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反朱子学与朱子学的交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000
颗粒名称: 六 反朱子学与朱子学的交错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321-3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日本古学派思想家如何从朱子学解体的角度,寻求接纳近代思维的过程。仁斋和徂徕这两位思想家通过与朱子学的对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而形成了将心与社会、主观与客观、道德与欲望等概念进行比较的思想平台。他们否定了朱子学中的理、气、心等思想,通过比较和批判,重新审视了朱子学中重视个人学问修养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思想家们形成了将东方思想与西方思想相融合的理论基础。此外,文中还提到朱子学对日本式性情进行思想性表现的贡献,以及古学派思想的本土化过程。总的来说,日本古学派思想家通过与朱子学的对比和批判,使得传统儒学在日本得以发展和本土化。
关键词: 日本 古学派 思想家

内容

仁斋通过将自己的思想与朱子学的彻底比较这一方法来进行理论构筑。因此若无朱子学则仁斋亦无法对自身之理论进行表达。仁斋之子东涯在对其父的著作《论语古义》进行讲义的同时,始终与朱熹所著《论语集注》进行对比。亦即若要理解仁斋学,必须先认识朱子学,在学习仁斋及东涯之思想的同时,亦对朱子学产生进一步的了解。①
  丸山真男试图从仁斋、徂徕的连续性中寻求古学派思想家走向近代思维之过程。这些思想家将自然与规范合二为一的朱子学解体,使自然与规范分离,从而产生了能客观又相对的认识传统规范的空间。②对此,尾藤正英则列举江户时代初期不仅朱子学、儒教本身并未在武士社会中得以流传,以及朱子学者人数实际上在幕末时期最多等事实,对丸山真男所论朱子学、仁斋学、徂徕学、近代化这一思想流程提出质疑。③笔者认为,仁斋以朱子学为假想敌,而徂徕则同时以朱子学及仁斋学为假想敌来对自身之思想进行表现,而此一论述上之过程顺序,被丸山原封不动地解释为历史性发展过程。④
  另一方面,徂徕学虽亦属人道之思想,但徂徕所谓的道则是礼乐行政等文化性政治性制度。因此在徂徕看来,仁斋仅于个人道德中徘徊,而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场面之意义,必须在整个社会制度中进行定义。因此徂徕赋予“天”这一概念宗教性的性格,同时“天”超越一切理论范畴,无条件的为徂徕所述之道提供理论基础。而在徂徕学风靡一世之后,出现了再度回归朱子学之现象。然而此时的朱子学已蜕变为了解徂徕学之后的朱子学。徂徕批判朱子学过于主观,他主张必须以礼这一客观标准为根据。对此,与徂徕有思想交流的益轩门下朱子学者竹田春庵(1661—1745)早已提出反驳:
  其谓以礼制心,亦以我心治我心,而使合其理耳。苟不以我心治之而
  使谁当其责乎。(《弁弁道》)①
  认为习礼这一行为本身,最终亦是心之问题。蟹养斋于其后亦提出,徂徕的道乃先王所作之论,会导致学者对道的尊崇之念变得淡薄,否定穷理则会造成疏于精益求精,气质不变之论将带来自我堕落:
  其曰道者,先王所造,故士子尊道之心薄。曰穷理察微非也,故研精峻行之志弛。曰气质不可变,故不必遏放荡。(《非徂徕学自序》)
  通过认识徂徕学,朱子学中之重视个人学问修养的部分得以被重新审视。日本思想家们在朱子学与反朱子学的相互对抗之过程中,形成了将心与社会、主观与客观、道德与欲望、个人与社会等概念进行相互比较的思想平台,而通过如此这般的思考训练,最终产生了接纳近代西欧思想的理论性基础。②这一基础是为了与尊重理的思想对抗产生强调气或心之思想这一简单模式所无法获得的广阔空间。
  缘何有此一说?因为仁斋与徂徕的思想否定了理、气、心等思想之共同前提,即天道与人道之一贯、圣人可学之可能性。而其表达方法则是通过与朱子学的彻底对比来进行,也因此人们得以在相同的平台上进行比较与讨论。在中国,朱子学、阳明学、气之思想、禅宗等,以个人通过自身努力到达最高存在为目标,相互间展开激烈的哲学性争论。与此相对,日本思想界关于此命题之争论并不似中国般充满紧张感。同时在日本出现了将上述中国思想之共同前提本身相对化并进行批判的思想,甚至将所有思想置于同一平台进行相互比较与探讨。中国于明清交替之际诞生了经世致用之学,但并未出现与朱子学平行并置,并进行不断的相互比较之平台。迄今为止,认为日本的近代化得益于某一儒学流派这一思潮占据主流。例如丸山真男以徂徕学,受岛田虔次影响的中野三敏则认为当属阳明学。但笔者却认为日本近代化最大的贡献者并非某一特定学派,而是由于江户时代后期的日本构筑了将各学派相对化并进行比较探讨的平台,才得以对西欧近代思想之理解给予贡献。①
  同时朱子学对日本的贡献除近代化外,尚有对日本式性情进行思想性表现这一重要功绩。儒学之所以在江户时代广为流传,亦正因此缘故。笔者曾指出,在日本无论是朱子学还是反朱子学,皆有着向日常接近之倾向。仁斋批判朱子学的非日常性,而闇斋的弟子浅见絅斋则反击说朱子学才是日常之思想。②絅斋等山崎闇斋学派制作了大量的假名讲义稿,为使朱子学之理与日本人的日常感性相吻合而付出努力。同时亦向神道靠拢,通过将理与神相结合来获得对理的真实体会。③贝原益轩亦以大量和文假名所著之道德书籍流传于世而闻名。仁斋虽不可思议地丝毫未有以假名著述之意图,但其同样致力于表达上的平易近人,其子东涯则有以《邹鲁大旨》为首的大量启蒙类书籍流传于世。
  朱子学者也好反朱子学者也罢,皆致力于展现符合日本人感性的儒学。通过此一方式来使得外来思想的儒学最终成为本土化思想。而引人深思的是,朱子学这一在东亚极具普遍性之思想,却对各地域带来了独自的思想性表现这一结果。仁斋等人得以表达日本式性情的原因便在于将朱子学置于对立面,通过对朱子学之比较来阐述自身之认识。将日本固有的生活感情融入思想中这一困难的工作因朱子学的传入而大功告成。正是因为朱子学的存在才产生了仁斋学,而其结果则是导致徂徕学之登场,古学派实质上是建立在朱子学之上的思想。在日本,朱子学与反朱子学之同时并行可谓是必然现象。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上册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上册》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这部《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结项成果,并于今年被认定为是成果。全书共由四篇三十七章组成,近九十万字,吴震教授主编,由海内外中国哲学领域的一线学者组成的性团队合作分篇撰写,代表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前沿的成果。本书的四篇结构是:一、“东亚儒学与中国朱子学”;二、“日本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三、“韩国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比较研究与回顾综述”;后是两篇“附录”,分别是“近十年来日本朱子学研究论著简目”、“近十年来韩国朱子学研究论著简目”。本书进一步拓展了朱子学研究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可以认为,通过本书的出版,“东亚朱子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已有充分理由得以成立(如同有别于“西方哲学”的“东亚儒学”或“东亚哲学”已渐形成一般),进而,本书的出版也得以重新展现了中国哲学等。

阅读