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 全国与朱熹相关的书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通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086
颗粒名称:
二 全国与朱熹相关的书院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17
页码:
434-449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朱熹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特别是他对于书院教育的推动和发展。
关键词:
朱熹
书院教育
白鹿洞书院
内容
在南宋元明清时代,理学家们的学院林立,形成为国家的教育网络。与朱熹有关的福建境内的书院上面已述。下面论述几处福建之外的、具有代表性的书院,以见一斑。①
白鹿洞书院 北宋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是朱子学家进行讲学活动的重要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又名白鹿洞书堂、白鹿书院、朱晦庵书院。最初为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李渤及其兄李涉隐居读书之地。传说李渤曾养一白鹿自娱,故被时人称为白鹿先生。后来,他任江州刺史,在一石洞里建造一台榭,以其别名“白鹿先生”而命名为“白鹿洞”。南唐李昇昇元四年(940年),白鹿洞正式辟为“白鹿洞国庠”,又称“庐山国学”,由李善道任洞主,执掌教授之职,并置学田授徒,学徒常数十百人。宋初改名为“白鹿洞书院”。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太宗赐予国子监印本“九经”。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礼部郎中孙琛于书院故址建造学舍10余间,称“白鹿洞书堂”。不久毁于兵火。
白鹿洞书院之兴盛并扬名于天下,实赖于朱熹。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出任南康军守。当时书院已毁,朱熹疏请修复。重修后的书院,规模庞大,共有殿宇书堂360余间,其中以圣礼殿为中心,包括御书阁、明伦堂、宗儒祠、先贤祠、忠节祠等。朱熹手订《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②,成为后来全国书院教育规章制度的范本,对后世书院体制的建设以及书院教育的推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吕祖谦撰《白鹿洞书院记》,叙其始末。始称其为四大书院之一。朱熹自任洞主,讲学其中,并邀请陆九渊等到此讲学,史称“南康之会”。陆九渊的讲题是《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据说听众中有人被陆九渊的讲说感动得落泪。这种讲学活动对于推动学术思想的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书院毁于兵火。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重建。国子监祭酒胡俨为文记之。此后,程敏政、李梦阳等屡有修缮。胡居仁、李梦阳、王阳明等先后讲学于此。神宗万历(1573—1620年)初,张居正废书院,旋复。清代,该书院屡有修复,并被保存至今。
龙光书院 在江西丰城荣塘剑池庙左,亦作“荣光书院”。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邑人陈自俯创建①,“四方来学者三百余人”②,有六经楼、仰止堂、讲堂、戒规堂等建筑。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往潭州访张栻途经于此,在此讲学。朱熹题有《丰城荣光书院》诗③。乾道六年(1170年),朱熹应丰城门人熊世基、熊世琦兄弟之请,为“其所构龙光书院之堂”撰写《龙光书院心广堂记》,其中有曰:
丰水之夏阳熊世基、世琦执经来学之明年,乾道庚寅岁(按即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也,请铭其所构龙光书院之堂。熹榜其间曰“心广”,且嘱以敷畅厥义。复之曰:“人生两间,孰无此心?”心者,贯万事,统万理,主宰万物者也。然则若之何而不广乎!克其所以为广累者,则心广矣。④
