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稳当的都要克,尽力舍死向前,久而不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625
颗粒名称: 四、不稳当的都要克,尽力舍死向前,久而不懈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7
页码: 74-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在克己方法上,主张“久而不懈”、持之以恒。他认为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努力,才能真正战胜私欲,实现克己复礼的境界。同时,他也强调了克己的对象应该是所有的不正当欲望,不管大小、难易,都应该被彻底克除。在克己的态度上,朱熹主张刚健果决、不顾一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克己复礼的目标。
关键词: 朱熹 克己复礼 哲学思想

内容

对于哪些该克、哪些不该克,以及如何克己,朱熹有周详论述。
  其一,在克己内容上,朱熹主张不稳当的都要克,从而达到“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的境界,强调“克己”内容上的彻底性。
  朱熹赞同谢良佐的主张“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⑥,他还对“偏”“难”等字眼加以阐发和强调,提出自己更全面的看法。《朱子语类》记载:“然人之气禀有偏,所见亦往往不同,如气禀刚底人,则见刚处多,而处事必失之太刚;柔底人,则见柔处多,而处事必失之太柔。须先就气禀偏处克治。”①人之气禀或刚或柔,各有偏失,“克己”自然要从偏处克去。有弟子问:“谢氏说‘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此性是气质之性否?”朱熹答:“然。然亦无难易。凡气质之偏处,皆须从头克去。谢氏恐人只克得里面小小不好底气质,而忘其难者,故云然。”②气质偏处有难易,不管难易都要克,不能克易忘难,只克小的、容易克的方面,而忽略掉难克的方面。当有弟子问:“上蔡‘先从偏处克将去’,其说如何?”朱熹答:“也不特恁地。夫子说非礼勿视听言动,便尽包得了。如偏底固是要克,也有不偏而事为有不稳当底,也当克。且如偏于严,克而就宽,那宽中又有多少不好处要克。”③在朱熹看来,先就气禀偏处、难处克治,最后不论偏的还是不偏的,只要是不稳当的都要克。
  偏处、难处、不稳当处都克后,朱熹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呢?是“无分毫私欲”,是“存心”,是“致广大”“极高明”。“克尽己私,故日用间是这道理在胸中平铺地顺流将去,无分毫私欲为之梗拂。”④在朱熹看来,己私克尽,道理就平铺流淌,也就毫无梗阻、拂挠了。“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涵泳乎其所已知,敦笃乎其所已能,此皆存心之属也。”⑤没有“私意自蔽”“私欲自累”,只用涵泳已知、敦笃已能,心之本体、全德自然就存现了。因为“此心本广大,若有一毫私意蔽之,便狭小了;此心本高明,若以一毫私欲累之,便卑污了。若能不以一毫私意自蔽,则其心开阔,都无此疆彼界底意思,自然能‘致广大’;惟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则其心峻洁,决无污下昏冥底意思,自然能‘极高明’”欲自累,则此心沉溺而昏暗卑陋,何以极高明乎”①。只要克去己私,人心就能广大、高明了。
  其二,在克己态度上,朱熹主张“只得尽力舍死向前”,强调态度决心上不顾一切。
  “克己”难克,决定了“克己”工夫之付出非同一般。朱熹指出,“克己亦别无巧法,譬如孤军猝遇强敌,只得尽力舍死向前而已,尚何问哉”,“克己复礼,‘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②个体面对人欲,犹如孤军遇到强敌,别无选择,只能拼死一战。
  “‘克己’是拔去病根……譬如捉贼,‘克己’便是开门赶出去,索性与它打杀了,便是一头事了”③;“告颜渊底是杀贼工夫……告颜子底意思,是本领已自坚固了,未免有些私意,须一向克除教尽”④。“克”字训为“胜”而不训为“治”,在朱熹看来,是因为“治”字太缓,“胜”便是“打叠杀了他”⑤,个中气势扑面而来。
  朱熹甚至用“刚”“一刀两段”“尽净”“截然分别”“至健”等干脆利落的词语来表达“克己”在态度上的不顾一切,形容“克己”之力度。“‘克己复礼’,便刚决克除将去”;“夫子告颜渊之言,非大段刚明者不足以当之”,“一似《易》之《乾》”,“《乾》是纯刚健之德”;“‘克己复礼’,是刚健勇决,一上便做了”;“颜子之于仁,刚健果决,如天旋地转,雷动风行做将去”;“‘克己’底是一刀两段,而无‘克伐怨欲’了”;“克己则和根打拼了,教他尽净”;“‘克己复礼’,是截然分别个天理人欲”;⑥“非至明不能察其几,非至健不能致其决”⑦。
