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立足于中国哲学史,对程朱、朱陆思想进行对比,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对朱子学与西方哲学家进行比较,展现出朱子学的哲学特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750
颗粒名称: 三 立足于中国哲学史,对程朱、朱陆思想进行对比,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对朱子学与西方哲学家进行比较,展现出朱子学的哲学特质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168-169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哲学史中朱子学的哲学特质及其与西方哲学家的比较。作者通过对朱子学的研究和分析,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朱子学的思想、学术和政治活动等方面,并与其他学者进行了比较和对比。
关键词: 朱熹 闽学 研究

内容

徐复观在《程朱异同——平铺地人文世界与贯通地人文世界》①中提出,朱子确实是儒家的正统道德谱系中的集大成者,但是朱子与程伊川有所不同,程子主要强调“百理俱在,平铺放着”②,并着眼于现世的一重世界,而朱子则在成德工夫上强调上下层级的贯通,并着眼于现世后面的世界、而成为二重世界。唐君毅先生热衷于会通朱陆、朱王,他的《朱陆异同探源》《朱子与陆王思想中之一现代学术意义》都表达了这种思路。唐君毅在《朱陆异同探源》③一文中表明其宗旨就在于尊朱学。唐君毅认为,“心属于气”的说法只适用于朱子的宇宙论立场,而在心性论上说,朱子并不是以气言心,而是有超乎气之动静之上的“本心”的说法,这种本心具万理、应万事,甚至不无陆王“心即理”的意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传统上认为的程朱、陆王之间的界限。在《阳明学与朱子学》中,唐君毅强调阳明的发生背景应放到朱子学背景下才有意义,才能见出前者如何比后者更进一步提出一种更高意义上的道德形上学、形上的道德学。要之,唐君毅试图证明在新儒家之中,“可以兼容并包程朱陆王等不同形态的思路,彼此不必互相冲突,而可以相反相成”④。
  劳思光结合了文化思想比较,援引西方哲学中的概念和思想分析朱子思想。在其《新编中国哲学史》⑤中,劳思光阐述了朱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敌论(湖湘学派和事功学派),其间将朱子的思想与佛教的“空”论以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进行了对比,指出朱子思想与佛教“空”论的区别在于,前者的超经验领域(即“理”领域)“须有道理”,而后者的超经验领域(即“空”领域)并无经验对象,另外,朱子的思想与亚氏的思想而不是柏拉图的思想更为接近(柏拉图断然区分经验世界和超经验世界,而朱子思想中的“理”与“事”并非截然二分)。不过,他对朱子的评价并不高,认为朱子治学规模虽大,但是“通过一系统性之曲解,而勾划一与历史绝不相应之‘道统’面目……实亦是构成儒学内部最大之‘混乱’也”①。
  还有人将朱子与西方的托马斯·阿奎那进行比较,如1978年黎建球出版的《朱熹与多玛斯形上思想的比较》。

附注

①参见《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②《二先生语》二上。 ③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④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序》,第2页。 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8页。

知识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主要包括福建历史文化发展与闽学的产生、朱子学说与闽学的理论渊源和思想传承、朱子学说与闽学思想的基本内核、朱子学说与闽学的社会教化论、朱子学说与闽学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元侠
责任者
赵妍妍
责任者
朱熹
相关人物
程伊川
相关人物
唐君毅
相关人物
亚里士多德
相关人物
托马斯·阿奎那
相关人物
黎建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