濂溪书堂 在江西九江城南濂溪巷,亦名“濂溪书院”。北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周敦颐建,后遭兵毁。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江州知州潘兹明、通判吕胜己重建,朱熹为之撰《江州重建濂溪先生书堂记》。⑤是记讲了理学的基本思想,以及濂溪书堂的缘由。其中有曰:
夫天高地下,而二气五行纷纶错糅、升降往来于其间。其造化发育品物散殊,莫不各有固然之理。而最其大者,则仁、义、礼、智之性,君臣、父子、昆弟、夫妇、朋友之伦而已。是其周流充塞、无所亏间,夫岂以古今治乱为存亡者哉!然气之运也,则有醇漓判合之不齐;人之禀也,则有清浊昏明之或异。是以道之所以讬于人而行于世者,惟天所畀,乃得与焉,决非巧智果敢之私所能亿度而强探也。《河图》出而八卦画,《洛书》呈而九畴叙,而孔子于斯文之兴丧,亦未尝不推之于天。圣人于此,其不我欺矣,审矣。若濂溪先生者,其天之所畀而得乎斯道之传者与!……(先生)世家舂陵,而老于庐山之下,因取故里之号,以明其川曰“濂溪”,而筑书堂于其上。今其遗墟在九江郡治之南十里,而其荒茀不治则有年矣!淳熙丙申(按即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今太守潘侯慈明,与其通守吕侯胜己,始复作堂其处,揭以旧名,以奉先生之祀。而吕侯又以书来,属熹为记。⑥
这里开头讲的理学基本思想的源流,是由《河图》、《洛书》、孔子等以至于周敦颐的,然后又由二程以至于朱熹本人。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四月六日,朱熹在知南康军任满,归家途经江州之时,曾在此讲学,“拜濂溪先生书堂遗像”,随行的有刘清之、张扬卿、王阮、周颐、林用中、赵希汉、陈祖永、祁真卿、昊兼善、许子春、胡莘、王朝、余隅、陈士直、黄榦、张彦先等一批弟子,以及会稽僧志南、明老等。①刘子澄请朱熹“为诸生说《太极图》义”,周敦颐之“曾孙正卿、彦卿,玄孙涛为设食于光风霁月之亭”。②南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朱熹门人赵崇宪知江西江州,曾筑室26楹于濂溪书院,作为书院诸生学舍。此后,元、明、清诸代均对此有修复。
东山书院 在江西余干县冠山东峰,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赵汝愚及从弟赵汝靓建。赵汝愚之子崇宪、崇度皆朱子门人,曾延请朱熹讲学其中,朱熹为其“云风堂”书匾。③后来,赵“汝愚卒,朱子来吊,复馆焉。后为胥吏所据,邑人李荣庭鬻产赎之。”谢枋得为记。④由此可见,朱熹到东山书院至少有两次。
怀玉书院 在江西玉山县怀玉山金刚岭之阳。北宋杨亿曾于此建怀玉精舍。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朱熹、陆九渊、汪应辰曾讲学于此,于是当政官吏和朱熹门人便在此建立书院,以供四方来学之生。⑤朱熹说:
秋冬间无事,或可出入。其思承教。……闻怀玉山水甚胜,若会于彼,道里均矣!⑥
此书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此言朱熹与吕祖谦“怀玉之约”。但是,到了秋间,两人均因故未前往。他又约“迟至明年”、后年。朱熹说:
熹还家数日,始登庐山之顶,清旷非复入境,但过清难久居耳。至彼,与季通方议丹丘之行,忽得来教,为之惘然。却悔前日不且挽留,或更至鹅湖追逐,入怀玉深山,坐数日也。损约收敛,此正区区所当从事,日前外事有不得已而应者,自承警诲,什损四五矣!自此向里,渐渐整治,庶几寡过,但恐密切处不似外事易谢绝也。①
朱熹“怀玉之约”终有否成行,未有明确记载。而朱熹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十一月十一日,侍讲罢归路过玉山,县令司马迈设讲席,朱熹为诸生讲学,遗存有《玉山讲义》。朱熹到过怀玉山讲学,是肯定的。
银峰书院 在江西“德兴县市延福坊。宋淳熙间(1174—1189年)邑人余瀚、余渊延朱子讲学其中。明崇祯间(1628—1644年),裔孙应馨改建于肯堂下”。②
草堂书院 在江西玉山县北怀玉山下。据方志载:
朱子讲学于此。有青山缘树亭、源头活水亭,堂庑号舍具备。相传朱子题山下酒舍一联云:“泉飞白石堪为酒,灶旁青山不买柴。”即其地也。宋末书院废。斗山玉奕与其子介翁结庐居此。③此仅方志记载,有待进一步考证。此处谓朱熹一联语,未见《朱子文集》,值得注意。
盛家洲书院 在江西丰城县东蓝家巷。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从崇安往潭州访张栻,顺道讲学于此。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邑人盛温如在此建书院。④据方志载,有朱子《盛家洲》诗二首,其一云:
湖上阑干百尺台,台边水殿倚云开。洪桥人隔荷花语,玉碗水盘进雪来。⑤
