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南矣”本义辨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284
颗粒名称: “吾道南矣”本义辨析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9
页码: 226-2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儒家道统是指儒家心法的传承,程颢所说的“吾道南矣”并非指其个人学术思想的传播,而是指儒家道统心法的向南传播。儒家道统心法的传承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儒家道统 程颢 心法传承

内容

“吾道南矣”本是北宋理学家程颢为儒家道统心法向南传播的感言,自此之后,历代儒家学者以传播心法为己任,并且将圣人之学发扬光大。但是五四运动后,道统中断,更有甚者,将“吾道南矣”解读成程颢个人的学术思想向南传播,不仅中断了儒家道统,更丢掉了儒家心法,儒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儒学的意义和目的由是茫然不知。
  一、儒家道统溯源
  “吾道南矣”是宋元丰四年(1081年),杨时到河南洛阳求学南归时,程颢所说的一句话。《宋史》卷四二八《道学二》载:“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时调官不赴”的“时”即杨时。但学者对“吾道”的解读不尽相同:有的说是程颢说“我的学术会向南发扬光大”,有的说是程颢说“我的理学向南面传播”。
  事实上,上述的解读都是误解,或者没有理解原意,或者没有了解历史背景。“吾道”一词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教育弟子曾参时就已经提出:“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唯。'”,①但这里的“吾道”不是孔子自己的学术思想,而是指整个儒家之道,因为孔子之前已有夏、商、周开其端。《宋史》卷四二七《道学一》载:“‘道学’之名,古无是也。三代盛时,天子以是道为政教,大臣百官有司以是道为职业,党、庠、术、序师弟子以是道为讲习,四方百姓日用是道而不知。是故盈覆载之间,无一民一物不被是道之泽,以遂其性。于斯时也,道学之名,何自而立哉。”又说:“文王、周公既没,孔子有德无位,既不能使是道之用渐被斯世,退而与其徒定礼乐,明宪章,删《诗》,修《春秋》,赞《易象》,讨论《坟》《典》,期使五三圣人之道昭明于无穷。故曰:‘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孔子没,曾子独得其传,传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
  上述所说的“遂其性”的“性”,就是本性,也就是理学家解释的与生俱来的天生资质,对物而言是自然规律,对人而言就是心性(一定社会人与人和谐准则)。两则记载的意思是说,古代没有“道学”的名称,但三代(即尧、舜、禹)已把心性作为治政的方法,大臣百官以讲心性为业,党、庠、术、序师弟子也讲习心性之道,四方百姓日用以心性为依归,只是不知其中道理缘由,所以心性充盈覆载于天地之间,没有一民一物不受心性的惠泽,使人、物随其本然(自然)之性。不过此时没有道学的名称,也就不可能独立成为一门学术而自立。周文王、周公死后,到了孔子有德行而没有政治地位,不能使心性运用于世,但他隐居山野,定礼乐文明体制,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删《诗》《书》,赞《周易》,修《春秋》,期望使三皇五帝圣人之道永续昭明于世,所以人们说孔夫子之贤远远超过尧、舜。孔子死后,曾子独得其所传,曾子传给孟子,孟子死后心性不传。到了两汉时期,学者虽论述心性,但识察而不精确,阐发而不周详,佛、老之学乘机而起,心性之道崩坏(“礼崩乐坏”就是心性之道崩坏的重要表现)。
  由此观之,孔子说的“吾道一以贯之”之道,不是指孔子自己的学术,而是指夏、商、周中尧、舜、禹的心法。孔子的孙子孔伋说:“羡尧、舜之道,恨不及乎。”①朱熹对孔子子孙所做的贡献说得更清楚,“孔门传授心法”②。这个心法指的就是上古先圣大德明心之法,即儒家“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十六字心性之法,由尧、舜、禹开其端,周朝数代君王发扬光大的礼乐制度。所以朱熹注释《诗经》时,多称“南国诸侯被文王之化,其女子亦被后妃之化”“南国诸侯被文王之化,能正心修身以齐其家”①。
  其实,《宋史》说“‘道学’之名,古无是也”是作者不察,事实上“道学”一词早已有之。《尔雅》是中国最早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也是中国古代儒家“十三经”之一。据说产生于秦汉时代。此书称:“如切如磋,道学也。如琢如磨,自修也。”这里没有说明“道学”为哪家所有,只是表明治学的方式是切磋学问,也就是相互交流,探讨学问。而自己思考琢磨的学习方式则叫自修。如果进一步深究,“道”字最早是道家专属,因为“道”是由道教始有发现的。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②显然,这里的“道”属道家,“道学”最初也应指道家之学。
