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思想渊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通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95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思想渊源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7
页码:
21-37
摘要:
本节介绍了北宋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闽中早期理学和理学入闽的情况。北宋时期,以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等为代表的理学派别逐渐形成,其思想流传于北方中原一带。随着北宋的灭亡和南宋的建立,理学逐渐向南方传播,最终在闽中福建地区得以成长壮大。在此过程中,闽中早期理学家如欧阳詹、林蕴等人的思想为闽中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北宋
理学
早期理学
内容
一 北宋理学
春秋末年,孔子集先圣之大成,创立儒家学说,奠定了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成为其后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西汉时定儒家为一尊。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当时又产生了道教。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了隋唐,佛教中国化,道教在与佛教论争中成为强大的宗教派别。儒、佛、道三教由鼎立而佛、道压倒儒家,中国有成为佛教国家的趋势,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意识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当时,中国第一流的学者大都出入佛、道。首先看出这个问题的是唐人韩愈、欧阳詹,韩愈激烈排佛,提出恢复秦汉以来中断了的儒家道统。接着,北宋的胡瑗(安定)、孙复(泰山)、石介(徂徕)等提出理学(新儒学),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以及邵雍等,建立起理学思想体系,分别创立了濂、洛、关等理学派别,基本上恢复起了中国主体文化意识儒学,初步树立起了儒家在中国文化中的正宗地位。
濂学是北宋濂溪学派的简称。其创始人周敦颐晚年居住于江西庐山莲花峰下小溪边从事学术活动,其故乡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又有濂溪,故称其学派为濂学。周敦颐的庐山住处仿其营道故居筑濂溪书堂,是濂溪学派的大本营。濂学援道入儒,开创出理学(新儒学)的发展方向。南宋初年的朱震说:
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牧以《太极图》传周惇(敦)颐,惇颐作《通书》,程颐著《易传》,张载造《太和》、《两参》篇。①
这段文字把北宋理学家的关系讲清楚了。周敦颐提出以“太极”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他由太极起,通过阴阳五行,与人际之仁义礼智、心性善恶联系起来。他著《太极图说》、《通书》等。
洛学的创始人是程颢、程颐兄弟,因其是洛阳(今属河南)人,并长期在洛阳进行学术活动,故名。他们上承周敦颐等,通过其弟子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临等,下启朱熹,程(主要是程颐)朱理学便成为宋明理学的别名。洛学主要发挥孔孟的仁和敬的观念,认为这是道德伦理之最根本的,由此确立理是其最高的范畴。
关学的代表者张载及其弟子多为关中(今陕西函谷关以西的古称)人,故其学称之。关学的特点,主要是发挥《周易》中关于气和阴阳的观念,其哲学是以气为出发点往前演进的,对有无、神化、聚散、性命等一系列的范畴做出了深入的分析。
理学形成于北宋,理学的主要著作,如胡瑗的《周易口义》,孙复的《春秋尊王发微》,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通书》,程颢、程颐的《明道文集》、《易传》、《二程遗书》,张载的《正蒙》、《经学理窟》,邵雍的《皇极经世书》,等等,都是在北宋完成的。自孔孟以至北宋诸子,以及佛道之学,都在北方中原一带。北宋以前中国文化的重心在北方中原一带,上述理学的奠基者大都生活在北方,因此其思想流传于北方。
二 闽中早期理学和理学入闽
北宋确立后,理学在北方中原一带传播,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心。到了北宋后期,便向全国各地衍化,而真正成长壮大起来却是在闽中福建。基于闽中有理学的基础,北宋理学诸子的理学思想便通过各种途径由北往南而入闽。