鹅湖书院 在江西铅山县鹅湖山下,原为鹅湖寺。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五月,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人相约会讲于此,因学旨与陆氏兄弟不合而罢,史称“鹅湖之会”。对此,朱熹说:“前月末,送伯恭至鹅湖,陆子寿兄弟来会。讲论之间,深觉有益。此月八日,方分手而归也。”⑥吕祖谦说:“某以五月半后,同朱丈出闽,下旬至鹅湖。诸公皆集,甚有讲论之益。”⑦朱熹有《鹅湖寺和陆子寿》诗一首,曰:
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蓝舆度远岑。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①
后人于朱陆论辩处建四贤祠以祀朱熹、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
书院前排建筑中悬有“道学之示”的御匾,四贤祠中有“顿渐同归”匾。理宗淳祐十年(1250年),江东提刑蔡抗疏请赐额,赐曰“文宗”,故又名文宗书院。元代迁至铅山城内(今永平镇)。著名学者吴师道、程端礼等先后任山长。元末毁于兵火。明代宗景泰四年(1453年),江西巡抚韩雍、广信知府姚堂对鹅湖寺重新修葺。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命铅山知县秦礼于旧址重建。明代宸濠之乱,书院学舍几乎毁坏殆尽。及至明末,几经重修而得以不堕。清世宗顺治十年(1653年),江西巡抚蔡士英捐资重建,并列为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圣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地方官潘士瑞曾加修葺。康熙五十四年,令尹施德大加修建。李光地记曰:
书院之建,实为国家学校相为表里。李渤高士尔,朱子犹倦倦焉。今使先贤遗址,焕然重修,江右故理学地,必有游于斯而奋乎兴起,以绍前贤者。②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康熙帝亲书“穷理居敬”额。高宗乾隆五年(1740年),知县郑之桥重加修葺。编有《鹅湖讲学会编》。仁宗嘉庆十七年(1812年),吴嵩梁为山长,编撰《鹅湖书院田志》。文宗咸丰年间(1851—1861年)毁于兵火。穆宗同治年间(1862—1874年)重建。清末改为鹅湖师范学校。
钟山书院 在江西婺源。南宋孝宗淳熙初年(约1175年),县人李缯(字参仲,号钟山)建。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年),朱熹初次回婺源省亲扫墓,识得李缯。淳熙三年(1176年)三月,朱熹第二次回婺源省亲扫墓,与表兄程允夫至该书院,“徜徉其间,讲论道义,谈说古今,觞咏流行”,并讲学其中。③据《语类》记载:
先生(指朱熹)游钟山书院,见书籍中有释氏书,因而揭看。先君问:“其中有所得否?”曰:“幸然无所得。吾儒广大精微,本末备具,不必它求。”④
隆冈书院 在江西南昌“府城南四十里,形如象尾相近,有澹冈及隆冈。
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8年),进士刘邦本建隆冈书院,其裔孙藏有朱子所题四景诗”。淳熙八年(1181年)四月,朱熹由南康军归闽,途次于此,作《隆冈书院四景诗》。诗分为春、夏、秋、冬四景,每景七言律诗一首。①未知此与近年在福建古田发现的朱熹《四景诗》是否相同。
双桂书院 在江西德兴。据方志载:“双桂书院在游奕坞,相传朱子赠程烨、程燧兄弟诗,有‘两种天香手自栽’之句,书院之名由此。”②朱熹此诗为《题程烨、程燧兄弟双桂书院》,原载清朱玉《朱子文集大全类编·补遗》,全诗为:“君家构屋积玉堆,两种天香手自栽。清影一帘秋澹荡,任渠艳冶斗春开。”③
据考证,此诗应为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前往婺源省墓前后所作。程烨、程燧当为朱子门人,生平缺考。“按(雍正)《江西通志》卷二十二《书院》:‘蒙斋书院,朱子门人程端蒙讲学所,旧在德兴县游奕坞。’而程烨兄弟双桂书院亦在游奕坞,似程烨兄弟与程端蒙为同宗之戚,自必相识。朱熹绍兴二十年归婺源省墓,即尝经德兴拜谒名诗人董颖,德兴士子已有来执礼问学者。淳熙三年再归婺源,程端蒙又特自德兴抠衣裳来谒,程烨兄弟或亦在其时同见朱熹并请赠诗”。④
