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明士大夫之理想主义的《原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806
颗粒名称: 阐明士大夫之理想主义的《原道》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14-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韩愈的《原道》文章展示了新兴的士大夫阶层的理想主义,被认为是宋学的最初源流和儒教史上意义深远的宣言书之一。文章从仁、义、道、德四字的解说开始,阐述了儒教的道德立场。然后,韩愈回顾了历史,指出仁义道德观念在孔子去世后受到道家、道教和佛教的影响而变质。他批评了将孔子归为老子或释迦弟子的观点,并指出儒家学者自身也曾将孔子视为弟子。韩愈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的社会阶层和宗教状况,揭示了人民贫困和盗贼问题的根源。
关键词: 朱子 研究 哲学

内容

作为最精彩地显示新兴的士大夫阶层的这一理想主义的[文章],试举韩愈(韩退之,768—824)的著名散文《原道》(所谓“道”是什么东西的意思)。在唐代的后期,就是说比狭义的宋学始祖周濂溪早两百年前写的这篇文章,其实应该说是宋学的最初的源流,它也是儒教史上意义最深远的宣言书之一。这不用再说了。以下,想稍微详细地解说这篇文章。
  《原道》首先从仁、义、道、德这四字的解说开始。所谓仁,就是博爱;所谓义,就是行为适当;所谓道,就是由之而行;所谓德,就是不借助外而自己充足。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诽谤仁义,主张道德,这是“私”的立场。合仁与义而言之的儒教的道德立场,才是“公”的立场、普遍妥当的立场。
  但是,孔子死后,秦的时代蒙受焚书坑儒的暴政,汉的时代被所谓的“黄老之学”所压倒,魏、晋、宋、齐、梁、陈,简言之六朝的时代,被佛学所压倒,其所谓的仁义道德,若不归于老则归于佛,就是说由于道家、道教的思想,或者佛教的思想影响而完全变质。道家之徒说,孔子不过是我们的祖师老子的弟子;佛教之徒说,孔子不过是我们的祖师释尊的弟子。
  不但如此,连治孔子之学问的(儒家之徒)自身,也曾说过我师孔子是他们的弟子,甚至把此事写在书上而不怪。根据这种情况,究竟从谁那里能够听到真正的仁义道德之说呢?古代,人分为四个阶层(士农工商),现在阶层变成了六个(士农工商道佛);古代之教,只是一,今日之教,为三(道儒佛)。生产粮食的农民为一,而消费粮食的阶级却是六;相对生产器具的工匠的一个阶层,而使用器具的阶层为六;相对流通物资的商人一个阶层,享用物资的阶层则有六,到这种地步,人民还能不穷乏而逃身于盗贼吗?韩愈首先进行这样的历史概观,接着是关于圣人的解说。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朱子学与阳明学》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