理学开始时称为道学,其创造者是唐人韩愈,他提出一个与佛教法统相对立的儒家道统。与韩愈同登“龙虎榜”(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进士的闽中晋江人欧阳詹(字行周,生卒不详),差不多与韩愈同时提出儒家道统。据记载,他曾任“国子监四门助教,率其徒伏阙下举(韩)愈博士,卒年四十,崔群哭之甚,愈为詹哀辞,自书以遗群”。①从明代起,有人认为欧阳詹也是理学(道学)的开创者。清人李清馥认为,“闽中儒学开先始于唐欧阳四门。”“闽学开自唐欧阳四门倡起,彼时人文未著也。”②这里所谓闽学即理学(道学)。欧阳詹的理学观点和韩愈差不多,只是在文学和反佛方面没有韩愈出名。现遗存有欧阳詹后人搜集其遗文编辑的《欧阳詹公文集》7卷。和欧阳詹同时的闽中莆田人林蕴[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进士,生卒不详],也和韩愈、欧阳詹一起提倡儒家道统,亦反对佛教。林蕴的著作原有10多卷,大部分散佚,今遗存有《林邵世集》2卷(因其任过邵州刺使,故名)。基于当时中国古代社会才开始向后期过渡,适应这种社会性质需要的韩愈、欧阳詹、林蕴的理学(道学)思想也未充分发展起来,正如上引李清馥所说的,“彼时人文未著也”。值得注意的是,欧阳詹、林蕴的理学(道学)思想,却说明了早在唐代理学萌芽阶段,闽中就出现理学了。
北宋初,闽中侯官人陈襄、陈烈、周希孟、郑穆与安定(胡瑗)、泰山(孙复)、徂徕(石介)在朝廷往来,同时倡导理学,后来他们又倡道于闽中,被称为在闽首倡理学的“海滨四先生”。对于“海滨四先生”,清人李清馥说:“宋初海滨四先生与安定胡氏诸公同时倡道,有鲁一变之风,然派别未著也。”①清人蒋垣亦谓,海滨四先生与孙复、胡瑗、周敦颐等人“开宋朝理学之始,自杨时传二程之理学于闽,其道大行,而海滨四先生之学乃寝息”。②
在“海滨四先生”中,陈襄(1017—1080年)最为有名。陈襄字述古,号古灵,学者称为古灵先生,北宋侯官(今福州市闽侯县)人。他26岁登进士,授官浦城县主簿、代县令,后历官仙居县令、著作佐郎、开封府推官、常州陈州知府、应天府留守、陕西转运使、天章阁侍讲等。陈襄的著作有《易讲义》、《奉使录》、《中庸讲义》、《国信语录》、《郊庙奉祀礼文》、《州县莅民提纲》、《陈古灵奏议》、《古灵先生文集》等。其中《中庸讲义》较全面地论述了他的理学思想。他的哲学体系以“诚”为最高范畴。他说:“诚者,天之道。诚者,物之始终。”他认为,天离不开“诚”,物也离不开“诚”。“诚”是天地万物的主宰者。“诚即神”。人得到了“诚”,也就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诚”是有高明博厚的,有了“诚”就有了最完善的道德品质,就能确定各种事物应如何来处理。谁能得到“诚”呢?他认为,圣人生来就有“诚”的美德,因此对于仁义礼智信等人伦道德,不学而知,懂得“天理”,一言一行皆符合天理;而一般人呢?虽然没有圣人那样的先知先觉,但是可以通过学习,明白了“天理”、“圣道”而达到“诚”。一般人要达到“诚”的美德,就要存正去邪,即保存礼义之正,去异端邪念;要存公去私,即保存国家之公,清除个人之私欲。他认为,时时按此办理,那就会达到“诚”。对于道德修养,陈襄认为,人不能丧失本心,丧失了本心就要加强道德修养,恢复本心。他所谓本心,是指遵守三纲五常的善心。他还认为,人最重要的是“道”,道就是“义”;“不苟且求利,不苟且求进,不苟且求得,只在于求义”,一言一行都要符合于义。在认识论上,陈襄提出:“好学以尽心,诚心以尽物,推物以尽理,明理以尽性。”这是说通过学习儒家经典以达到尽知人的仁义礼智的善心;要诚心诚意地待人接物,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以达到尽知事物的道理;明白了事物的道理,才能尽知自己的本性。在陈襄看来,人的本性和事物的道理都是上天给的,是先天就有的。①
北宋闽中崇安人胡安国(字康侯,号武夷,1074—1138年)向朝廷进《春秋传》,加安国宝文阁直学士。其学一方面直接来源于孙复,另一方面来源于二程的四大弟子之中游酢、谢上蔡。胡安国潜心《春秋》20多年,所著《春秋传》是理学的重要著作。当时学者研究《春秋》的著作甚多,唯胡安国的《春秋传》最为出名。元明科举取士,五经之《春秋》用胡安国之《传》。胡安国还编著《上蔡语录》、《通鉴举要补遗》、《春秋年表》等。胡安国为学强调穷理尽性。胡安国说:
物物而察,知之始也;一以贯之,知之重也。……致知为始,穷理为要,知致理得不迷本心,如日方中万象皆见。②
胡安国之学传其子胡宏(字仁仲,号五峰,?—1161年)是闽中理学的一大学系。胡氏父子之学衍化为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之学。
北宋朝廷曾任命今陕西关中理学的创始人张载为崇文院校书,闽中古田邵清及门学《易》。邵清[字彦明,北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3年)太学生,生卒不详]专治《易》理。明人朱衡认为,邵清从张载学《易》,回闽筑室先人墓侧,聚书千卷,角巾鹤敝,乡里敬之。邵清的哲学思想近于张载,具有气一元论的倾向。③
周敦颐理学之教得程颢、程颐而益盛。闽福清王蘋、将乐杨时、建阳游酢游醇、沙县陈渊陈瓘皆从二程受业。濂、洛之教入闽亦由此而盛。王蘋(字信伯,赐进士,生卒不详)资禀清粹,充养纯固,为程门高弟。明人朱衡记载了王蘋上疏论学,其中有曰:
人心广大无垠,万善皆备,盛得大业,由此而成。故欲传尧舜禹汤文武之道,扩充是心焉尔。④