岳麓书院 北宋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始创于北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创建者为潭州太守朱洞。因其址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故名。初创时,书院设有讲堂5间,斋舍52间。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李允则任潭州太守,他对书院作了扩建,并增设了藏书楼、礼殿(又称“孔子堂”),置田产,授徒讲学,当时学生定额约为60人。咸平四年(1001年),朝廷赐《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等书。由此形成了书院讲学、藏书、祭祀等基本规则。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经学家周式担任山长后,书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生定额也扩大至100余人。八年(1015年),宋真宗召见周式,拜国子监主簿,并赐“岳麓书院”额。由此书院称誉天下,成为地方最高学府,位在潭州州学之上。
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书院因战乱,毁坏严重,湖南安抚使刘珙重建,并请著名学者张栻主持教事、讲学其间,岳麓书院遂达到鼎盛时期。宋代理学的重要学派湖湘学派的许多学者也曾在岳麓书院学习或讲学,成为湖湘学派的主要活动基地。一时之间,前来求学的士子大增。
乾道三年(1167年)秋,朱熹从福建来访张栻,并在书院会讲《中庸》,史称“朱张会讲”。据传,当时听众达几千人。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张栻去世。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知潭州兼湖南路安抚使,因书院失修而进行修复并扩建。请醴陵贡生黎贵臣为书院执事,朱熹又将他手订的《白鹿洞学规》用作岳麓书院学规。
南宋末至明初,书院几经焚毁。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书院得以扩建,并置学田2000余亩,规模空前。嘉靖以后,王阳明门人相继讲学于此。明亡,书院亦毁于战火。清圣祖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帝赠以御书“学达性天”额及经史诸书,因建御书楼。清高宗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御书“道南正脉”额赠之,书院得以重振。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正式改为湖南高等学堂。
南轩书院 在湖南衡山南岳山后,宋张栻建。张栻因父浚“奉诏居永州,栻往来省侍,受业于五峰胡宏之门,置书院于岳麓山后”①。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张栻与朱子同游,讲学于此。”②
城南书院 在湖南长沙城南妙高峰下。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张栻建。“城南书院”门额为其父张浚手书。
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与门人范念德、林用中“如长沙访张南轩,讲学城南、岳麓。每语学者观《孟子》‘道性善’及‘求放心’两章,务收敛凝定,以致克己求仁之功”。③讲学之余,朱、张两人相互唱和,朱熹有《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④原诗的朱熹手迹收入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朱子遗墨》一书中。⑤
邺侯书院 在湖南衡山烟霞峰下。唐代邺侯李泌隐居于此读书、藏书,其子蘩于南岳庙之左侧建“南岳书院”。宋理宗宝庆年间(1225—1227年),改称“邺侯书院”。明人重修,又改称“集贤书院”,合祀唐宋诸贤于其中。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年),复称“邺侯书院”。⑥
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张栻在“岳麓会讲”之余,曾同访烟霞遗迹,并赋诗以纪。朱熹有“山道榛芜大道荒,令人瞻望邺侯堂。怀贤空自悲今昔,泪滴西风恨夕阳”的诗句。①
石鼓书院 在湖南衡阳石鼓山。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中州人李宽始建。北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邑人李士真重建。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宋仁宗赐“石鼓书院”额,成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②
