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目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694
颗粒名称:
目录
页数:
7
页码:
1-7
内容
序 ...........................陈来(1)
序二...........................李景林(4)
前言 .............................(1)
第一章 朱子四书学概述 ....................(1)
第一节 回顾与前瞻 ....................(1)
一 近来研究 .....................(1)
二 古人研究......................(4)
三 前瞻........................(12)
第二节 四书学系统 ....................(13)
一《四书》与四书学 ..................(13)
二《四书》特点及定位..................(17)
三《四书》学系列著述 .................(27)
第三节 朱子四书学形成新考 ................(35)
一《章句》、《集注》的形成刊刻...........(36)
二《四书或问》的分合异同................(44)
三《论孟精义》系列异同 ................(46)
第二章 朱子道统说新论 ....................(54)
第一节 尧舜禹“十六字心传” ...............(54)
一 四书学与道统.....................(54)
二 道统、学统、政统 ..................(56)
三 “十六字心传” ...................(58)
第二节 孔颜克复心法之传...................(73)
一 “克复心法”与“十六字心传” ............(74)
二 “心法”之两维:本体与工夫..............(79)
三 “克复心法”与求道历程 ...............(82)
四 “克复心法”说的道统意义 ..............(84)
第三节 孔曾忠恕一贯之传 ..................(88)
一 忠一恕贯.......................(89)
二 “一以贯之” ....................(95)
三 忠恕说的意义 ....................(96)
四 忠恕说的形成及特点 .................(99)
第四节 道统之两翼:《四书》与《太极图说》.........(104)
一 何谓朱子道统.....................(105)
二 二程《四书》工夫道统论...............(108)
三 濂溪《太极图说》形上道统论.............(113)
四 工夫与本体:《四书》与《太极图说》的贯通......(121)
第五节 道统的“门户清理” .................(125)
一 “龟山门下相传指诀” ...............(126)
二 儒佛之辨:辨张无垢《中庸解》.............(129)
三 阳儒阴佛思潮的“门户清理” .............(139)
第三章 经学与实理........................(144)
第一节 复性之学与教化之乐..................(144)
一 何为学——明善复性 .................(145)
二 如何学——时习而悦..................(148)
三 学何乐——教化之乐..................(152)
四 学何为——成德君子..................(156)
第二节 克己复礼之仁 ....................(160)
一 基于工夫指点的字义训释...............(160)
二 工夫论主导的仁、礼说................(164)
三 工夫之切要.....................(167)
四 朱、张“仁说”辨析.................(177)
第三节 生死、义利、去就 ................(197)
一 “如其仁”与“不知礼” ..............(198)
二 “功业如此之卑也”与“不为管仲”....... ..(201)
三 尽忠还是从义....................(202)
四 忠义与去就.....................(211)
第四节 “俯仰不愧怍便是浩然之气” ...........(215)
一 “内外本末” ...................(215)
二 “大纲是说个’仰不愧于天,俯不忤于人” ......(217)
三 “知言,本也;养气,助也”.............(221)
四 “若有一字不是孟子意,天厌之”...........(228)
第五节 真知格物,必成圣贤................(232)
一 “决定是要做圣贤,这是第一义”...........(233)
二 “若见得亲切,自然信得及”.............(236)
三 “若实见得,自然行处无差”.............(239)
四 “格物所以明此心”.................(242)
五 “物格、知至处,便是凡圣之关” ..........(245)
六 “知至只是到脱然贯通处” .............(247)
第六节 “诚意,自修之首”................(251)
一 “必自慊”还是“一于善” ............(252)
二 “自欺”诠改....................(262)
三 致知与诚意.....................(277)
第七节 本体、功夫、境界的“三位一体”..........(281)
一 成德之何以能——“道之本原出于天”.........(282)
二 成德之所以能——“存养省察” ...........(286)
三 成德之最终能——“圣神功化” ...........(290)
第四章 圣贤人格..............................(296)
第一节 超凡与入俗 .........................(296)
一 周、程论圣...........................(296)
二 圣人之圣 ...........................(298)
三 圣人之常 ...........................(301)
四 圣圣之别 ...........................(303)
五 圣人之衍 ...........................(309)
第二节 “察病救失”:孔门弟子之评................. (311)
一 “造道之极致” ........................(311)
二 “圣门冤狱” .........................(315)
三 理论与工夫 ..........................(319)
第三节 “学颜子之所学” ......................(322)