王蘋的思想倾向于心学,可以说是南宋陆九渊心学的先驱者。王蘋的著作有《论语集解》6卷、《震泽记善录》7卷等。杨时谓“同门成就,莫踰信伯矣”。陈瓘[字莹中,号聊斋,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生卒不详]治《易》,接受邵雍、刘安世之《易》说,主理数相推。陈瓘的思想是二程理和邵雍象数的混合物。他认为,先天之学以心为本,万事万物皆生于心。他强调求学为了践履,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凡欲解经,必先反诘其身,而安措其天下而行,然后为之说焉。”在历史观上,他提出天下之事变故无常,惟稽考往事则有知其故,鉴古而察今,历史有一定的发展规律。①陈渊(字知默,号默堂,生卒不详)是陈瓘之侄孙。他早年师事二程,后师事杨时,又是杨时之婿。因此,他受陈瓘、杨时的思想影响甚深。他的著作有《默堂集》22卷。
在闽二程的传人中,游酢、杨时最有代表性。游酢(1053—1135年),字子通,又改字定夫,号广平,因曾筑草堂于故乡豸(音至)山之麓,学者称之为豸山先生。北宋建州建阳县禾坪里(今福建省建阳市麻沙镇长坪村之〓垅)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登进士第。历官萧山县尉、河阳知府、泉州签判、和州知州、汉阳军知、监察御史、太学博士、府学教授等,又历舒州、濠州而卒,享年71岁。因家人无财力运棺柩于原籍,葬于和州历阳县升城乡车辕岭(今安徽省含山县杨头区林场)。追封朝奉大夫,谥文肃。清德宗光绪十八年(1892年)从祀孔庙。游酢的著作有《易说》、《中庸义》、《诗二南义》、《论语杂解》、《孟子杂解》、《豸山粹言》等,现存有《游文肃文集》8卷(或曰10卷),其书法墨迹遗存编入《中国书法大字典》等之中。今福建闽台文化交流协会等出版点校译注之《游酢文集》8卷。
杨时(1053—1135年),字行可,后改字中立,因曾隐居家乡龟山,学者称之为龟山先生,北宋将乐(今属福建)人。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登进士第。历官余杭浏阳萧山知县、秘书郎、著作郎、玺英殿说书、龙图阁直学士、国子祭酒、右谏议大夫兼侍讲、给事中、微猷阁待制、工部侍郎等。于杨时卒年,赠左大中大夫,谥文靖。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追封吴国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立龟山书院,御书“龟山书院”额。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敕建延平道南祠像祀,以罗从彦、李侗配享。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追封将乐伯,从祀孔庙。杨时的著作主要有《经筵讲义》、《诗经辨疑》、《二程粹言》、《经解》、《列子庄子解》、《孟子义》、《开成纪事》、《字说辨》、《礼记解》、《中庸解》、《春秋说》、《周礼辨疑》、《尚书讲义》、《龟山易传》、《龟山经说》、《龟山奏议》、《龟山语录》、《龟山文集》等。林海权点校之《杨时集》,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是现存杨时著述的全集。
在程门四杰中,一般称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临),或游、杨。都是把游酢、杨时放在前边。朱熹与门人有这么一段对话:
问:“吕、游、杨、谢四子之说孰优?”(朱熹)曰:“此非后学所敢言。程先生于游称其颖悟温厚。谓杨不及游。”①
此即程子谓“建州游酢,非昔日之游酢也,固是颖悟,然资质温厚。南剑州杨时虽不逮酢,然煞颖悟”,并称其“灵利高才”。②朱熹赞曰:“道南首豸山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③明末黄宗羲认为,“二程得孟子不传之秘遗经以倡天下,而升堂睹奥号称高弟者,游、杨、谢、吕为著。”④游酢于20岁时在京师见程颐,程颐即谓其资可与适道,是年程颢办学即召游酢任教职,游酢即师事之,尽弃故所习而学之,即放弃词章之学而改为理学。再过9年,游酢和杨时一起至河南颖昌。杨时也开始师事程颢。他们“程门立雪”学成回闽时,程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说的是游、杨二人“载道南归”。⑤清人左宰说:
孔孟之道得二程而明,故朱子以二程继闻知之统。二程之教得游、杨而广,故先儒以游、杨为亲炙之宗。⑥
游酢、杨时在二程弟子中居以重要地位。
游酢、杨时在理学、政治、教育、文学、书法等中国文化的诸领域中都达到了他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水平。他们的思想主要是在其从政生涯和相应的学术活动中形成的,他们的学术研究更多地是为了解决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游酢、杨时是两宋之际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思想家,是两宋理学的典型代表者,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应享有崇高的地位。南宋理宗皇帝于嘉熙二年(1238年)在《赠大中大夫游酢谥文肃敕》中讲到游酢时说:
游酢,言正而行端,德闳而学粹。趋蹡礼乐之场,超卓传注之表。群经独得其趣,诸子莫遁其情。罗纲百家,驰骋千古。进宪台以率僚属,推圣学以明大义。《士风疏》奏,足以扶国本于当时;注释经书,足以开来学于后世。雇功德之兼全,宜恩隆之特巽。①此可视为对游酢、杨时两个人的全面概括的评价。在遗存的游酢、杨时的著述中,有关两宋理学的主要内容,诸如理本、理一分殊、心性、存理灭欲、格物致知等,不仅有基本的论述,还有许多创见。特别是,他们从文化意义上论述理学,把易学、中庸作为理学的核心内容,显示出理学根源于传统和教化功能,克服了一些理学家空谈心性的弊端。