南宋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年),部使者潘畤、提刑宋若水相继修建。淳熙十四年(1187年),朱熹应宋若水之请,为之撰写《衡州石鼓书院记》。朱熹告诫诸生不要被“使人见利而不见义”的“学校科举之意乱焉”,而要“养其全于未发之前,察其几于将发之际,善则扩而充之,恶则克而去之”。书院立石刻碑以传。③
姚江书院 在浙江余姚。当地有姚江,故名。明思宗崇祯十二年(1639年),邑人沈国模、史孝咸、管宗圣建于半霖,祀王阳明。邑中士有志节者,均寝食其间,修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课,学阳明学,溯洙泗,逮濂洛朱陆异同,并收期于躬行有所得力,以申明良知之学。史孝咸主讲10年,相传“和平光霁,以名教为宗主”,由此士风大振。沈国模尝以80岁高龄,每岁自四明山至书院,为诸生讲习。黄宗羲晚年亦曾主讲于此。
清圣祖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知县韦钟藻移建于城南巽水门内角声苑旧址,并请著名理学家邵廷采主持讲席达17年。以讲求程朱理学为主,又竭力调和朱陆学说。钱仪吉《碑传集》详细记载了当时该书院讲会之情景。世宗雍正九年(1713年),浙江总督李卫重修。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6年),增建庑院。今有《姚江书院志略》传世。
逸平书院 在浙江江山,原名“南塘书院”。南宋高宗绍兴初年(约1132年),儒士徐存(字逸平,号诚叟,杨时门人)建,被后人称为“逸平先生与朱考亭讲学之所”。④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在中进士第后回闽途中,首次造访徐氏。朱熹在《跋徐诚叟赠杨伯起诗》中曰:
熹年十八九时,得拜徐公先生于清湖之上,便蒙告以克己归仁、知言养气之说。时盖未达其言,久而后知其为不易之论也。①
朱熹在《江山县学景行堂记》曰:
徐公诚叟者,受业程氏之门人,学奥行高,讲道于家,弟子自远至者,常以百数。其去今不远也。吾意大山长谷之中,隘巷穷闾之下,必有独得其传而深藏不市者,为我访而问焉。②
明方豪《逸平书院记》中谓,“吾邦有先正曰逸平先生者,徐姓,存名,诚叟其字。受业龟山,得程氏之学,与朱子实相友善,尝讲道于南塘书院。逸平既殁,朱子往吊焉。书院已为毛氏墓田,因赋诗寄哀,有‘徐子旧书址,毛公新墓田’之句。”③
明武宗正德十五年(1520年),知县吴仲将书院迁至城西骑石山麓,更名逸平书院。④清文宗咸丰十年(1860年),书院毁于兵火。
稽山书院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任浙东提举,在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卧龙山西岗讲学,后马天骥于此处建祠祀之。据《于越新编》所纪:
宋朱文公尝司本郡常平事,讲学敷政,以倡多士。三衢马天骥建祠祀之,其后九江吴革因请为书院。⑤
元惠宗至正年间(1341—1368年),得以增葺。后毁。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年),知县张焕发重建于旧址之西麓。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阳明弟子知府南大吉增建明德堂、尊经阁,后为瑞泉书院。明王守仁为之记。⑥
丽泽书院 南宋吕祖谦、吕祖俭兄弟创立,在浙江金华。“丽泽”原指“两泽相连,润说之盛”,后借喻朋友之间讲习切磋。吕祖谦、吕祖俭兄弟晚年创设丽泽书院,讲学会友。吕祖谦常邀请永嘉学派的薛季宣、陈傅良、叶适和永康学派的陈亮等来书院讲学。吕祖谦编著《近思录》(与朱熹合编)等,供学徒学习。还手订《规约》,规定“凡与此学者,以讲求经旨、明理躬行为本。肄业必有常,日记所习于簿,多寡随意”;“凡有所疑,专置册记录,同志异时相会,出所习及所疑,互相商榷”。①据传,四方学子纷纷慕名而来该书院,在当时的教育界及思想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吕祖谦在该书院所讲内容,由其弟祖俭等人编为《丽泽讲义》。
吕祖谦死后,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吕氏门人请修书院,官府允之。建吕祖谦祀室及遗书阁,并开始刊刻图书。理宗端平年间(1234—1236年),吕氏门人又将吕祖谦祀室改建为吕成公祠,以吕祖俭配祀。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知州许应龙迁书院于双溪之畔,奏请理宗御赐匾额。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又迁至旌孝门外印光寺故址。宋末元初,著名学者何基、王柏、金履祥先后任山长、主讲,四方来学者甚众。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年),又有重修之举。后毁于明末。
