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参考文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782
颗粒名称: 主要参考文献
页数: 9
页码: 254-262

内容

一 著作类
  陈淳:《北溪大全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陈鼎:《东林列传》。
  黄宗羲、黄百家、全祖望:《宋元学案》。
  蒋垣:《八闽理学源流》。
  黎靖德:《朱子语类》。
  李光地:《榕村语录榕村续语录》,中华书局1995年版。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3年版。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4年版。
  脱脱等著:《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
  真德秀:《真西山先生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
  朱熹:《朱子全书》,朱杰人等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朱熹:《朱文公文集》。
  张伯行:《正谊堂文集》。
  蔡仁厚:《宋明理学·南宋篇》,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版。
  蔡振丰编:《东亚朱子学的诠释与发展》,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9年版。
  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台湾人间出版社2005年版。
  陈来:《朱熹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陈荣捷:《朱子门人》,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版。
  陈荣捷:《朱学论集》,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版。
  陈荣捷:《朱子新探索》,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
  陈昭瑛:《台湾儒学》,台湾正中书局2000年版。
  丁为祥:《学术性格与思想谱系——朱子的哲学视野及其历史影响的发生学考察》,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范咸(未刊出版年份):《重修台湾府志》,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北大通书局。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湾黎明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61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傅小凡:《闽南理学的源流与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高令印、陈其芳:《福建朱子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高印令、蒋步荣:《闽学概论》,香港易通出版社1990年版。
  高令印、高秀华:《朱子学通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龚道运:《朱学论丛》,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版。
  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黄公伟:《宋元明理学体系论史》,台湾幼狮书店1971年版。
  黄俊杰、何寄澎主编:《台湾的文化发展》,台湾大学出版中心1997年版。
  黄俊杰:《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版。
  黄俊杰:《儒学与现代台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黄俊杰:《中日〈四书〉诠释传统初探》,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4年版。
  黄俊杰、林维杰编:《东亚朱子学的同调与异趣》,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6年版。
  黄俊杰:《东亚儒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荒木见悟:《佛教与儒教:中国思想形成之根本》,京都平乐寺书店1963年版。
  江日升:《台湾外纪》,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蒋毓英、陈碧笙:《台湾府志:校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蓝鼎元(未刊出版年份):《与吴观察论治台湾事宜书》,《平台纪略》,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北大通书局。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明辉:《儒学与现代意识》,台湾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
  李明辉、叶海烟、郑宗义合编:《儒学、文化与宗教——刘述先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湾学生书局2006年版。
  李世家:《近期台湾哲学》,台湾林郁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2年版。
  李约瑟:《李约瑟文集》,辽宁科技出版社1986年版。
  连横:《台湾通史·典礼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
  刘述先:《传统与现代的探索》,台北正中书局1994年版。
  刘述先:《儒家思想开拓的尝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刘述先主编:《儒家思想在现代东亚:韩国与东南亚篇》,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2002年版。
  刘树勋主编:《闽学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刘笑敢主编:《中国哲学与文化(第二辑):注释,诠释,还是创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刘笑敢主编:《中国哲学与文化(第三辑):经典诠释之定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刘笑敢:《诠释与定向: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之探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刘笑敢编:《中国哲学与文化(第五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卢美松主编:《八闽文化纵览》,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台湾正中书局1986年版。
  牟宗三:《当代新儒学论文集:总论篇》,台湾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
  楠本正继:《宋明时代儒学思想的研究》,东京广池学园出版社1962年版。
  潘朝阳:《明清台湾儒学论》,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版。
  潘朝阳:《台湾儒学的传统与现代》,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8年版。
  钱穆:《宋明理学概述》,学生书局1977年版。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东大图书公司1977年版。
  钱穆:《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东大图书公司1977年版。
  钱穆:《朱子新学案》,巴蜀书社1986年版。
  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生活书店2002年版。
  束景南:《朱子大传》,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田浩:《朱熹的历史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王英铭:《台湾之哲学革命》,台湾书乡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7年版。
  吾妻重二:《朱熹(家礼)实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吴震主编:《宋代新儒学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学为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徐宏兴主编:《鉴往瞻来——儒学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徐晓望主编:《福建思想文化史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徐晓望主编:《福建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薛菁:《闽都文化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
  张立文主编:《中国学术通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钟彩钧主编:《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3年版。
  邹永贤主编:《朱子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周元侠、薛孝斌:《朱熹的思想世界》,线装书局2010年版。
  Berthrong,John, 1998, Concerning Creativity:A ComparisonofWhihe-
  head, Neville, and Chu His, New York : SUNY Press.