  但是汉代以后,儒、释、道都强调自己是中国文化的正宗地位。因为撇开各教的教义不说,“如切如磋”只是“道学”的治学方式,这种方式,儒、释、道三家皆采用。于是在长达五六百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三教并立”“三教兼宗”的说法。也就是除了道家之道外,儒家也有儒家之道,释家也有释家之道,只是各家脉系不同。
  唐代韩愈提出了儒家“道统”一词。他在《原道》中提出:“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这就是韩愈所说的道统,也就是儒家传播心法的脉络或系统。韩愈对儒家脉系进行了仔细梳理,明确指出他说的道统是儒家道统,不是道、释之道。
  从“道”和“道学”一词的由来和演变,我们清楚了“道”和“道学”的最初含义。但是宋代以后,“道学”演变成了儒家哲学思想的专有名词,这就是元人脱脱把儒家哲学思想的学者归为“道学”一类,在《宋史》中单列《道学传》。由“道”“道学”回到“吾道南矣”,我们便可知道这个“道”的真正意含。
  二、宋代以来对道统的继承
  宋代,理学家把“道统”作为儒家的学脉,并围绕这个学脉进行研究注释阐发。程颐就曾多次提到儒家之道和“吾道”一词。他在为其兄程颢所撰《明道先生行状》说:“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谓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其言曰:‘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可见程颢向周敦颐学儒道,而儒道来自原始儒学。程颐坚持儒家道统,也是为了与道、释划清界限,“‘问:且将《语》《孟》紧要处看,如何?’伊川曰:‘固是好,然若有得,终不浃洽。盖吾道非如释氏,一见便从空寂去。’”①显然,程颐说的“吾道”并不是他自己的理学思想,而是与佛教有着根本区别的儒家道统。
  朱熹一生也坚守儒家道统,多次将儒道称为“吾道”。有弟子问“理之一贯”问题。朱熹回答说:“只是其用不同,其体则一。一个本贯许多末。先生问:‘如何是末?’曰:‘孝弟忠信,居处有礼,此是末。’曰:‘今人只得许多名字,其实不晓。如孝弟忠信,只知得这壳子。其实不晓,也只是一个空底物事,须是逐件零碎理会。如一个桶,须是先将木来做成片子,却将一个箍来箍敛。若无片子,便把一个箍去箍敛,全然盛水不得。曾子零碎处尽晓得了,夫子便告之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②有门人问:“若非佛氏收拾去,能从吾儒之教,不知如何?曰:他又也未是那‘无文王犹兴’底,只是也须做个特立独行底人,所为必可观。若使有圣人收拾去,可知大段好。只是当时吾道黑淬淬地,只有些章句词章之学。他如龙如虎,这些艺解都束缚他不住,必决去无疑。也煞被他引去了好人,可畏可畏!”③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势力坐大,他们强调儒、释、道“三教兼宗”“三教并重”,甚至不少儒家学者都参禅问道,其原因是当时的儒家只注重“章句词章之学”,而淡化了心性之道,导致佛教势力“如龙如虎”。朱熹所言反映了佛教对儒学的冲击,但他坚持儒家的立场不变,称儒家之道为“吾道”。朱熹甚至引芮国器所言:“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④直到庆元党禁,朱熹仍然坚守儒家阵地。有人劝朱熹避难时,朱熹回答说:“今为避祸之说者,固出于相爱。然得某壁立万仞,岂不益为吾道之光。”⑤朱熹不担心朝廷的党禁,相反,他倒认为在此危如累卵的时刻自己能坚持儒家道统,岂不是有益于儒家道统发扬光大。
  陈淳是朱熹的重要弟子,他不仅秉承师说,还一如既往捍卫儒家道统,称:“有天地之忠恕,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是也。有圣人之忠恕,吾道一以贯之是也。”①“忠恕”是儒家的伦理思想,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之一。曾子在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②陈淳不仅承认这是孔子所说的可以终身行之,又可以一以贯之之道,而且是可以类推到万物的心性之道。
  元代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虽然没有对“吾道”一词做出解释,但他对程颢的“吾道南矣”之叹有独到的见解。他说:“程子送其门人龟山杨氏之归,已有‘吾道南矣’之叹。程子之叹,非私叹也。”③私与公相对,程颢之叹不是个人之叹,就是因“公”而叹,是为道统南传而叹。