清全祖望说,“明招学者,自成公(祖谦)下世,忠公(祖俭)继之,由是递传不替,其与岳麓(岳麓书院)之泽,并称克世……而明招诸生历元至明未绝,四百年文献之所寄也”。②说明该书院在培养人才、保存古代文献等方面有诸多贡献。
樊川书院 在浙江黄岩杜家村。《赤城新志》载:“晦庵先生与南湖二杜公讲学之地。”南宗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七月,朱熹任浙东提举时,巡历至台州,曾至黄岩。“在县北六潭山,朱文公尝著书其麓,名为小樊川,题曰溪山第一”。③黄岩的朱子门人有杜贯道、杜煜、杜知仁、池从周等,后杜知仁侄孙杜范建“紫阳书院”,后有朱文公祠。清圣祖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知县刘宽更名为樊川书院。
文献书院 在浙江黄岩委羽山。《赤城新志》曰:
元枢密副使刘本仁建。以朱文公尝施教于台(州),杜清献公得其传,因祀文公于此,而以清献配焉。危素、朱右俱有记。④
杜清献即杜范,字成之,朱子门人杜煜、杜知仁从孙。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进士,官至右丞相。《宋史》杜范本传谓其“少从其从祖烨(煜)、知仁游,从祖受学朱熹,至范益著。”⑤可见杜范本人并未直接从学于朱熹。后人以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官浙东提举时,曾巡历台州,讲学黄岩,而杜范又是其再传弟子,故建此书院以祀。
龙津书院 在浙江奉化,原名“龙津馆”。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任浙东提举,“泊舟于此,率诸生讲学焉”。①理宗景定初年(1260—1264年),立龙津书院于此。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又改名“文公书院”。“知州李炳移建于州之宝鹿山,山长任士林为记”。②
紫阳精舍 在浙江诸暨旧县署侧。南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官浙东提举时,曾延当地名士杨文修“谈名理及医学天文地理之书,数日去”。“紫阳精舍,一名义安精舍,在旧县暑例。宋朱子为常平使者,召杨文修与谈理学,因此宿焉”。③后人因建精舍以祀之。
泳泽书院 在浙江上虞,元世祖至元年间(1279—1294年)创于西溪湖滨,方枢密移于金壘山东。因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朱熹曾讲学于此而立祠祀之。④
明善书院 在浙江松阳西20里。南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任浙东提举,为“修举赈荒事”至松阳。时邑人叶震“隐居教授于家塾,执所业见焉。朱子与语而有契,为讲《论语》、《孟子》”。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其后人叶再遇即其家塾而扩充之,称明善书院,以祀朱熹。⑤
独峰书院 在浙江处州缙云仙都山。南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八月,朱熹任浙东提举时,因连续上疏弹劾唐仲友,未报,“二十二日入处州缙云县界讫,累日以来,恭候威命,未有所闻”。⑥于是,到缙云县东仙都,“徜徉于此山,以伺朝旨,有‘于此藏修为宜’之语”。“爱其山水似武夷”。⑦在游历唐代诗人徐凝故居时,作《追和徐氏山居韵》绝句一首。诗云:
山岫孤云意自闲,不妨王事似连环。解鞍磐礴忘归去,碧涧修筠似故山。⑧
并曾在此讲学。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邑人叶嗣昌于仙都山独峰前建此书院以祀朱熹。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邑人潜说友即旧址扩而新之。
美化书院 在浙江缙云东美化乡。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任浙东提举时,曾在此讲学。理宗嘉熙年间(1237—1240年),知县陈大猷、县尉陈实因建书院以祀之。①
五云书院 在浙江缙云五云山下。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6年),楼如浚建。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年),知县方润重建。因南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曾到仙都讲学,邑人曾建独峰、美化两书院祀之,但年久均废,因立此书院继祀。②