  Bruce, J. P. , 1922 , The Philosophy of Human Nature, London : Probst-hain.
  Bruce, J. P. , 1923 , Chu Hsi and His Masters, London :Probsthain.
  Chan, Wing-tsit; de Bary, Wm. Theodore; Watson, B.eds., 1960,Source of Chinese Tradition,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han,Wing-tsit,1963,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han,Wing-tsit, 1967,Reflections on Things at Hand:The Neo-Confucian Anthology,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han,Wing-tsit (ed.),1986, Chu Hsi and Neo-Confucianis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Chan,Wing-tsit, 1987,Chu Hsi: Life and Thought, 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Ching,Julia,2000,The Religious Thought of Chu Hsi,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eBary,W.T.,1981, Neo-Confucian Orthodoxy and the Learning of the Mind-and-Heart,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deBary,W.T.,1983,The Liberal Tradition in China, 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deBary,W.T.,1991,Learning for One's Self,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deBary,W.T.,1996,The Trouble with Confucianis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ardner,Daniel,1990,Learning to be a Sage:Selections from the Conversations of Master Chu, Arranged Topicall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ardner,Daniel,1986, Chu Hsi and the Ta - hsueh:Neo-Confucian Reflection on the Confucian Canon,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ardner,Daniel,2003,Zhu Xi's Reading of the Analects:Canon, Com-mentary, and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aeger, John ( ed. ) , 1975 , Crisis and Prosperity in S〃ng China, Tucson :Arizona University.
  Hymes, Robert & Schirokauer, Conrad ( ed. ) , 1993, Ordering the World : Approaches to State and Society in Sung Dynasty China,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im, Chong Chong and Yuli Liu ( eds. ) , 2006, Conceptions of Virtue : East and West. Singapore : Marshall Cavendish.
  Kim, Yung Sik, 2000, The Natural Philosophy of Chi Hsi (1130— 1200) . Philadelphia :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Makeham, John ( ed. ) , 2010, Dao Companion to Neo - Confucian Philosophy ,Dordrecht : Springer - Verlag.
  Munro , Donald, 1988 , Images of Human Nature : A Sung Portrai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unro, Donald, 2005, A Chinese Ethics for the New Century, Hong Kong :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Needham, Joseph, 1956,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 Book II): History of the Scientific Thought,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n - cho Ng ( ed. ) , 2008, The Imperative of Understanding : Chinese Philosophy y Comparative Philosophy, and Onto — Hermeneutics, New York : Global Scholarly Publications.
