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对朱子涵养工夫脉络的判断存在争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348
颗粒名称: 三 对朱子涵养工夫脉络的判断存在争论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5-9
摘要: 本文讨论了学术史上对朱子涵养工夫的理解和争论,特别是在“朱陆异同”之争中关于朱子晚年涵养工夫的问题。李绂认为朱子晚年涵养工夫重于“道问学”,并以此支持阳明《朱子晚年定论》,但其所引用的朱子书信并非全部来自晚年。王懋竑在《朱子年谱考异》中详细考证了朱陆之辩的过程,但未正面回应阳明和李绂的判定问题。钱穆和陈荣捷等学者也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但观点存在争议。这一争论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关键词: 南平市 涵养工夫 研究

内容

学术史上朱子对涵养工夫脉络的判断出现争论缘于“朱陆异同”之争,陆王一系学者通过对朱子涵养工夫做部分动态的考察,做出了“朱陆晚同”的判定,试图以此来合同朱陆,由此引发学术史上的长期争论。明代程敏政是最早明确提出“朱陆晚同说”的学者,他认为朱子晚年以“尊德性”为重,并认识到自己“道问学”的支离之病。他说:“朱陆二氏之学,始异而终同,见于书者可考也。……以今考之,志同道合之语,著于奠文;反身入德之言,见于义跋;又屡有见于支离之弊,而盛称其为己之功。”①后王阳明作《朱子晚年定论》,虽然阳明并未交代其作《朱子晚年定论》是为了证明“朱陆晚同”的立场,但其在序中说:“晚岁故已大悟旧说之非,痛悔极艾。”②而《朱子晚年定论》摘录朱子的三十四封书信大多是朱子言涵养工夫的内容③,这在当时“朱陆晚年异同”论争的背景下很自然地被列入“朱陆晚同说”的立场,被认为是对程敏政的接续。对此,同时代的学者陈建便说:“王阳明因之,遂有《朱子晚年定论》之录,专取朱子议论与象山合者,与《道一编》辅车之卷正相相唱和矣。”①由于阳明及王门后学的学术影响力,《朱子晚年定论》对后人认识朱子涵养工夫以及朱陆异同等问题产生了很大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朱子晚年定论》并没有对朱子“晚年”做时间上的说明,对其所引用的书信也没有进行考证和说明,并且对朱子书信的引用还存在“断章取义”的问题②,阳明此做法随即引发了罗整庵、陈建等朱子学者的批判,陈建便说:“自此说既成,后人不暇复考,一切据信,而不知其颠倒早晚、矫诬朱子以弥缝陆学也。”③其认为阳明《朱子晚年定论》“狂误后学之深”④。与陆王学者相对,陈建提出“朱陆早同晚异说”。陈建说:“朱陆晚年冰炭之甚,而象山既殁之后,朱子所以排之者尤明也。”⑤他认为:“朱子有朱子之定论,象山有象山之定论,不可强同。‘专务虚静,完养精神’,此象山之定论也。‘主敬涵养以立其本,读书穷理以致其知,身体力行以践其实,三者交修并尽’,此朱子之定论也。”⑥可见,陈建认为朱陆二人的涵养工夫是不同的。陈建对阳明《朱子晚年定论》的批评引起了王门的反对,此后关于朱陆涵养问题的争论则演变为朱王门见论争,二者偏执一方。《四库提要》就指出:“朱陆两派,在宋已分,洎于明代弘治以前,则朱胜陆,久而患朱学之拘,正德以后则朱陆争诟,隆庆以后则陆竟胜朱,又久而厌陆学之放,则仍申朱而绌陆。讲学之士亦各随风气以投所好。”①但是,朱子晚年涵养工夫本身的真面目却在争论的焦点之外,最终也没有呈现关于朱子晚年涵养工夫的真实面貌。
