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心之善与道心的关系(人心道心之分与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132
颗粒名称: (二)人心之善与道心的关系(人心道心之分与合)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664-6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塘认为人心道心有分有合,道心是纯善的,而人心之善是合理的欲望。他将食色之心与发于君臣父子之心分开,认为人心通达天理也可下达徇人欲。南塘的理解立体不同于栗谷的平面理解。
关键词: 韩国儒学 朱子学 人心道心

内容

在南塘看来,人心道心之间存在复杂的分与合之关系,先看下面一段材料:
  所谓以义理之心、食色之心云,与发于君臣父子者,虽曰一矣,而间有些子不同处。人心道心,有分而为二者,有合而为一者。君仁臣敬,父慈子孝,即道心之发于君臣父子者,自与人心不干,此人道之分而为二也。食色之当其可者,即道心之发于食色者而与人心同行,此人道之合而为一也。又就食色而言之,则食色之当其可者,人道之合而为一也,不当其可者,又人道之分而为二也。又就当其可者而言之,则食色之当其可,即人心之听命于道心者。而人心还他人心,道心还他道心,人心道心各还其名。食色,人心也,当其可,道心也。所谓各还其名,则又分而为二矣。《庸序》所谓道心为主,人心听命,分而二之也。《大全》以乡党所记为浑是道心者,合而一之也。①
  根据南塘的比喻以及上述的引文,似乎可以得出具有两种类型的善的结论。第一种是和人心无关的道心,是关于道德理性的纯粹之善;第二种则是人心中之合理者,或人心之善,是关于自然之善的(或自然欲望之善)。于是,似乎就可以得出,南塘和栗谷的两种善的结论是一致的。②但是,南塘明显又是反对二心、二性、二善之类的所谓二本的呀?故而,他又以比较辩证的方式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以人心之善,为与道心异,则是道心之外,又有善情也。此则尤不可知也。人心之善,即是道心,则谓之人心短而道心长可也。人心虽善,而终亦不离于人心境界,则谓之人心道心俱长,亦可也。或以人心短道心长之说为不是,则是不知道心占过人心境界,而人心不能占过道心境界也。”③从实质上来讲,人心之善就是道心;从名词上来讲,人心之善是人心,道心是道心,二者有明显区别。因而可以得出结论,南塘是善的一本论者。也就是说,他避免了李栗谷的二善的陷阱。因而,在善的问题上他主张只有一种善,并且善只有一个本原,那就是理。“道心固皆主理而发,人心则其善者主理而发,其不善者主气而发也。”①
  此外,南塘的一个观点也值得注意。“君仁臣敬,父慈子孝,即道心之发于君臣父子者,自与人心不干,此人道之分而为二也。”也就是说,道心有直接来自理者,从而和人心没有关系。换言之,人心之外有道心。这就意味着,人心通孔说②和南塘的观点存在部分冲突。对朱熹道心人心关系的诠释具有多种形态,其中之一就是人心通孔说。或许,南塘的看法是对朱子的人心道心思想最终定论的更为合理的诠释。不过,人心通孔说中的组成成分,即自人心可上达返天理也可下达徇人欲,是具有扎实的文献基础的。事实上,南塘也是认为自人心可有两种后果,即人心之善与人心之恶(人欲)。“食色之当其可者,即道心之发于食色者而与人心同行,此人道之合而为一也。又就食色而言之,则食色之当其可者,人道之合而为一也,不当其可者,又人道之分而为二也。”人心(食色)之“当其可”是天理(或道心),而“不当其可者”则是人欲。就此而言,人心确实是通孔。因而,在南塘那里,狭义的人心通孔说也是成立的。就此而言,南塘对“人心”一词的理解,持有的是朱熹的潜能说,而不是栗谷的现实说。故而,南塘对人心持一种立体的理解,而不同于栗谷的平面的理解。因而,如果把广义的人心通孔说(人心之外无道心)调整为狭义的人心通孔说,那么或许该说对于理解东亚朱子学中的人心道心问题就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结项成果,并于今年被认定为是成果。近九十万字,吴震教授主编,由海内外中国哲学领域的一线学者组成的性团队合作分篇撰写,代表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前沿的成果。

阅读

相关人物

谢晓东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