一 从“睎颜”到“学颜” .....................(323)
二 亚圣大贤 ...........................(325)
三 “学以至圣” .........................(332)
四 安贫乐道 ...........................(338)
第五章 寓作于述..............................(342)
第一节 《四书集注》“改易本文”述作精神发微.............(342)
一 “述而不作”:易其文而未改其意.................(343)
二 “寓作于述”:易其文而改其意..................(349)
第二节 求本义、发原意、砭学弊 ...................(358)
一 求得本义 ...........................(358)
二 发明原意 ...........................(361)
三 针砭学弊............................(365)
第三节 朱子、勉斋《论语精义》之辨 .................(369)
一 “但虚心熟读而审择之耳” ...................(369)
二 “直卿会看文字” .......................(373)
三 “读书不可不仔细” ......................(379)
四 继承与超越 ..........................(382)
第四节 朱子、张栻《癸巳论语说》之辨...............(386)
一 因袭上蔡之误........................(387)
二 解经三宗病 ........................(388)
三 文义章句之辨........................(392)
四《论语解》改本及朱张异同...................(395)
五 创新与守成.........................(400)
第五节 《中庸章句》韵理合一的章句之美..............(402)
一 中庸之道 .........................(402)
二“用之广,体之微”的体用之道.................(406)
三 诚明相对的天人之道.....................(410)
四 章句学的意义........................(416)
第六节 “知得它是非,方是自己所得处” ——朱子四书学的转化与超越....................(420)
一 《或问》之“辨析毫厘”与“明所以去取”...........(420)
二 “当日原多未定之论” ..................(429)
三 后学批评:“自今观之,亦觉有未安处”............(430)
第六章 《四书集注》文本与义理.....................(437)
第一节 《四书集注》定本之辨与朱子晚年定见............(437)
一 “一于善”与“必自慊” ..................(438)
二 “得于心而不失”与“行道而有得于心”..... ......(440)
三 《中庸章句》首句结语之异..................(447)
四 “则为外物而非道矣”与“则岂率性之谓哉”..........(453)
五 “皆倚于一偏”与“不必其合于中庸” ............(454)
六 “不信不果”与“必信必果” ................(456)
七 宋本洗刷《集注》传写之误..................(457)
八 结语............................(458)
第二节 《四书集注》点校献疑 ..................(461)
一 引文句读..........................(461)
二 行文句读..........................(468)
三 人名、书名误漏.......................(473)
四 文本校勘 .........................(473)
五 分节及体例 ........................(476)
第三节 《论孟要义》复原初探...................(478)
一 《论语要义》复原......................(479)
二 《孟子要义》复原......................(486)
第四节 朱子《四书》书信年代再考.................(503)
一 书信杂糅与重出 ......................(504)
二《语类》记录者年代分析....................(510)
三 立论中心的再考察 .....................(513)
四 论题、材料的相洽......................(519)
第五节 “《近思录》,四子之阶梯”说之重思............(524)
一 “好看”、“阶梯”、“四子”释义 .............(524)
二 《近思录》与朱子《四书》所收“四子说”之比较...... (528)
第七章 朱子四书学的传承发展......................(538)
第一节 “字义体”:《四书》范畴学之演变.............(538)
一 开端之作:《性理字训》...................(538)
二 典范之作:《北溪字义》...................(540)
三 扩充之作:程若庸《增广性理字训》、陈普《字义》.....(544)
四 “字义”之变异:《西山读书记》与《四书通旨》........(548)
第二节 勉斋《中庸》学对朱子的接续与发展.............(552)
一 章节之分..........................(552)
二 道之体用 .........................(556)
三 “戒惧慎独知仁勇诚,此八字,括尽《中庸》大旨”.......(562)
四 双峰、草庐对勉斋中庸学之传承................(565)
第三节 美国当代朱子《四书》研究:以贾德讷为中心.........(568)
一 朱熹《四书》与理学.....................(569)
二 朱熹《四书》与经典诠释...................(571)
三 朱熹《四书》与德性教化 ...................(574)
四 朱熹《四书》与经典翻译 ...................(576)
参考文献...................................(581)
索引 ...................................(586)
后记.....................................(599)
知识出处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朱子四书学概述、朱子道统说新论、经学与实理、寓作于述、《四书集注》文本与义理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