  朱熹还通过比较“敬”之工夫来突出“克己”工夫力度之大。一方面,朱熹认为克己工夫与持敬工夫相资相成。“若不敬,则此心散漫,何以能克己。若不克己,非礼而视听言动,安能为敬”,“敬则无己可克”,“说得也好”;“敬之至,固无己可克;克己之至,亦不消言敬”;①“然学者诚能从事于敬恕之间而有得焉,亦将无己可克矣”②。另一方面,朱熹认为,较之“敬”,“克己”更刚、更有力。“克己,乾道也;敬恕,坤道也”;“乾道奋发而有为,坤道敬重而持守”;“譬如服药,克己者,要一服便见效;敬恕者,渐渐服药,磨去其病也”;“‘克己复礼’,如拨乱反正;主敬行恕,如持盈守成,二者自有优劣”;“敬是涵养操持不走作,克己则和根打拼了,教他尽净”。③“克己”是和自己恶的方面做斗争,自然要下死力气;“敬”侧重强调对好的、善的方面的持守,自然要温和许多。
  其三,在克己方法上,朱熹主张“久而不懈”、持之以恒。
  对于坚持不懈地“克”,朱熹反复强调和讨论,并身体力行。
  “若以正胜邪,则须是做得十分工夫,方胜得他,然犹自恐怕胜他未尽在。正如人身正气稍不足,邪便得以干之矣。”④“克己”工夫若不坚持,若不做到十分工夫,恐难彻底战胜私欲,稍有松懈,“私欲”即卷土重来,邪便胜正了。“把持不能久,胜物欲不去”;“自着力把持,常惺惺,不要放倒。觉得物欲来便着紧,不要随他去。这个须是自家理会”。⑤“克己”要在“久”“常”上下工夫,时常警惕,不能“物欲”来了就下工夫,去了就不管了。
  借助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和王懋竑的《朱熹年谱》,按时间顺序梳理朱熹相关论述,我们不难发现朱子倡导和践行“克己”工夫的印迹。
  早在39岁时,朱熹与陈明仲讨论克己之目,鼓励学者循视听言动等可见易守之法,养不可见不可系之心,认为克己工夫“久而不懈,则表里如一,而私意无所容矣”①。坚持不懈地“克己”,可实现内在和外在完美统一,从而战胜私欲。
  41岁时,朱熹与李伯谏讨论“为己”“变化气质”等工夫。“若实有为己之心,但于此显然处严立规程,力加持守,日就月将,不令退转,则便是孟子所谓深造以道者。盖其所谓深者,乃功夫积累之深;而所谓道者,则不外乎日用显然之事也。及其真积力久,内外如一,则心性之妙无不存,而气质之偏无不化矣。所谓自得之而居安资深也,岂离外而内、恶浅而深,舍学问思辩力行之实而别有从事心性之妙也哉?”②一方面,朱熹担心李伯谏学佛病根未除,因而告之以“严立规程”“日用显然之事”,倡导其行“学问力行之实”;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倡导“力加持守,日就月将,不令退转”,强调工夫积累深、积力久,从而变化气质,葆存心性之妙。
  46岁时,朱熹答王子合曰:“观于已发,识其未发,克己不已,一旦复之,则造次颠沛皆见此心之妙,始可以言仁矣。”③从已发处观察其然,从未发处识透其所以然,而最紧要的还在“克己不已”,坚持不懈地“克己”,如此才能处处见此心之妙,才能成就仁德。
  59岁时,朱熹向孝宗皇帝上《戊申封事》书,进谏皇帝要“正心”。“孔子所以有‘克己复礼’之云,皆所以正吾此心而为天下万事之本。”④正心不是一时之事,需要每天坚持施以“克己”工夫。即便面对皇帝,朱熹亦坦言须“日日克之,不以为难,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而仁不可胜用矣”①。
  66岁时,朱熹答范文叔曰:“夫子所谓‘克己复礼’,所谓‘恭敬忠恕’,可以备见其用力之始终矣。幸深味乎此而实加功焉,则为有以慰区区之望,固不在于言语文字之间而已也。”②突出强调“用力之始终”和“实加功”的工夫。
  68岁时,朱熹答周舜弼曰:“克己工夫要当自日月至焉推而上之,至终食之间,以至造次、至颠沛,一节密一节去,庶几持养纯熟,而三月不违可学而至。不学则已,欲学圣人则‘纯亦不已’,此其进步之阶与?”③虽时值庆元党禁之时,朱熹仍不曾松懈“克己”工夫,再三强调“一节密一节”地坚持“克己”,“纯亦不已”。
  为便于了解,在此以图表形式加以再现(参看表2.1)。从上文节选的朱熹与友人问答及其向皇帝的进谏,我们不难发现朱熹对坚持不懈“克己”的重视,“久而不懈”“力加持守”“积力久”“克己不已”“日日克之”“用力始终”“一节密一节”“纯亦不已”等术语,实为朱熹倡导的持恒“克己”之同义语。从节选文章的时间序列来看,朱熹毕生重视、倡导和践行“克己”工夫,即使在受党禁打击的晚年,仍然如此。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以宋代佛道挑战、清代汉宋之争为背景,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研究,挖掘朱熹克己、复礼、为仁及三者关系的诠释意涵,揭示其诠释的理学化、阶段性、发展性、矛盾性特征及其成因,彰显了朱熹内倾的学术特征、“致广大,尽精微”的学术特质与深远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谢良佐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陈明仲
相关人物
周舜弼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