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太极动静阴阳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176
颗粒名称:
二、太极动静阴阳论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9-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详细解读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强调太极与动静、阴阳的关系。太极被视为形而上之道,动静和阴阳为其表现。朱子用“本然之妙”和“所乘之机”阐述太极与动静的关系,明确了太极作为动力和本体的地位。
关键词:
朱子
太极
哲学
内容
现在我们来看《太极图说》解。周敦颐《太极图说》,最重要的是七段话,朱子的解义也主要是围绕这七段话来诠释的。
1.无极而太极。
朱子注: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③
这是以“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解释无极,用“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解释太极。并且强调,无极只是太极无声无臭的特性,并不是太极之外的独立实体。这就从根本上截断了把《太极图说》的思想理解为道家的无中生有思想的可能性。这也就点出《太极图说》在根本上是一太极本体论体系,或太极根源论的体系。“枢纽”同中枢,“造化之枢纽”指世界变化运动系统中其主导作用的关键。“根柢”即根源,“品汇之根柢”指万物的根源。枢纽的提法表示太极的提出及其意义,不仅是面对世界的存在,更是面对世界的运动,这也是《太极图说》本文所引导的。值得注意的是,与《太极图解》第一段对太极所做的“本体”解释相比,《太极图说解》的第一段解释中却没有提及本体这一概念,也许可以说,在《太极图说解》中,“本体”已化为“枢纽”和“根柢”。前者针对动静而言,后者针对阴阳而言。
2.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朱子注: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诚者,圣人之本,物之终始,而命之道也。其动也,诚之通也,继之者善,万物之所资以始也;其静也,诚之复也,成之者性,万物各正其性命也。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盖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是以自其著者而观之,则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自其微者而观之,则冲漠无朕,而动静阴阳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虽然,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之于后,而不见其终之离也。故程子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非知道者,孰能识之。①
朱子《太极解义》的主导思想体现在这一段的解释中,他首先用《通书》的思想来解说太极的动静,把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理解为“天命流行”的过程,认为这个过程就是《系辞传》所说的一阴一阳往来变化的过程。他认为这个过程就是《通书》所说的诚之通和诚之复交替流行不已的过程,动是诚之通,静是诚之复,二者互为其根。
因此,《太极图说》的根本哲学问题,在朱子《太极解义》看来,就是太极和动静的关系。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而不是像他晚年和陆九渊辩论时主张的只把太极和阴阳的关系问题看作首要的问题。这是符合《太极图说》本文脉络的。在这个前提下,太极和阴阳的问题也被重视。因此,《太极解义》中最重要的论述是“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这两句话,先讲了太极和动静的分别及关系,又讲了太极和阴阳的分别及关系。就太极与动静的关系而言,《太极解义》的体系可称为太极本体论;就太极与阴阳的关系而言,此一体系可称为太极本源论。据朱子在写作讨论《太极解义》过程中与杨子直书,他最初是用太极为体、动静为用来理解太极与动静的关系,但后来放弃了,改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本然之妙和所乘之机的关系。那就是说,他以前认为太极是体,动静是太极所发的用,二者是本体和作用的关系,这显然不适合太极与动静的关系。而本然之妙和所乘之机,是本体和载体的关系,把动静作为载体,这就比较适合太极和动静的关系了。本然之妙表示太极既是本体,又是动静的内在原因(动力因)。“妙”字就是特别用来处理与动静关系的、用来说明运动根源的,这也是中国哲学长久以来的特点。与《周易》传统以“神”为妙运万物的动力因不同,朱子以“道”,即太极作为妙运万物的动力因。
“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则明确用形而上和形而下来区别太极与阴阳,即太极是形而上的道,阴阳是形而下的器,二者有清楚的分别。把太极明确界定为道,这样就与把太极解释为理,更为接近了。
“是以自其著者而观之,则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自其微者而观之,则冲漠无朕,而动静阴阳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虽然,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之于后,而不见其终之离也”,著是显著的用,微是内在深微的体。从微的角度看,太极就是动静阴阳之理,在内在的体;从著的角度看,动静阴阳运行变化不同,是表现著的用。所以朱子认为太极和动静阴阳还是存在着体用的分别。特别是这里直接以太极为理,为动静阴阳之理,提出理和动静阴阳始终是结合一起的,强化了理的意义。朱子认为,既不能说从某一个时期开始理和动静阴阳二者才相结合,也不能说将在某一个时期二者会分离。太极始终是内在于动静和阴阳的。本来,在宇宙论上,动静就是阴阳的动静。但由于《太极图说》讲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在这个意义上,相对地说,动静就成为先在于阴阳、独立于阴阳的了。
3.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朱子注: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者也。以质而语其生之序,则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阳也,火、金,阴也。以气而语其行之序,则曰木、火、土、金、水,而木、火,阳也;金、水,阴也。又统而言之,则气阳而质阴也。又错而言之,则动阳而静阴也。盖五行之变,至于不可穷。然无适而非阴阳之道。至其所以为阴阳者,则又无适而非太极之本然也,夫岂有所亏欠间隔哉!①
如果说第2段的解释关注在动静,这一段的解释关注的中心则在阴阳。从太极的动静,导致阴阳的分化与变合;有阴阳的一变一合,则产生了五行的分化。“五行之变,至于不可穷。然无适而非阴阳之道。至其所以为阴阳者,则又无适而非太极之本然也”,这是一套由阴阳五行展开的宇宙生化论。与前面第2段不同,这里对太极的定义不是从动静的枢纽来认识太极,而是从阴阳的所以然根据来认识太极。或者说,前面是从“所以动静者”来认识太极,这里是从“所以阴阳者”界定太极。“所以为阴阳者”的视角就是存在的视角,而不是运动的视角了。至于“太极之本然”,就是《太极图解》的“本体”“所以动而阳、静而阴之本体也”“即阴阳而指其本体”。“所以阴阳者”的观念本来自二程,区分“阴阳”和“所以阴阳”,认为前者是形而下者,后者是形而上者,这种思维是朱子从程颐吸取的最重要的哲学思维之一。对照张栻的太极图说解义和吕祖谦的太极图解质疑,可以明显看出朱子此时的哲学思维的优势。这也是何以张吕对朱子解义的意见只集中在“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的一句上,而对其太极本体论、太极根源论、太极生化论并未提出意见的原因。
知识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全球化时代朱子学核心价值的新意义》《宋明理学法因天理论》《朱熹安贫恬退的思想》《曹植的性理学思想》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吕祖谦
相关人物
张栻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