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编撰《仪礼经传通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712
颗粒名称: 一 编撰《仪礼经传通解》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107-108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了朱熹在礼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仪礼经传通解》的编撰和他对礼学重要性的重新确立。朱熹通过整理和重建礼学体系,将古代的《仪礼》融会贯通,并试图使礼学焕发新的活力。他致力于建立一个完整的礼学体系,不仅包括经书的整理,还包括编纂史书、制作礼图等工作。文章还提到朱熹的礼学研究在当时被称为“千古之盛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朱熹 礼学 研究

内容

他的礼学建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仪礼经传通解》的编撰,希望将古今礼制融会贯通。《仪礼》自从王安石在北宋废罢以后,南宋的士子们对它已经非常陌生了,逃避党祸的朱熹正好一头扎进这一经学领域,建立了以《仪礼》为经,以《礼记》为传,以《周礼》为纲的礼学体系。在此之前,《仪礼》只有郑玄的注和贾公彦的疏,先儒的解说基本上都已经失传。在庆元党禁以前,他曾经试图借助官方的资助,来整理编定礼书,可惜他向朝廷提出的申请泥牛入海了无声息。现在他利用他的学术人脉,充分调动各地优秀学者等民间力量通力合作,自己也至死不辍,但是他的夙愿最终也没有彻底完成。
  《仪礼经传通解》尽管最后没有全部完稿,但仍然堪称是一部礼书大全,被后世称誉为“千古之盛典”“千古不刊之典”。他这一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重新确立了《仪礼》在三《礼》中的核心地位。在他之前,多数普通士子只知道《礼记》而不了解《仪礼》,只晓得唐朝开元以来的今礼,而不熟悉《仪礼》中的古礼。结果他们心中的《礼》是有传而无经,这在朱熹看来完全是本末倒置的。他的理想就是要克服礼学中这种遗经而任传、舍本而崇末、弃古而就今的局面,重新确立经的地位。他并不是想简单恢复古经,而是要以古经为基础,同时加以因革损益、随时变通。他用经传纲的逻辑构架把三礼贯通起来。在他以前,三《礼》虽然已经纳入“十三经”,但是并没有统一起来。学者们对三《礼》尊此抑彼各有取舍。现在他把三《礼》重新排列组合,使三者熔为一炉,同时注入理学精神,试图让礼学焕发新的活力。这是前无古人的。
  值得一提的是,朱熹所要建立的体系比《经传通解》更为宏大。按照他的设想,他本来还准备把《通典》以及各种史志、会要,以及开元、开包、政和诸礼,统统加以斟酌损益,建立起一整套酌古准今、损文就质的“百王不易之大法”。他考虑到文字表达的有所不达,所以还准备跟学生和其他学者为《仪礼》定制礼图,图文相配,让读者一目了然。总之,他力图让他的礼学体系通俗易懂,便于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切实遵行。细说起来他的梦想还不止于此。他还准备同时编定一部《乐书》,跟这个《礼书》相辅相成配合使用,从而最终实现礼乐教化的盛世梦想。
  今天我们要怎么看待《仪礼经传通解》呢?坦率说,它纯粹就是一个庞大的礼学数据库,差不多完全是工具性的著作。该书篇幅非常之大,内容基本上属于考证性工作,不是专家是不会轻易翻看的,所以我们这里也就不详细讨论其成就和得失。朱熹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作是《朱子家礼》的编撰。

知识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主要包括福建历史文化发展与闽学的产生、朱子学说与闽学的理论渊源和思想传承、朱子学说与闽学思想的基本内核、朱子学说与闽学的社会教化论、朱子学说与闽学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薛孝斌
责任者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