鄮山书院 在浙江宁波府城西五里,元邑人赵儒(应为赵寿)建,设山长主之。袁桷为记。“元大德三年(1299年),乡儒赵寿建为祠,以祀朱子,久圮。”③
朱熹生前有否经履宁波,未有明确记载。但是,朱熹曾在浙东任职,不能排除其未到过宁波。赵寿建此书院,起因乃其祖赵善待(字时举)曾从朱熹学。④
包山书院 在浙江开化北。南宋孝宗乾道末年(约1173年),邑人汪观园、汪杞兄弟建“逍遥堂”,又名“听雨轩”,以课读子弟。汪观国二子汪湜、汪泓均从吕祖谦学。
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三月,朱熹回江西婺源省亲,曾与吕祖谦相约于此,论辩讲学数日,两人讲论的课题涉及《毛诗序》、《易》、《春秋》等。朱熹有《汪端斋听雨轩》七律一首:
试问池堂春草梦,何如风雨对床诗。三薰三沐事斯语,难弟难兄此一时。为母静弹琴几曲,遣杯同举酒千卮。苏公感寓多游宦,岂不临风尚尔思。⑤
听雨轩因朱、吕讲学而闻名,汪观国之子汪泓“立书院以祀朱、吕二先生,后孙继荣请于朝”。⑥南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御赐“包山书院”匾额。
五峰书院 在浙江永康方岩寿山坑。因寿山坑有鸡鸣、覆釜、瀑布、固厚五峰而得名。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朱熹、吕祖谦、陈亮等曾在固厚峰下石洞中读书讲学,时称“三贤”。堂侧摩崖上,有陈亮手书“陈龙川、朱晦翁、吕子约尝同游”,有朱熹手书“兜率台”石刻。①
明世宗嘉靖初年(约1523年),“邑人应典因为祠以祀三贤,知县洪垣更为书院”。②
石洞书院 在浙江东阳。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邑人郭钦止(德谊)建。其子津、浩均为朱子门人。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二月,朱熹在浙东提举任上,曾到此讲学,赠送所著《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后郭津曾将书院重修,并请朱熹为之撰记题匾。朱熹说:
书院规模,且随事随力为之,却就事实上考察整理,方见次第,不须如此预先安排。记文匾膀,尤是外事。但此等意思即见浮浅外驰之验。若于学问全体上切己处用得功夫,即气象自当深厚宏阔矣。③
朱熹虽不曾为此书院撰记,但却题写了“洞山”、“月峡”、“流觞”刻于石壁之上,并为书院创建者郭德谊书写《郭德谊墓志铭》④。叶适有《石洞书院记》。⑤
月林书院 在浙江上虞,宋潘畤建。南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官浙东提举时,潘氏曾延朱熹在此相与讲明性命之学。从学者有潘畤之子潘友文、潘友端、潘友恭及孙邦仁等。⑥后朱熹离任,曾举潘友恭以自代。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潘畤逝世,朱熹撰文祭祀。⑦
月泉书院 在浙江浦江西北二里。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浚泉建亭,名为泉亭。南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正月,朱熹以浙东提举巡历过浦江,曾讲学于此。朱熹说:“(臣)于正月十一日入婺州浦江县界,历义乌、金华、武义县。”⑧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知县王霖龙建“月泉书堂”,亦名“月泉精舍”。据记载:
以是州东莱先生吕成公讲道丽泽、紫阳先生朱文公尝提举浙东常平,行部过此,且与成公友善,遂于此地阐明正学。乃祠二先生于月泉精舍,
使学者瞻仰兴慕,肄业其中。①
元代升为书院,置山长。元明两代,历经重修。
瀛山书院 在浙江淳安北40里银峰之麓,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邑人詹安于此建双桂书堂,收詹氏弟子入学。其孙詹仪之,乃朱熹门人,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其后人詹骙中状元,故取“登瀛”之意,改书堂名为瀛山书院。据方志载:
瀛山书院,在县治北四十里。……宋熙宁间邑人詹安辟,其孙仪之与朱子论学于此,朱子有“半亩方塘一鉴开”之句。明隆庆三年,知县周恪访名贤遗迹重建,王畿为记。②
今学者据方志、淳安《詹氏宗谱》、明王畿《瀛山书院记》以及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南州后学闵鉴所书方塘诗石碑,著文论证方塘在淳安瀛山③;或言朱熹生前曾分别于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乾道九年(1173年)、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三次到瀛山书院讲学。④对此,束景南考证说:
