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神论的立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800
颗粒名称: 泛神论的立场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体用之逻辑被认为是泛神论的逻辑,佛教在某种意义上也被泛神论地展开。大乘佛教的佛性说、佛身说以及天台宗、华严宗的某些观点都表现出泛神论的特征。中国的佛教,特别是净土教,未产生像日本净土真宗那样的绝对它力信仰,可能是因为泛神论的精神作用。朱子虽然理论成果卓越,但仍未摆脱循环或持续的逻辑倾向,这可能是体用逻辑的归结。现代哲学家的某些观点与宋学的体用逻辑相契合,强调了持续存在的重要性。
关键词: 朱子 研究 哲学

内容

我认为,像这样的体用之逻辑,是泛神论的逻辑,几乎不可置疑。而且,佛教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泛神论,或者说在中国它被泛神论地展开。这一点,即便只考察大乘佛教的佛性说、佛身说,也应该能领悟。“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山河草木,悉皆成佛”等等命题,明显是典型的泛神论命题。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和华严宗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归根到底与体用理论具有相表里的关系。宋代的诗人苏东坡(苏轼)则说过:“溪声便是(佛陀)广长舌,山色岂非(佛陀)清净身。”中国的佛教,唐代以后,几乎完全限于禅宗和净土教这两者。自立主义的禅宗暂且不论,从那个净土教中,始终没有产生像我国的净土真宗、即亲鸞的绝对它力信仰那样的东西,简言之,这恐怕可以考虑为泛神论的精神作用的缘故。
  朱子虽然达到了那样高的理论成果,但最终没有摆脱程明道的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这样的图式,具有局限于一种循环的或持续的逻辑倾向,这(难道)不是那个体用逻辑的当然的归结吗?某个现代的哲学家说:“即使不存在永远的东西,持续的东西还是存在的”,“持续是历史的最基本的形式”(柯·莱维托《世界与世界史》)。这一论断,无论如何,对于宋学来说是妥当的吧。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朱子学与阳明学》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