  至清代李绂作《朱子晚年全论》亦是王学立场,其作《朱子晚年全论》就是为了支持阳明《朱子晚年定论》,李绂认为阳明所引朱子书信太少,所以引用了朱子三百多条的书信来证明朱子晚年涵养重于“道问学”,与象山为同。他说:“今详考《朱子大全集》,凡晚年论学之书,确有年月可据者,得三百五十七条,共为一编。”②从内容上看其实是《朱子晚年定论》的扩充版,核心内容仍是朱子涵养工夫,并最终将朱子晚年涵养思想归同于象山。他说:“陆子之学,自始至终确守孔子‘义利之辨’与孟子‘求放心’之旨;而朱子早徘徊于佛、老,中钻研于章句,晚始求之一心。故早年、中年犹有异同,而晚则符节相合。”③又说:“陆子主孟子‘先立乎大,求其放心之旨’,则未发之时无不涵养矣。涵养于未发之前,盖延平教朱子之法,而朱子后来弃而不用,晚年始复追寻,有‘孤负此老’之悔。”④又说:“朱子指陆子为‘顿悟之禅宗’,陆子指朱子为‘支离之俗学’,实则两先生之学皆不尔也。《朱子晚年定论》,陆子既不及闻其说。”⑤但是李绂之说并非完全属实,其所引朱子书信并不是皆在朱子51岁以后,其引朱子《答潘叔度》五书中,书一、书二是在1173年,书三、书四在1174年,书五在1186年,分别为朱子44岁、45岁、57岁,并非都在51岁后。①也并没有真正做到“晚年论学之书,则片纸不遗”②。为了反驳王阳明与李绂,朱子学者王懋竑为此重新校定《朱子年谱》四卷,并作《年谱考异》,“大旨在辨为学次序,以攻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之说”③。然而王懋竑虽然将朱陆之辩的过程考证得十分详细,但并没有正面回应阳明和李绂对朱子晚年涵养思想的判定问题。中华民国学者钱穆先生、现代学者如陈荣捷先生、陈来先生等亦有大量讨论朱陆晚年异同以及《朱子晚年定论》的评判问题,钱穆说:“淳熙十五年与象山争《太极图说》,书问往返,传播远近,而后两人异同之裂痕,遂暴露无遗。其时朱子年已五十九,上距鹅湖初会,先后已历十有四年。此下又四年而象山卒世,又八年而朱子亦没。在此一段时间之内,朱子思想体系进而益密,其学问规模亦廓而益大,然犹是与二陆鹅湖初会时之规辙,而日臻于平实圆通,非有如阳明所谓‘晚年定论’之说也。”④陈荣捷后来总结前人对阳明《朱子晚年定论》的批评主要有四点:“一为其误以中年之书为晚年所缮;二为其以《集注》《或问》为中年未定之说;三为其断章取义,只取其厌烦就约之语与己见符合者;四为其误解‘定本’,且改为‘旧本’。”⑤陈来说:“王阳明之《晚年定论》不顾材料考证,徒据臆想(要其意亦不在考证也),以‘世之所传集注或问之类乃其中年未定之说’,其实《大学》《中庸》的章句或问皆成于朱熹60岁。而《晚年定论》收书三十二通,其中答何叔京等十一通皆在50岁以前。”①以上朱子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回答了朱陆晚同的立场,却几乎没有从朱子涵养工夫本身的脉络发展上回应历史上对朱子晚年涵养工夫的判定,目前学界对朱子的研究也没有梳理出朱子涵养工夫从确立至晚年的脉络发展状况,所以至今也无法对朱子涵养思想的早晚变化做出判定,最终解决以往的争论。为了解决如上问题,必须对朱子涵养工夫的脉络发展做完整的研究。

知识出处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朱子涵养工夫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朱子涵养工夫为研究对象,将朱子涵养工夫的发展分为中年、中晚年、晚年三个阶段,梳理出朱子涵养工夫思想发展的大体脉络和发展历程。全书围绕朱子涵养工夫的内容、涵养工夫内在的关系以及涵养工夫在朱子工夫论中的地位三个角度对朱子涵养工夫进行了考察;从脉络发展的视野厘清朱子涵养工夫的内容和思想地位;从学术史论辩的视野探寻朱子涵养工夫的特点;从工夫论的确立到完善的动态考察探求朱子涵养工夫思想背后的心性论的建构和完善的过程;从而对朱子的修身涵养理论进行了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研究,也对学术史上关于朱子涵养工夫的诸多判定和争议进行了检查。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