《朱文公文集》卷二及卷三十九《答许顺之》书十,均有此诗而无此题(按指《方塘诗》),“惟有源头活水来”均作“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名《观书有感》非访詹虚舟仪之有感而作,宗谱、书院记均不可信。遍考朱熹生平仕历游踪,断无往淳安游访之可能,石碑诗题之伪不待一辨。……后世各地据朱熹此诗附会“方塘”并构“天光云影亭”甚多,以予只就方志所见,不下五六处,淳安瀛山不过附会之一也。⑤
考《朱子文集》,朱熹与詹仪之的书信凡五通,未明确讲其到淳安讲学。⑥
宗晦书院 在浙江乐清县治东。宋建,以祀朱熹。旧名艺堂书院,南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改名宗晦,取宗晦庵之义。方志载:“宗晦书院,在(乐清)县治东。宋杨艺堂立,有文公祠,故名。”⑦
南山书院 在浙江宁波,为宋代沈焕(1139—1191年,谥号端宪)讲学处,宋理宗赐额。朱熹与沈焕谈道住宿于此。时比白鹿洞书院。①朱熹与沈焕的关系,朱熹说:
四明多贤士,可以从游。……熹所识者杨敬仲、吕子约,所闻者沈国正(焕)、袁和叔(燮),到彼皆可从游也。②
“所识”乃指见面相识,“所闻”则未尝见面。陈来考定此书约写于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滕璘官鄞县尉赴任之际③,时已是朱熹官浙东提举之后,而此后朱熹再也未曾到过浙东。因此,上引所谓“谈道住宿”于南山书院是有问题的,应该进一步研究。
东屿书院 在浙江台州温岭。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邑人丁少云建。有松山、南麓诸亭池、楼阁及“东屿书房”。少云子、进士、青田县令丁木又建云海观、台榭岩径等70余所,为浙东冠。④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任浙东提举,应丁木之请,作《题东屿书院》五言八句一首。诗曰:
书房在东屿,编简乱抽寻。曙色千山晓,寒灯午夜深。江湖勤会面,
坐卧独观心。秋浦瓜期近,何当寄此吟。⑤
石门书院 在浙江青田石门洞。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提举浙东,循行至此,有汶上之兴。元惠宗至正年间(1279—1294年),廉访使王俣始即谢客堂故址建。“汶上之兴”令人不知所云。考清朱玉编《朱子文集大全类编·补遗》有《训蒙绝句》百首,其中第四十五首题为《汶上》。故所谓“汶上之兴”,殆指朱熹循行至此,触发了诗兴,留下了绝句一首。诗云:
仕非其地宁无仕,此地还他德行人。彼以势邀吾自逝,丈夫无欲气常伸。⑥
从诗意看,比较符合朱熹在浙东任上因连续弹劾唐仲友而未能奏效的激愤心情。
据方志载:“石门书院,在县西七十里石门洞。《续文献通考》:宋淳熙九年,朱文公提举常平至此,欲居之。元至正中廉访副使王俣始即谢客堂故址建,不久圮。”①所载与光绪《紫阳朱氏建安谱》大同小异。因朱熹有《汶上》诗,此书院可列入因朱熹题诗后所建之书院。
紫阳书院 在徽州城(今安徽歙县)南门外,宋理宗亲笔题额。徽州城南五里有紫阳山,朱熹父朱松少尝在此山读书,及至入闽之后亦常思念此山,曾刻以“紫阳书堂”作为自己的印章。后来,朱熹寄寓福建崇安五夫里时,曾“牍所居之厅事堂曰‘紫阳书堂’”②。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年)、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两次回婺源扫墓祭祖。“其时,思返旧庐,滞留数月,执弟子礼者三十人”③。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朱子门人赵师端为徽州知府,立朱文公祠堂于郡学,黄榦为之记。④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因郡守韩补之请,于城南门外建为书院,宋理宗赐额“紫阳书院”,教授诸葛泰为记。书院依山傍水,前为书楼,后为宸奎阁,其规模宏大、壮观。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又加以重建,方回为之记。⑤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记述了朱子学的渊源、朱子学的创立、朱子学的基本内容、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近现代朱子学研究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