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的两个典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807
颗粒名称: 圣人的两个典型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15-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韩愈的《原道》文章阐述了儒教的文明主义和文化主义立场,强调圣人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性。儒教中的圣人被视为创立礼乐、制度的“作者”,并将文明赐予人类。在宋学之前,圣人的概念主要是作为“作者”的圣人,以周公为代表。然而,在宋学中,圣人的概念被内化为仁义道德的完全体现者。韩愈的文章展示了从周公的典型“先王之道”向孔子所教的仁义道德之道的过渡时期情况。
关键词: 朱子 研究 哲学

内容

太古,人被许多的障碍包围,圣人出现于那里,教人们“相生相养之道”。为他们作君作师,驱逐猛兽毒蛇,使之定居中国。对于寒而定衣服之制,对于饥而定饭食之制。另外,制定住居之制;立工业者而使之作器具,立商业者而使之通有无;设立医药之制,葬祭之制,制定礼乐刑政;对于欺诈,备有印章和度量衡;对于掠夺,备有武器、城郭……对于一切灾害,圣人都给予防备。但是,老庄之徒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不打碎斗、不折断衡,则民之争不停(《庄子》胠箧篇),必须说这不思考亦太甚。“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人类一定很早以前就灭绝了。为什么?因为人没有必须防寒暑的羽毛鳞角,没有为争食物所需的爪牙。(《原道》)
  我们在这里看出极其特征的儒教的立场。这可以说是文明主义的立场,并且是文化主义的立场,而把这样的文明赠予人类的人被视为“圣人”。即儒教所说的圣人的两个观点之内,现在所说的圣人无非是所谓的“作者之谓圣”(《礼记》)的圣人。所谓作者之作,就是“制作”,即礼乐、制度的创始。在宋学以前,对圣人的见解,大体上是作为“作者”的圣人。作为“作者”之代表的周公,本来比孔子居于上位。这样的圣人概念,不久在宋学里,被内面化,变为当作仁义道德的完全体现者的圣人。就儒教而言的话,则是从把周公作为典型的“先王之道”“礼乐之道”移为孔子所教诲的仁义道德之道、圣人之道。这篇韩愈的文章,的确显示了这一过渡时期的情况。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朱子学与阳明学》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