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建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通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152
颗粒名称: 五 建阳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582-58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朱熹在福建建阳考亭的生活和遗迹。
关键词: 朱熹 沧洲精舍 政治

内容

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朱熹62岁,迁居福建建阳的考亭。据记载:
  望考亭在三桂里玉枕山之麓,即今考亭地方。五代南唐侍御黄子稜建,以望其亲之墓;陈氏族谱谓为侍中陈逊建,以望其考广寒先生。未知熟是。宋绍兴间,朱子居此,人遂称朱考亭。②
  陈逊即曾做过北宋宰相的陈升之。此地环山(翠屏山,亦名罗汉山)骑溪(建溪,亦名考亭溪),风景极为优美。朱松任尤溪县尉时,经过考亭,爱其山水清幽,欲意久居于此。又据记载:
  今考亭者,昔朱子之旧宅也。其先吏部韦斋之言曰:“考亭溪山绕邃,可以卜居。”朱子不忘先君子之言,盖至于晚岁而后能筑室,以承其志而终身焉。③
  朱熹在考亭占田90多亩,学田500多亩。④
  起初,朱熹在考亭盖起竹林精舍。到了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65岁,学徒增多,竹林精舍进行扩建,更名为沧洲精舍,自号为“沧洲病叟”,并写下一首有名的《沧洲歌》(即《水调歌头》):
  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泪,千古恨难收。何以鸱夷子,散发弄扁舟?鸱夷子,成霸业,有余谋:收身千乘卿相,归把钓鱼钩。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⑤
  朱熹的这首词概括其当时的政治思想。正因为如此,朱熹把这首词刻在精舍的石碑上,以发誓“吾道付沧洲”。此外,朱熹因其母亲祝氏葬于考亭附近崇泰里的寒泉村(今莒口),因而在那里筑有寒泉精舍。朱熹在考亭所教的学生,最高达到数百人。到了理宗淳祐四年(1224年)御书“考亭书院”,刻在书院门前的碑坊之上,是朱熹死去44年以后的事了。又据记载:
  四十四年,圣祖南巡,又书“大儒世泽”额,并“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
  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真传”,颂于考亭家祠。①此即清圣祖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文革”前,原考亭书院遗址还有厢房和很多碑刻。上世纪50年代因此地淹为水库,只把书院门前的牌坊按原样迁于附近。今见高大壮丽的书院门前的牌坊,理宗亲笔写的“考亭书院”大字横额刻在牌坊正中,威凌气昂;清朝康熙皇帝亲笔写的“大儒世泽”的匾额,刻在碑坊的顶端,以及康熙皇帝亲笔写的“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真传”的对联,刻在牌坊两边的石柱上。近年,以牌坊为进口,建起大殿,使考亭书院有了一定的规模。现在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朱熹后裔考察和瞻仰之地。朱熹迁居考亭,一直到死,前后有10年左右。朱熹的一些主要著作是在考亭写的。朱熹在考亭,是其思想体系成熟和完成的时期。因此,后人称朱熹为朱考亭,称朱学为考亭学派。考亭书院遗址牌坊是朱子学的象征,是国家的重要文物。
  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日,朱熹71岁,病死于建阳考亭,却抬到100公里外的人烟稀少的唐石里(今黄坑)大林谷九峰山去埋葬。据记载:
  九峰山,九峰联峙。宋时有异人语朱文公曰:“龙归后堂,乃先生归葬之所。”后果葬于此。②
  朱熹夫人刘氏于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十一月病死,朱熹当时47岁。是朱熹亲自在九峰山下选好墓穴埋葬刘氏的。24年后朱熹病死,即合葬于此。由此可见朱熹的风水思想。
  朱熹是三月病死,至十一月出葬。出葬朱熹的情况,《宋史》本传有所记载:将葬,言者谓:四方伪徒期会,送伪师之葬。会聚之间,非妄谈时人短长,则谬议时政得失,望令守臣约束。从之。③
  会葬者几千人,六日而后至山。在朱熹病死时,正值宁宗皇帝听信执政韩侂胄的诌言,攻击朱熹的学说为“伪学”,指责朱熹及其门人为“逆党”,下诏免了朱熹的官,还夺了他的道观奉禄。我们从上述记载看,朱熹门人确有利用其葬礼进行示威之嫌。关于朱熹墓的情况,据记载:
  先贤赠太师徽国公谥文朱熹墓,在嘉禾里后唐石九峰山下大林谷,与刘夫人合葬。初有亭曰宰如,有庵曰顺宁。清乾隆间,知县许斋卓倡修。嘉庆间,麻沙县丞何嵩捐俸,劝嘉禾士民助资修墓,重建亭堂,立神道碑,而庇之以亭,黄文肃榦辞晦翁先生墓文。清乾隆十五年,福建巡抚潘榘新修《朱子祠墓碑记》。①
  “文革”中,因墓穴被盗,可以看到墓穴原是双圹;墓碑完好,碑心“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大字清晰可见。上世纪末,朱熹后裔进行全面整修,并增建通往公路的道路和墓亭,至为庄严肃穆。朱熹墓是国家的重要文物,应严加保护。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朱子学通论》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记述了朱子学的渊源、朱子学的创立、朱子学的基本内容、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近现代朱子学研究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黄子稜
相关人物
陈逊
相关人物
朱松
相关人物
邹鲁
相关人物
绍濂洛
相关人物
韩侂胄
相关人物
黄文
相关人物
潘榘
相关人物
宋先贤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