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和陆象山的对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880
颗粒名称: 朱子和陆象山的对比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85-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和陆象山作为同时代人,分别创立了“性即理”说和“心即理”说,虽然针锋相对,但相互敬重。两人曾在江西鹅湖寺举行讨论会,未达成一致意见,即著名的“鹅湖之会”。陆象山在白鹿洞书院的演讲中批评科举之害,显示出士大夫阶层对科举的矛盾态度。士大夫意识形态具有一身两役的性质。
关键词: 朱子 研究 哲学

内容

像前面说过的那样,朱子和陆子,是完全的同时代人,一方坚持创立“性即理”说,另一方创立“心即理”说,针锋相对,但同时相互敬重对方。
  早在一一七五年,因共同的友人吕东莱(名祖谦)的斡旋,在江西的鹅湖寺,他同朱子举行了讨论会,结果没达到意见的一致。这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一一八一年,被朱子复兴、讲学的白鹿洞书院(宋初的四大书院之一)招聘,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演讲题目讲演,听讲的人中,据说甚至有人深受感动而流泪。
  关于这次演讲,想注意的是,“小人喻于利”中的那个“利”的内容,始终是专指科举之害。我以前说宋学的主体是士大夫,所谓士大夫,简言之就是读书人,在最现实的[意义上]可以像这样定义:预想通过科举而成为官僚这样的阶级。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作为那个士大夫之学的宋学里,不屑于科举的态度从最初起就是固有的。若阅读宋以后之著名的学者、思想家的传记,[会发现]将“我不事举业”这样的话作为赞美的话而特书的例子很多,这就是那个态度[的表现]。即便在那样的场合,事实上,大都参加科举进入官界,只是在其意识的深处,把科举作为功利主义的象征,对它警惕的情绪,至少原则上是存在的。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士大夫这个存在的极其特殊的性格吧。前面指出的士大夫意识形态之可谓一身两役的性质,与这一点也不无关系。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朱子学与阳明学》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