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李光地经学中的实学因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409
颗粒名称: 二 李光地经学中的实学因素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605-607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李光地在经学研究与经典编纂方面的实学特点。首先,李光地在经学研究中注重使用训诂考据等方法来解释经文,发明经义,以实证和实据为基础进行研究。其次,李光地强调将经典义理与修齐治平相联系,使经典的意义能在实事中体现出来,为现实秩序的构建提供合理依据。再次,李光地在经典编纂中注重实用性,侧重从礼法制度、政治伦理等角度解读经典,并就实际问题进行发明和讨论。最后,在《朱子全书》编纂中,李光地的考察和提议反映出他对朱子学的重视,以及对学以致用和内圣外王的追求。整体上,李光地的经学研究与编纂都体现了一种实证、实用和与现实问题联系紧密的实学特点。
关键词: 清初 朱子学 实学因素

内容

李光地在经学研究与经典编纂方面亦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实学特点。首先,李光地治经主张汉宋兼采,不立门户,能够使用训诂考据等手段来解释经文,发明经义,尽量避免以己意解经,从而使其经学研究带有某些实证、实据的特点。譬如他说:“读书只赞其文字好,何益?须将作者之意发明出来,及考订其本之同异,文义之是否,字字不放过,方算得看过这部书。”①又说:“今专门之学甚少,古来官制、田赋、冠服、地里之类,皆无精详可据之书。此等必实实考究得源源本本,确有条贯,方好。”②有关这方面的具体内容在上一章中已有较为详细的讨论,此处不赘。
  其次,李光地在阐述经典义理的时候,亦注重将其与修齐治平之事联系起来,“究六经之指,周当世之务”③,力图使经典之义理能够见诸实事,有裨实用,从而构建一个合理的现实秩序。譬如,李光地治《诗经》,强调“《诗经》道理,不出齐家、治国平天下。《二南》从齐家起,《雅》则治国平天下,《颂》则天地位,万物育,郊焉而天神格,庙焉而人鬼享。然其理不外于修身、齐家,大指如此”④。又说:“《国风》之首,夫妇正焉。《小雅》之首,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备矣。《大雅》《颂》之首,推祖宗,本天地,此四诗之序也。道造端夫妇而塞天地者,达乎上下,性情一也。”⑤其治《春秋》,以《春秋》所论为王者之事,故十分注重从礼法制度、政治伦理的角度来发明、探讨《春秋》中的书法义例。如谓:“《春秋》隐、桓二公,亦尽一部《春秋》道理。隐无王,桓无天。无王者,隐公终身未尝朝聘于周,直似非其臣子者然。无天者,桓公弑君,王不加讨,又从而恩命稠叠焉。惟此二义,一部《春秋》,岂复外此。”①其治《周易》,虽肯定《周易》为谈性命之书,但同时强调《周易》的实用性,提出:“《易》不是为上智立言,却是为百姓日用,使之即占筮中,顺性命之理,通神明之德。”②又谓:“朱子说,《易》之取象,不可尽以道理求。盖谓随人随事,皆可以生解耳。虽象皆有根,根即是道理,却要知他原可以随人随事求之也。”③由于其理学名臣的身份,以及经常可以与皇帝讨论易学的便利,使得李光地特别注重借助解释《周易》来阐述自己的经世治国之道。这一点在其撰写与主持编纂的易学著作中表现得较为突出。④
  再次,通过考察李光地奉旨纂修《朱子全书》等理学经典的过程,在内容材料的选取与篇目次序的拟定上亦可发现其思想的实学倾向。譬如,《朱子全书》的编纂主要是根据《朱子语类》与《朱文公文集》二书“撮取精要,芟削繁文,以类相次”⑤而完成的。但是,与《朱子语类》以“理气”居首、《朱文公文集》以“词赋琴操诗”居首的编目方式不同,《朱子全书》的编目以“学”为首,可见李光地对于进学致知的重视,及其对朱子学“下学上达”的为学次第的体认与强调。论学之目后继以四书、六经,李光地认为如此“足见朱子平生精力尽在研究经书之指而阐明之,平生议论无非源本经书之指而发挥之,朱子之学即孔孟之学,一披卷而原委昭然矣”①1。其实,李光地原先还曾试图将有关治道的内容置于论学篇目之后。他说:“查原目录内首十数卷论学之后,即继以四书、六经、诸儒、诸子、历代人物等目,然后及于治道。臣切惟《大学》格致诚正与齐治平相为表里,孔子告君达德达道与九经相为经纬,盖天德王道同条共贯,自尧、舜、禹、汤至我皇上皆然也。臣妄谓首十数卷论学之后,似即宜继以论治,而论治诸目,则宜以奏疏为首,然后以君道、臣道、养教、兵刑、用人、理财等目次之,如此则开篇数十卷之中,而内圣外王之道备矣。然后继以四书、六经以证明之,又继以圣贤诸儒、诸子百家以折衷之,又继以历代人物以参考之,似为得先后缓急之序,而使天下后世学者知为学为治之出于一,不作两意推求也。”②虽然这一提议最终没有得到康熙帝的认可,但仍反映出李光地对于朱熹经世思想的重视,及其对学以致用与内圣外王相贯通的关注和追求。此外,李光地还指出《朱子全书》治道门类的原有细目次序杂乱,主张“略仿六曹职掌次第编列”;又认为理气门类下“先以总论,次太极,次天地,次天度、历法,次天文,次雷电风雨雪雹霜露,次阴阳、五行、时令,次地理、潮汐”的细目安排不妥,建议“阴阳、五行、时令似应接太极、天地之后,盖周子《太极图说》首言太极,即继以阴阳、两仪、五行、四时也。天度、历法似应接天文之后,盖有日月星辰,然后有行度,然后有历法也。地理似应即继天文、天度、历法之后,盖有天文即有地理也。雷电风雨雪雹霜露似应在地理之后,盖此数者不可谓之天文,乃地气上交于天,絪缊聚散于两间者,则当附天地之后也”。③这些观点既体现出李光地对于各种科学知识与实用学科的了解,又反映了其重视逻辑次序与客观实际的思想特点。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综合运用多种研究视角,将清初福建朱子学与王学、经学、实学等清初学术思想界中具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或思潮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既注重探讨清初福建朱子学者的义理思想,也对其义理思想之外的其他学术思想与社会政治理论及实践活动予以关注,在回顾、发掘朱熹本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把握了清初福建朱子学的思想特点、时代特征与整体面貌,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清初朱子学在时代学术思潮变迁中发挥的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光地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