对上述二程系统,朱熹的私淑弟子真德秀作过全面的概括。他曰:二程之学,龟山得之而南传之豫章罗氏(从彦),罗氏传之延平李氏(侗),李氏传之朱氏(熹),此一派也;上蔡谢良佐传之武夷胡氏(安国),胡氏传其子五峰(宏),五峰传之南轩(张栻),此又一派也。朱、张之学,最得其宗。②
二程理学南传这一传授系统,单从师承关系上来说,大体上是正确的。宋元明清时代的一些理学著作,基本上都是按照真德秀所说的这个线索进行论述的。
对于朱熹之前的闽中理学,还必须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程颢谓“吾道南矣”,游酢和杨时两人在场,他们共同把程氏洛学(理学)移植至福建。游酢卒于北宋灭亡前之三年(徽宗重和五年,1123年),其活动时期正是国家处于极端混乱的状态,人们无视思想理论问题,游酢和其弟子无人过问,因而其思想得不到系统的传授。杨时卒于南宋建立后的九年(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其在世时,为了重整国家,不同阶层和阶级的人们都十分重视思想理论问题。杨时仕于朝,被皇帝选为侍讲,提出激进的抗金主张,并奔走各地游说。杨时弟子1000多人,再传弟子李侗、朱松、刘勉之、刘子翚、朱熹、张栻等,当时在政治和学术上地位很高,使杨时的思想影响较大。因此,后世只说“道南第一人杨时”,不提还有个游酢。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二是朱熹之前的闽中理学,除杨时一系外,有的没有发展起来,有的传至外省,在闽中没有形成比较严密的学术派别和思想体系;而杨时一系也仅传授至李侗为止,朱熹实际上未承其学。因此,朱熹之前的闽中理学,只能算作闽中早期理学,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闽学。
闽学是指以朱熹为首包括其门人在内的南宋朱子学派的思想,以及其后福建理学家的一些思想。闽学是相对于其他地域性的学派濂、洛、关、浙东、江西等而言的。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庞大的完整严密的闽学思想体系。朱熹和杨、罗、李只是有师承关系,并未真正传其道。杨、罗、李一脉相传的“指诀”,是体会所谓“未发之中”。这是杨时从程颢那里学来的。上引程颢谓“吾道南矣!”是符合实际的。《礼记·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说,人在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有一种纯是理的精神本体,它是天下的根本,体察了它,人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天下也就可以得到治理了。杨时说:
学者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际以心体之,则中之义自见。执而勿失,无人欲之私焉,发而中节矣!发而中节,中固未尝亡也。孔子之恸,孟子之喜,因其可恸、可喜而已,于孔、孟何有哉?其恸也,其喜也,中固自若也。①
在杨时看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遵循了天理。这是“静复以见体”的工夫,是逆觉体证之路。杨时还就恻隐说仁,以“万物与我为一”说仁之体,也是明显地本于程颢。②罗从彦从学于杨时20多年,其真得力处,亦是“静复以见体”的体证工夫。李侗也是如此。朱熹在《答何叔京》中说:
李先生教人,大抵令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分明,即处事应物,自然中节。此乃龟山门下相传指诀。③
朱熹早年依据李侗的教导,体会所谓“未发之中”,苦参“中和”,始终未能契入逆觉体证之路。朱熹后来回忆说:
当亲炙之时,贪听讲论,又方窃好章句训诂之习,不得尽心于此,至今若存若亡,无一的实见处,辜负教育之意。……及其也,渐次昏暗淡泊;又久则遂泯灭,而顽然如初无所睹。此无他,所见者,非卓然真见道体之全,特因闻见揣度而知故耳。④
这说明朱熹对他所谓“未发之中”不予重视,未曾学进去,并且还提出批评,如说“罗仲素(从彦)《春秋说》不及文定(按胡安国谥号),盖文定才大”、“罗先生说(按指教人静坐)终恐做病。如明道亦说静坐可以为学,谢上蔡亦言多著静不妨。此说终是小偏。才偏便是病。道理自有动时,自有静时。学者只是‘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不可专要去静处求。所以,伊川谓‘只用敬,不用静’,便说得平。”①李侗“说敬字不分明,所以许多时无捉摸处。……若一向如此(按指静坐),又似坐禅入定”②,等等。这样,朱熹对程颢、杨时一系所悟解的性道之体未有真实契会。今人刘述先说:
程门另一高弟杨龟山倡道东南,再传弟子李侗(延平)即为朱子之业师。但朱子并未契于龟山一系的“默坐澄心”之教,且不幸延平早逝,不得不自己努力,强探力索,苦参中和,一直到三十九岁才真正找到自己成熟的思路。朱子自述早年误以“性为未发,心为已发”,乃在未发上面用不上工夫,不免急迫浮露。后来仔细咀嚼伊川(程颐)遗教,特别是“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二语,才涣然冰释,为问题找到了满意的答案,从此认定性即是理,心则周流贯彻、通贯乎未发已发,在未发时只是涵养,已发之后则用省察。如此静养动察,分有所属,而敬贯动静,自此不复有疑。朱子所发展的是一心性情之三分架局。性即是理,而心是情,心统性情。这套思想的背景则是一理气二元不离不杂之形上学。理是超越而永恒的。气则是内在而具体的。性可以进一步解释为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爱、情是气。心是气之精爽者,具众理而应万事。③