  Schirokauer, C. M. , 1960, The Political Thought and Behavior of Chu Hsi,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Tillman, H. C. , 1992, Confucian Discourse and Chu Hsi9s Ascendancy,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Wright, Arthur & Twitchett, Denis ( ed. ) , 1962, Confucian Personalities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二 论文
  蔡振丰:《黎文敌〈周易究原〉与其儒学解释》,载《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九卷,2012年第2期。
  蔡世远(未刊出版年份):《诸罗县学记》,载《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刘良壁编,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北大通书局。
  陈瑸,(未刊出版年份):《新建朱文公祠记》,载《台湾南部碑文集成》,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北大通书局。
  岛田虔次:《战后日本宋明理学研究的概况》,宁天平译,载《中国哲学》第7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
  冈田武彦:《作为活学的朱子学》,周全华、林珍妮译,载《朱子学刊》第2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龚道运:《日儒林罗山(1583—1657)的朱子学——着重对其教育思想之研究》,载新竹《清华学报》,新23卷,1993年第4期。
  黄秀政:《清代台湾的书院》,载《台湾史研究》,台北学生书局出版1992年版。
  梁承武:《韩国朱子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载《杭州师范大学学报》三卷,2008年第2期。
  刘述先:《评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载《九州学林》一卷,2003年第2期。
  刘述先:《对于余英时教授的响应》,载《九州学林》二卷,2004年第2期。
  潘朝阳:《战后台湾儒家研究的几个倾面:问题及其意义》,载《东亚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黄俊杰主编,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版。
  石立善:《战后日本的朱子学研究史述评:1946—2006》,载《鉴往瞻来——儒学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徐宏兴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伍安祖:《北美学界朱熹研究近况》,载《中国哲学与文化(第二辑):注释,诠释,还是创构?》,刘笑敢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品端:《朱子学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载《泉州师范学院学报》三十一卷,2013年第1期。
  朱人求:《南宋书院教化与道学社会化适应——以朱熹为中心的分析》,载《孔子研究》,2010年第2期。
  Bridgeman, E.C., 1849 , “Notices of Chinese Cosmogony :Formation of the universe, heaven, earth,man, beasts, etc. ”, Chinese Repository XVI-II.
  Bruce, J. P.,1918,“The Theistic Import of the Sung Philosophy,,, Journal of the North China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49.
  Callahan,P.E.,1950,“ Chu Hsi and St.Thomas:A Comparisonn
  .Harvard University 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Studies 4.
  Chan, Wing - tsit, 1976 , “The Study of Chu Hsi in the West”,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XXXV (4).
  DelFolio, A.J.,2003,“Zhu Xi and Thomas Aquinas on the Foundations of Moral Self - Cultivation,, ,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Catholic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77.
  Dorter, Kenneth, 2009, “Metaphysics and Morality in Neo - Confucianism and Greece : Zhu Xi, Plato, Aristotle, and Plotinus”.Dao:4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8 ( 3 ).
  Hocking,W.E.,1936, “Chu Hsi's Theory of Knowledgen ,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1.
  Huang, Yong, 1996, “Zhu Xi on Ren ( Humanity) and Love: A Neo -Confucian Way Out of the Liberal - Communitarian Impasse”,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23 (2).
  Huang, Yong, 2010, “The Self - Centeredness Objection to Virtue Ethics :Zhu Xi's Neo - Confucian Response ” . American Cathol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84 (4).
  Huang, Yong, 2011 , “Two Dilemmas in Virtue Ethics and How Zhu Xi's Neo-Confucianism Avoids ThemM .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Research 36.
  Schirokauer, C.M.,1978,“Chu Hsfs Political ThoughtM , in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27-148.
  Shun, Kwong-loi, 2005, “Zhu Xi on Gong and Si”,Oao, Vol. V.
  Shun, Kwong-loi, 2009 , “ Studying Confucian and Comparative Eth-
  ics ,”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36 ( 3 ).
  Shun, Kwong - loi, 2010 , “Zhu Xi on the ‘Internal’and the ‘Exter-nal' : A Response to Chan Lee” ,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37. 4.
  Shun, Kwong-loi, 2010 , u Purity, Moral Trials, and Equanimityn ,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ew Series, 40. 2.
  Yen Ching - hwang. , 1976, “The Confucian Revival Movement in Singapore and Malaya, 1899—1911 M .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知识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主要包括福建历史文化发展与闽学的产生、朱子学说与闽学的理论渊源和思想传承、朱子学说与闽学思想的基本内核、朱子学说与闽学的社会教化论、朱子学说与闽学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