  明代,朝廷重视经济,也重视儒学文化,在诸多儒者为理学家著作撰写序言和奏疏或所创诗歌中,也多用“吾道”“心传”一词。如周木说:“然其学者,妙体用而合为一,合显微而无二。实斯文之正脉,吾道之的传,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异趣者。”④意思是说,体用一原是理学的正脉,是儒家道统的然相传的结果,但因为理学把儒家的思想上升到天理的高度,与原始儒家道脉中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有不同的意趣。又如《八闽通志》的作者黄仲昭诗曰:“仙梵争华侈,伤哉吾道穷”“道脉承伊洛,心传在考亭。”⑤黄仲昭是明代著名的方志学家、诗文家,官至翰林院编修,而不是思想家、哲学家,不敢自诩“吾道”是自家之道。第二首诗中,黄仲昭点明了朱熹传播理学,实际是传播儒家心法,而这个心法是杨时、游酢师事河南程颢、程颐兄弟得以向南传播。黄氏所言符合历史事实,儒家道脉南传的关节点是“吾道南矣”“程门立雪”,根源于伊洛,而不是直接来自孔子的家乡洙泗,不能牵强附会地说是孔孟的嫡传。但二程所传并不等于是程氏之道,而是包括孔孟以前的儒家之道。从王安石的神位被逐出孔庙也可以看出“吾道”是儒家心性之道。王安石官居相位,而且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宋崇宁三年(1104年)配享孔庙,靖康元年(1126年)就被罢黜配享,保留从祀。淳祐元年(1241年)从祀资格也被取消,原因就是他认为“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理学家把祖宗之法上升到天命之理,明天命就是要倡明心性,光大文明礼乐,使我们的社会成为礼仪之邦。王安石违背了儒家的心法,必然遭到一向以儒学为治国之本的朝廷的强烈反对,最终难以进入儒家最高的文化殿堂——孔庙。游居敬在为李侗所撰《请从祀疏》中,对李侗的学术道德表彰有加,称他“上继往圣,下开来学,其有功吾道大矣”。游居敬官居明刑部侍郎,是一位崇儒重道的官员,而不是学术上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所以他说的“吾道”不是自己的学术之道,而是儒家的道脉。
  与黄仲昭、游居敬同时代的徐即同样认为南传的儒道是一种心法。其诗曰:“南来吾道传心印,虚过一生愧汗流。”①这里的“南来吾道”,指的是程颢的“吾道南矣”,即儒家道统,而不是徐即自己的一家之言。否则连语法都不通,甚至可能理解为徐即的学术思想向南传播。熊汲上疏为罗从彦、李侗请求从祀孔庙事迹中更直接指出“心法之传,上符尧禹”②,并且强调孔子是上续尧、舜的道统:“若孔子道高德厚,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传。六经垂宪,功德在人,宜万世食报无穷焉。”③孔子的贡献在于注六经,使得尧禹之道大明于天下。
  除了儒者之外,碑刻也证明“吾道”的本义。山东曲阜孔庙立有一方明成化年间石碑,碑文说:“盖孔子之道,即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又说:“孔子之道,常存而不泯,则纲常无不正,伦理无不明。而万物亦无有不得其所者,行将措斯于雍熙、泰和之域,而无异于三代之盛也。”④孔子创立儒学是通常的说法,事实上儒家的心法须上溯到孔子之前。尧、舜、禹三代心法之道就已经盛大光明,而孔子继承发扬了三代的遗风,才有“不异于三代之盛”的说法。所以碑文中称“使天不生孔子,则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后世何从而知之。将必昏昏冥冥,无异于梦中,所谓万古如长夜”⑤。春秋时期,在道统榛芜绝续之际,是孔子传承接绪,使儒家道统得以延续。
  清代朝廷崇文重道,尤推重朱子理学,儒者或地方官员笔下称赞理学家同样多引“吾道”一词。清人钟紫帏说:“因忆《延平答问》一书,乃朱子授受衣钵。迄今被阅研究,俨接两贤笑语,不禁喟然曰:‘吾道南来,真谛其在斯乎?其在斯乎?’”①钟紫帏只是读了李侗的《延平答问》一书,了解了李侗与朱熹的师生关系,以及他们对儒家所做的贡献,也把儒家道统称为“吾道”。如果把这里的“吾道”理解为是钟紫帏的学术思想,必然谬之千里。何棅《李延平先生文集》序中说:“外此,则史言历代之行事,各擅一家之长。子则各鸣其所能,而未必皆合于吾道之中。”何棅只是长洲提学佥事,如何敢说历代各家之说、之行都未合“我”的学术思想?于辰说:“昔孔子承精一之统,以传其徒曾参,曾参传孔伋,孔伋传孟轲氏。”②这个“承”就是继承,即孔子继承了前代的统绪,而不是孔子创造了统绪。孔子在道统绝续之际,承前启后,传至孟子。陆鸿对李侗传播理学多加赞赏,赋诗曰:“於戏李公,吾道宗工。承河南派,启剑溪翁。南来道统,于斯无穷。千里百世,共仰风流。秋月皎洁,冰壶玲珑。”③据说陆鸿是一位画家,但更像是一位儒者,他对李侗事迹了如指掌,而且十分清楚“吾道”是南来的道统。可见此人是一位深谙儒家的画家。
  清代,对道统的由来评说以康熙皇帝最为有力。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到曲阜时写下五言诗:“銮辂来鲁东,先登夫子堂。两楹陈俎豆,数仞见宫墙。道统唐虞接,儒宗洙泗长。入门扶松柏,瞻拜肃冠裳。”④在这里,康熙帝明确肯定了孔子的道统来源于唐虞。唐即唐尧,虞即虞舜。也就是说,儒家道统由尧、舜二帝开创,孔子接绪了道统的脉络。