这就是朱熹别走蹊径直承程颐的思路。朱熹曾谓,“道理不可专要去静处求,所以伊川(程颐)谓只用敬,不用静,便说中了”。④
对于朱熹思想之上承脉络,今人蔡仁厚有综合的说明。他说:
从师承上说,朱子当然是延平弟子;但若专就理之脉传而言,朱子实不传龟山、延平之学。黄梨洲所谓“龟山三传而得朱子,而其道益光”,实只是单从师承上说的仿佛之见。朱子所光大的,乃是伊川之道,并非龟山之道。龟山一脉,实到延平而止。⑤
总之,程颢、杨时、罗从彦、李侗是一系,在闽中至李侗而止。朱熹思想不是附此系而发展壮大起来的,而是直承程颐等人的理学思想。就闽学渊源于洛学来说,闽学属程颐、朱熹一系。
三 集濂洛关之学
周敦颐的濂学、程颢程颐的洛学、张载的关学,奠定了北宋理学。周敦颐、程颐主理(太极),程颢主理与心合一,张载主气。闽学的创立者朱熹并未承受程颢、杨时一系,他的思想与周敦颐、程颐和张载之学有密切的关系。至朱熹乃始推尊周敦颐,奉为理学开山,确认周敦颐之学乃二程所自出。朱熹又极盛推张载。二程之于张载,固甚重其《西铭》。朱熹于易箦之前两天,为诸生说《太极图》、《西铭》。可见此两书朱熹奉以终身,其谆谆之意,大可想见。后人言北宋理学,必兼举周、张、二程,然此事论定,实由朱熹。朱熹于北宋理学,汇通周、张、二程三家,使之会归合一。后人称为濂、洛、关、闽,然朱熹之理学疆境,实较北宋四家远为开阔,称之为集北宋理学之大成,朱子决无愧色。朱熹于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中,特尊周敦颐、程颐、张载,所谓朱熹集北宋理学之大成,其中洛学主要是指程颐的思想。
朱熹早年受学于程颢、杨时的再传弟子李侗。到了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朱熹40岁,他在与蔡元定讨论学问时,忽然自疑其言,立即查阅程颐的著作,“未及数行,冻解冰释”。①这时才知道由李侗那里所承受的程颢、杨时一系的学脉乃是自误。他经过进一步努力,强探力索,苦参“中和”,对周敦颐、程颐等人提出的理(太极)或天理的世界观,便有了比较成熟的认识。周敦颐、程颐的理学思想,上承儒家经典本旨,由《中庸》、《易传》讲论天道诚体,再回归于《论语》、《孟子》之论仁和心性,最后落脚于《大学》之论格物穷理致知。这是极为符合理性的说教。于是朱熹便抛弃了程颢、杨时、罗从彦、李侗一脉相传的缺乏平时涵养的“默坐澄心”之教,而认定性即是理,心则周流贯彻、通贯乎未发、已发。从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朱熹提出已发、未发说,其后校定周敦颐《太极图》和其《图说》,至乾道九年(1173年),朱熹的理学思想便臻至成熟。朱熹在《答吴晦叔》第四书中说:
夫易,变易也。兼指一动一静、已发未发而言之也。太极者,性情之妙也;乃一动一静、未发已发之理也。故曰“易有太极”,言即其动静阖辟,而皆有此理也。若以易字专指已发为言,是又以心为已发之说也。此固未当,程先生言之明矣。②
在朱熹看来,未发时只是涵养,已发之后则用省察。心之未发,性体不动。心之已发,情用发动。朱熹于40岁,确立了此已发、未发说,主张存养为未发之前,省察为已发之际。存养于未发之前则可,与善者却于已发之际观之。此说渊源于程颐,亦只阐发李侗之体认未发气象说与张栻之察识端倪说。朱熹于撰成《中庸章句》时,主戒慎恐惧于未发,强调存天理之本然;系慎独于已发,强调遏人欲于将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为性。四情虽不皆恶,而情之萌动,不得性之条理,则为恶。存养固不可无,而省察亦不可废。朱熹说存养与省察,防遏人欲于未发与将萌。若只言省察不言存养,缺乏深潜纯正。若只言存养不言省察,则无日用工夫,陷于枯禅静坐。心之为物,未发、已发,收敛扩散而无息。故存养与省察须交互媒介。此即存养、省察之辩证论。在未发时只是涵养,已发后则用省察。如此静养动察,分有所属,而敬贯动静,因而必须以居敬为主。省察包括格物致知。知者,认识主体;物者,认识对象。把主客对列,形成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以吾心之知穷事物之理,知其理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此即格物致知。穷至事物之理,就能推进人之知识。朱熹在《答陈师德》第一书中说:
尝闻之程夫子之言曰:“涵养须是敬,进学则在致知。”此二言者,实学者立身进步之要。而二者之功,盖未尝不相交发也。然夫子教人持敬,不过以整衣冠、齐容貌为先;而所谓致知者,又不过读书史、应事物之间,求其理所在也。……抑读书之法,要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①
“持敬”即“居敬”,也就是尽心。居敬,是无事时敬在心上,集中注意力使心不受外物的干扰;有事时敬在事上,使心处事接物合乎道德伦理标准。这是一种知行并重的修养方法和认识方法。这种方法,是朱熹继承程颐的思想,又有所发展。在朱熹看来,居敬、致知之极即是穷理。天下事物莫不有理,而理具载于圣贤之书中,存在于事物之内,通过格物就能求其理之所在。
