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家道统溯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285
颗粒名称: 一、儒家道统溯源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226-2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儒家道统的渊源,解析了“吾道”一词的历史背景和原意。从孔子到韩愈,儒家传播心法的脉络被梳理,明确了儒家道统的概念。
关键词: 儒家道统 程颢 心法传承

内容

“吾道南矣”是宋元丰四年(1081年),杨时到河南洛阳求学南归时,程颢所说的一句话。《宋史》卷四二八《道学二》载:“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时调官不赴”的“时”即杨时。但学者对“吾道”的解读不尽相同:有的说是程颢说“我的学术会向南发扬光大”,有的说是程颢说“我的理学向南面传播”。
  事实上,上述的解读都是误解,或者没有理解原意,或者没有了解历史背景。“吾道”一词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教育弟子曾参时就已经提出:“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唯。'”,①但这里的“吾道”不是孔子自己的学术思想,而是指整个儒家之道,因为孔子之前已有夏、商、周开其端。《宋史》卷四二七《道学一》载:“‘道学’之名,古无是也。三代盛时,天子以是道为政教,大臣百官有司以是道为职业,党、庠、术、序师弟子以是道为讲习,四方百姓日用是道而不知。是故盈覆载之间,无一民一物不被是道之泽,以遂其性。于斯时也,道学之名,何自而立哉。”又说:“文王、周公既没,孔子有德无位,既不能使是道之用渐被斯世,退而与其徒定礼乐,明宪章,删《诗》,修《春秋》,赞《易象》,讨论《坟》《典》,期使五三圣人之道昭明于无穷。故曰:‘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孔子没,曾子独得其传,传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
  上述所说的“遂其性”的“性”,就是本性,也就是理学家解释的与生俱来的天生资质,对物而言是自然规律,对人而言就是心性(一定社会人与人和谐准则)。两则记载的意思是说,古代没有“道学”的名称,但三代(即尧、舜、禹)已把心性作为治政的方法,大臣百官以讲心性为业,党、庠、术、序师弟子也讲习心性之道,四方百姓日用以心性为依归,只是不知其中道理缘由,所以心性充盈覆载于天地之间,没有一民一物不受心性的惠泽,使人、物随其本然(自然)之性。不过此时没有道学的名称,也就不可能独立成为一门学术而自立。周文王、周公死后,到了孔子有德行而没有政治地位,不能使心性运用于世,但他隐居山野,定礼乐文明体制,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删《诗》《书》,赞《周易》,修《春秋》,期望使三皇五帝圣人之道永续昭明于世,所以人们说孔夫子之贤远远超过尧、舜。孔子死后,曾子独得其所传,曾子传给孟子,孟子死后心性不传。到了两汉时期,学者虽论述心性,但识察而不精确,阐发而不周详,佛、老之学乘机而起,心性之道崩坏(“礼崩乐坏”就是心性之道崩坏的重要表现)。
  由此观之,孔子说的“吾道一以贯之”之道,不是指孔子自己的学术,而是指夏、商、周中尧、舜、禹的心法。孔子的孙子孔伋说:“羡尧、舜之道,恨不及乎。”①朱熹对孔子子孙所做的贡献说得更清楚,“孔门传授心法”②。这个心法指的就是上古先圣大德明心之法,即儒家“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十六字心性之法,由尧、舜、禹开其端,周朝数代君王发扬光大的礼乐制度。所以朱熹注释《诗经》时,多称“南国诸侯被文王之化,其女子亦被后妃之化”“南国诸侯被文王之化,能正心修身以齐其家”①。
  其实,《宋史》说“‘道学’之名,古无是也”是作者不察,事实上“道学”一词早已有之。《尔雅》是中国最早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也是中国古代儒家“十三经”之一。据说产生于秦汉时代。此书称:“如切如磋,道学也。如琢如磨,自修也。”这里没有说明“道学”为哪家所有,只是表明治学的方式是切磋学问,也就是相互交流,探讨学问。而自己思考琢磨的学习方式则叫自修。如果进一步深究,“道”字最早是道家专属,因为“道”是由道教始有发现的。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②显然,这里的“道”属道家,“道学”最初也应指道家之学。
  但是汉代以后,儒、释、道都强调自己是中国文化的正宗地位。因为撇开各教的教义不说,“如切如磋”只是“道学”的治学方式,这种方式,儒、释、道三家皆采用。于是在长达五六百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三教并立”“三教兼宗”的说法。也就是除了道家之道外,儒家也有儒家之道,释家也有释家之道,只是各家脉系不同。
  唐代韩愈提出了儒家“道统”一词。他在《原道》中提出:“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这就是韩愈所说的道统,也就是儒家传播心法的脉络或系统。韩愈对儒家脉系进行了仔细梳理,明确指出他说的道统是儒家道统,不是道、释之道。
  从“道”和“道学”一词的由来和演变,我们清楚了“道”和“道学”的最初含义。但是宋代以后,“道学”演变成了儒家哲学思想的专有名词,这就是元人脱脱把儒家哲学思想的学者归为“道学”一类,在《宋史》中单列《道学传》。由“道”“道学”回到“吾道南矣”,我们便可知道这个“道”的真正意含。

知识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全球化时代朱子学核心价值的新意义》《宋明理学法因天理论》《朱熹安贫恬退的思想》《曹植的性理学思想》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时
相关人物
程颢
相关人物
程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