知大半不是圣人之言。纵然出自圣人之口,总而言之,是有所为而发的东西,只不过是应病予药、随时处方,打算救治这样的懵懂弟子、迂阔门徒的东西。如果药只不过为了医“假”这样的病,处方不能固执,怎么能率然视为万世之至论呢?然则,六经、语、孟,是道学先生的口实,假人的渊薮,断断乎不可能在童心之言前拿出来,是明白的。呜呼![吾]安得真正的大圣人之童心还未曾失者,一同语一次文哉!
  以上是《童心说》的全文。而关于卓吾作为批评家、评论家的多方面的活动,现在不涉及。在当今的中国,认为王阳明是主观唯心论,但阳明左派(泰州学派)—李卓吾是唯物论,想竭力将两者拉开的试图是显著的。这样的试图,在今日的中国,具有某种现实的意义的事,尽管能了解[24],但说它在学问上几乎不具有什么说服力,则非言过其实。假如排除凡是进步的、反抗的思想全都应该是唯物论这样的教条来思索的话,则宛如我曾经的论证,卓吾依然是主观唯心论者王阳明的“嫡派儿孙”,其“童心”可以说是“良知”的成年。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朱子学与阳明学》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