同时,朱熹还吸取了张载关于气的一些内容。朱熹认为,张载所说“游气纷扰合而成质”,恰是指阴阳交会言之;“阴阳两端循环不已”,却是指那分开底说。盖阴阳只管混了辟,辟了混。这就是周敦颐所说的“混兮辟兮,其无穷兮”。②朱熹根据张载的阴阳“交会”、“循环不已”和程颐的“阴阳者道”的思想,建立起理生气、气生万物的思想体系。朱熹在《答黄道夫》第一书说: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①
这就是说,任何具体事物的生成,要有理,也要有气。理是事物生成的根据和本质,气是事物生成的材料。
朱熹对张载的《西铭》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著《西铭解》。《西铭》的中心思想是讲“理一分殊”,它说明了人类和万物的等级秩序,提出要博爱万物的泛爱的道德伦理思想。朱熹对此极为赞赏。朱熹在总结他知江西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的经验时反复强调,他极口说《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一段。今人为秀才者便主张秀才,为武官者便主张武官,为弟子者便主张弟子。其所陷溺,一至于此”。②朱熹根据张载《西铭》“民胞物与”的思想,认为治国治民不能如“为秀才者便主张秀才”之类的就事论事,必须从人类万有都是天地所生即《西铭》所谓“乾称父、坤称母”出发,把全宇宙看作是一个大家族,说明每个人的道德义务,爱人如爱同胞手足一样,要爱一切人,从而扩大到视天下无一物非我。这样,就解决了包括社会在内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朱熹理学思想之间架,单就与北宋周敦颐、程颐、张载等人之学的继承关系上来说,是把他们思想综合发展组成一个体系的。他把无极与太极、太极与阴阳、理与气、性与情、存养与省察、所当然之则与所以然之故、反省智与悟觉智,皆二者对待依赖而不可废一。这是不一不二、不离不杂之辩证论。其中,理气论,非理生气之生成论。理与气,若论其生,则具生。但论其价值,则理与气犹二元,然理依赖于气,气依赖于理,实非二元。朱熹所建立的是一个理气二元不离不杂的思想体系。理是超越而永恒的,气则是实在而具体的。性可以进一步解释为义理之性和气质之性。性即是理,而爱是情,心统性情。爱、情又都是气。心是气之精爽者,能具众理而应万事。这样,朱熹所继承和发展的是北宋理学的心性情之三分架势。
四 吸取佛道之学
清人全祖望说:“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于佛老。”①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阶段来说,一般把理学看成是儒、佛、道融合的产物。作为理学的一个综合性派别朱子学,当然也不例外。朱子学不仅是儒学的恢复和发展,它和佛、道思想亦有深刻的渊源关系。以朱熹为代表的朱子学学者,原则上是以佛道为异端的,但是实际上吸取了不少佛教的思维方式和道家、道教的自然发展观。可以说,朱子学是以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为核心、佛教的思辨结构为骨架、道教(道家)的“道生万物”为线索而建立起的理学思想体系。
理气是朱熹哲学的基本范畴。朱熹在论述这对范畴时,和佛教华严宗、禅宗的理事范畴有许多相似之处。华严宗四祖澄观提出四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理法名界,界即性义,无尽事理,皆因为有同一性,同一于一心。心融万界,便成四法界。禅宗认为,理事不二,真佛如如,理法界是真实的,事法界是虚幻的;理事是互相融通的,理必须体现在事中,但理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每一事物都是理之全体的体现。朱熹就是利用佛教的理事思想来论证自己的理气、“理一分殊”的,并注入儒家的道德伦理内容。朱熹说:
万物皆有一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之流行也。……近而一身之中,远而八荒之外,微而一草一木之众,莫不各具此理。如此四人在坐,各有这个道理,某不用假借于公,公不用假借于某,仲思与廷秀亦不用自相假借。然虽各自有一个理,又却同出于一个理尔。如排数器水相似:这盂也是这样水,那盂也是这样水,各各满足,不待求假于外。然打破放里,却也只是个水。此所以可推而无不通也。所以谓格得多后自能贯通者,只为这一理。释氏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这是那释氏也窥见到这些道理。濂溪《通书》只是说这一事。②
释氏此论在朱熹之前,很显然,是朱熹抄袭释氏,而他却说“这是那释氏也窥见到这些道理”,似乎他在这个问题上比释氏高明。唐僧法藏谓:“圆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可说其相状耳。”①这就是朱熹的理气关系、理一分殊的思想渊源。
在南宋时,禅宗重心已由岭南转移至闽、浙、赣一带,极为盛行,不少禅师和朱熹等朱子学学者为友。朱熹自谓年十五六岁,在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五夫里刘子翚处会一僧。与之语,颇觉有要妙处。乃赴试时,用他意思胡说,遂得举。日本学者指出,朱熹赴试时,刘子翚搜其行箧,有《大慧语录》1册。有的学者遂以此僧为大慧。②大慧即普觉禅师,名宗杲(1089—1163年),号妙喜,宋徽宗赐佛日,宣城宁国(今安徽宣城)人。他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字禅师,著有《正法眼藏》、《宗门武库》、《普说》、《语录》等。当时他避乱入闽筑庵长乐,从之者50余人。
