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陈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通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985
颗粒名称: 五 陈淳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87-89
摘要: 本文介绍了陈淳,朱熹门人,谨守朱子家法,撰成解释理学名著。发展朱熹思想,强调下学而上达。尊师太过,门户之见深。著作丰富,贡献于朱子学。
关键词: 陈淳 理学 朱熹思想

内容

陈淳(1153—1217年),字安卿,号北溪,漳州龙溪县人。少从林宗臣学。陈淳一生未应科举;晚年授予泉州安溪主簿,未上任而卒,此外一生未曾做官。他一生从事于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从祀孔庙。
  据宋史本传所载,陈淳少习举子业。林宗臣见而奇之,授以《近思录》。他退而读之,遂尽弃其业。及朱熹来守其乡,陈淳请受教,朱熹数语人,以南来吾道喜得陈淳。朱熹对其曰:“凡阅义理,必穷其原,如为人父何故止于慈,为人子何故止于孝,其他可类推也。”门人有疑问不合者,则称陈淳善问。后10年,陈淳复往见朱熹,陈其所得,时朱熹已寝疾,语之曰:“如公所学,已见本原,所阙者下学之功尔。”自是所闻皆要切语;凡三月而熹卒。①陈淳从朱熹学主要有两个时期:光宗绍熙元年(1131年)在漳州、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在考亭。据《语类》记载:
  先生庚戌四月至临漳。淳罢省试归,至冬至,始克拜席下。明年,先生以丧嫡子,丐祠甚坚。……四月,主管鸿庆宫,加秘阁修撰,二十九日遂行。淳送至同安县东之沈井铺而别,实五月二日也。先生在临漳,首尾仅及一期(年)。……淳冬至以书及自警诗为贽见。翌日入郡斋,问功夫大要。②
  所记均为绍熙元年(1190年)冬陈淳初见朱熹时的情景。又据《语类》记载:
  诸友问疾,请退。先生曰:“尧卿、安卿且坐。相别十年,有甚大头项工夫,大头项疑难,可商量处?”淳曰:“数年来见得日用间大事小事分明,件件都是天理流行,无一事不是合做底,更不容挨推闪避。撞着这事,以理断定,便小心尽力做到尾去。两三番后,此心磨刮出来,便渐渐坚定。虽有大底,不见其为大;难底,不见其为难;至硗确至劳苦处,不见其为硗确劳苦;横逆境界,不见其憾恨底竟……见面前只是理。”③此则为10年后,即庆元五年在考亭沧洲精舍再次见朱熹的情景。《语类》沈侗录“廖子晦、李唐卿、陈安卿共论三子言志”。①朱熹在《答蔡仲默》第三书中曰:“漳州陈安卿在此,其学甚进。”②《朱子文集》中还多次与其他门人谈及陈淳,对其赞赏备至。如《答杨至之》第一书中曰:“陈淳者书来甚进,异日未可量也。”《答李尧卿》书中曰:“安卿书来,看得道理尽密,此间诸生亦未有者。”《答杨仲思》书曰:“漳州陈安卿来,甚长进,不易得也。”③对此,陈淳在《竹林精舍后序》中曰:
  某自辛亥(1191年)夏送别先生于沈井之后,以水菽之不及,岁岁为训童牵绊,未能一走建阳,再谒函文,而先屡以书来召,至己未(1199年)始克与妻父同为考亭之行。十一月中,澣到先生之居,即拜见于书楼之阁内,甚觉体貌大减。曩日脚力已阻于步履,而精神声音则如故也。晚过竹林精舍止宿,与宜春胡叔器(安之)、临川黄毅然(义刚)会。④
  上述陈淳两次从学朱熹,第一次在漳州,朱熹教以“上达”之理。10年后,第二次求见,朱熹病危,教以“下学”之功。这样,他从朱熹那里学到了下学而上达的“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掌握了朱熹思想的要领。
  在朱熹门人中,陈淳在维护师说、传播朱子学方面最为有力。他抨击陆九渊、陈亮等,目的在卫护师门。但是,其尊师太过,门户之见太深。他在阐述师说的过程中,结合自己格物之知,发展了朱熹的思想。在朱熹门人中,陈淳被认为是“卫师门最力,多所发明”者。⑤
  陈淳学术醇正,造诣精深。他对于朱子学的最大贡献是谨守朱子家法,撰成解释理学名词概念的名著《四书性理字义》。他对太极本身的论述,比朱熹有所前进,带有明显的二元论色彩。他说:
  太极只是理。理本圆,故太极之体浑沦。以理言,则自末而本,自本而末,一聚一散,而太极无所不极其至;自万古之前,与万古之后,无端无始,此浑沦太极之全体也。⑥
  陈淳把太极当作一物。所谓浑沦,即像云雾一样,犹张载谓气聚散于太虚。陈淳认为,理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仁。人能事事按天理,“纯是天理便是仁”。他还把心视为一物,并谓“理与气方成个心”。①陈淳使朱熹的学说更加精密细致,特别是在理气、心性方面发展了朱子学。
  陈淳的著作除了《四书性理字义》外,还有《语孟大学中庸口义》、《字义详讲》、《礼诗》、《女学》等。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朱子学通论》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记述了朱子学的渊源、朱子学的创立、朱子学的基本内容、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近现代朱子学研究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淳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