  此外,从朱子学传播台湾也可以进一步得到证明,台湾的“道东书院”以“道”命名,意思是说道统向东面的台湾传播。所以邓传安在文开书院祭祀朱子时说“紫阳儒宗,海隅仰止”。朱熹是理学大家,其学说为著名的考亭学派,但仍然是儒家的一名弟子,是以儒为宗,而不是儒家之外的学术派别。
  与“吾道”意义相同的还有“吾儒”“吾党”之词。宋代,官历朝奉大夫、南康军知军的赵师夏为“南剑三先生”之一的李侗撰写《李先生文集序》时,引用李侗的话说:“吾儒之学所以异于异端者,理一分殊也。”这个“吾儒”不是指李侗的儒学,而是与释氏相区别的儒家门派。朱熹十年师事李侗,是李侗最得意的门生,他对朱熹的评价是:“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鲜有。”①“党”在古代有乡党、乡人之意,还用于量词,如《周礼·地官》:“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这里指儒家学者这一群体。
  三、余论
  “吾道南矣”是儒家的道统向南传播,而绍绪道统是儒家心法接续。程颢、程颐、朱熹、陈淳等理学家以及诸多官员所说的“吾道”,表明儒家学者坚守儒学的立场,将自己视为儒家的坚定捍卫者。在整个儒家道统脉系中,那些圣贤对儒家的贡献各有不同,“孔子倡道于洙泗”②,羽冀六经,功在明道;“程氏倡道于伊洛”③,创建理学;“龟山先生(杨时)倡道东南”④,道统南传。而朱子则是“倡道闽中”,使斯道大明(明人薛瑄称“自考亭以还,斯道已大明……”)⑤。孔子、程氏、杨时传播儒道的地点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倡道,而不是创道,一字之差,离题万里。孔子都不敢说他所倡之道是自家之道,程颢何以敢说“吾道”就是自己的理学思想。
  在道统南传的过程中,“南剑三先生”传道的先后不同,地位也不同,延平区玉地村杨龟山祠堂的门联是“斯文上续三千载,吾道南来第一家”。杨时求学南归,倡道东南,是道学南传的第一人,自然是第一家,也表明儒学不只上续到二程,而是上续到数千年前的尧、舜。罗从彦祠堂的门联是“遵尧录上传千年,吾道南来第二家”(这里的“遵尧录上传千年”是泛指,实为上溯数千年),罗从彦是杨时的门人,自然是道学南传的第二家。李延平(李侗)祠的原联是“斯文上续数千载,吾道南来第三家”,李侗是罗从彦的门人,自然是道学南传第三家。今天南平的诗家吕桂叨、程经华为李侗纪念馆撰柱联:“斯文上续,文章崇一品;吾道南来,道统第三家。”如果把这里的“吾道”理解为吕桂叨、程经华个人的学术思想,就会贻笑大方。
  心法由尧、舜、禹所创,但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儒家不断丰富了心法的内容,文、武、周公制定周礼,规范了心法的礼乐制度;孔子毕生注六经,儒家心法进一步得到弘扬。到了宋代,出现理学、道学之名,但二者并没有离开儒家道统,“之所以称为理学,是因为两宋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之所以称为‘道学’,是因为宋代理学诸子自认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道统,并宣称他们的学问以明道为目标”①。“明道”就是要明天地之性,明天命之性。因为理学家以理释性,以理释心,所以理学也被称为性理之学,儒家的性命之学、心性学由此而来,而尧、舜、禹的心法是性命之学、心性学的最初来源。由此可知,“孟子没而不传”并不是儒学不传,因为汉代讲经大量存在,私人讲学的地方称作精舍,官方还设有专门的讲经官,称为经师。即便是两晋,儒学也与玄学、史学、文学并立,所以道统不传实为心法不传。
  总之,儒家道统只有一个,不能理解为某人说的“吾道”是个人的学术思想。儒家学者阐发儒家思想,传播心法,是围绕儒家的道统而展开的,他们或对儒家经典做出注释,或提出个人的见解,都没有离开儒家道统。如果把“吾道”理解为个人的学术思想,就会造成天下“多道”,既不符合历史事实,更给学术界带来混乱。

附注

①《论语·里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6页。 ①孔德平、彭庆涛主编:《游读曲阜》,济南:泰山出版社,2014年,第248页。 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7页。 ①朱熹:《诗经集传》卷一,宋元人注《四书五经》(中),北京:中国书店,1989年,第6页。 ②《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①朱熹、吕祖谦:《朱子近思录》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56页。 ②《论语·里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6页。 ③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80页。 ④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九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479页。 ⑤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〇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621页。 ①陈淳:《北溪字义·忠恕》卷上,《四库全书》子部(影印本)。 ②《论语·里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6页。 ③虞集:《延平路新修宣圣庙学记》,《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民国)南平县志》卷十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562页。 ④周元文:《延平答问序》,朱杰人等主编:《朱子全书》第1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57~358页。 ⑤黄仲昭:《谒延平书院二首》,《未轩文集》卷八,《四库全书》集部(影印本)。 ①徐即:《登四贤祠》,《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民国)南平县志》卷十八,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648页。 ②熊汲:《奏补罗李二儒从祀疏》,《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民国)南平县志》卷十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500页。 ③熊汲:《奏补罗李二儒从祀疏》,《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民国)南平县志》卷十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500页。 ④孔德平、彭庆涛主编:《游读曲阜》,济南:泰山出版社,2014年,第106~107页。 ⑤孔德平、彭庆涛主编:《游读曲阜》,济南:泰山出版社,2014年,第106~107页。 ①钟紫帏:《延平答问跋》,朱杰人等主编:《朱子全书》第1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59页。 ②于辰:《李延平先生祠堂碑记》,《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民国)南平县志》卷十五,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576页。 ③陆鸿:《延平李先生像赞》,《李侗文化研究》,南平:李侗文化研究会,2009年,第234页。 ④孔德平、彭庆涛主编:《游读曲阜》,济南:泰山出版社,2014年,第134页。 ①李侗:《李延平集》卷四,福州正谊堂书院典藏版(影印本)。 ②翁正春:《覆从祀议》,《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民国)南平县志》卷十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506页。 ③翁正春:《覆从祀议》,《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民国)南平县志》卷十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506页。 ④林钿:《请补宋罗李二先儒从祀庙庭呈议奏疏》,《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民国)南平县志》卷十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499页。 ⑤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八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229页。 ①李耀曾编著:《理学泰斗——程颢程颐》,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6页。

知识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全球化时代朱子学核心价值的新意义》《宋明理学法因天理论》《朱熹安贫恬退的思想》《曹植的性理学思想》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叶梦婷
责任者
罗小平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