近人陆云锦在《芝园杂记》中综合说明朱熹思想与佛学的关系时认为,朱熹的一些用语,如虚灵不昧,出《大智度论》;不可限量,出《华严经》;物我之理,固有之性,心之体用,吾心正而天地之心正,活泼泼的,皆出佛书;等等。由此可见,朱熹吸取佛教思想是多方面的。清人童能灵说:
按朱子生平论禅学较之二程、张子尤悉切透,盖以其好早而又久且笃
焉,能深知其底蕴也。后世或疑诸大儒未尝亲究禅理之妙,误矣!③朱熹等朱子学学者,基于他们所吸取的佛教思想资料和思维结构形式,才形成为其思辨性较强的哲学思想体系。他们以“出佛”自居,所不同意的是佛教的逃避现实社会生活的思想,是无君无父违反社会伦理道德纲常的思想。朱熹的总观点是:“释言空,儒言实。释言无,儒言有。……释氏虚,吾儒实。释氏二,吾儒一。释氏以事理为不紧要而不理会。”因此“儒、释之分,只争虚实而已。”④朱熹基于这种空(虚)实、无有观,在儒释道三教的相互比较中,以彼启己,取彼补已,或反其意而用之。
朱熹所谓释老之老,包括道家和道教。朱熹认为,《老子》书是应该很好学习的。例如,他最爱《老子》第六章《谷神不灭》。认为,“谷之虚也,声达焉,则响应之,乃神化之自然也,‘是谓玄牝’。玄,妙也;牝,是有所受而能生物者也。至妙之理,有生生之意焉,程子所取老氏之说也。”⑤朱熹谓程颐的生生之学得之于老子,是确切而大胆之说,因为程颐本人是禁止学生读老庄之书的。“生生”是程朱理学的基本思想,道家是其来源之一。当然,此命题主要来源于《周易》。
朱熹平生批评道家最严,有时却又和道士为友,而且还自称道士,曾托名“崆峒道士邹訢”,撰《周易参同契考异》、《阴符经考异》,并作《阴符经注》、《参同契注》、《调息箴》等。朱熹的始祖邾子居住在邾国,邾国后为邹县;訢通熹。因此,朱熹化名邹訢,即邹县朱熹。訢为融合,《礼记·乐记》中的“天地訢合”之后,紧接一句是“阴阳相得”,可见邹訢还有哲学的意义。《参同契》为东汉道教学者魏伯阳所著,寓意是将《周易》、黄老、炉火三家理法参照会同而契合为一,是讲炼丹修生之术的。朱熹在《考异》中谓,《参同契》“文章极好”、“文意古奥”、“为人妄解”等。朱熹用《参同契》之纳甲法阐发《易经》义理和其象数学思想。《阴符经》亦称《黄帝阴符经》,意为来自传说中的黄帝,说是唐朝兵法家李筌在石窟中发现的。朱熹在考注中认为,该书是李筌的作品。朱熹特别重视《阴符经》中的天地生生万物的理论,把《阴符经》中的思想哲学化。对上述道书在朱熹哲学思想中的地位,后来的朱子学者虽然为朱熹作种种辩解,但是朱熹曾用功和有得于道家、道教学说却是都不敢否认的。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袭用道家语言,提出“元”是“自然之始祖而万物之大宗”,其性质是“眇昧乎其深也,故称微焉;绵邈乎其远也,故称妙焉;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隅”。道教的这种作为世界本原的“元”,同朱熹等理学家的“太极”、“理”,应该也是有思想渊源关系的。朱熹明确说:“今观道书,皆是发明太极。”①朱熹说的太极、理,与道教所讲的统摄万物的“元”的性质差不多是相同的。理学家的“敬”、“静”和“灭人欲”,和道教的主静去欲是一脉相承的。朱熹等朱子学学者还主管过台州崇道观、华州云台观等。这些道教宫观对朱子学学者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朱子学思想体系中象数学也占有很大的成分。周敦颐的《太极图》、邵雍的《先天图》、朱震的《汉上易卦图》等,都是用道家思想比附《易》,以八卦为基础,掺杂道士的炼丹理论,形成为其象数学思想体系。象数学是穿着神秘的外衣,实际上它的流传是和历代自然科学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企图说明宇宙的起源的。朱子学学者从多方面吸取了象数学的思想。像蔡元定、蔡沉用邵雍的象数学理论阐发其理学思想,是十分典型的。就是朱熹,也认为朱震的象数学中有合理成分。朱熹指出:“互体自左氏已言,亦有道理。……王弼破互体,朱子发(震)用互体。朱子发互体,一卦自二至五,又自有两卦,这两卦又伏两卦。林黄中便倒转推成四卦。四卦里又伏四卦。此谓互体。”①二程不言“数”,关学派提出不能以“数”名学,而以朱熹为代表的朱子学却发扬其合理成分。
综上所述,以朱熹为代表的朱子学学者,是把佛教和道家、道教的世界图式和主静(净)去欲的思想,糅合在儒家的纲常名教之中,建立起理学的思想体系的。
五 综罗百代
朱熹早年无学不学,从多方面接受知识。朱熹自己回忆说:
某旧时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出入时无数文字,事事有两册。②
朱熹之所以博学,是从幼年时期就打好基础的。但是,朱熹早年学习的重点还是《论语》、《孟子》。他比较成熟的早期著作是《论语要义》、《论孟精义》等。这两本书撰成于其25岁左右。
朱熹在受学于李侗的数年中,李侗只叫他看圣贤言语,直接学习和研究儒家经典。此后,他又进而全面研究了理学家和其他学者的大量著作,编辑和撰写了《二程遗书》、《<西铭>解义》、《<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近思录》、《八朝名臣言行录》、《通鉴纲目》等。《通鉴纲目》是仿《春秋》体例,节选评论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对于《资治通鉴》,朱熹在《答刘子澄》第五书中说:“义例益严密,上下千有余年,乱臣贼子,真无所匿其形矣!”③朱熹通过研究理学家和历代其他学者的著作,再直接追溯研究原始孔孟儒家经典。朱熹对“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考证,辨伪存真,认为《诗序》非原作,其数十篇纯讲男女性爱;《古尚书》是伪书,《书序》和孔安国注皆非汉代作品;《礼记》是秦汉后诸儒之作;《易》非讲哲理,多释卜辞;《春秋》三传皆讲历史。因此,“五经”不适宜于在国家上层建筑中占主导地位,起不了儒家内圣成德以文教化的大作用。汉代学者以“五经”为经学,唐时钦定孔颖达等的《五经正义》为教科书;北宋孙复、石介、胡安国治《春秋》,司马光、王安石、张载、程颐注《易》,王安石研究《诗》、《礼》等,皆成绩卓越。在朱熹之前,“五经”在国家上层建筑中占主导地位。朱熹提出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代替“五经”的权威。朱熹经过长期反复地研究“四书”,深刻准确地看出“四书”体现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真谛,真正能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正宗文化思想。朱熹以毕生精力撰编《四书集注》,对历代注家进行取舍,重义理轻训话,超越了汉魏以来的对“四书”的所有注疏。朱熹把“四书”联成一个整体,形成为儒家正宗思想的理论体系。
朱熹门人及其后继者也都直接或间接地研究先秦儒家经典。例如,南宋末年黄榦的《论语通释》、《圣贤道统传授叙说》,蔡沉的《至书》、《尚书集传》,陈淳的《论孟学庸口义》、《中庸大学讲义》、《四书性理字义》,真德秀的《四书集编》、《大学衍义》,魏了翁的《鹤山全集》,等等,都是朱子学创立时期的重要朱子学著作,是朱子学学者研究儒家经典的主要成果。元代熊禾的《四书标题》、《周易集疏》、《春秋通义》,陈普的《孟子纂要》、《四书集解》,许衡的《鲁斋遗书》,刘因的《静修集》,吴澄的《草庐精语》;明代陈真晟的《正教正考会通》,蔡清的《四书蒙引》、《易经蒙引》、《考定大学传》,陈琛的《四书浅说》、《易经浅说》,张岳的《三礼经传》、《名儒文类》,林希元的《四书传疑》、《易经存疑》、《更定大学经传定本》,曹端的《四书详说》,薛瑄的《读书录》,吴与弼的《日录》;清代李光地的《周易通论》、《洪范新旧说》、《大学古本说》、《中庸余论》、《读论语札记》,蔡世远的《历代名臣传》,童能灵的《大学中庸说》、《周易剩义》,雷的《读书偶记》,孟超然的《孟氏八录》,陈庚焕的《五经补义》,刘存仁的《易学钩元》,方东树的《汉学商兑》,等等。这些历代朱子学著作,对朱子学的范畴和体系作了充实和补充,有的是朱熹等朱子学的创立者言而未详而详之,或为朱熹之后的新论说。
综上所述,清人黄宗羲在《晦翁学案》中认为,以朱熹为代表的朱子学思想“综罗百代”①、“集诸儒之大成”②,实不愧矣!
附注
①《闽中理学渊源考》卷首《原序》。 ②《八闽理学源流》卷一。 ①以上见《古灵集·中庸讲义》。 ②《胡氏传家录》。 ③《道南源委》卷一。 ④《道南源委》卷一。 ①《陈右司易说》。 ①《朱子语类》卷一〇一《程子门人》。 ②《程氏遗书》卷二上。 ③《朱子文集》卷二。 ④《宋元学案》卷二六《豸山学案》。 ⑤《宋史》卷四二八《杨时传》;《程氏外书》卷一二;《朱子文集》卷九八《伊川先生年谱》。 ⑥《游定夫文集·序》,《游酢文集》,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①《游酢文集》,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②《真文忠公读书记》卷三一。 ①《杨时集》卷二一《书六·答学者其一》。 ②《杨时集》卷二一《书六·答练质夫》。 ③《朱子文集》卷四〇《答何叔京二》。 ④《朱子文集》卷四〇《答何叔京二》。 ①《朱子语类》卷一〇二《杨氏门人·罗仲素》。 ②《朱子语类》卷一〇三《杨氏门人·李愿中》。 ③《文化与哲学的探索》,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版,第267页。 ④转引自《宋元学案》卷四九《晦翁学案》。 ⑤《新儒学的精神方向》,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第211页。 ①《朱子文集》卷七五《中和旧说序》。 ②《朱子文集》卷四二。 ①《朱子文集》卷五六。 ②《朱子语类》卷九八《张子之书一》。 ①《朱子文集》卷五八。 ②《朱子语类》卷一〇六《朱子三·外任·南康》。 ①《宋元学案》卷二六《题真西山集》。 ②《朱子语类》卷一八《大学五·独其所谓格物致知者一段》。 ①《华严宗一乘教义分齐章》。 ②参见陈荣捷:《朱子新探索》,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第641~647页。 ③《子朱子为学次第考》卷一。 ④《朱子语类》卷一二四《陆氏》。 ⑤《朱子语类》卷一二五《老氏·老子书》。 ①《朱子语类》卷一《理气·太极天地上》。 ①《朱子语类》卷六七《易三·纲领下·卦体卦变》。 ②《朱子语类》卷一〇四《朱子一·自论为学工夫》。 ③《朱子文集》卷三五。 ①《宋元学案》卷四八。 ②乾隆《婺源县志》卷一,[宋]洪从龙:《宋咸淳己巳县志序》。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记述了朱子学的渊源、朱子学的创立、朱子学的基本内容、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近现代朱子学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